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utao; nothing is free.中产阶级一肚子苦水 中国千万别学美国医保 zt

(2007-05-29 10:37:59) 下一个
中产阶级一肚子苦水 中国千万别学美国医保

4月应邀访美,一到酒店就收到了主办方美国国务院提供的一张保险卡,感冒发烧拿着卡就可以去看病,当时想,资本主义国家的保险果然无所不包,我这样的访客都不例外。可和当地人接触多了,发现美国的医保没传说中那么好,美国的医院更是“宰人没商量”。

  中产阶级一肚子苦水

  吴瑞卿女士是香港移民,在美国生活已有20余年,说起医疗保险满腹牢骚,“中国的医保改革可千万不能向美国学习,这边太糟糕啦!”她说。

  吴瑞卿居住在旧金山附近人口只有10万的小城康科德,作为美国国务院的合同译员,足可跻身中产阶级序列。所谓合同译员,就是拿了国务院的翻译证书,有事上岗,无事休闲,靠这本证书四处揽活,倒也活得不错,这种活法算是体面的自由职业者。

  在美国,月收入5000美元左右就称得上中产,出于尊重隐私的考虑,吴瑞卿的具体工资多少记者没多问,不过,她告诉记者,仅医疗保险她每个月就要掏435美元,折合下来,一年要5000多美元,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

  “我买的保险不是最好的,充其量算是中等吧!”她说,“你知道,美国人看牙花费很多,我的医保不包括牙齿和眼睛,这两个部分坏了我还要自己另外掏腰包。”

  她选择的是凯撒集团(Kaiser Permanente),一家立足加州、囊括保险和医院的公司,保费便宜,看病也还方便,看诊、拿药、检验一次完成 ,但有一个苛刻的条件:所有诊断、治疗都必须在这家医院进行。只有当本院无法医治时,才把病人转移到其他医院。

  要想自由选择医院,对不起,那就多掏钱吧。蓝十字(Blue Cross),一家有60余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在加州占很大市场,它的优点是客户服务佳、服务时间长 ,可以选择它签约的任何医生,缺点是贵,夫妻二人投保至少每月1000美元,而且近年持续涨价。

  更便宜的也有,每个月300多美元,据说是专门针对华人的,它的对口医院也是中文名字,叫东华医院,生病很简单,直接去这家医院就成!还有更便宜的,一家三口人每个月掏300美元,就可以到唐人街医院享受医保,质量如何,记者没有亲身体验,不敢妄下结论。

  有了保险照样花钱

  医疗保险的确不便宜,可谁也不敢不买。30年前,如果感冒,花上50美元就可以治好;而今,医疗行业被高科技所占领,成本迅速攀升,如果得了肠炎住院,除掉手术费,每天的住院费、治疗费、护理费、药费加起来至少要1000美元。一个没有医疗保险的中产阶级,尽管有车有别墅生活逍遥,但一场大病就可能彻底破产。

  吴瑞卿有了凯撒医院的保单,只能说有了一定的保障,看病也不是全部免费,每次去看病挂号,都要缴纳20美元的“挂号费”,还要掏25美元的“共付额(co-payment)”,虽说看病不用花钱,可所有药物都要自费。“我婆婆在这里看病,每天都吃药,自己每天要掏40美元的药费。”

  美国医疗费用高,在旅美华人作家丁林女士的笔下也有所反映。一个朋友突发急性阑尾炎,急症送医开刀,给她留下深刻印象:首先住院时间非常短。入院马上手术,手术之后只住了一天半就出院,恢复很快。其次是,接到第一张账单,看到金额不大,你千万别高兴,账单不是一张,而是从不同单位陆续寄来。第三是,医疗费最后加起来,在我们眼睛里完全是天文数字。这个住了一天半医院的普通阑尾炎手术,账单是 7000多美元。

  凡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美国人也有绝招来节省昂贵的医疗支出。既然保险不负责药物费,那好,出国买便宜药去,如果看到美国人从墨西哥或者加拿大带大包小包的药品回去,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有些公司也看准这个机会,直接跑到国外开医院、开体检中心,专门吸引美国人。许多美国人跑到泰国开设体检中心,消费者花200美元,就可以住三天,免费做全身检查,引得美国人携妻带子前往就医。据说,也有美国人准备到中国来开设医院,从美国进口治疗癌症、胃病的仪器,吸引来自美国的客户。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也看准这个机会,准备降价卖药,结果遭到来自药厂、药品店的攻击。

  收入高靠公司,收入低靠政府

  像吴瑞卿这个的“自由职业者”,不得不为了买什么样的医疗保险而绞尽脑汁。要想省心,那就去大公司。大公司,如财富500强之列的公司,肯定提供不错的医疗保险,让员工免除后顾之忧。中小公司的员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美国,劳工保险是必要的,因公受伤的保障相当完备,可对医疗保险,国家没有强制的规定,因此中小公司就要在这方面偷懒。美国人去中小公司谋职,通常要谈保险,如同这几年中国的求职者关心“三险一金”一样。能不能拿到公司提供的保险,那就看个人的运气、水平和谈判能力了。

  当然,小公司也是根据自己的实力来考虑,他们很清楚:没有医疗保险,省钱倒是真的,可招不到高水平的人也是真的。

  那么,没有工作、或者工作收入低怎么办呢?这就要靠政府了。

  在美国,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医疗救助计划 (Medicaid)给予的免费医疗保险服务,当然,收入要在贫困线以下才有权利参加。一些州将联邦政府贫困线的125%作为标准,加州则规定要参加医疗救助计划,投保人个人的银行账户里不能有超过2000美元的存款。

  要想获得医疗救助,首先要和所住地当地的医疗救助办公室联系,并递交申请表,然后由该办公室核查申请人是否具备申请资格。比如说,贫困线是721美元,申请人收入恰恰是800美元,那他可以在每月交还政府79美元的情况下,拿到医疗救助卡。

  在加州,这张卡俗称“白卡”,拿它的普遍可以被称为“穷人”,不过,医生可不歧视穷人,反而是持欢迎态度,“穷人”不用付钱固然高兴,医生也因为确保可以收到钱而高兴——没啥担心的,这是由政府买单。

  吴瑞卿告诉记者,在贫困线是721美元的时候,月收入1000美元交还政府279美元还划算;可收入1500美元时,就要掂量掂量了。“有些华人,月收入1500美元,不要政府的救助,不买商业保险,租个小房子住着,不生病的话日子很滋润。他们觉得美国是天堂。可我们中产就不这么想,到处都要钱,如果不买保险,付不起医药费,房子、车子都会被抵押掉。”吴瑞卿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

  在美国就是这样,最穷的人反而无所顾忌。一无所有的移民,或者非法移民,也可以去医院就诊,按照规定,医院不能拒绝治疗。当然,医院不是慈善家,治疗所花费的费用由专门用于此项支出的基金担负。

  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有问题

  整体看来,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复杂,各州也大有区别。概括来说,无非是商业化保险和政府的医疗救助相结合,可如今,这两方面都遭遇严峻挑战。

  2006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美国人均医疗支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却不是最好的。这份调查显示,尽管美国在医疗保健方面花费大量资金,但是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却低于其他国家。

  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医疗费用达到1.9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美国比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均医疗支出都要多,达到5300美元。相比之下,瑞士每人每年医疗费用是3500美元,日本大约为2000美元,而土耳其每人每年只有446美元。

  具体到每个家庭,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也像直升机一样飞速攀升。2000年到2006年,美国工作者家庭的医疗保险费用上升84%,而同比个人收入仅增20%。根据美国凯塞家庭基金会的报告,仅2006年一年,美国工作者家庭的平均医疗保险费用同比上升了7.7%。美国专家认为,医疗保险费用的螺旋式上涨,正缓慢地演变为一场危机。

  美国商务部人口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2005年全美共有2.47亿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4.1%。但是,美国医疗保险体制的大网并非没有漏洞,还有很多人享受不到它的“恩泽”。

  更严峻的现实是,65岁以下的美国人中,没有医疗保险者人数在上升:2000年只有600万人左右,2005年至少已达4600万人。这4600万人中,有81%是工作者。而自1987年以来,没有医疗保险的各年龄层美国人增加了23%。

  这些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最穷的穷人,而是有工作的穷人。因为这些人的收入刚刚越过贫困线,所以没有资格申请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但也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能力购买私人医疗保险。

  医保改革不是容易事

  对于沉疴已久的医保体制,改革的呼声一向很高。

  1月23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2007年度“国情咨文”中,建议削减医疗保险的税负:对于购买医疗保险的个人和家庭,给公民个人减税7500美元、每个家庭减税1.5万美元。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凯特·伯克(Kate Baicker)说,布什的税收提案可能会使“医疗保险覆盖人口新增300万人或更多。”

  然而,对此提案“有人欢喜又人忧”。

  布什新提案的真正受益者是那些没参加保险的人群,他们可能因此有钱去购买医疗保险了,有的人可能获得30%的减税,这意味着有4500美元可以用来购买医疗保险。

  美国大约4600万没有保险的人群中,43%是那些低收入者,他们基本上不纳税,当然也谈不上从税收减免中获得什么福利。但新提案会对7500万从雇主公司获得良好保险保障的美国人直接造成影响,工会组织似乎对此也颇为不满。

  主张“大政府”的民主党也热衷于在医保方面讨好,却总是铩羽而归。

  从罗斯福到杜鲁门,从约翰逊到克林顿,民主党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运动推行全民医保,但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失败。败得最惨的一次,还是克林顿于1993~1994年推出的医改一揽子计划,其内容是:强制性命令雇主通过相互竞争但又严格规范的“健康维持组织”(HMOs)为所有雇员提供医保。一时间,美国自由派、左派对此感到欢欣鼓舞,再加上当时国会由民主党控制,看上去该计划马上就能获得通过,成为法律。

  然而保守派、自由至上派和商业医保产业决非等闲之辈,他们很快联手发动反攻,批评该计划如若得到实施,将出现一个庞大的新官僚机构,届时病人看病的渠道将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民主党内也有人跳出来从左的方面唱反调,批评该计划对穷人照顾不够,不如加拿大式的完全由政府埋单的医保“过瘾”。结果可想而知,克林顿计划胎死腹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克林顿举贤不避亲,提名妻子希拉里负责医改,结果顺利通过。原因很简单,对手乐意把这个烂摊子扔给她,看她笑话,果然不出所料,医改以失败收场。如今,希拉里竞选下届总统,如果成功,也许会在医保改革方面来点狠招。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