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三、复习
命运女神终于向我们招手啦!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消息,我们都是在1977年10月里从收音机里听到的。那时候,尽管家里已经有了一台9寸的黑白电视机,但当时还是习惯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晚上八点钟的新闻联播。
高考的日期定在11月底,对我们来讲,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复习时间。白天还必须按点上班,积极表现,丝毫不敢分心,生怕出现一点纰漏,影响以后的政审。
那年高考,没有划定考试范围,没有给出复习大纲,也没有提供任何复习资料或参考书目。周围准备参加考试的人,各有不同的复习方式,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记得有一位老兄,不知是从什么地方淘弄的,居然找来了一张文革前的高考卷子,如获至宝。
多年没有这么学习了,一下子真抓不住要领,眼看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心里别提有多么着急啦!
就在这个时候,中学母校的老师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中学就读的那所师大附中,一直是一所很出色的学校。仅仅从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来看,我就一直认为,这是一所很负责任的中学。他们刚一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就马上抽出最优秀的教师,组成强大的辅导阵容,指导学生们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那年高考的考生中,中学在校生是有名额限制的,比例很小。所以,母校就把辅导的重点,放在了往届的毕业生身上。学校发动往届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尽可能地联系上准备参加高考的已毕业学生,特别是原先在班上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一定要找他们回来(好在这部分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都不错,大多保持着联系)。
这样,已经毕业多年的我,十分幸运地回到中学母校,参加了考前辅导班。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堂课,但对我们的文化课复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0年,我曾回到中学母校,参加了建校50周年庆典。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回去过。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校园很漂亮,设备很现代。
正如大学,并非大楼,实为大师也。中学也是一样,名校,不是名楼,而是名师。当年,正是那一批大师级的中学教师,给予我们以正确的指导。他们不是像社会上许多人竞相做题那样,没有拿出很多的复习题让我们去做,而是给我们另一套高效而实用的复习方法。
母校为我们制定的复习指导方针,我归纳起来是“三要三不要”:
不要把时间花在解题上,要重点掌握基本概念;
不要学习新的东西,要把学过的都尽量捡起来;
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要坚持自己的方式和进度。
每次复习课,老师们一再强调上述的方针。名师,就是不同凡响。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也很自信;另一方面,他们对文革后的第一次考试,分析得很透,判断得很准。
两个月的复习时间,而且还是业余时间,对一场高考,已经是非常非常紧张的了!根本没有时间做更多的题(不像现在的题海战术),也没有时间学习新的课程和内容。只要把以前在校时学习过的课程全部捡起来就行,一定要花点时间去记公式、背定理,而且只记最基本的。因为这次考试,不会考太深、太偏或太怪的题。谁的基础扎实,谁的概念清楚,那么,谁就一定会考好。一句话,大家拼的是老本,拼的是基本功。
那年高考的试题,其范围与深度,都证明了我们老师们的分析与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名校,就是不一样。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的父亲和母亲。从小学到中学,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送我们到本地最好的学校读书。良好的教育,让我们受用终身。
当然,我永远感谢我的老师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三十年后,当我回首那年高考的经历时,从心底涌起对老师们无尽的感恩之情。我知道,你们有的已经不在了;我知道,你们也许不会读到此文。但是,我还是要在此深深地向你们致谢!
谢谢常万林校长!谢谢李硕校长!谢谢教我语文的张仓礼老师!谢谢教我数学的梅景杏老师!谢谢教我物理的张国华老师!谢谢教我政治的谢淑媛老师!
最后要特别感谢教我化学的、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满宝符老师!
谢谢你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永远都是你们的学生!永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