施化
有人说,《零八宪章》没什么用,那是与虎谋皮。但我看到的是,即便只是与它商量一下,老虎也已经坐不住了。北京当局以最快的速度,最无法服人的理由逮捕了《宪章》起草人刘晓波,好像掐住刘的脖子,《宪章》就会被他吞回去似的。这说明,与虎谋皮也会对虎产生作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现在就来分析一下。
《零八宪章》问世不到一周,就激起了世界范围的反响。许多国家的本地报纸,发布了新闻,注意到中国的这一历史性事件,更关心刘晓波的被捕。海外中文互联网,展开唇枪舌剑的各方交锋。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论坛集会讨论《宪章》,世界各地新闻媒体连同《人民日报》均有参加。中国国内虽然严密封锁,不让《宪章》的一个字漏进去,但是挡不住网民的好奇。网民们的强烈愿望是,在大批判的同时,找一份原文来看看。
《宪章》的第一个作用,是把虚拟分散的许多有益的思想,凝聚和固化为一个可以操作的平台。《宪章》不会在十年或二十年前出现,那是因为中国大陆的思想启蒙还没有成熟,前半个世纪的惯性思维还在继续。中国人真正地开始认识民主,是在89以后。刘晓波,胡平等人都是先驱者。
不要小看这个平台,有一个平台和没有平台大不一样,平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过去不同观点的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的争论,仅仅是对空放箭,谁也碰不到谁。现在的不同观点交会,都自然而然落在《零八宪章》这个靶心上。这些碰撞产生的火花,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
在《宪章》出现以前,各种分散的,孤立的,企图自为中心的变革方案,不下千百种。即使是最大的异议团体内部,也不停地为方案争论,互相把对方驳斥得一无可取,空耗了大量人财物力。自从《宪章》出现以后,很明显地看到,有很多人已经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求同存异了。一些民主先行者开始现身,有针对性地和民众对话,而不像过去那样隐居。至少到目前为止,《宪章》是一个反对派的共识,也是反对派的主流。
北京当局最害怕的,并不是《宪章》提出的务虚方案,而是这个方案的无形凝聚力。自《宪章》问世,现政权的各个击破的设想,或将成为泡影。抓捕刘晓波,显示出北京政权的手足无措。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还不敢大规模抓捕人。这很矛盾,如果只抓一个人,如何显示威吓力?303个签名都是公开的真名实姓,抓起来易如反掌。他要考虑,如果抓第一批签名的 303个,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抓不抓?即便3600个都抓,新出来的36000个抓不抓?很简单的道理,抓一个,就扩大几倍影响,抓得越多,影响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想知道究竟。如果影响到数千万失业的回乡农民工,中国的监狱就不够用了。
《宪章》的第二个作用,是启动了温和的一群。人群当中,有激进的,有保守的,还有顽固的。然而,到最后关键时刻真正产生作用的,是中间阶层。为什么?他们人数最多,主张最折衷,为不同的人所接受。刘晓波一定不是激进分子,要不然早被消声了。尽管有主张一夜变天的人看不上刘晓波的婆婆妈妈,但是对刘有好感的在知识界占多数。
《宪章》出台的时机,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前夜。当中国的经济衰退冲击到农民工的时候,当局还不算紧张。毕竟农民工苦惯了,回到家乡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就能对付。但是当衰退冲击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都市的就业市场,真正麻烦就来了。城市中产阶级曾是北京政权的坚定支持者。89以后,当局用无形的赎买政策,笼络了城市中产阶级。所谓的繁荣盛世,主要是靠城市支撑的。那么他们也会不满吗?哪怕再穷,日子也比农民好过呀。
有一个原理,人的痛苦指数不仅仅是根据某种过低物质标准,更是根据和过去的对比来确定的。农民虽然穷,但是只要比过去稍好一点,就不痛苦。城市的中产阶级就不同。他们现在已经富了,生活标准如果降低倒退,哪怕银行还有几十万,照样不满。当拥有的第一栋楼房开始贬值,当子女在大学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当的全部财产被股票套牢,他们就开始对现行政治表示怀疑,就要开始考虑另外的出路。一位资深房地产业者说:“那些城里人的抗议,也许才是政府最为担心的,银行职员,医生,教授,这些人有影响力。 ”
也许我夸大了危机。但中国靠出口带动的经济结构,本身是脆弱的。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1929年的美国也处于类似处境。“20年代的美国有庞大的贸易盈余,而且拥有当时历史上最庞大的储备。美国避开了全球金融危机了吗?没有。它是最遭殃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看,恰似今天的中国。”一旦时局发生动荡,过去认为“谈论或者参与政治毫无意义”的中间阶层,将开始新的思考。这时候,《宪章》将像雪里送炭一样,进入他们的选择范围。
虽然有人希望《宪章》有越来越多的真实签名,企图给当局造成压力,我认为还是顺其自然为好,没有必要特别地去造势。人的认识,应当主动自觉地出现,才有真正的力量。靠一时的鼓动,热起来快,冷起来也快。对当局当然要有压力,这个压力必须适度。适度的意思是,压迫他向某一个方向走,而不要压迫他反跳。当然,对于有智慧的人,这些都是废话。
总之,《宪章》的作用还是启蒙,更广泛更深入的启蒙。估计在短期之内,《宪章》的设想不会进入实质的行动,这也好。只要人们看到一个和过去全然不同的东西,开始换一种方向进行思考,《宪章》的作用也就起到了。瓜熟蒂落,改变一个旧时代,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不过,是准备,不是等待。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