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五、那曲—壮丽的藏北
1.纳木错之夜
×月×日,我从拉萨出发,经当雄到纳木错的扎西岛,我的藏北之旅开始了。
我是在一个下午到达纳木错的。
纳木错位于藏北重镇当雄的西北面。藏语为"天湖"的意思,蒙语称为腾格里海。与羊卓雍湖和玛旁雍措湖一起,被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 纳木错湖素以海拔高、面积大、景色瑰丽著称。湖面海拔
我到的那天天气不是很理想,湖面霭霭茫茫,周围群山若隐若现。但是第二天天色好转,太阳升起,云消雾散,清风拂面,浩瀚无际的湖面荡起涟漪,真似慈祥的仙女,手挥素巾注视着来人,这时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牧场一片浅绿,山体红黑间杂,峰顶白雪皑皑,主峰如一个威武战士守护着纳木湖。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时而乌云盖天,风雪过后,湖面依然波光粼粼。傍晚,湖水被夕阳的余辉照得霞光闪烁,真是迷人。
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扎西半岛位于湖的东侧,象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只拳头,远远望去,它是个小山包,由于山包中间明显裂开,人们说它是个睡佛,短的一段是脑袋,长的一段是身子,腿侧伸入湖中隐而不见。其实,这是个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公里的半岛。由天湖水侵蚀,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瘤钟乳石。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岛上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实属奇观。
纳木错是第三世纪末和第四世纪初,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肖盆,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湖滨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殖后代。湖泊周围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狐狸、獐子、旱獭等野生动物栖居,湖中盛产高原的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
几百年来,无数人虔诚地来到纳木错,不为游览,只为转经。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是佛的旨意。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为此,吉祥将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每逢羊年的萨葛达瓦节期间(藏历4-5月),这时纳木错附近的恰催寺、扎西多切寺、谷穹寺和多恰寺会变得香火缭绕、热闹异常,转经人群像一条流动的河,滔滔不息。由于湖面太大,湖边地形复杂,转一圈常要20-30天,最壮的小伙子也得跑10天,所以大家都用转扎西半岛来代替。据说,围着扎西半岛转7圈就等于转湖一周。
我的车沿着湖的东岸往南然后再往西转,也就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沿着纳木错的左侧,在念青唐古拉山的山脚下向西北行驶了约
那是我在城市里所永远不可能经历的生活,简单透彻得异常豪华,现在想来都像是个梦幻。
2.双湖无人区
×月×日,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藏北大地。次日一早,我们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沿着时隐时现的车轮向西北,向可可西里进发。
在茫茫的雪原上行驶了
近些年来,西藏的汉藏地质工作者,对这块世界地质史上的空白进行了多次多学科的考察,填补了这项空白。其他的一些人士,也通过各种方式对“无人区”进行了各种考察和探索,“无人区”神秘的面纱逐渐地被揭开了。
我们的车继续在这翠绿透黄的草原上进发,我眼中的“无人区”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这里蓝天和大地的色彩对比强烈,没有任何空气污染,空气透明度很高,一切看起来都很清晰,往往在距离上给人以错觉。这里的美是一种粗犷的美,美得超出你所有的想象。
汽车在没有公路的大地上自由自在奔驰的时候,我还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藏野驴和羚羊群,其他如:鹿、野牦牛甚至狼、熊等等也常常出现在视野里,然后消失在远方。“无人区”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天然野生动物园。这里的草原很宽广,只是青草生长期短,但更多的还是大片的戈壁。
据说,“无人区”虽然荒无人迹,自然环境恶劣,但地下矿藏却十分丰富,迄今为止,地质工作者已经发现了40多个大型矿体。其中有铬矿、多种金属矿、锂矿、石膏矿、沙金矿、油页岩矿等。这些矿有很大的开采价值和经济价值。另外,还发现了很多中、小型矿体。
“无人区”生存条件很恶劣,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湖泊虽然很多,但都是盐碱水。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组织下,一些牧民迁往“无人区”,所以“无人区”已经不再无人,但我还是有一点紧张,毕竟,这里曾经是人类的“禁区”。
我们的车一路北上,天黑时分我们到达了位于可可西里的“双湖特别行政区”,这里是“无人区”的腹地,给人的感觉就像不在地球上,这里的景色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以往的审美经验。
双湖特区设有人民政府和党委,是西藏最北部的一个县级政府机构所在地,双湖原本是无人区,自从成立了双湖特别行政区后,这两年发展较快,这里已经铺设了两条水泥马路,路两边有太阳能的路灯,其中一条主干道长约
到双湖的第一晚,尽管住进了双湖区政府招待所,但条件还是非常艰苦:房间的门破烂不堪甚至没有插栓,只能用桌子顶住;被子脏兮兮气味难闻;上个厕所要在冰天雪地里走300多米;共处一室的两位同伴鼾声如雷……听说区上还有个新招待所条件比较好,只是这两天有地区来的重要客人,我们就只好住进了这个老招待所。今天看来睡个好觉就谈不上了,我只希望第二天能够顺利。
其实第二天更苦。
清早起来就发现昨夜又是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了整个羌塘自然保护区。我们继续北上向普诺岗日冰川进发。出发时天空还飘着雪花,本来就不是路的路面已经完全被淹没了,车只能凭着向导的印象在茫茫的雪原中向着可可西里腹地前行。雪足足有
但天气并未就此转好。车在能见度不足
中午12点我们终于到达了普诺岗日冰川,我不顾一切地沿着堆满一尺厚雪的山坡登上了冰川的半山腰,大约有6000多米高,开始用135的相机拍摄,大约拍了一卷多片后天渐渐亮了,我又登上另外一个山坡,背上了我的林哈夫617和哈苏两套相机连续拍了5个胶卷之后下了山……这样上上下下工作了整整3个小时。
回到双湖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觉得脸上火辣辣地痛,原来是昨天在双湖冰川拍摄没有戴护面工具,结果面部被冰川反射的强烈紫外光晒伤了。再过了两天后,我的脸开始脱皮了。
我并不介意,这是双湖留给我的纪念。
3、格拉丹东的孩子
西藏安多县雁石坪镇格拉丹东二村33号。
这是一个让我毕生难忘的藏民之家。
我曾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夜晚,和一些特别的人。
那是
早上8点我从那曲出发,目的地就是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10点到安多县,找了一位能说汉话的向导西布,他是养路段的退休干部,对格拉丹东很熟悉。
当晚我们就住在格拉丹东的脚下,西藏安多县雁石坪镇格拉丹东二村33号,藏族牧民图丁老人家里。这里是长江的源头,是绝对的净土,在来此的路上你会看到如藏羚类的各种动物,还有雪山、草地和一条条流入长江的水曲,但来此不容易,不仅仅是海拔高,更重要的是路难走,如果你的车况不过硬,如果你没有向导最好不要贸然进入。
图丁老人今年68岁了,家里有五口人,妻子、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老人家养了近百头牦牛,数百只羊是很富有的,但是家里十分简陋,房子是土墙、土顶而且矮小,内外没有任何粉刷,两面墙下用土砌了三个“床”,白天是座位,晚上是床,有床的墙上钉了一块布,正面的墙下堆放着被和粮食,家里五口人,晚上三个人睡在床上,两个人睡在地下,那天我们去了,床全都让给了我们,图丁夫妇和三个孩子全都睡在地上,地下铺一张羊皮再垫一床被子,然后脱去藏袍,便以藏袍当被席地而睡。
家中位子最突出的是屋里的一个牛粪炉子,放在房子的正当中,所有的人都围炉而坐,我们到老人家时,家中只有老俩口,太阳落山时,牛群、羊群都回来了,老人的孩子也回到了家,坐在了炉前,这里的人吃饭更简单:酥油茶,糌粑和肉,不做饭,酥油茶随喝随打,炉子上茶是不断的,粘粑就是炒好的青稞面粉,食用时放些酥油茶用手边拌边吃,肉是天天都有,大块的羊肉放在锅里煮,5000多米的高原肉是煮不熟的,煮了几开半生不熟就可以每人拿一块用随身的藏刀吃了,其实肉是为我们而煮的,平时他们都是吃生肉,他们不知道我也已经算是吃惯了生肉的人了。图丁老人的牙掉了许多,但仍是吃得津津有味,墙边还靠了一个放了许久剥了皮的牦牛腿,那也是他们的主食。
图丁家的一个约莫6岁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有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透着可爱与聪明。他显然对我这个生人很好奇,对我和他截然不同的穿着、语言充满了疑问。我的相机在他的眼里也变成了奇怪的家伙,他显然很怯生,并没有向我发问,只是用那迷惑而又天真的眼神望着我,仿佛看一个天外来客。
事实上我对于他,的确是个天外来客。其实下了青藏线向西向北就几乎都是无人区了,到这里是从青藏线上雁石坪以南
他也许从未见过和自己、家人不一样的人。
他穿着和所有的藏族小孩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完全没有上学的概念,他让我想起我儿子象他这么大的时候,我忍不住走近他:“小朋友,你想不想跟叔叔去上学?”他不说话,只是瞪着我。那眼神纯净透彻,像冰川下的溪流,让人心疼。
“他去上学,牦牛谁放?”向导西布代他回答了我的问题。
是啊。环境,任何真理,都只在合适的环境中才有意义。
在这廖无人烟的高原,牦牛就是活下去的基础。
其余任何事情,离开这一点就毫无意义。
但在我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理所应当地有更幸福的权力。
但是,什么是幸福?统一这个认识不知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
我知道,这个孩子变成图丁老人在他们看来未必不幸福,可我还是忍不住遗憾。
“他上学,牦牛谁放?”我又联想到,他们都上学了还有牦牛吗?他们都进城了谁务农呢?我想不明白了……
我又回到了我的镜头后面,把镜头对准了那孩子,我无法说出什么理由,也许这个格拉丹东的孩子,能让我将这种遗憾定格,让所有的人珍惜已经得到的幸福。
或许,只是因为由这孩子产生了我要拍他的冲动。
照片出来后,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喜欢这张照片,也无一例外地喜欢这个孩子。
是的,时隔近半年,我再拿起这张照片,他眼神里的未知和探寻仍然让我心疼,那蒙昧善良的神情已经如此清晰地刻在他稚嫩的小脸上,让人禁不住叹息。
我用镜头记下了他,就像他用天真震撼了我。
我在照片上写下那个和他共处的夜晚,
六、 康巴中心昌都
1、沉醉昌都
康巴地区俗称康区,包括四川、云南、青海的大部分藏区和西藏昌都地区的东侧。人们这们描述康巴区:“这是彩虹升起的地方,这是天籁齐鸣的地方。这里群峰竞秀,百川争流;这里碧草如锦,万木冲天;这里旌旗猎猎,桑烟袅袅;这里歌声朗朗,舞步翩翩。造物主借这块土地展示着它的艺术才华。”
我向康巴的中心——昌都进发。
昌都历来被康巴人视为康巴的中心,昌都地处西藏东部三河一江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是
我的路线是这样的:拉萨—林芝—波密-然乌-察隅—左贡—芒康—德钦—中甸—丽江—泸沽湖,再回中甸—入川到乡城、稻城经理塘、塔公、甘孜、德格、江达到昌都。从林芝经波密到察隅是摄影家的天堂。正当我陶醉在这不可多得的拍摄天堂里的时候,高原的大雪给了一个我巨大的考验。
那天我计划从察隅出发到左贡。刚出县城开始下雪,越走雪越大。转瞬天地洁白,万物空灵,此情此景让我如同置身异境,如梦似幻。我闭上眼睛,听到的是来自天国的召唤和宽恕的声音。
随着汽车的行进,我真的感觉我们在靠近那让心灵得以净化的天堂,仿佛近在咫尺,所有困惑忧伤的事,都化作一缕轻烟,风一吹就飘走了。一切都变得可爱也可不爱,一切都没有应该和不应该。亲近天国才有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洒脱,让我觉得我们存在的世界就是一个游乐场,我们是游乐场里玩耍的孩子,所有事情都还原到它的本质,没有多余的包装和粉饰,快乐是那么原始,一切都象在游戏。
人离自然越近就越快乐,离天国越近就越从容。
正当我沉醉其中时,司机告诉我:已经看不见路了!
这时我们的车子走到了第七道班,雪厚
我的心也一下子像这冰雪一样冰凉,大雪随时可能阻挡我们的车轮。但我们还是决定冒险闯一下。
山越来越高,路也越来越险,前面没有车辆,我们的车摸索着在
就这样冲了五六次,在一次倒车时因为打滑,车子冲出了路面,滑下了路基,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待好不容易车子重回到路面,我们只好调头回去了,就这样几经周折又回到了道班,本想就住下等天气了,突然对面来了一辆大卡车,紧接着又来了一辆,我们抓紧再调头继续前行,沿着人家的车辙走,终于到了然乌回到了川藏线主干道。这
夜留八宿,回想白天的经历,感受良多:极至的快乐和极至的险境瞬间交替,令人绝望的自然之力和神奇之美共生一体……像极了人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的人生,到死都无法结论的人生。人最大的悲哀和幸运即在此:你根本无法预知你会遇见什么,遇见谁,会怎样,仿佛这一路旅程。
也是在这一刻,我意识到,摈除西藏之行不论,我的人生,何尝不是在进行一样颠簸莫测的旅行?苦到极至乐到极至,爱到极至也痛到极至……我承认了我以前从不愿意承认的人生状态:无奈。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变,那就是从未放弃。
无论是自己,还是这旅程。
无论是被烈酒灌醉还是被变故痛击后,我都有一样清醒:一切都不是容易的,无论是自己,还是这旅程。
2、康巴汉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学史上,有我最为欣赏的男人形象:“稽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潇潇簌簌,爽朗清举。或云:潇潇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没错,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个容颜清朗的男人,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一个刚柔并济的男人……他成全女人对于优秀男人的所有期望,他的完美甚至超过男人的想像。
我在康巴就看到了这样的男人,他们就是康巴汉子。
他们盘头结辫,挂银带金,脸黑亮得如同墨玉,无头饰者头戴威武的毡帽,各式腰刀或横跨或斜插,两眼看人,目光直且深邃,拒人千里之外。个头大多在
“哦,我心中的康巴汉子哟/额上写满祖先的故事/云彩托起幻想,托起幻想/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任随女人和朋友自由飞翔/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就在手上……”
这是一首近年来一直传唱的《康巴汉子》,这首歌是康巴人美朗多吉作词作曲的,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粗犷和纯净,展现了奔驰在马背上的康巴汉子们的群体魅力和英雄畅想,他们充满深厚历史感的古铜色面庞和雄伟身影,不仅占据了少女们的青春和渴望,也雕塑般地升起在当代中国男人的心上……
其实,康巴汉子的声名远播不只在今日,他们历来广受关注并名扬四方。
据说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率马其顿军队东征,用短短4年时间就征服了叙利亚、埃及和整个波斯。公元前326年,他又挥鞭直指印度。铁骑越过印度河,大败波罗斯携带象群的军队。数次征战,马其顿的军队抵达印度最富庶的恒河流域。这时,热带的潮湿闷热、毒蛇蚊虫,使远离家乡的马其顿战士吃尽了苦头。怨声载道的士兵拒绝东进,而此时亚历山大的斗志亦锐减。想当初,他征服了埃及,欲往东去,是漫无边际的沙漠;向南,又是浩瀚的大海;现在东征印度,虽然一路所向披靡,但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却又横亘在眼前。伟大的亚历山大竟然以为自己已征服了人类居住的所有地区,遂寂寞地抚鞭而叹:“世界怎么就如此之小呢?”
据说马其顿大军西撤时,在印度的北部山区留下了一支纯种的雅利安人,他们后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留在了恒河平原,一部分北上,在克什米尔地区定居,现在那里的米拉罗部落的人,还保留着马其顿人古老的生活习俗;还有一部分随着季节,沿喜马拉雅远徙,在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定居下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康巴人。
又据说,当年以亚历山大自居的希特勒,认为除了他的日尔曼人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之外,还有另一支人种可以与之媲美,那就是康巴人。后来,野心勃勃的希特勒竟想出绝招,派遣党卫军专程到喜马拉雅山区寻找纯种的雅利安人后裔,准备从克什米尔的米纳罗人和康巴人中选择部分英俊魁梧的男子,带到德国与金发碧眼的雅利安女子结合,培养最优秀的雅利安人种,以满足法西斯德国统治全世界的需要……
此说法,多半是野史的穿凿附会。因为史载,1938年前后,德国的一名叫
前文已述,很久以前,西北游牧民族沿中国西部游牧走廊南下,在吐蕃民族的文化熏陶下,他们已成为藏民族的一员。但由于横断山的千沟万壑和艰苦环境的磨练,他们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康区方言,还更多地保留了西北羌人那奔腾的血液——作为藏B型藏族的故乡,他们拥有武士般的骠悍和山一般伟岸的身躯。同时,同是横断山的千沟万壑和独特区位使他们没有成为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而能以开放的心态游走四方。近代土司制度的家族管理,使他们没有象“文明人”那样变得中规中举——对藏政府而言,他们多是些不服管教、不讲文雅的“野人”,但在他们中,却产生了大量能和英军对阵的勇士和刺杀吐蕃赞普的侠客,更有能横扫高原的起义斗士,因此被人赞誉为以勇武著名的“哥萨克人”;他们不仅有外在的强悍,也有精明的头脑,有时他们像噶玛拔希开创活佛转世那样充满创意,而从近代邦达昌的赫赫威名到当今八廓街的经商群落,有人又称他们是“西藏的犹太人”;在朝圣路上,他们时而象吉普赛人那样的自由不羁,时而又象圣徒一样的执着和虔诚……他们是人们对藏族感到迷惑的原因之一,同时又成为西藏的活力和创造之源,屡屡吸引世界的目光。
总之,纵贯无碍的康区大地在赋予他们豪迈刚直气概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游走不辍的心。浪漫而炽热的康巴人所到之处,必痛饮狂歌,必爱恨难挡,必引起争议,必传说流芳……
我在康区见到的康巴汉子,质朴忠厚,英气逼人,迥异于常见的都市男子。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的目光,如此干净刚毅的目光,像他们身后的雪山般忠贞不二,无须怀疑。
虽然始终并未和他们多交流,但我固执地相信,他们可以做最好的朋友。
七、神秘的阿里
1、世界上只有一个玛旁雍错
阿里,拥有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这些气势高峻的山脉,平均海拔都在
。
出萨迦县后,219国道在冈底斯上和喜马拉雅山的之间向西北延伸,左侧雪山下出现了大片的水草地和牧区的账房,进入普兰县不久,就到了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玛旁雍错。她湖面海拔
这个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在雪山脚下静静等着我。
我来到玛旁雍错是一个清秀无比的清晨。
毫无理由地,我觉得玛旁雍错好似一位母亲,有着湛蓝的眼神,温柔、圣洁而又温暖的眼神。这眼神里是无边无际的包容和悲悯,让站在她身边的我刹那间有一种无忧的安全。
是的,母亲,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母亲,就象世界上只有一个玛旁雍错。她的涟漪仿佛母亲的怀抱,让我这个游子洗净所有的缤纷和伤痕。她必然知道我所有未及诉说的历程,她理解了我这一路的艰辛,她明白我终究还是会回来,她更比我要了解自己,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她还是唤我为儿子。
是的,母亲。但玛旁雍错不是普通的母亲。在佛教经典中只将一处湖泊称为“世界江河的母亲”,所有的信徒都明白,所指的就是旁玛雍错。她所孕育的,所抚慰的,所包涵的,肯定是超越我所想像的喜与悲、对与错,她所理解的,肯定是我还未曾思考的自然与生命……她超越了湖本身。
事实上,藏语的玛旁雍错就是“不可战胜之湖”。相传由于米拉日巴与纳若本为争夺冈底斯山在此斗法,后米拉日巴取胜而命名。佛教经典中把玛旁雍错称为“玛追错”,意味冰冷之湖,传说古时候有一婆罗门教徒把祭祀的圣水泼到了这里形成了湖水,后来称为龙王领地。大唐高僧有感于这里动人的传说和山川湖泊的秀丽,将玛旁雍错称为“西天瑶池”。
我找到了玛旁雍错“母亲”感的证据:苯教尊旁玛雍错为生命湖,视其为是生命之源,具有无穷的财富和功德,称之为玛旁雍益措姆,即母亲怀抱之碧玉湖,认为用其沐浴能清净所有的污垢,消除灾难恶缘,成就一切事业,转湖朝圣、饮用亦是功德无量。
水,让人想到清洗;母亲,让人想到怀抱。这两样,都充满了回归的意味,灵魂的回归,回到最初时候。
玛旁雍错的不同,在于佛教还认为她能洗净人心灵上的贪、嗔、怠、嫉。湖的四边有四个洗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垢浴门,北为信仰浴门,朝圣者绕湖一周到每个浴门去洗浴,便能消除所有罪过。
人当真有这么多罪过吗?
说是欲望更合适吧。贪、嗔、怠、嫉,人一样也不少,被欲望牵扯,就靠近了魔的一面,远离了人的神性,所以犯错。这错误伤害的往往是自己——痛悔永远都是沉重的。越是沉重,越无法逃脱;越是无法脱逃,越是想要逃脱。越走越累,越逃越无处可逃
。
人生就是这样的迷局。
站在玛旁雍错的面前,我遗忘了自己,只剩下灵魂的盒子和正在远逝的清晨。
仿佛只是一秒的光景,玛旁雍错的上空泼下无数橙色的霞光,仿佛倏忽响起的交响乐,瞬间染透了雪山和水面,牛头和玛尼堆,也染透了我,一个疲惫的游子。
我将永难忘记,玛旁雍错,给了我一个华丽的清晨。
2、神山冈仁波齐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待山的态度不一样,东方人说“智者乐山”,讲究的是享受山带来的乐趣;西方人说“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需要的是征服的快感。我自己呢?这个问题在我一路的西藏途中不断想起。
我没有答案,但这并不能说明我是盲目的。
直到我来到冈仁波齐峰。
只要进入普兰地段,如果天气不坏,远远就能看见冈仁波齐。如果说冈仁波齐东南面的玛旁雍错是慈爱宽容的皇后,那冈仁波齐就绝对是不可一世的君主:他那巍峨高大,不怒自威;峰顶晶莹的白雪使他显得更为冷漠骄傲,不可侵犯。更令人称奇的是,山的向阳面终年积雪不化;而山的阴面常年无雪,即便是被白雪覆盖,等太阳一出,雪随即而化,刚好与大自然的规律——背阴积雪,阳面没雪相反。
当然,海拔
西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也发源于冈底斯山地区,苯教徒认为地为八瓣莲花,天为八幅伞盖,冈底斯山就是伞柄和莲花之根,为世界的中心,有360位神灵居住在此。
印度教和耆那教教义中也将冈仁波齐奉为神山,这使得冈仁波齐成为“万神殿”,东方的奥林匹斯山,有了九九归一的意味。
就是这个神秘君王,每年每月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匍匐在他脚下,奉上无与伦比的虔诚。
在冈仁波齐,我没有理由不匍匐而下,即便只是被信徒们令人吃惊的虔诚所感染。后来看得山多了才明白,能够让人条件反射般屈膝跪拜的山,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座。冈仁波齐,绝对是其中之一。
他存在了数千年,他和圣湖一起成为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发源于此的4条以动物的名字命名的河流,在与神山圣湖相距不远的地方同时出发,却朝着不同的方向流过不同的地域,蜿蜒数万里,最终汇集到一个共同的归宿地——印度洋。狮泉河是印度河的上游;象泉河流入印度洋境内成为萨特累季河;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在进入印度后成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孟加拉境内与恒河相汇;孔雀河,则是恒河支流格拉河的上游。所以,在信徒们心中,冈仁波齐,是万山之祖,百川之源。
任何人为的骄傲,都在冈仁波齐的面前褪下面具,面对他的神圣容光,没有人不会汗颜。当然包括我。
我当然是应属强者之列,我战胜了人生中种种困境,我坚持努力我想要的,我成功并且享受它;我拥有我自己并不十分清楚而别人十分嫉妒的天赋;我主宰自己……我当然有成就,这个成就就是我自己——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一个经得起摔打的人,一个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条汉子的人。
但面对冈仁波齐我无法骄傲。我发现,原来我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了,一旦失去就会觉得蒙受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一切的人,死时交出一切。人生其实是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的过程。或者,对一颗有足够接受力的心来说,没有什么能真正失去。
面对冈仁波齐我发现,人生的大限制其实如雪山般亘古存在。我被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苦恼所牵绊,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苦恼,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
很显然,我对山的态度既不是享受也不是征服,而是感悟。在肃穆的虔诚里倾听内心的虚妄,用皑皑白雪洗净忧伤。
3、神秘古格
走新藏线,扎达的三个景点必须去:扎达土林、古格王朝和扎达县城里的托林寺。
我先走的是扎达土林。
在经过长途颠簸之后,终于翻越了冈底斯山脉,站在阿伊拉山顶的时候,我被眼前造化神工、壮阔辉煌的自然奇观震得目瞪口呆,那就是举世无双的扎达土林。
远远望去,满眼的金碧辉煌;近前观瞧,道不尽天工巧夺。那举世所无的奇观,像庄严宏伟的庙宇,像壁垒森严的碉楼,像恢弘高耸的佛塔,像极尽豪华的古代宫殿,像古朴威严的欧式城堡,也有的或如万马奔腾、昂首啸天,或如教徒修行、虔诚静坐,天工万象,无可尽数。
所有的艰辛劳顿顷刻间烟消云散,一种奇妙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扎达土林面积达数百公里之阔,其地貌在地质学上称河湖相。专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逐渐冲磨出“建筑物”惟妙惟肖的形状与层高,数十万年风雨的侵蚀,犹如神工鬼斧不间断的雕琢打磨,更使他玲珑剔透出神入化。
古格王朝就在这万顷土林之颠。
古格城堡建筑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黄土坡上,地势险峻,洞穴、佛塔、碉楼、庙宇、王宫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长空,气势恢弘壮观。这些洞穴多为居室,密密麻麻遍布山坡。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黛色的黄昏下,古格散发出浓重的颓废之美。
古格王朝,一座最近才被人记起来的历史公墓。这里曾经埋葬着一个王朝,这里的光荣与梦想只属于过去,昔日残留的古格王国的红宫大门正如人们想像的一样辉煌,而它不远处的古格居民则以人们难以想像的朴素面目出现。历史并非一定是上升的直线,有时候也呈抛物线的轨迹前行。
古格能让人抑制住所有无济于事的叹息和抱怨。
让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看自己。
这就是废墟的力量,古格的魅力。
那个曾经辉煌耀眼的王朝建于公元10世纪初,当时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西藏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矛盾急剧激化。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在吐蕃实行了一套毁佛灭法的政策,使吐蕃陷入一片混乱,又加上接连不断地发生自然灾害,一时间怪怨四起,人心动荡。朗达玛被刺杀后,政局完全失控了。朗达玛死后,他的两妃子借助吐蕃贵族的支持,在王位继承权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夺。
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为了栖息生存,吉德尼玛衮投靠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扎西赞将女儿嫁给吉德尼玛衮并拥之为王。阿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存在过更为古老的象雄文明。从此,古老象雄王国与吐蕃王国的血脉合流在一起,在象雄王国的母体上诞生出新生古格王国,演出灿烂的700年历史正剧。
透过废墟,我还可以看出古格的昔日辉煌:整座宫堡依山叠砌,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雄壮巍峨;内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外有坚实的城墙,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遗址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由445座房屋、879孔洞窟、58座碉堡、4条暗道、28座佛塔等组成。数百间房屋依山叠砌、层层相连,直至山顶——这是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王宫。
古格王国最让我觉得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关于古格王朝的灭亡有两种说法:一是1630年被拉达克王僧格南杰所灭;一是1840年亡于印度道格拉斯王朝。各说有理有据,且西藏历史上确实在阿里地区发生过两次战争。根据《拉达克纪年史》,前一说更为可靠。16世纪末叶,黄教立足未稳,各教派角逐纷争,拉达克王利用西藏内部的混乱对古格宣战,以报复古格王对他家族荣誉的侮辱:古格王曾经拒绝了与其妹妹的婚事。战争持续了15年,直到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天主教引起政治内部对立,僧侣们引狼入室才使强大的古格遭到灭顶之灾。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场战争竟然是一个文明悲壮的最后一幕。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一个文明,但在事实上,除留下一座废墟和一张王朝家世表外,几乎什么也没留下,连王朝700年的历史也没有文字记载。一个类似玛雅文明消失的文明断流的现象出现了。
古格之行也许会令我毕生不忘,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闪着神圣之光的谜。我带着谜面走进那地老天荒的高原,历尽艰辛却没能将谜底带回。但是,古格最吸引我的恰恰就是我看不见那些东西。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
古格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宿命。
那种超出人力所及范围的冥冥主宰,这种冥冥主宰让人产生敬畏,让人承认世界的无限和人类的有限,既而产生无能为力的大悲伤和大绝望。
据说余纯顺生前有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就是苦走西藏竟没法去到古格,而他当时为此目的曾在扎达县城停留了数天。我想他遗憾的应该是,一个真正孤独的行者,竟然没有去体会一个有着刻骨孤独的地方。
我是幸运的。
在去过古格之后,我相信,这种幸运也是宿命。
4、坎坷新藏线
“昆仑是把量人的尺,没有那男儿的胆,你莫靠那山边边;昆仑是走不完的路,昆仑是翻不完的山,受不了饥寒,你莫翻那山颠颠……”走完新藏线后,我对这首民谣有了深刻体会,它的每句话都真实地描述了新藏线的特点,毫无夸张。
我,就是凭了那男儿的胆走完了新藏线,一路上艰辛倍尝,这的确是条平均海拔最高、路况最为艰险的一条进藏路线,但凭心而论,这也是最为精彩的一条线,每一天都有故事,或险恶,或美丽;每一天都有收获,或是心得,或是照片;每一天都有震撼,或惊惧,或狂喜……总之,走完新藏线,也许会生病,会后怕,会庆幸,但绝对不会后悔。
相反,它所带给你的那种时时刻刻的揪心,揪心过后征服的快感,会让你终生难忘。
好像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纠缠在进退两难之间,缠绵在对与错的难于判断,当断未断,悬而不决……爱得伤筋动骨,元气尽失——可是,若此生都未如此活过,算什么人生?想是想穿了,悔是不悔,思念却任谁也难以磨灭,是真正的无期徒刑。
没错,就是新藏线。
新藏线,也就是219国道。从拉萨向西过日喀则,到拉孜再往西就是219国道了;不过新藏线一般是指从拉萨到新疆的叶城全程约
这条路上最高的界山大坂海拔标高
我沿219国道出日土县继续北行就到了西藏和新疆的交界处,界山大板,石碑上有人标出了
这段让人毛骨悚然的典故让我的心情更沉重,其实过了界山大坂我的心情就一直不如在藏区那样轻松,这里的荒凉,气候的恶劣果然在我过了红柳滩在三十里营房得到应验了,那天的傍晚我们到达三十里营房,这里的海拔
车胎换好,不知是天阴的原因还是确实天已将晚,反正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外面的风越刮越大,雪片飞向了我们的车窗,司机驾车继续北行。
“还有备胎吗?”
“没有了。”
“那车胎再爆怎么办?”
“补”
“怎么补?”
我当时非常清楚:到前站还有
我知道他有一点搪塞,但这个时候可来不得半点马虎,我知道如果这样开下去,如果在半路上真的出了问题,那很可能是性命难保,我提议立即调头回三十里营房,司机开始还觉得没有面子,同车的还有一位从三十里营房上车的南疆军区的中校,也说:“还是回去吧,万一路上车坏了,真的是没救”,这可是当地的权威发言,司机这才调转车头,晚上我们住进了营房,司机补好了备胎。第二天,天气晴朗,我们再次上路,这才发现前面路是那样的崎岖坎坷,车上的人全都不寒而栗,庆幸昨晚未走,否则真是九死一生。
就是那一天,我翻过了库地大板,阿卡孜大板,晚上到叶城,那天在库地大板南望
是的,就算九死一生,也值了。
第八章 香格里拉之路
1、梅里,让人爱恨交织的情人
我是2004年3月10日来到梅里雪山的。
“梅里”系藏语药王之意,故西藏又称梅里雪山为“药王山”。梅里雪山冰峰接踵,雪峦绵亘,从德钦县城沿滇藏公路上行
当梅里雪山撞进眼帘的刹那,我有一种被什么东西击中了脑袋一样的感觉,半天回不过神来——在碧蓝色的天空下,太子十三峰被山顶蒸腾的浓云雾笼罩住不见真颜,但是从云雾开阖出伸至山脚下的巨大冰川雪线却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美丽。
??山脚下是浓密的热带谷地植被,在植被的边缘,就是世世代代生于此长于此的藏民们居住的宁静村庄。围绕着村庄的,是山脚层层梯田和铺陈在谷地上金黄青稞。
在山谷的深处,金色的澜沧江深深的切割进大地。
于是,在雪山之巅,云雾在宁静的流淌;在雪山脚下,冰川在宁静的流淌;在雪山深处,江水在宁静的流淌……不同的节奏韵律,同样的赏心悦目。
??我相信,68年前,詹姆斯•希尔顿一定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才会有《消失的地平线》的诞生,才会有“香格里拉”这个词流传至今。
“卡瓦格博!卡瓦格博!”同伴的叫声将我从迷离中唤醒。
??梅里雪山海拔
。
再自信的人也会在此刻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和山相比,人才有多少年的风雨经验?狂妄和自大都是笑柄,内省和自问才能告别愚蠢。
当地的藏民都这么称呼梅里雪山——神山,这一刻,我了解了。
飞来寺边上,就是专供人们烧香敬献神山的香炉和经幡林。据说每一个要去梅里雪山的人都要这么做。飞来寺周围,藏民们的彩绘房屋收拾得干干净净,在茂盛的油菜花和青稞的簇拥下,面对着云雾缭绕的雪山,一派悠然。
这时,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下跳进我的脑海,我把它改成《面朝雪山,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雪山,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雪山,春暖花开”。
雪山是如此矛盾的存在,她好似一个刁蛮的情人,无尽的温柔让你忘却尘世,尖锐的冷漠让你触目惊心。卡瓦格博峰迄今为止仍然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早在1902年,英国派出一支登山探险队首次向神女峰发动冲刺,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美国、日本、中日联合等4支登山队,接连4次大规模向神山攀登,均无一次成功。1991年1月,17名中日登山健儿在卡瓦格博峰下不幸遇难。消息传来,震惊世界,这是继1989年前苏联登山队43人在列宁峰遇难之后,世界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事件。
知道了这一切让我在面对梅里雪山时心情复杂,比起我一路上看到的那些不辞劳苦磕着等身长头的信徒,我更崇敬那些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雪山的登山勇士,前者相信的是神灵,后者相信的是自己。两者的坚定,不分伯仲;但后者坚持信仰的难度更高,要以生命为代价。而且,有信仰者永远是少数,利益常常借信仰之名交战。
我悲观地想,一个人死在追逐信仰,攀登梦想的途中何其幸运——他永远地拥有了不竭的热情,他的信念和灵魂将如琥珀标本般栩栩如生。梅里雪山成全了所有长逝在她怀抱里的勇士,并使其永远拥有了和雪山一样圣洁和美好的灵魂。
2、浓情甘孜
甘孜,是我西藏之行中一个尤为特别的存在———它其实已经是内地,位于四川西部;但它的“藏味”却很浓,甚至浓过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藏区,比如拉萨。
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人,在甘孜,你会看到原汁原味的藏民,他们多身裹藏袍,操藏语,绝无现代文明的沾染;你更能在甘孜街道上看到成群结队的和尚和尼姑,他们旁若无人地在街上购物,那种如同电影拍摄现场般的气氛会让人很兴奋——这就是我要看到的西藏,或者说,这就是西藏的味道。
在我看来,相比较国际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拉萨,甘孜的确是所有对西藏情有独钟的朋友们应该抓紧一去的地方,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要不了多久,甘孜也会变,因为它是甘孜州北路经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川藏北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迟早藏民们会脱掉藏袍,穿起西装,用上手机,和我们彻底没两样。
我这样说是有理由的,一是甘孜的地理位置:甘孜县历来是甘孜州北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甘孜地形群峦起伏,地处横断山脉东北边缘,是丘原向山原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北有巴颜喀拉山,东有果拉狼山,沙鲁里山屹立西南,形成一个大大的“川”字,天然的人流汇集的开放态势。
甘孜的前景还在于他的“天生丽质”:雅砻江、达曲、泥曲三条大河横贯全境,全县水电理论蕴藏量53.7万千瓦。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的利用前景也十分可观;矿产资源以黄金为主体,现已探明的有丘洛、嘎拉、拉普三大岩金矿,还有部分沙金矿,黄金储量大,嘎拉金矿已逐步开发。1999年黄金生产
更重要的是文化: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吸纳,使甘孜州形成了既有与其他藏区相同的藏民族文化共性,又具有自身鲜明地域特征的康巴文化。就像甘孜州文化局副局长仁真旺节说的那样:“我们这里是格萨尔的故里,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发祥地,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主线,香格里拉的核心。”
历史上康巴人非常崇尚英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主人公的故里甘孜州德格县因此享誉世界。一曲《康定情歌》使康定成了情歌的故乡。康定,自古以来就是康巴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亦是汉藏茶马互市的中心,锅庄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雪山下的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更是全藏区经版最多,刻版印刷最精良,文物保护最完好的文化宝库。藏有各类文化典籍印版27万余块。大渡河源头的丹巴县,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有“千雕之乡”和“美人谷”的美誉。那里古碉林立,山寨如画,美人婀娜,风情万种。
甘孜县处于全州“南北两条线”的北线腹心地带,境内四条旅游线使甘孜这颗“高原明珠”更加璀灿夺目:东至东谷探究熠熠生辉的藏传佛教文化;西往绒坝岔尽享神韵无限的雅砻江河谷风情;北上达通玛领略品位超然的草原风光,西北抵扎科体验惊险的探险漂流……如此等等,使得甘孜将不能不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的影响。在展示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从经济的眼光看,甘孜有前途;从文化的角度看,我想很多人会有和我一样的担心,我们可不希望看“看景不如听景”,自然的文化生态被明码标价,质朴的笑脸也是为金钱盛开。
孰得孰失,也许无法评判。
作为一个行者和摄影者,我是越来越担心,我们拍到的只是价位不同的风景,我们看到的只是污染程度不同的文明。
可是净土,哪里存在?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不是照样成批地惨死在人的欲望和掠夺下?我常常心惊:在最该保留对自然的敬畏的地方丧失了敬畏,结果会是怎样?
离开甘孜时我竟然很悲伤,这个刚开始令我惊喜的地方,是让我带着父亲般的担心离开的。
我做不了什么,就把这些都记下来。
3、玉树秘境
玉树是我2004年进藏的末尾环节。
玉树是一个繁华且杂乱的城市,这里是川、藏、青三省交界的商业重镇,做生意的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远离大都市商埠。
这个地方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又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故乡和藏地歌舞服饰之乡。玛多到玉树
在藏区玛尼石象糌粑一样常见。它们按不同的形状垒成尖锥形堆放在路边、桥梁、山上、河边、墓地。玛尼堆是大量的刻有佛像或真言经文的石板组成的,石板的数量往往固定在特定的数目上,例如供奉石供者的年龄,或者绕玛尼堆转经的圈数,如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不等。这些经过雕刻的石板往往堆垒而成,在藏区随处可见。
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玛尼堆被堆放的形状和雕刻的手法也各有特征。青海最庞大的就是位于玉树的新寨玛尼城,面积足有三个足球场大,最多时堆放有25亿块玛尼石。而甘孜玛尼则显得很有规矩,大都被堆成坛城、金子塔、圆锥等形状。另外,在一些转经道或山口或一些人们不容易到达的地方,许多玛尼堆被简化地用十几块未被雕琢的卵石堆成,也有的只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散落一地。
这座有25亿块嘛呢石城的世界罕见文化奇迹在结石镇以东
我在玛尼城内外瞻仰和拍摄了许多浸渗着信众们菩提之心的精美经石和佛像,为形形色色、大小不同、成山成海的玛尼石堆而惊叹。在高原明亮的阳光里,嘛呢石城一片灿然。据文献记载,玛尼城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宗主寺结古寺的第一世活佛嘉那1715年创建,“文革”中被毁,1986年重建恢复。玛尼城外,转城的男女信众终日不断,个个一脸虔诚,步履匆匆。
玛尼城外还有不少藏族老阿妈出售刻好的经石,大的可买来献用,小的可带走收藏。
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买了一块献给玛尼城,。
那彩色藏文6字真言精美绝伦——其实在那样的背景里,没有人能够抗拒信仰所营造的巨大磁场。莫非我也相信这些虚无的东西吗?我只是在这样的磁场中也被同化,平静而愉快地做所有事后看起来奇怪但当时却不能不做,只有这么做的事情。
这就是宗教的力量。
年少时前辈们跟我说:爱情就是宗教。
我现在明白了:爱情其实无所谓存不存在。寻找香格里拉的结果就是处处都是香格里拉——你自己有爱,才有爱情。
我还是信仰爱情,只不过,才明白:爱只和爱有关。舍得放弃对爱的附加值的追究,爱才更易理解和无悔。但是,也许我明白的,已经是过去的东西。
但我还是要献上玛尼石,祈祷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