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化
制度也象超市里的肥皂手纸一样,可以随便挑选的吗?不是说制度象命运,生来怎样就怎样,除非移民移到国外,否则由不得你挑三拣四的吗?
一句话很难说清楚。不过看看事实,制度随着年代变化而变化是实实在在毫无疑义的。如果不变化,那么我们今天实行的是分封制抑或井田制?
制度是怎么变的?是人在推着它变的。是什么人推着它变的?是多数人推着它变的。多数人的意志就是选择。比如,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国的农民用推着装满粮食的小推车的方式、中国的知识分子用写文章讲演游行罢课的方式,选择了共产党带来的社会主义和预言中的共产主义。
话说得太远。稍近一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某地的农民,用偷偷摸摸做试验的方式,选择了“包产到户”也就是后来改革总设计师命名的“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类似的原理又推广到工业和城市,引发了“改革开放”这一影响深远的制度大变革。
再近一点。今天的多数中国老百姓,用“不关我的事”、“今天天气哈哈哈”的方式,选择了现行的制度,用他们自己的精辟语言概括为四句话:“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羞羞答答的资本主义,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遥遥无期的共产主义。”对现行制度不满意的人,好象是渐渐地多起来。据说新的总书记在七一的时候,将要发表顺应民心的政治改革讲话。后来又说不是这么回事。不管怎么说,制度不是不可以选择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人人想改,人人坚持,就一定会改变,而且越变越好。随着人们学会了计算社会成本,就可以用代价较小的渐进方式,不必再用过去血淋淋的方式改变制度。不过如果明知制度不对坚持不改,社会不满积压到临界点总爆发,才真的会血淋淋。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回到本文的题目:挑选怎样的制度。制度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比如西方的叫“自由民主制度”,中国的叫“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俄罗斯的又叫什么制度……其实不必故弄玄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书本上照搬下来的。“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有了”。别管制度叫什么名称,用得好就是好制度。怎样的制度才算好制度?下面是我的几点选择:
一,能使人与人之间减少仇恨的制度。自古以来,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分生、不满和嫉恨,是人类野蛮、互斗和自相残杀的最终根源。不论以阶级斗争消灭一个阶级的外科手术的方法,还是以发展经济转移矛盾的药物麻醉的方法,都治表不治里,或表里都不治。照理说,人只要把握好公理和正义,就可以制约矛盾。殊不知,公理正义的尺度是最难把握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谁都可以是公理的化身。经过千百次失败,人类已经懂得,一个好的制度,只能建立在尊重个人的基点上,不论这个个人多渺小多卑贱在你看来犯有多大错误,都应一视同仁。因为今天你认为人错了就可以践踏他,明天人认为你错了就可以践踏你,怨怨相报,永无止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一天祖先的这个训诫实现了,大同世界也就不远了。
二,能惩恶扬善的制度。人的善恶与生俱来,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制度下,可以表现出极为不同的善恶,因为每个制度都以它的参照系来扬抑人的善恶。所谓参照系,就是一个人凭观察而不是凭书本获取的价值尺度。当他留意到某种价值取向在实际上受到鼓励、可以获取现实利益而不受惩罚,就趋之,相反则避之。所谓社会风气好坏,和正面的教育灌输其实没有很大关系,根本取决于制度。在一个让恶人只尝甜头不吃苦头的制度下,社会风气只能一天天坏下去。惩恶扬善的利器是媒体舆论,而媒体必须掌握在公众手里才会保持锋利。
三,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人,又是人,才是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不是很羡慕美国的强大吗?强大的原因不在钱多,在于有好的素质的国民。哪天中国人的素质赶上美国人,中国就将和美国一样强大。在好的制度下,“优胜劣汰”,有才华有公德有进取心的人才往往不知不觉地涌现,遍地开花似的位居各重要职位。人才并不是象古人企盼的那样,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被公众发现的。公众眼光怎样才锐利,关键又取决于制度的公开透明。通过独立的媒体,公众在大量真实的信息中成熟。
四,能避免重大决策出错误的制度。最高领袖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来推动行政机器,但他的权力又必须受到限制。限制最高领导人权力的,应该是民意。谁能保证民意不出错误?民意的最大错误就是不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制度是为实现民众的利益而设计的,还怕民众维护自己的利益干嘛?错误决策能在出台之前避免,当然好,但更多的情况可能相反,那就需要有效的纠错机制。一个好的制度下,在媒体上出现频率更高的应该是对政策的批评而非赞扬。
总体而言,挑选一个好制度并不复杂,标准不外乎二:第一,制度的支点在人而不在物,比方更关注的是儿童的就学率而非经济的增长率。第二,制度具有公开化和透明度,对外讲得更多的是信用而非机密。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