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进出口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入世之后三年外贸连续高速增长,翻了两番,达到11547亿,在这个外贸规模下,今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出口还维持在33%的增长幅度,这个增长幅度应该说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下,因为前面宏观经济形势做了一些分析,对当前国民经济的增长,它的拉动作用比前两年更突出,这一点也是当前我们外贸形势里面值得注意的一个新的动向。当然今年所暴露的一些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在出口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进口出现大幅度下降,因为去年是进出双双增长,出增长在38%,进增长在42%,今年进口已经回落到14%。这个回落主要受国内的一些需求影响,因为我们从国内的投资增长变化看,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已经出现了大幅回落,到今年1到6月份全国投资增长25.4%,去年年底前年年初在48%,后来回落到33%、34%,所以投资一直在回落的。投资的回落对国内的需求有所减缓,需求作用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从我们进口的设备来看,现在能看出一些问题来,特别是一般贸易的进口现在是负增长,那也就是说国内很多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和设备更新,它们在下降。这是一个和当前经济相关的分析结果,应该说从我们外贸的角度可以回证回去,当前国内的需求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然现在从宏观经济看目前也是宏观调控达到最佳效果的一个时期,所有的指标都处在理想范围之内,下一步要研究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企业的库存,企业的效益,以及下一步可能增长的空间在哪里?这一点在外贸上提这么一个看法。
其他之所以产生出高速增长,进大幅回落,同时连带就有一个顺差急剧上升,今年上半年顺差达到400亿,超过去年同期,去年同期320亿,这巨额顺差带来一系列的反响,或者带来一些新的压力,贸易不平衡在加剧,中美中欧贸易顺差急剧上升,导致中美、中欧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也导致地区间贸易不均衡,中美、中欧香港的巨额顺差都是600亿以上,同时我们在地区内,像韩国,东盟,还有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一些逆差,这也会给我们整个下一步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一些连锁的反应,也就是贸易环境便的更加复杂,需要提高应对和调整各个地区和国家关系的能力,要不然就会四面楚歌。因为我们现在的出口,是近几年来国际需求高速增长,去年全球贸易最后统计增长9%,9%是过去三年,在03年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今年有所回落,因为世界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整个国际贸易,预计增长维持在6%,6%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而且你看主要的国际市场美欧、日本、东南亚、拉美包括北非中东,包括南亚,整个经济发展都是处于一个稳定增长也好,或者高增长也好,增长的动力依然很大,而且美欧经济增长需求虽然回落,但是需求增长的空间非常大,这就拉动了现有的进出口产品急剧扩大出口,受到国内需求不振,很多领域国内的产能又是完全出口依赖型,像彩电、洗衣机、电冰箱、DVD,有的30%,50%,甚至70%依赖出口,所以它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再加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实际上挤占了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份额,以美国为例,今年1至4月份我们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美国纺织品市场增长的部分中国占90%,这也导致了一些矛盾,美国连续七种、六种已经设限或者正在调查的,后面还有五种,还有一种,现在一共19种。如果全部设限,已经达到在配额放开前的70%多,欧盟是两种,后来加七种,现在是十种,现在欧盟市场有些稳定,导致整个贸易环境偏紧,当然我们有时候内部自己静下来分析,尽管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在外界看来到处有反倾销,到处有各种手段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如果我们看我们贸易增长的总量和增长的速度相比,还是低于贸易发展的规模。因为测算下来一年到现在为止,24个一样的产品,去年到今年一共150多个,整个金额不超过200亿,所以贸易增长的规模远远超过它,当然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所以有人为什么说要以平常心。是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认真的对待,但是中国发展到今天它的贸易规模那么大,市场份额在急剧上升,贸易摩擦就会自然随之而增加,因为当年的日本,过去起步的韩国都面临过,而且到目前为止美欧的贸易摩擦也是频频发生。
我们估计今年出口可能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略微有一些回落,进口在现在的水平上,下半年有一些回升,但是回升不是很大,在当前总体宏观经济形势不变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今年总体的贸易环境还是可以的。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看对外贸易方面,当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倒是我们从去年开始一直就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就是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增长方式的问题,我们外贸长期高速增长,它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个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就是一个粗犷发展的问题,在增长当中比较收益在下降,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利益,我们长期依赖我们比较优势,劳动力等等优势,但是比较利益在下降,我们统计97年到现在,按97年100算,现在84,在国际贸易里面也叫贸易条件,如果从这角度分析的话,我们在这种对外贸易的格局下,没有得到实际的增长。如果微观环境,企业的利益可能存在,再追究可能消费者的利益,工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是目前存在深层次的问题。
再一个,目前我们的产品基本集中在轻纺产品上,它的发展空间是有的,但是发展的后劲,可能遇到的矛盾越来越多,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全面的占领国际市场,现在鞋在美国市场已经占了70%,我们鞋50%依靠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相当高,现在矛盾就是我的纺织品还有很多轻工产品,我们长期依赖这些产品扩大出口的,这些产品不仅在欧美市场遇到阻力,在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一些反响,后期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靠出口这些轻纺产品,我们更高档次的产品,现在高新技术产品里面,一部分附加值高一些的,现在说的手机,计算机的外围设施,这些产品的出口,大家要知道在国内基本上是加工贸易,那也就是外资控制,利润的生成大部分由外资获得的,国内配套的这部分加工和组装只是占有一部分加工费,很多在含量里面,我们调查一个企业,有的是3、有的是5,很低。这也是目前我们在结构上遇到最大的难题,我们产品结构要升级,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这些东西如果不冲出去,不实现一点突破的话,我们再发展,就可能得出来的结论贸易发展的,另一个跟贫困增长有关的概念,这概念是发展中国家不愿意看到,或者叫优势陷阱。如果是按照这么一个循环发展,外贸对整个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的贡献可能会产生一个不利的影响,我们现在应该是极力创造一个通过外贸的发展,通过贸易和产业的互动,通过扩大出口来形成一部分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反过来通过贸易比较利益的增长,对国民福利做出一种贡献,这是一种最佳的结构。但是现在的体制下需要不断的向前改进,具体的数字就不点了。在当前形势下,下一步发展的总体思路还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的方式,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叫奖出限入,而且扩大出口为目的,当年属于调剂余缺,后来属于组织出口,扩大出口为了获得外汇扩大进口,我们也提过以产引进,也搞过不同形式,但是总的没有偏离,以扩大出口为主要出发点的理论模式,而且在当中强调的是比较优势。那比较优势就是轻纺,在当前情况下首先要转变观念,就是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出口的作用,真正认识它在国际交换中的利益所在,要调整出来,我们觉得在现在的国情下应该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能够相结合的一套理论。因为中国现在放弃掉你的比较优势不现实,但是你现在也达不到竞争优势,现在基本上依赖比较优势,要结合它的竞争优势的理论,在一个产品发展过程当中要注意竞争力的变化,从总体上要注意结构的升级,这样的话可能通过几年的发展,会实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当然确立新的贸易的模式,结合这些确立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改变过去所谓的政绩观,增长不要追求效益,要追求质量,这是外贸当前面临首要问题,发展是要发展,而且加快发展也是对的,但是发展当中也注意它的效益和质量。
外贸调整一些思路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新外贸管理的一些手段,现在外贸体制改革在各行业当中走得比较快的,因为有入世和国际接轨的过程,无论法制化和它的公开透明,从管理手段上还面临一些新的矛盾,我们现在进口已经没有配额,有的只是登记的,出口保留了资源性产品出口的管理近几年来,进出口矛盾比较突出,所以加大这一块协调力度,怎么样摸索出来一种该管和该放的关系是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更多的产品,应该减少管理,让它回归市场,或者企业商会去协调,政府应该研究贸易的发展格局,发展趋势,提供对贸易的服务体系,或者说通过现在的,财政都是项目管理,通过中央财政的贸易促进手段,实现对贸易有效的促进,这种促进应该改变过去以门类,以前讲机电产品要鼓励扩大出口,现在看机电产品里面应该分一分,哪些真正有附加值,哪些是技术含量高的,你要支持这些,所有的政策将来支持点应该作用到支持有效率,有品牌有质量,对资源性有所考虑,这都是当前面临的,包括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对外贸易管理手段。
特别在将来加强促进体系,我们叫形成一个促进体系,一个保障体系,还有一个约束的体系,有些恶性竞争还是要适当约束,特别是在促进体系上,要加大力度的。在对外贸易的应对和贸易摩擦的保障体系上要加强,要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一些摩擦,它的预警现在有,但是预警以后的操作体系有点滞后,也就是半年前感觉到某一个商品在某一个市场可能遇到麻烦的时候,你应该提前起动这些应对的措施,派团游说,你去做工作,把它早期化解掉要加强前期的应对,一旦进入贸易争端之后,要学会利用多边贸易体制解决这些争端,可以到世贸组织起诉,拿到多边的体系下解决,也可以探讨双边的解决方式,当然这是两个渠道。另一个整个的对外贸易摩擦上国内的配套工作,包括国内生产环节,包括国内的出口秩序方面,都应该予以加强,此外还应该在建立健全贸易信用体系方面下一些功夫,因为现在外贸经营权已经全面放开,这几年增长,跟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快也有直接关系,因为现在增长当中,民营企业增长最快,增长率也最高,今年情况比较奇怪,国有企业增长比较好,三资企业今年也是维持较高增长,但是份额当中有所下降。
在外贸信用体系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有一些不诚信企业的点名批评,以至于制裁和惩罚要加强。使得整个对外贸易形成全国有效性,在以前外贸经营权没有下放的时候,有一个登记管理过程,有一个企业的库存,信息都在里面,这要进行全国分析。
所以总的看,当前在外贸增长贡献作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些新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或者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的方式来予以解决,而且现在看来这些工作也是当务之急,因为只有把这些下一步能够保证它稳定持续增长的因素解决了,可能我们才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能够维持下去,而且不断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否则外贸很难避免出现起和落,因为连续几年增长之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发生变化,可能重新遇到风险。
2000年1~8月份中国农产品(关贸总协定口径+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是:农产品进出口双双大幅度增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5.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2.2%。其中,出口额为101.76亿美元,增长22.2%;进口额为73.35亿美元,增长49%。农产品贸易顺差28.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贸易顺差减少5.62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同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全部出口额的6.4%,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全部进口额的5.2%。
(一)各月份衣产品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进口也是大幅度波动增长
1~8月各月份农产品出口额呈波动增长态势,同比增幅有所波动;进口额呈持续增长态势,一季度每月的增长速度因上年基数变化较大而有所波动,其后增长速度基本上是逐月提高的,到8月份增长速度达120.9%。
(二)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方向开始由创汇型转向调剂国内市场型
1.粮食进出口均大幅度增长,呈净出口格局。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大豆进口仍然居高不下
2000年1~8月份粮食出口累计955.47万T,增长151.1%,出口额达12.17亿美,增长78.3%:进口累计925.27万T,增长124.5%,进口额19.41亿美元,增长161%;粮食进出口格局呈净出口30.2万T的状况。
粮食进出口数量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玉米出口700.41万T,增长296%,占出口粮食的73.3%:大米出口214.61万T,增长30.2%,占出口粮食的22.5%;大豆进口693.15万T,增长242.3%,占进口粮食的74.9%;小麦2000年恢复进口,进口81.12万T,增长219.3%,占进口粮食的8.8%;大麦进口134.75万T,与上年基本持平,占进口粮食的14.6%。
2.棉花出口大幅度增长,食糖进口大幅度增长,蔬菜出口势头良好,其他种植业产品进出口有增有减
原棉 出口累计25.98万T,增长100.3%,出口额达2.72亿美元,增长66%:进口累计2.75万t下降32.2%,进口额0.45亿美元,下降24.1%;净出口23.23万t。
食用植物油 出口累计5.55万t,增长13.8%,出口额达0.37亿美元,下降5.8%;进口累计110.69万t,下降10.9%,进口额4.16亿美元,下降41.6%:净进口105.14万t。
食糖 出口累计28.16万t,增长4.7%,出口额达0.53亿美元,下降7.1%;进口累计49.74万t,增长60.2%,进口额0.81亿美元,增长22.2%;净进口21.58
万t。
蔬菜类 出口累计201.15万t,增长16.8%,出口额达12.82亿美元,增长10.8%:进口累计5.7万t,增长21.1%,进口额0.41亿美元,增长43.1%:净出口195.45万t。
水果类 出口累计79.5万t,增长34.4%,出口额达4.5亿美元,增长30%.进口累计61.53万t,增长65.9%,进口额2.42亿美元,增长67.8%:净出口17.97万t。
3.畜产品和水产品进出口均大幅度增长,畜产品进口太于出口,水产品出口大于进口
畜产品 出口额24.59亿美元,增长29.6%;进口额34.82亿美元,增长38%;贸易逆差10.23亿美元。
水产品 出口额23.91亿美元,增长44.1%;进口额11.74亿美元,增长31.4%;贸易顺差12.17亿美元。
(三)中国东部地区进出口大辐增长,中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均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地区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西部地区的进口份额有所下降
2000年1~8月份东部地区进出口重新步入增长的轨道,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77.71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占农产品出口份额的76.4%,同比降低2.2%;进口额为67.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5%,占农产品进口份额的92.6%,同比增长0.3%。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16.67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占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6.4%,同比增长1.7%;进口额为3.6亿美元,同比增长54.3%。占农产品进口份额的4.9%,同比增长0.2%。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7.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占农产品出口份额的7.3%,同比增长0.4%;进口额为1.8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占农产品进口份额的2.5%,同比降低0.5%。
2000年1~8月份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前10位的省份排序见表1。
表1 2000年1-8月份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分省统计表
(区市) | 出口额 (亿美元) | 增长率 | 省(区市) | 进口额 (亿美元) | 增长率 |
山东 | 18.15 | 30.7% | 广东 | 17.20 | 22.7% |
广东 | 15.14 | 12.4% | 山东 | 13.03 | 82.8% |
浙江 | 9.81 | 32.1% | 北京 | 7.01 | 91.5% |
福建 | 9.41 | 10.3% | 江苏 | 6.69 | 46.0% |
辽宁 | 7.24 | 15.8% | 辽宁 | 5.68 | 134.0% |
江苏 | 4.57 | 21.3% | 浙江 | 5.16 | 77.1% |
吉林 | 3.65 | 67.4% | 上海 | 4.99 | 52.5% |
上海 | 3.54 | 8.6% | 河北 | 2.88 | 106.1% |
内蒙 | 3.22 | 326.0% | 天津 | 2.51 | -0.8% |
北京 | 3.10 | 1.2% | 福建 | 1.97 | -22.5% |
(四)出口市场结构仍趋于集中单一,进口市场多元化开始形成
2000年1~8月份我国出口市场进一步集中在亚洲,共计74.74亿美元,占出口份额的73.4%,比上年略降0.1%,其次是欧洲,占出口份额的13.4%,再次是北美洲,占出口份额的8.2%,非洲占出口份额的3.2%。进口来源地主要是北美洲,共计20.47亿美元,占进口份额的27.9%,其次是南美洲为14.66亿美元,占进口份额的20%,再次是亚洲为14.16亿美元,占进口份额的19.3%,大洋洲占进口份额的15.3%,欧洲占进口份额的15.3%。
2000年1-8月份中国农产品出口目的国、进口来源国贸易额前10位的国家(地区)排序见表2。
表2 2001年1-8月份中国农产品进出口
分国家(地区)统计表
国家 | 出口额 | 增长率 | 国家 | 进口额 | 增长率 |
(地区) | (亿美元) | (地区) | (亿美元) | ||
日本 | 34.5 | 15.3% | 美国 | 15.78 | 58.6% |
中国香港 | 12.52 | 6.4% | 澳大利亚 | 9.15 | 75.5% |
韩国 | 10.97 | 80.5% | 阿根廷 | 6.02 | 153.5% |
美国 | 7.4 | 27.3% | 加拿大 | 4.68 | 80.8% |
印度尼西亚 | 3.09 | 43.5% | 巴西 | 4.25 | 114.5% |
德国 | 2.99 | 19.0% | 俄罗斯 | 3.38 | 29.0% |
马来西亚 | 2.79 | 37.2% | 马来西亚 | 2.74 | -14.8% |
荷兰 | 2.65 | 41.7% | 秘鲁 | 2.38 | 78.5% |
中国台湾 | 1.4 | 40.6% | 法国 | 2.36 | 51.3% |
印度 | 1.37 | -1.9% | 泰国 | 2.17 | 27.5% |
2000年中国与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均有很大增长。1~8月份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金额为7.4亿美元,增长27.3%,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3%,在中国出口目的国中排名居第4位。受中美两国政府签署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影响,2000年1~8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大幅度增长,中国从美国进口金额15.78亿美元,增长58.6%,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1.5%,在中国进口来源国中排名居第1位。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8.38亿美元。2000年1~8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2001年1-8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统计表
(单位:万t;亿美元)
品种 | 进口量 | 增长率 | 进口额 | 增长率 |
粮食类 | 321.11 | 181.8% | 6.987 | 186.7% |
小麦 | 12.15 | 82.5% | 0.207 | 63.6% |
大豆 | 308.5 | 203.7% | 6.754 | 204.0% |
蔬菜类 | 3.54 | 10.5% | 0.281 | 48.7% |
水果类 | 4.74 | 66.1% | 0.241 | 74.3% |
柑橘类水果 | 2.62 | 2855.2% | 0.12 | 3480.8% |
坚果类 | 0.54 | -6.1% | 0.036 | -20.0% |
乳品 | 2.94 | 30.1% | 0.159 | 4.6% |
鲜冷冻猪肉 | 0.89 | 143.3% | 0.038 | 143.1% |
鲜冷冻鸡肉 | 44.78 | 67.6% | 2.431 | 67.8% |
(一)影响200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及背景分折
1.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对粮食和食品等农产品的需求将增加,有助于促进农产品贸易。
2.从2000年国内生产来看,粮食种植面积调减幅度较大,旱灾严重,粮食将减产已成定局。其中,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这有助于减轻200l年的供给压力,同时也可能导致减少一些品种(如玉米)的出口。预计各地将纠正盲目大幅度调减粮食面积的片面做法,2000年秋冬播种粮食作物面积将基本稳定,200l年粮食种植面积将趋于稳定,粮食产量也将趋于稳定,200l年我国粮食供求仍然基本平衡,供大于求矛盾趋于缓解,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所以,不会出现粮食大量进口。
3.从粮食结构调整情况看,近两年各地面向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使市场供求结构矛盾得到缓解。这可能增加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抵制和替代国外产品的进口。
4.从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看,各地蔬菜、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有利于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
5.从世界农产品供求来看,据FAO最新预测,2000年全球谷物产量将比上年有所增长,但谷物总产量将不能满足2000/01年度(7月/6月)的需求量,这将导致全球谷物库存量下降,库存消费比将下降到略低于FAO认定的最低安全范围。即200l年世界粮食供求格局是紧平衡,有助于农产品贸易的活跃。
6.由于近几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尤其是粮食、食用油、禽肉、蔬菜等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大低于中国国内价格,这既有可能导致进口农产品,又有可能造成出口艰难。
(二)200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初步展望
1.预计200l年中国粮食各品种继续出现有出有进、调剂国内市场供求的局面。
2.预计200l年蔬菜和水果出口形势仍然较好,水产品出口将继续增加。畜产品出口将有所增长,但同时进口也将增加,仍然是进大于出。其他农产品品种进出口格局变化不大。
3.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出现了三种趋势:质量低、成本高的初级农产品出口下降,在竞争中失去市场: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三高”农产品及一些土特产品、绿色食品出口市场由亚洲转向欧美;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传统出口商品市场不断扩大。预计明年将保持这种趋势。
摘自《世界农业》
世界农业资源的分布天然就不是对等的,有丰富地区,有不足地区。后者由于农业资源不足,必然从丰富地区购买所需而不能自足的粮食、食品。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等国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必然要出口剩余粮食和农产品,而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农业土地资源不足则必然要从上述有剩余地区进口所短缺的粮食和农产品。中国人均占有土地和水资源只及世界人均的1/3和1/4,属不足国家,按常理应自我定位为粮食净进口国,必然设法从丰富地区进口,这才是符合比较利益的经济学原则。
WTO农业协议商定的粮食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开发度,定位在当年国内消费量的3%~5%的水平上,也就是对外保持3%~5%的依存度。这对长期实现市场经济制度国家无大影响,而对长期实行粮食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近期才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短期虽会
发生不适应风险,有不安全感,会引发地区、企业、农民间的苦乐不均,部分农民失业,但从粮食安全的长远角度看,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安全度。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双占大头,1999年前3季度分别为78%和92%,其中,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5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9.3%,广东、山东、江苏、北京、上海5省市进口占进口总额的66.2%,从加入WTO中会多受益;中部地区农产品出进口比重分别为15%和5%;西部地区相应为7%和3%,中、西部从加入WTO中会遇到挑战和不适应。
从农产品贸易看,大宗农产品与名特土稀产品的机遇与挑战不等同,后者机遇大于挑战。在大宗农产品中农、林、牧、渔各业产品的机遇与挑战也不尽一样,种植业产品的挑战大于机遇,而在种植业中粮、棉、油、糖、果、蔬又有差异。它反映出农民和农业企业间收益差异,不平等。一些大宗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将出现萎缩,而另一些农产品生产会扩大、获得贸易增加的利益。
从农民收入看,加入WTO后,国外有补贴的质优价廉农产品进入将会降低我国许多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收入,而从事名特土稀产品生产的农民将从扩大出口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会扩大、又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落入贫困阶层行列。
从农产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看,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再次是北美。1999年前3季度出口比重分别为73.4%、13.7%和7.7%,其中,日本、中国香港、韩国、美国、德国共占出口的67%;农产品进口来源较分散:亚洲占进口总值的26.7%,北美占24.7%,欧洲占18.3%,南美占15.5%,大洋洲占13.3%,其中,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阿根廷、加拿大共占进口总额的47%。尽管与外部交往不对等、利益不对称,但相互依存在加深。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外国向中国转移产品、资本、技术,旨在扩大发展空间,实现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本国环境保护、获取消费多样化的多重利益,而中国向国外转移产品、资本、技术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在接受和吸收外来的产品、资本、技术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朝着有利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加强农业产业薄弱环节诸如农业产后领域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我国农产品不仅能与进口农产品相抗衡,而且更具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利于中国从过度消耗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向合理使用资源、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转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国内资源走向合理配置。在此过程中尽管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这是值得的有效益的支付。
加入WTO,从总体上说是中国农业在世界农业经济中开展一场激烈的后发优势对先发优势的竞争,这可以看作一个经济规律,其最理想的目标是双赢竞争或叫互赢竞争。只要自己努力去调查研究、分析、比较,总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发展的机会,实现双赢的比较利益。
1.必须重视双方的、国家的、地区的、全球的情报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同步发展,农业参与全球化过程,必须及时掌握全球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信息的千变万化动态,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加工处理,理出有用信息和带有方向性信息。据此,才能争取主动,制订安全对策,以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早变应后变。
2.提升中国农业经济和农产品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靠技术、制度、观念方方面面的创新。创新是提高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涉及企业和产业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在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人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条件下,技术创新要与引进、借鉴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进行创新来弥补市场经济制度中不完美的负社会外部性(社会不公)、负环境外部性(环境破坏)的作用,从长远意义上看,它对未来经济实力加强、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在世界的竞争力是不可估量的、有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创新要走出孤立的、隔绝的国家、地方观念,树立世界联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共存兴荣观念。树立现代世界观念,强调合作性。
3.力争取最大的粮食安全双赢效果,必须苦炼内功,提高粮食主产省及所有参加者自身的参与能力。它包括利用机遇的战略设计能力,资源配置管理的能力,对付冲击的应变能力。为此,要培养和拥有一支懂得充分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经济的人才队伍,他们善于根据实际状况与需要,把竞争与合作很好结合起来,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冲击、危机:需要竞争取胜时,积极参与竞争,使优者胜、劣者淘汰;需要依靠合作求发展时,立即转换竞争态势,投向合作,以合作、联合、联盟求发展。应对挑战、冲击,预防风险,双方依托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或强强合作、以强带弱、弱弱联合所形成一种新的合力,不断推动共同发展、进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加强合作。
摘自《世界农业》
专家论坛
现代的大型种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生存发展获利,不仅有赖于它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还有赖于它的营销能力,种猪企业应怎样运用营销策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在竞争激烈的种猪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对种猪市场的发展趋势,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对本行业或种猪场的影响,本行业高科技发展的方向,各个地区种猪的需求量,不同养猪户不同购买心理,为什么要购买那一家种猪场的种猪进行调查;其次应调查同行业各个主要竞争对手状况、实力、产品的优缺点(种猪的性能,体型外貌等)及发展趋势,市场占有率、广告、价格、销售渠道、服务质量等营销策略各方面的调查,并调查近期内是否有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种猪场自身分析应包括本场的竞争环境、市场知名度、促销效果、种猪的质量和用户使用效果,本场种猪的市场潜力,员工的素质和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力量及其应用,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生产成本,作透彻的了解,采取相应的对策。
根据顾客产品的用途、种诸市场可细分为外销型猪场和内销型猪场,每种用途的种猪整体市场又可分为若干个买主群,分别为原种猪(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合成系种猪,二元杂F1种母猪及配套系种猪等市场。种猪生产企业可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决定选择那一类或儿类,甚至整体市场为本企业的目标市场的决策,从而发挥本企业的有利条件,制订最佳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是种猪场市场营销策略的出发点。种猪企业为了更好地组织种猪的市场营销,就必须研究和制定产品策略。
1、种猪产品的特性:
种猪产品的整体包括三个层次:
核心产品:指种猪有正常的繁殖力,能满足种猪使用者的需要;
有形产品:包括种猪的质量、品种、特点,还有发展中的种猪品牌等;
附加产品:主要指种猪场为种猪使用者提供的各种服务。
2、产品因素:
(1)、质量策略:种猪使用者在选择购买那一家种猪场的种猪时,首先考虑的是种猪的质量。品质优良的种猪对企业赢得信誉,树立形象,占领市场和增加收益,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种猪场必须高度重视本场的种猪质量问题,并将质量意识贯输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2)、服务策略:企业向客户提供优质种猪的同时,应伴以规范的全面服务,使客户得到最大的满足,进而成为种猪场最忠实的和最长久的主顾,种猪企业应以“想方设法使养猪企业和养猪户盈利”为存身立世的根本理由。通过服务,消除种猪使用者的各种顾虑,维护产品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提高本企业的信誉。
(3)、品牌策略:品牌对于中国种猪企业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事实证明,品牌可以帮助种猪企业占领市场、扩大产品销售,在市场竞争中,品牌作为产品甚至企业的代号而成为销售竞争的工具,那个品牌在种猪使用者中影响大,为他们所熟悉、所接受,这种品牌的种猪就销售得快。
(4)、新产品的开发:种猪场应致力于使各个品种的种猪各项性能和指标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各品种种猪各个世代的性能,不断探索最佳的品种组合,提高种猪的各个经济指标。种猪企业要达到“生产第一代、掌握第二代、研究第三代、构思第四代”,才能使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处于领先水平。
(二)、销售渠道策略
销售渠道策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种猪的销售途径,另一方面是种猪的运输。
由于种猪属于鲜活商品,一般采用种猪场直销型的销售渠道。近几年,养猪企业和养猪户还可以通过种猪拍卖活动购买优质种猪。种猪的运输主要经航空、公路、水路和铁路运往目的地,运输过程应尽量减少伤残、避免死亡,对有应激基因的品种如皮特兰、比利时长白等,启运前要先注射镇静剂,对长途运输车辆的车厢,钢板上面最好铺上木板或细砂,避免肢蹄的损伤,并提供电解质营养液,及时补充种猪体能、尽量减少途中损耗,使种猪到达目的地后能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
(三)、定价策略
定价首先必须按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如果种猪场已选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定价策略主要由早先的市场策略来决定。但一般来说,种猪生产企业应根据种猪品种、质量、市场受欢迎程度、生产成本、地区性、级别、竞争对手价格来决定种猪的价格,但种猪价格有时还受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
(四)、促销策略
促销活动提高种猪生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市场,但促销第一步是推销自己,将自己的诚意奉献给对方,第二步是推销企业,将企业的形象展示给对方,取得客户的信任后,才推销种猪。促销策略可分为人员推销、产品广告、营业推广、企业形象等。
1、人员推销
(1)、推销队伍的建设:
每一个成功的种猪企业背后,都有一批成功的推销员,企业除了组建一支以最新先进科技知识和强烈市场竞争观念武装起来的育种技术队伍,更重要的是必须组建一支以最新、先进市场营销策略观念和熟悉种猪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的市场营销队伍。
(2)、推销人员的管理:
企业对推销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定期的相关技术培训,及时配套的广告宣传、灵活的价格政策,畅能的渠道和必需的后勤服务,推销人员的报酬应因人而异、多劳多得,可规定推销定额,实行超额奖励制度,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3)、寻找客户技巧:通过各地农牧主管部门和养猪行业协会提供信息,从电话号码本和各种广告、工商目录寻找目标猪场;利用现有的客户介绍新客户的办法;在特定范围内发展一批”中心人物”(在畜牧行业中有影响的专家和有关人员)并在他们协助下,把在范围内的准目标顾客找出来;采用纵横联合的战术,与有共同目标的非同行业单位(如饲料、动物保健的行业)携手合并,共享目标顾客。
2、产品广告:广告是沟通企业及其产品与客户的桥梁,广告媒体主要有电视、广播、杂志、报刊、橱窗、路牌、商品目录及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发布产品信息等。由于种猪产品较为专业化,因产品的产值和利润不高,广告价昂贵的电视等媒体暂时不适合种猪企业选择,一般来说,种诸企业的广告活动应在本企业支付能力范围内选择专业性强,在本行业内影响面大、范围广的杂志、报刊刊登广告;印刷广告材料,通过邮寄、专业会议派发等形式进行宣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广告内容要有创意,力求吸引住顾客的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广告宣传,把种猪各品种的性能质量、价格、购买地点和各项服务等信息及时传递给种猪用户,争取更多的购买者,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3、营业推广
种猪营业推广是种猪促销活动的一支“利箭”,是对人员推销、产品广告的一种补充手段,通常通过畜牧业展销会、交易会、种猪拍卖会、技术研讨会,以及有奖销售,赠送新育成的优良种猪、赠送有宣传效能的纪念品,对顾客和中间商购货折扣,采用欲擒故纵和放长线钓大鱼等销售推广技巧,宣传本企业的产品,展示新引进或新育成的品种,通过营业推广结识更多的朋友,获取所需的信息,吸引客户前来购买,有利于扩大销售。
4、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种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需要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考虑自己的营销活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种猪使用者的信心,为种猪场将来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对种猪场的长期销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摘自《农民日报》
专家论坛
我国西部12省(区、市),约占全国国土面积71.1%,耕地面积38.2%,其中中低产田占该区耕地82.4%,旱地面积占81.6%,(陡)坡耕地占54.9%,几乎所有耕地土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受西部地区自然,经济等因素制约,大面积发展灌溉农业不现实,出路在于发展旱地农业。因此,研究和开发相关旱作新技术,在西部农业大开发中大有可为,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劳动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传统精耕细作土壤耕作措施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用、养、保型保护性耕种将会更加重要,传统耕种体系的改革更为迫切,并且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保护性耕种技术是指那种地表有机残体覆盖(或其他形式的覆盖)至少在30%,有机物还田量达到作物残茬80%以上,和土壤侵蚀控制约在50%以上的耕作体系,这种耕作体系包括使用不翻的凿型犁、圆盘耙代替传统翻压垡的基础耕作,以及起垄耕作、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少耕和免耕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选择性耕作和相应播种、除草、施肥措施,其与传统耕作措施相比。所有保护性耕种措施的共同之处是减少土壤体系破坏和增加地表残茬和有机物还田,能以较低能量和物质投入,维持相对高产,且单位投入可获取较高利润的一类持续性农业耕种形式。
发展我国保护性耕种技术是一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应大力推广。笔者认为:
第一,除国家重视、重点扶持外,各级政府、领导都应参予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推广工作。
第二,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尤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长期保护性耕种技术研究,包括:(1)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在风蚀、水蚀严重的旱作区,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如降雨量、干燥度、气温)、地形特点(如坡耕地)、土壤条件(如质地、温度、紧实度、通透性),以及种植制度,研究并提出以小流域为单位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中长期保护性耕种技术。重点应搞清实施保护性耕种技术的应用条件范围,使土壤受侵蚀程度(风蚀、水蚀等)、耕作成本降低到最低并使作物产量不低于传统耕作产量水平,甚至增产10%以上;(2)对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与新技术结合的耕作体系需加强研究。主要从当地种值方式入手,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少、免耕结合有机残茬覆盖或秸秆翻埋等),以及免耕与豆科作物轮作,有机与无机肥合理施用技术等与工程措施(水平梯田或坡式梯田)、新技术(各种土壤保水剂、土壤结构剂、脲酶抑制剂等)相结合的新保护性耕种技术;(3)保护性耕作短期及长期的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着重研究多年实施保护性耕种技术的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的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残茬覆盖土壤的微生物组成及活性,前作物残茬及覆盖作物的异株克生作用,以及对病虫害的影响;研究保护性耕种技术对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环境、以及作物产量等的影响。(4)保护性耕种技术体系下的杂草防治技术的研究,着重从不同耕作方法本身的除草效果,不同作物残茬抑制杂草的作用,除草剂的选择及其高效、低毒、广谱、经济而不污染环境的用量进行研究。
第三,引进国外或改进现有国产保护性耕作机具,使其更适合我国农村特点,易于广泛使用。
摘自《农民日报》
专家论坛
肉类产品是城乡菜篮子的主要副食品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产品消费的不断增长,我国肉类产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冷却肉被看好。近几年,我国肉类消费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呈现从冷冻肉到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却肉的发展过程。形成“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足鼎立局面。冷却肉吸收了热鲜肉和冷冻肉的优点,又排除了两者的缺陷。保持了肉品新鲜度,肉嫩味美、营养价值较高。冷却肉的间世,被称为“肉类消费的革命”,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市场份额在逐年扩大,是肉类消费的发展方向,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传统肉制品业转向工厂化生产。我国传统的肉制品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彩,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式肉制品相比,具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深受大众欢迎。据对北京、大连、上海等城市市场的调查显示:63%的家庭将肉制品作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可见国内市场极其广阔,例如烤鸭、火腿等。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设备的更新,传统技艺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肉制品工厂化生产正在迅速替代老作坊式生产。
“三低一高”肉制品正成为发展主流。在肉类生产结构中,牛羊禽肉的消费由80年代中期的20%上升到目前的40%。其中禽肉增长最快,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20%,牛羊肉所占比重分别为12%和8%。牛羊禽肉低脂肪、高蛋白,不仅是优质的肉类产品,同时还是清真制品的主要原料。与此同时保健肉制品也悄然崛起,近几年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有多种营养功能的保健肉类制品。世界发达国家对肉类制品的脂肪、盐糖含量都有严格控制,在我国“三低一高”(低脂肪、低盐、低糖、高蛋白)肉制品的开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纳入了国家食品营养发展《纲要》以进行引导和规范。一些厂家相继推出各类保健肉制品,有的以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研制“无肉牛排”、“无肉肉馅”,以及药膳肉制品、美容肉制品等,充分利用食物资源,开发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肉制品。
“安全肉”成为市场“新宠”。安全肉制品是21世纪肉类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发布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将肉制品安全问题纳入法律轨道。今后,国家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肉类制品的质量管理,出台一系列产品质量标准,实行肉类制品标准化生产,推行HAGGP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政府部门质量监控体系,这些措施的实行必将促进肉类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自《农民日报》
专家论坛
红苹果一个5块,大红枣一个5角,这是笔者2000年11月份在海南海口市参加’2000(海口)全国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上的所见所闻。近日,笔者又对西安市场上南方的热带水果行情进行了了解,火龙果每公斤18元左右,海南6元左右,杨桃每公斤20元左右,海南8元左右,芒果每公斤20元左右,海南9元左右。南北水果产销两地价格悬殊,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物以稀为贵。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苹果在产地烂如泥,每斤卖8分,海口一个却卖5块呢?为什么南方的水果在北方价格那么昂贵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走访了有关人士,结果发现水果市场过剩之中有短缺,潜在需求待开发。
北方的水果在海南之所以贵,主要是海南市场上缺货。在这次的“冬交会”上,苹果、大枣仅有陕西展团一家陈列,许多客商和参观者看到陕西的套袋大红苹果和特大红枣感到稀罕,怎么这么大、这么红。一位香港客商竟要出5元买一个鲜红的苹果作纪念,还有许多参观者从未见过苹果和大枣,要出高价购买尝一尝。交易会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海口市一些农贸市场,发现北方水果如苹果、酥梨、大枣等很少,偶而看到一些,也是品质很差,吸引力不大。与此同时,南方的水果在北方也是大城市的大集贸市场或超市才有,价格也非常昂贵,一般老百姓消费不起。这便形成了本来就很普通的水果,在异地成了“贵族”食品。
南北水果普遍存在产地供大于求、价格低廉,而异地因稀少而价格昂贵的现象,这充分说明水果市场过剩之中有短缺,看来南果北调、北果南下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比如,在海南许多人没有吃过、也没有见过北方的水果,很想尝一尝,这就说明北方水果没有进入海南人的日常消费范围。而在北方,许多人也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热带水果,偶而吃上一些,也只不过是尝尝,根本没有把热带水果作为绿色食品经常食用。因此,把北方的优质水果如苹果、大枣、酥梨、猕猴桃等运往海南,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了解北方水果口感香甜等特点及对人体的益处,海南市场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海南每人
每年消费苹果10公斤,那每年大约有7000万公斤的市场潜力;大枣每人每年消费1公斤,每年大约有700万公斤的市场潜力。同时,把热带水果大量运往北方,使其价格接近普通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并且普及到城乡市场,市场需求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从以上分析看,开发南北水果市场,在互调互补上做文章商机无限,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同时也能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那么,如何开发南北水果市场呢,笔者通过深入海口和西安一些市场的调查,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拓。
要转变观念,克服贪大求洋、舍近求远的思想。目前,许多人认为农产品销售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市场饱和,要重点开拓国际市场,所以,一味地盯着国际市场,却忽略了我国的南果北调、北果南下市场的巨大潜力,结果造成了近年来农产品“卖难”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农产品的购销中要转变舍近求远,贪大求洋的思想,既要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也要把产品推向国内市场的各个角落。在这次“冬交会”上,陕西省糖果公司、宁强县供销社等单位看到海南铁路运输不便,南北水果互调困难中潜存的商机,他们抓住这一机会与海口市三原商行和广西柳州市土产公司、越南胡志明市客商等达成把北方水果运往海南等地,把热带水果运往北方西安市场的双向联合营销合同,将会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抓住机遇,开发潜在商机,在南北水果互调互补上做文章。尽管目前海南与内陆运输不便,但方法和渠道还是很多的。如易货贸易,双向运销,联合经营,设立窗口等等,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海南的热带水果有空运的,也有海运到广东,然后精包装后通过铁路或公路运往内地。但如果双向运销价格就会降下来。在这次“冬交会”上,陕西省供销社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各地市供销社把陕西的苹果、猕猴桃、酥梨、红枣等推向了海南市场,会上已经达成各种经营项目6个,数量595吨,金额223万元。特别是陕西省糖果公司、西安市果品批发部与海南国际中环工贸(集团)公司等单位达成了600亩土地承包意向,拟建热带果园基地,种植芒果、火龙果及花卉等热带产品。同时还拟在海南、西安互设窗口,开展联合经营等,这不失为明智之举。
莫求暴利,薄利多销。南北水果产销两地形成价格悬殊,销售面窄,也有商家人为囤积的因素。比如西安市场销售的海南杨桃,论件或论个卖(一件150元,一个5元),老百姓谁消费得起。再就北方的苹果在海南别说一个5元,一个1元也有赚头。实际上,高价暴利销售,只能抑制消费,使消费者望而生畏。如果把价位定在商家既有利可图,普通消费者也能消费得起的程度上,同时加大宣传、引导消费,相信北方的水果在海南绝对有销路,热带水果在北方一定有市场。
专家论坛
以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体的传统农业地区,由于体制、历史、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体系、生产保障体系、制度和技术创新体系、产权制度等各方面都已经不适应急速变动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不尽快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
面对整个国民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进入阶段性转折的时期,传统农区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应予以重视。一是大中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及相关的生态环境治理、扶贫开发、移民等工作。二是确立新的主导产业,通过各种手段促进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发展,前者是进一步稳定提高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的一项基础工作,第二方面本质上是要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从工作的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在勘探、规划等技术性工作完成后,中心任务将放在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从各个渠道筹集资金和动员各种资源来进行建设。这其中会涉及到一系列体制的问题,如投资体制的调整,筹资方式的调整等,除了各级政府筹集资金和通过银行信贷之外.应当考虑采取一些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筹资手段。在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的同时,还需要同时考虑探索水资源利用的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
传统农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过去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在市场上面临普遍过剩。因此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紧紧把握市场的变化,以市场变化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当前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标志是:第一,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经由过去的数量制约为主转换成质量、品种的制约为主。第二,农业的发展由过去主要受资源的制约转变为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制约。从当前的市场需求状况看,追求效益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当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从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状况分析,结构调整有以下几个方向是值得注意的:
劳动密集型的畜禽产品生产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必须解决好品种、质量、检疫、防疫、进出口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同属劳动密集型的瓜果、蔬菜、花卉、盆景等园艺类农产品,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生产结构调整同时也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在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域的比较优势。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越是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越需要进行较重大的调整,在这些地区实行以粮为主的生产结构,充其量只能求得一个自给自足的温饱生活,不可能拿出更多商品农产品到市场上去交换,这只能导致农民永远远离市场,无法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变。
在考虑生产力布局调整,发挥各类地区的比较优势时可以对三个层次的布局进行考虑:一是中小城市及其郊区,二是粮棉主产区,这些地区需进行大规模的品种改良及加工转化的工作。三是生态脆弱地区,适应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加,逐步使劣等耕地退出生产,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扶贫工程等,以追求社会生态效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必须将就业结构的调整纳入到整个传统农区的结构调整之中4?撑┮档厍?话闶强阎怖?烦ぁ⑷丝诿芗?牡厍??┮等丝诤屯恋刂?涞某逋皇?旨ち遥?虼舜俳?缯蚱笠岛托〕钦虻姆⒄梗?谴?撑┮档厍?铀俟ひ祷?统钦蚧??獭⒏纳迫丝诜植己途鸵到峁沟闹匾?质低揪丁?/P>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促使科学技术的更快进步以对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还需要进行认真的探索,还需要我们制定一系列的组织、制度、政策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同时,在实施科教兴农的过程中,一是要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二是更要注重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曾经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
战略性结构调整的目标是要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因此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调整和机制创新的工作。
作为传统农区,除了在基础设施、工业化水平、市场条件等存在着阻碍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外,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旧的思想观念等同样也是制约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中,必须将制度改革、机制创新纳入其中。突破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探索性的制度试验将是整个结构调整无法回避的问题。以下几方面的制度改革是值得进行探索、试验的:
土地制度改革的试验。相对于众多的乡村人口而言,传统农业地区的耕地资源同资本资源一样都是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手段、水利设施及生态措施来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生产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也有一些约束耕地生产率提高的内容。比如耕地使用权的不可交易、租赁、抵押等等,大大阻碍了耕地向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经营者或产业、产品集中。如何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和措施,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基本权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通过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使用权交易的谈判、合约议定等途径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由此而推动高效农产品生产,将是在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变迁,需要不断进行试验、探索、调整。
技术推广、农产品生产、销售、储藏、运输、加工等等的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的发育、发展和完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户进入市场的客观要求,应该突破农村现有的商业营销、技术推广等等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体制框架,在组织创立、信息服务、政策优惠、人员支持、培训等各个方面,大力扶持农民自己组织各种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及农产品生产、销售、储藏、运输、加工等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
显然,考虑结构调整的同时,调整和改变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应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鼓励、扶持农民建立各种自己的中间组织应该是伴随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组织建设工作之一。
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在工业化程度不足的传统农业区仍然是乡村人口迁移、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仍然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无论对集体的还是个体、私营的乡镇企业,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形成清晰而有效的产权制度,这是促进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投融资体制改革。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政府包揽所有的社会经济的投资活动,在资金筹集上也主要是依靠上级政府和银行信贷。近年来,相随于财政、金融等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继续沿袭原有的投融资模式无法适应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的投融资模式无法适应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的投融资模式才能够拓宽筹资的渠道和扩大筹资的规模,并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
要采取各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在国际国内的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融通;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和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进行非农产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