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技术讨论:混音须知 by 微笑的鳄鱼

(2008-01-15 14:42:54) 下一个
60Hz~100Hz:是低音的基音区100Hz是Bass的主要频点. 提升可增加丰满度和底鼓的击胸的感觉。这一频段的人声: 切了省事,除非你是大象,男狮子或者转业男低音。

100Hz~1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增强会产生一种房间共鸣的空间感;缺少则音色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将会显得浑浊,语音的清晰度变差。

150Hz~300Hz:影响声音,尤其是男声的力度, 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缺乏音色会显得发软、发飘,过强,声音会变得生硬,且没有特色。

200Hz~400hz:提升可增加军鼓的木质感,吉它的温暖感。衰减这个频段可使人声、镲等显得清晰。在400Hz提升3-5dB可增加人声的温暖感

300Hz~500Hz:是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这段频率的幅度丰满则语音有力度。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声音会显得空洞、不坚实;如果这段频率幅度过强,音色会变得单调。感觉语音不清晰,“嗡嗡”响,可适当衰减这一频段。

翻唱时如果想模仿原唱歌手的音色, 应主要在150Hz~500Hz之间做反复的均衡调整。

500Hz~1KHz频率:这段频率是人声的基音频率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频率范围。如果这段频率丰满,人声的轮廓明朗,整体感好;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语音会产生一种收缩感;如果这段频率过强,语音就会产生一种向前凸出的感觉,使语音产生一种提前进人人耳的听觉感受。500Hz~800Hz:提升可增加乐曲力度,使贝司显示出来,并可调整吉它音色的厚薄程度。

800Hz:影响声音的力度。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如果过分,则会产生喉音感,容易使听者感到疲劳厌烦。音响师把这个频率称为"危险频率",要谨慎使用

1K~2KHz频率:这段频率范围通透感明显,顺畅感强。缺乏则音色松散脱节;过强则音色有跳跃感。避免过多提升,以免产生金属声。

2K~4KHz:这段频率是影响声音明亮度最敏感的频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丰富,则音色的明亮度会增强,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则音色将会变得朦朦胧胧;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就会显得呆板、发硬、不自然. 在这里做的工作应是各声源之间相互适应性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全面提升,这只会使你的音乐听起来没有层次而且尖锐难听。

4KHz: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K~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空虚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了,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

4K~5KHz频率:这段频率对乐器的表面响度有影响。如果这段频率成分幅度大了,乐器的响度就会提高;如果这段频率强度变小了,会使人听觉感到这种乐器与人耳的距离变远了;如果这段频率强度提高了,则会使人感觉乐器与人耳的距离变近了。

5~8KHz:适度提升可增加层次感,可使人声更清晰,吉它更动听。军鼓、镲、小提等都可在此得到声音的美化,但一定要适度。其中5K~6KHz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可懂度。不足则音色显得含糊不清;过强则音色变得锋利,易使人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感。6K~8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和清晰度,这是人耳听觉敏感的频率。缺少则音色会变得暗淡;过强,则音色显得齿音严重。

8K~10KHz频率:这段频率s音非常明显。缺少音色平淡;过多则音色变得尖锐。

10KHz以上:提升要小心,多了会产生破音。以听上去舒服为度。如果所录声源在此频段没有信号,做提升的结果只能是增加了噪音。

10K~12KHz:高音木管乐器的高音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金属声非常强烈。缺乏音色将会失去光泽,失去个性;过强则刺耳。

12K~16KHz频率:这是人耳可以听到的高频率声波,是音色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乐器和高音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可给人一种"金光四射"的感觉,强烈地表现了各种乐器的个性。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将会会失掉色彩,失去个性;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如激励器激励过强,音色会产生"毛刺"般尖噪、刺耳的高频噪声,对此频段应给予一定的适当的衰减

16K~20KHz频率:对人声来讲,基本上可以切了,除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