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香港《经济导报》:三大经济圈博弈中国

(2007-02-03 20:47:17) 下一个
◆暮宾、夏莹:三大经济圈博弈中国

香港《经济导报》第31期供稿/由京津冀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但近20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迅速并走向了良性循环,而环渤海经济区却愈来愈没落。预期未来,环渤海地区有望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第三个高增长点。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近几年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最大的都市经济圈,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关于三大经济圈的形象比喻有很多。其中一个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巨人,巨人的头是京津冀地区,两条腿分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经济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崛起后,京津冀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成为“洼地”。

“珠三角”的盛世危言

当我们目睹世界五百强云集上海,台湾电子业龙头企业纷纷奔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连珠江三角洲的台商也蜂拥北上时,我们不能不为珠江三角洲的明天而担忧了。与日益崛起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是不是真的要不可避免地走衰落了?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加入世贸后,随着内地尤其是长三角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因素将代替地缘和血缘因素,一些外商甚至会异地搬迁;珠三角上世纪80年代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国家的优惠政策,目前珠三角的人才储备仍是弱项。2004年初,“民工荒”敲响了珠三角经济的警钟:珠三角的低工资、高劳动、高效率已经成为过去,发展速度已经低于长三角,转型迫在眉睫。2003年11月,广东率先提出了“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概念。基于与珠江流域相连、与大珠三角相临、经贸关系密切等三方面因素,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九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2004年6月,“9+2”各级政府领导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定》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展腹地。但合作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长三角”独领风骚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各地自觉地意识到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开始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相比珠三角和京津冀,长三角的区域经济结构更为清晰,关键是其中心定位比较明确。长三角对上海龙头地位普遍认同。区域内“中心──次中心──腹地”的结构一直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各地资源与产业的优势互补格局也较为清楚,关键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完成互补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形态的集成。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均已超过珠三角。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从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虽然长三角一体化的呼声叠起、进程加快,一体化的范围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诸多利益主体的存在,长三角目前仍旧是一种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城市间的战略联盟目前还没有达成,很多基础设施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行业布局协调、经济能量集聚、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型。

“环渤海”呼之欲出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环渤海地带这样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它们的政策、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与京津比肩。但是“环渤海”是一个空泛的概念,牵扯到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几个省市,经济互补性不强,由京津冀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但是现在,它已经滞后于珠三角洲和长三角洲的发展。更令人沮丧的是,上海之于长三角洲、广州之于珠三角洲都产生了显着的“正拉动”效能,而京津对于环渤海经济区则是“反拉动”。20年内,珠三角洲和长三角洲走向了良性循环,而环渤海经济地区却愈来愈没落。有数字为证:2004年京津冀两市一省的生产总值为1.6万亿元,只有珠三角的二分之一稍强,尚不及长三角的一半。单独来看,拥有9300万常住人口的京津冀,其最近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低。2004年,北京经济增长率为13.2%,天津为15.7%,河北是12.9%。这一年,天津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元人民币,河北省的这一数字也达到了13,017元。关键问题还是出在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不畅上。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但由于存在着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市场分割,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与另外两大经济体相比就落后了。滨海新区的加快开发无疑是另一个良机。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京津冀三地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前国务院批准了北京的城市规划定位,明确京津两市的功能分工,进一步突出了天津的定位和滨海新区的发展方向。国家继开发深圳、浦东后,即将出台新世纪开发滨海新区的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对环渤海湾地区港口进行统一规划,正在编制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这些都为密切区域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经济重心区是由北向南变迁,那么,以后的20年将可能逆转为由南向北的波浪式演进。可以预期,21世纪头十年或再长一点,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经济圈,有希望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未来中国的第三个高增长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