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体军报悉数机密:05年科技强军带来中国武器飞跃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历史重任,深入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在科技的牵引下,部队战斗力建设跃上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值此神州大地欢庆建国56周年之际,本刊特从涌动军营的科技大潮中采撷数朵浪花,以专版形式集中展示今年以来获全军科技进步大奖的科研成果,重点推出战斗在一线的部分科技之星立足本职畅谈科技强军的心声心语,共同敬贺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远航打造一流“母港”
“5次‘神舟’飞船成功发射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发射技术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有能力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发射任务。”国庆前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育林信心满怀地告诉笔者。
针对载人航天发射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发射频率要求,在综合分析国外航天发射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以发射中心为主研制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工艺模式,一改我国航天史上“分段水平组装、水平运输起竖”的传统模式,目前发射场各项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船箭垂直整体运输时,采用“光弹”状态,简洁轻便,避免了国外某些模式中将庞大设备整体运输的沉重负担。新的远距离测发模式,使一线测试人员走出了几十米深的“地下工作室”,在测发中心配置了完备的计算机测发系统和C3I系统,兼顾技术区的综合测试和发射区的发射控制,实行自动巡回检测和对关键部位的监测监控,是目前国内发射场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测发指挥人员在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中,随时可调阅试验产品的技术状态,以备决策服务。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具有远程控制、全自动程序控制、多贮箱同时加注功能。独特的双面干式导流槽增强了排焰能力,为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留有余地。
为确保产品测试和发射的安全,发射场还建立了电磁环境监测系统,测试了40多万组数据,可对各种不明来源的无线信号进行分析、查证与管制,并创立了脐带塔紧急撤离滑道、多层联动大悬臂回转平台和航天员地下安全掩体;脐带塔装设了避雷针等防雷保护措施。科研人员还研制出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逃逸指挥控制台,逃逸指挥控制台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1000小时,确保了待发段航天员的应急救生安全。发射场还采用煤油燃烧技术处理火箭推进剂废气,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射场的黄色剧毒烟雾,并获得国家专利。
“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技术及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提高了航天发射可靠性,缩短了发射台的占位时间,使发射工位占位时间由以往的10至15天缩短为3天,这样,发射场仅用15天准备时间便可再次利用,为今后密集型航天发射创造了条件。(南文生王艳梅)
炮兵学院——特种侦察弹穿透战场迷雾
仲夏,东北某实验基地。随着一声“发射”指令,一枚新型特种侦察实验弹划出一弯优美的弧线飞向蓝天,炮弹弹出的降落伞犹如一朵美丽的蒲公英在高空飘舞,地面接收屏上出现了清晰的侦察图像,我国第一发某新型特种侦察弹宣告诞生。
早在几年前,炮兵学院某教研室主任的钱立志,就把目光锁定在特种侦察弹的研制开发上。为了让“某型特种侦察弹”形成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钱立志在无人机侦察图像处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研制发明了适用于该种炮弹的侦察图像地面接收处理系统,使之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侦察校射平台。经过连续五年多的艰苦攻坚,该项目顺利结题并通过总部定型鉴定,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某型特种侦察弹”与普通榴弹外形完全一致。由它和地面接收处理系统构成的“某型特种侦察弹系统”具有造价低、突防能力强、射击操作简单、实时侦察效果好等特点,能快速完成对火炮等打击兵器射击效果的观察评估和对战场定点目标和区域的侦察监视。专家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是我军侦察通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它成功实现了无人化、全天候炮兵远距离快速侦察,为炮兵乃至多兵种火力延伸开辟了快速指示目标、快速火力突击、快速效力评估的崭新局面。(余世国)
空军某部——战鹰故障检测用上国产“CT”
新世纪初年,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空战演练鏖战正酣。刹那间,一股“狂飙”骤然卷起,我新机编队超低空掠海而起,迅速锁定“敌机”……然而之前,带队长机却因火控系统故障无法放飞。此时,担任技术保障的专家们不慌不忙,用新一代检测设备为战鹰迅速做了个“CT”,不到20分钟,症结找到,故障排除!
图形化的人机界面,数字化的自动控制,小型化的模块组合,智能化的故障检测……这就是新一代战机检测设备,研制工程于今年3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历时3年的艰苦研制中,空军研究所、院校等单位近500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走出一条布满荆棘的“通天路”。科研人员3年实现了从原来20世纪60年代末水平到90年代末国际水平的近30年的技术跨越。
汽车在路上抛了锚,可以停下来修。可飞机在空中“抛了锚”,就要掉下来。所以对航空人来说,“决战在空中,保障在地面”。对于战鹰来说,检测的作用绝非仅为安全,而是关系到飞机能否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战机!
原来的飞机检测设备,绝大多数是手动设备和半自动设备,不但检测效率低、误差大,而且数量多、运输难,制约了保障能力的提高。该工程的研制者提出以基本测试平台为中心派生、综合设计飞机全套检测设备的方法,采用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创新的体系结构设计实现了测试设备的通用化、模块化;研制了国内第一套通用测试软件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提出和研制加固型组装箱的系统结构,使设备能够在严酷的运输条件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工作。该工程整套设备与原来相比数量减少了40%,重量减少了30%。该设备在部队推广使用后,实现了飞机维修检测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检测时间大大缩短,为国家节省装备采购经费数亿元。(张楠郭凯)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全力打造“数字化战场”
数字地图是数字化战场的基础建设,是关系到能否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因素。由于使用的侧重点不同,原先我军各军兵种的地图生产,主要采用各自设置的标准,也就是说,在生产地形图、海图和航空图时,更多地考虑了为本军兵种服务,却忽视了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能否提供一体化作战地理信息数据平台,成了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瓶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孙群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战场地理空间信息和军用数字地图产品应用领域及单位的深入调研,将各军兵种对地理信息的需求纳入统一框架体系进行考虑,制定了新的地理信息图解标准,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调研和试验之后,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协同作战基础地理信息框架”项目于2003年研制成功。专家一致认为,利用该技术体系所生产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内容全面、分类合理,为打造数字化战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该项目所制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标准已被全军广泛采用和执行,所研制的实用化软件系统已装备部队,为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以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继2004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今年8月份,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朝军李玉明谢刚 )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全力打造“数字化战场”
数字地图是数字化战场的基础建设,是关系到能否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因素。由于使用的侧重点不同,原先我军各军兵种的地图生产,主要采用各自设置的标准,也就是说,在生产地形图、海图和航空图时,更多地考虑了为本军兵种服务,却忽视了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能否提供一体化作战地理信息数据平台,成了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瓶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孙群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战场地理空间信息和军用数字地图产品应用领域及单位的深入调研,将各军兵种对地理信息的需求纳入统一框架体系进行考虑,制定了新的地理信息图解标准,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调研和试验之后,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协同作战基础地理信息框架”项目于2003年研制成功。专家一致认为,利用该技术体系所生产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内容全面、分类合理,为打造数字化战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该项目所制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标准已被全军广泛采用和执行,所研制的实用化软件系统已装备部队,为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以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继2004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今年8月份,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朝军李玉明谢刚 )
空军工程大学——新型机载训练弹弹无虚发
6月下旬的一天,碧空如洗,我空军一架先进战机挂载着一枚国产空地导弹攻击训练弹,从某部机场呼啸着直冲蓝天。“发现目标!锁定!跟踪!攻击!”随着飞行员向塔台传回试飞过程的报告,标志着首枚国产空地精确制导武器攻击训练弹诞生。由3位院士、60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给予这型刚刚诞生的导弹训练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
某型战机是为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装备空军部队的新型战机。但作为主战武器的某型空地导弹,因多种原因制约,没有装备训练弹,部队无法开展该型武器的训练工作。而挂装实弹训练成本极高,且安全性差。为了克服影响该型战机战斗力发挥的瓶颈,空军级专家、空军工程大学黄长强教授提出了整合国内先进技术力量,自主开发导弹攻击训练弹的方案。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黄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将战场从实验室延伸到车间、部队、试验场,从地面延伸到万米高空。他们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通常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科研攻关,并创造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第一;该型导弹攻击训练弹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张楠郭凯)
总装某基地——2.4米跨声速风洞跻身世界前列
风洞是把天空和太空的环境“搬”至地面、用来模拟飞行器在空气中运动状态的试验装置。一般来说,飞机、飞船、导弹、火箭等航空飞行器在试飞之前都要经过风洞试验,因此风洞也被誉为武器装备的“摇篮”。
近日,随着某重点飞行器舵面展开试验在我国最大的2.4米跨声速风洞中圆满完成,标志着又一新型试验技术在该风洞成熟建立,其风洞综合试验能力跃上新台阶。该风洞主要承担着我国各类飞机、导弹、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选型、定型的气动力试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世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造一座试验段尺寸大、试验结果更精准的大型压力风洞。30多年来,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资料匮乏等难题,一批又一批风洞人发扬无私奉献、不懈攀登的“风雷精神”,自力更生、勇攻难关,先后进行了1000余次技术大协调,设计审核1万多张图纸,克服了风洞设计、安装和调试等六大技术难关,自行设计、建造了目前亚洲最大、世界上雷诺数最高的2.4米跨声速引射式风洞。建设中,他们大胆突破常规风洞的设计技术,仅用国外同类风洞建设的三分之一时间,五分之一的经费,在世界上首创动力驱动装置采用中压气源驱动的多喷管引射器方案,使影响试验精度的某关键参数居世界之首,创造了世界风洞建设史上“时间最短、投资最少”两项第一。这座风洞的建成,结束了我国无世界级跨声速风洞的历史。该风洞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和我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周建君兰小红)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为导弹擦亮“千里眼”
如何在发射前对导弹瞄准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进行快速计量检定?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黄先祥院士主持完成的“多型号导弹瞄准平战结合一体化自动化检定系统”,改变了多年来第二炮兵瞄准设备单一、分散、拆卸的手工检定模式,检定效率提高5倍,使我国导弹瞄准设备的计量检定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导弹瞄准设备是集光学、机械、电子于一体的精密复杂仪器,其性能和精度指标直接关系到导弹的命中精度,对瞄准设备定期计量检定和发射前检定是装备技术保障的重要环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黄先祥院士率领的课题组综合运用多学科先进理论和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小角度高精度自动检测、二维同步测量等多项技术难题,首次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瞄准设备计量检定,实现了瞄准光学设备读数的自动判别,读数精度达到1秒的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系统已陆续装备到二炮部队及生产厂家使用,先后用于近百套瞄准设备的计量检定,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