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750)..." />
为了给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攻击机、轰炸机护航,在“铁幕”撕开一个缺口,美国就必须拥有数量和质量足够的“护航战斗机”。这种战斗机不要求很高的“加速度”(因为相对于防御方停机坪上的战斗机。进攻方已经具有高度和速度优势),但要求足够的航程/载弹量和格斗性能。美国虽然也有截击机(加速度快、载弹量少、航程短),但其孤立的地理提供了较充裕的预警缓冲时间,截击时间并不太紧张,所以把不多的截击机都部署在面对苏联的边境地区,并不当作装备重点。
对于美国来说,F15的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它能满足上述几乎所有要求,而且先进的发动机提供了充沛的动力,具有很高的加速度和持续机动能力,唯一的问题是,它太重太贵了,用于给轰炸机远程护航很称职,但用于其他任务简直大材小用,但对苏联的战略轰炸能力是美国非常迫切的要求,所以F15号称“没有一克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战斗机,贵点也认了。
F16本来是一种轻型纯制空战斗机,单从翼身融合的外形上至少就比F15先进半代,但毕竟是单发战斗机(航程和载弹量不易平衡,“护航里程”和“护航战斗时间”有限),由于上述战略目标的需要,美国空军并不“待见”它。美国空军实际讨厌任何一种腿短的轻型飞机,比如F5、F104、AV8、A10等等,貌似是不想成为陆军和海军的“附庸”,但也是由于上述战略目标决定的,面对辽阔的苏联,腿短的飞机毫无意义!
为了缠斗而生的F16具有很不错的制空性能,它本来被设计成一种前线制空战斗机,争夺前线制空权的“损耗品”,毕竟在对苏联进行纵深轰炸的同时,也需要迟滞苏联陆军的进攻。由于美国发动机技术领先,干脆给它加上油箱和炸弹,成为了“前线多面手”的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美国空军来说,抵近攻击有A10,战场遮断有FA111,远程轰炸有B52、B1,F16攻击性能显得有点多余,所以美国空军自己装备的F16并不强求对地攻击性能,其顶多作为“慢”A10和“重”FA111之间的,攻击“散点目标”的补充。而美国的盟友们因为缺乏齐全的装备体协,就格外看重F16的攻击能力,比如以色列,一向是F15给F16护航进行中远程渗透攻击。
因为美国远程攻击/轰炸能力很强,所以并不需要让重型战斗机具备攻击能力,而要充分保障远程护航能力。至于F16的攻击能力,本来对美国空军只算聊胜于无的,对于盟国来说更为重要,但却成了“欺负”弱国的多面手。
俄罗斯
面对F15的巨大威胁,前苏联研发出了SU27和MIG29。千万要记得,SU27属于“防空军”,而MIG29属于“前线空军”。
俄罗斯由于有大量纵深浅近的陆地邻国,所以陆军是其战略进攻力量,前线空军是为陆军保驾护航的,防空军则是保卫本国辽阔领空的。同时苏联时期还发展了大量“中近程高机动型防空导弹”和“中远程有限机动或固定式防空导弹”,来和前线空军和防空军配合使用。
在苏联时期的“防空战略”下,防空导弹才是中坚和撒手锏(它甚至有核防空导弹,呵呵),空军战斗机不过分要求航程和格斗性能,而是要求很高的“加速度”,尽快升空,达到速度和高度后,撒一群导弹就跑。尤其是MIG25这类的“纯截击机”,以美国轰炸机和攻击机为攻击目标,而不于护航战斗机缠斗,反正“幸存”的轰炸机和攻击机最终必须要到苏联陆军和重点防空目标上空来(这是它们的任务嘛),由多层密集导弹防御网收拾它们就行了。至于制空战斗机,既然它们没有对地的爪牙,阻挡不了俄罗斯陆军进攻的铁流,简直可以不予理会!
750) this.width=750" />
以越南战争来评价苏式防空体系是不恰当得,因为越南既缺乏足够数量得截击机,也难以展开铁流推进式进攻行动,而以色列空军就曾在拥有这种防空体系得阿拉伯装甲部队上空撞得头破血流,被阿拉伯军队成功突破,直到陆军击毁了防空平台后,空军才又得以“肆虐”反扑。
SU27和MIG29得出现,不仅巩固了俄罗斯得防空能力,更让俄罗斯具备了攻守兼备得能力。实际上,MIG29仅仅是腿短眼近,其空战能力绝不逊于F16、F15,近距空战更占有上风(不要想象MIG29刚装备得年代,北约空军就具备相比南联盟那么强大得多的电子优势吧),MIG29主要作为陆军装甲部队的前线保护伞使用,负责驱逐进入战区的所有敌机,不仅是攻击机、轰炸机还有护航战斗机,因为俄罗斯陆军的强大攻击能力和SU25的强击性能,所以MIG29并不需要对地攻击性能;而SU27巨大的航程在防空时具有巡逻时间和航程的优势,符合俄罗斯辽阔国土所需,同时还能掩护TU22,TU160,SU24进行中远距离攻击,这时它就成为了F15的角色。这时,“纯截击机”就只剩下MIG25和MIG31,它们的高速能力将用于对美国轰炸/攻击机群的远程扰乱式拦截,为MIG29和SU27争取时间。
750) this.width=750" />
750) this.width=750" />
750) this.width=750" />
苏联时期空军具备战略进攻能力较晚,且更多是威慑性的,战斗机以截击、掩护为主,所以并不要求具备对地攻击能力,且有TU160、TU22M、SU24、SU25等较为齐全的轰炸/攻击机系列,故俄罗斯自己装备的SU27和MIG29多是制空型。
中国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战斗机始终是落后的,甚至在中越战争中无所作为,因为中国空军不具备完成复杂的对地打击任务的能力,如果敌方的攻击机不来,自己飞上去也没什么事做,偏越南空军也是如此,干脆互相偶尔武装游行一下算了~~
中国真正具备导弹拦截能力的J7到80年代初才算基本成熟,而面对敌方战机的性能和数量压力,不得不把J7改成不伦不类的“前线轻型格斗机”,虽然低空和格斗能力有所增强,但截击能力实际较大下降,而且依然腿短,不具备“护航”能力,滞空时间太短,必须靠很大的数量优势才能占据前线空域。
750) this.width=750" />
J8I只能当作纯截击机使用,以解决J6、J7高度不足的问题,否则别说敌机低空突防,飞高点都无可奈何,只能等它们冲下来再打,过于被动。J8II的空战能力有所提高,但就它细长的身子而言,高机动时不折断就不错了~~
750) this.width=750" />
终于购买和引进了SU27才解了燃眉之急,但SU27一是贵,二是作为一个大国来说,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装备体系才保险,否则可能真用到时,就成了一堆废铁。
750) this.width=750" />
很多人喜欢拿J10和F16对比,这也许对F16尤其是早期型是“不公平”的,研发和装备时间差太多了。应该说,具有全向(大三角翼的横向敏捷性+鸭翼的纵向敏捷性)高敏捷性(角加速度)的J10(既然“敢”用鸭翼,相信电控水平也可以了),完全可以在中近距格斗中压倒F16、幻影2000、IDF之类,就算F15进去J10的作战半径结局也会很难看~~简直可以说,如果双方只剩下机炮和围追式近距空空导弹,J10创造以色列空军的神话也不是不可能的,完全可以胜任前线制空战斗机的角色。同时,J10(高敏捷性)和SU27/J11(高机动性)两种风格迥异得战斗机还会让对方在格斗时头晕脑胀,呵呵~~
750) this.width=750" />
不过,随着雷达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格斗优势就会有所下降,但幸好台海空域狭小,甚至台湾空军一次升空数量都不可能太多,那么只要抗得住突击消耗,打到台湾鸡窝上空就ok了。
但如果美国空军在外围袭扰得话,J10得作战航程和数量都显得不够,这就需要J11来进行外围防御作战,最佳得当然是攻势防御作战。虽然中国有H6和JH7,但恐怕只能用于突袭式反舰,而难以突破防空网,对美国基地得远程威慑就落到了J11身上。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先期护送远程攻击/轰炸机抵近美军基地,你不出来就罢,出来了就同归于尽。
对于中国这个辽阔得、陆地和海洋疆界都很漫长得国家来说,轻型得J10整体费效比并不好,只能用于增加战斗地区的制空平台密度,否则需要装备数量太多,反不如重型远程战斗机的“巡逻”性能和重型截击机的“拦截”性能的费效比更佳。
750) this.width=750" />
因中国空军极度缺乏真正的远程奔袭能力,所以才让本是纯制空的SU27具备了攻击能力,以弥补老旧的H6和机体老旧、发展迟缓、并受到制约的JH7;而因“假想敌”距离较近,拥有大量较高性能的制空战斗机,大陆的轻型战斗机就完全突出了格斗性能,以尽快达到性能和数量的制衡。待解决掉对方的制空战斗机,那么Q5、H5之类就能去“肆虐”一下了~~
高低搭配还是轻重搭配?
“高低搭配”是一个比较容易被误解的词汇,虽然上述大国的两种同时代的主力战斗机的“价格”存在高低差,但简单认为两种战斗机的“性能”也相差甚远是不恰当的,因为性能是“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很多人喜欢说某种重型战斗机的性能比轻型战斗机强多少倍,这很不准确,甚至就是错误的。如果把格斗性能、攻击性能、航程等等一股脑综合取值,那么显然,FA111无疑得分很高,B52、B2之流由于航程和载重的优势,分数也会很高,但它们能否打下分数较低的F15甚至F16呢?俺们可以简单得出一个结论:不能将弹药投掷到目标上的的载弹量是无效的。反之,象F15早期型那种没有一克用于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即使布满战场上空,除非它们玩自杀式攻击,对方陆军也就不必理会了~~这早已被陈纳德的飞虎队和中、越空军验证过了。
这就是说,跨机种对比“性能”是毫无意义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轻型战斗机越来越能完成多种任务,F16的改进型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受到其本身的载重和气动局限,可以认为,轻型战斗机单次只能完成一种任务,要么攻击要么制空,而且航程有限,不要设想挂满炸弹的保型油箱版F16还能格斗空战吧~~
750) this.width=750" />
当完全由轻型战斗机(F16)或重型战斗机(F15E)组成两种编队完成同样的对地攻击型任务时,轻型战斗机编队的数量将比重型战斗机编队的数量多得多。
但需要注意得是,虽然轻型战斗机编队数量多,费效比较差,但密度大强度高,反而适于浅近纵深多点目标的大规模攻击。数量较多的轻型战斗机可以多点同时打击,容易达成饱和攻击态势。但由于重型战斗机航程优势,轻型战斗机对于某些远程任务是力不从心的(虽然可以空中加油,但必须在无对方威胁时才能进行)。
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同一技术水平下,重型战斗机对于轻型战斗机的主要优势仍是航程/突防纵深上的,而非其他。
可以假设,如果SU27进入J10的作战半径进行格斗型空战,那么胜负难料,但如果SU27在J10的作战半径极限处进行空战,优势就很大了。这就意味着,轻型战斗机更适合截击防御和近距离攻击,而重型战斗机更适合巡逻和远距离攻击。当后者进入前者的作战半径后,并无什么优势可言。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轻重战斗机得数量比例,要符合其战略态势所需,而不是简单得“性价比”、“费效比”。
以防御为主的空军,那么就需要较多的截击机;
以截击防御、短距攻击、远距威慑为主得空军,就需要较多的轻型战斗机;
以远距攻击为主的空军,就需要较多的重型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