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拉硬扯说博客
(2006-04-07 10:16:46)
下一个
老朋友带几个新朋友来吃饭,刚见面儿都有点儿拘束,讲些诸如您在哪儿做事之类的废话。几杯酒之后,再一打听,感情在座的多半儿都博客。哈哈之后我就想,博客这玩意儿,如今真是深入人心。照这么发展下去,赶明儿见面儿打招呼,不问您吃了吗离了吗,改成“您博了吗”得了。
博客(blog),韦氏大辞典上是这么定义的:Weblog的简称,指用网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保存下来与他人交流共享的一种网络日志。
照我看,这定义一出来就过时了。现在的博客,绝对不只是网络日志,也不仅仅是记录自个儿的想法和行为。随便到网上看看,就知道博客文体变化多端,内容不拘,范围极广;小说诗歌,读书笔记,历史掌故,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新闻,奇人异事,幻想传说,无所不包。博客其实就是想起什么写什么,写完弄到网上给人看。特点也就两条儿,一是没人审阅,想写什么写什么,二是网上发表,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
这么看来,博客古已有之。《水浒传》里,宋江杀了阎婆惜,发配江洲。有一天登上浔江楼,喝得大醉,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于是找酒保要笔墨,写了一首西江月。我原先说过,粉壁题诗,口头流传,也算是一种网。口水网上发表未经审批的文章,不是博客是什么?可惜宋江的博客让网警黄文炳同志瞧出阶级斗争新动向来,给上报市领导了。一来二去,越闹越大,博客青年宋江就堕落成为一小撮反革命暴徒的坏头头了。
所以呀,没有博客,就没有水泊梁山。
这是瞎说。不过,除了粉壁题诗之外,古代有一类著作叫笔记小说,我看也很像博客。笔记小说,“笔记”就是信笔随记,“小说”呢那是街谈巷语。所以笔记小说就是想起什么写什么。东一篇西一篇,前一篇儿侃前朝逸事,后一篇儿没准就侃狐狸精了。先是写给自个儿看,觉得像样儿了,弄成个册子给别人看。这种玩意儿跟博客一样,也是文体变化多端,内容不拘,范围极广;小说诗歌,读书笔记,历史掌故,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新闻,奇人异事,幻想传说,无所不包。既然没什么限制,这么些年,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可胜计,整个儿一个只言片语的汪洋大海。跟现代博客比,缺的只是超级链接和搜索引擎。
最早最有名的笔记小说,恐怕得数《世说新语》。魏晋文人的神采,在它的记载当中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到了唐代,大伙儿吟诗作画写传奇,主要是粉壁博客,纸上博客不太多。宋朝可就不一样了,各种笔记小说大行其道。《宋史》说,宋人尚文,即便是国难当头,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君臣上下照样儿忘不了舞文弄墨。从皇上到草民,“制作、讲说、纪述、赋咏”,动不动就多少卷,“垒而数之。”这倒好,跟冬储大白菜似的,论堆儿。“虽其间鈲裂大道,疣赘圣谟,幽怪恍惚,繁琐支离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郑各趣,譬之万派归海,四渎可分,繁星丽天,五纬可识,求约于博,则有要存焉(《宋史:艺文志》)”。 ——这话用来描写今天的博客,再恰当不过了。
话说宋朝嘉定初年有一个小盐官儿,负责在宁波附近海边儿买盐。光杆儿司令一个,没有同事;住在偏僻乡下,没有文人雅士喝酒吹牛;家在远方,俸禄又少,没法把老婆孩子办到身边儿来。于是“兀坐篝灯,惟翻书以自娱”。翻书以后干嘛?当然是博客。他有一段儿闲七杂八的博客,名叫《打字》,专侃宋朝人乱用这个“打”字儿。先引欧阳修说的“打船,打车,打渔,打水,打饭,打衣粮,打撒(换成角丝旁),打黏,打量,打试,触事皆谓之打”。然后补上了打发,打印,打算,打扮,打醋,打酒,打轿,打嚏喷,打闹等等五六十个跟“打”字有关的俗语。感情千八百年前的白话文儿就跟今天差不多了。如今北京人管坐出租车叫“打的”,真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光辉典范。
几年小盐官儿,晚上翻书翻出一本儿博客来,名叫《芦浦笔记》,还帮他考上进士,升了个六品小知县。小盐官儿跑到六合县当县太爷,攒了俩钱儿,就自费把这本博客给印出来了。再后来,《芦浦笔记》进了《四库全书》。小人物刘昌诗,要是没有博客,早就让历史给忘了。
元末出了一位陶九成。为了躲避兵火,跑到吴地乡下,弄一片田地,自耕自种。累了休息的时候,坐在树荫下,“抱膝而叹,鼓腹而歌”。有了什么想法儿,就博客。他的博客方法相当别致:摘片树叶儿,把文字写在上头,然后扔进一口破坛子里。九成避兵避了十年,攒了十好几坛子树叶子。有一天心血来潮,全挖出来,把好的博客挑出来,成书三十卷,就是《南村辍耕录》。
想从三十卷里只挑出一个闲七杂八的例子来,不容易。就看看《木乃伊》吧。韦氏大词典说,mummy这个词儿来自中古英文mummie,意思是从干尸上弄出来的粉末子,当药吃的。当初看这个解释的时候,心想,这英国药比中药还邪门儿,居然打起死人的主意来了。再看《木乃伊》的原文,翻成现代话,是这么说的:
回回地界儿,有七八十岁的老头儿,愿意献身济众的,临死前不吃不喝,光是洗澡喝蜂蜜。一个多月下来,拉出来撒出来全是蜜。死了装进石头棺材,泡在蜜里封上盖儿,刻上盖棺日期。一百年以后启封,泡得跟蜜饯似的。有跌打损伤,吃一勺儿,立马儿就好。俗称蜜人儿,回回话叫木乃伊。
有人考证,中古时代阿拉伯人确实相信从干尸炼出一种蜡质的玩艺儿来能当药用,而且借了个波斯字木蜜亚(mumiya,意思是“蜡质”)来称呼这种尸腊。这个词儿往西传,到了欧洲,就成了mummie。于是干尸就叫mummy。木蜜亚往东传,进了横跨亚欧多民族多语言的元帝国,经过类似的字义转化还有字音演变,就成了木乃伊。至于干嘛把干尸弄得跟伊拉克蜜枣儿似的,咱就不知道了。说不定是从“蜜”这个音儿想当然发挥出来的吧。
说到欧洲,早先西方人也博客,不过多半在文艺复兴以后。达芬奇的博客笔记,图文并茂,坦克飞机的图纸都在上头,那是众所周知的。前几天看尼采传,才知道感情他也有这毛病。尼采一辈子病病歪歪,动不动就头疼,来不来就呕吐。感觉好一点儿,上外头去散步,一走好几个钟头。好些灵感都是散步的时候得到的。他自个儿说:
我在路上蓦然涌现一个念头,于是很快地用简单而贫乏的字句将它捕捉起来,以免被溜掉,但是它在字句里面振翅挣扎了一番之后便死了。我详视之下,心里有几分明白:我若把鸟抓在手中不放,则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快乐的科学》第二百九十八条:一声叹息)
甭管死鸟儿活鸟儿,全记在纸片儿上,一段儿一段儿的,前后也没什么联系。起先,他还花好些工夫整理笔记,弄成有条理有前后关系的文章出版。后来干脆就直接发表博客笔记了。《人性的,太人性的》是他第一本儿博客式的书。里边儿一共六百多条儿,每条基本上只有一段儿,形式跟笔记小说差不多。
回过头来看咱们伟大祖国,那博客传统可是“相当地”源远流长。《宋史》有个统计,开国的时候,全国只有一万多卷书。到了宋末,三百年间藏书总数涨到将近十二万卷。这是广大宋朝人民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尽情博客的光辉成果。这当中,像刘昌诗那样自个儿出钱印书的恐怕要占大多数。前两天网上有人讨论宋朝为什么打不过元朝,那答案说不定就在全民皆博上头。印刷术出来之前呢,写点儿玩意儿,想给人看,主要靠手抄。洛阳纸贵的故事,大伙儿都知道。小说博客大全《太平广记》上有个故事,说唐朝有个监察御史,文章写得臭,可就是爱博客。每写一篇儿,必请人抄出来,大字报似的贴在办公室大院儿里,为这还得交 “光台钱”。手下人拍马屁,捏着鼻子一个劲儿说好。御史大人爱听,越夸越写,结果把钱都花在博客上头了。
再往前呢,孔老师满世界乱走,想起什么说什么;同学们紧紧跟随,听见什么记什么。老师死了以后,徒子徒孙儿把记在竹简和大襟儿上的现场博客凑了一沓子,就叫《论语》。再往前呢……打住吧,再扯就扯姥姥家去了。
博客好,把发表权力从出版局审查局拿回来还给作者,让我们重新回到自由写作的环境。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事业甚至婚姻都不是十全九美。唯有博客,完全按您自个儿的兴趣嗜好来,最能发扬张显个性。从健康角度来看,博客又是一种发泄出气身心放松的休息。有这么些好处,各位看官,您就撒开儿了博吧。
华夏快递 kd0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