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评社华盛顿1月22日电(评论员 余东晖)2018年是美中关系转折性的一年,已经持续40多年的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在美中迎来40周年之际,已经被对华竞争政策所取代,会否进一步向对华遏制政策演化,尚有待观察,但“新冷战”阴影确已悄然浮现。在此背景下,谈论美中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互相包容,似乎不合时宜。
然而最近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治·华盛顿大学埃利奥特学院兼职教授保罗·希尔(Paul Heer)在《国家利益》网站上发表题为“重新思考美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的长篇文章,呼吁华盛顿应该寻求缓和目前与北京的区域竞争趋势,而是寻求与北京接触的机会,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地区力量平衡。
2007年至2015年担任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东亚事务高级官员的希尔表示,长期以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政策框架一直是防止出现一个排他性的、充满敌意的霸权。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宣称中国在东亚“谋求取代美国”,从而实现“印太地区霸权”。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华盛顿必须在政策上保持其在该地区的霸权,这是特朗普政府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太”的核心。然而,希尔指出,这一政策“咒语”有两个根本问题:第一,它错误地描述了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意图;第二,美国想在西太平洋独霸的战略目标可能再也无法实现。
已经好久没有听见这么清醒的声音了。在华府一片对中国喊打喊杀的喧嚣中,美国外交学界的“对华接触派”或“亲华派”噤若寒蝉,有些“熊猫拥抱者”悄然转身为“弑龙者”,主张继续对华接触者成为“少数派”。这“少数派”中就包括希尔。去年出版专着论述冷战遏制战略起源的希尔指出,当年提出对苏联遏制策略的美国战略学家乔治·凯南也曾主张阻止中国影响力在东亚的上升,这与今天美国领导人的做法不谋而合。
即便时至美中战略竞争愈演愈烈的今日,华府多数学者依然承认,今日中国与昔日苏联非常不同,中国没有谋求在全球建立与美国主导之体系对抗的另一套体系;中国并没有输出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比苏联强大得多,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密切得多。美中关系之相互交织的程度也远非当年的美苏关系可比,然而美中之间的避险机制建设却不如当年美苏完备。这就是为什么遏制中国论调在华府已经流行,但多数学者并不愿意承认“新冷战”若隐若现。
尽管如此,美国应当以举国之力应对“主要战略竞争者”中国之崛起,已渐成美国从决策圈到学术界的共识。问题在于:第一,中国崛起了,它真有独霸西太平洋的意图和能力吗?第二,美国想继续独霸西太平洋,可能吗?所谓知己知彼,没有对彼此意图和能力的清楚评估,就不会有合适有效的策略。
中国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70多年西太平洋地区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开放的秩序,崛起后的中国无疑希望扩大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让西太平洋地区的秩序更符合自身的利益,因为这里自古本来就是中国的势力范围,只不过近代以来衰弱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意味着中国要把美国排挤出西太平洋而独霸一方,也不意味着中国会彻底颠覆让自己受益良多的地区秩序。中方多次承认,乐见美国在太平洋事务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中方也认识到,无法以合理的代价实现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完全控制。
对于台海、东海、南海的争议,北京目前基本上还在默认“维持现状”,北京近年来所谓“咄咄逼人”,基本上都是某一方先动了现状,北京趁机进行强势应对。美方一向标榜在主权争议上不持立场,只要这些争议通过和平方式得以管控,美方没有理由阻挠有关当事方处理解决问题。美方担心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壮大,北京领导人会否无限期容忍“维持现状”,会否以武力解决问题?然而应对这种担忧,美方究竟应当以对话接触态度,通过对中国合法权益诉求的包容,促使各方寻求和平解决问题?还是以对华围堵和遏制的敌对手法,以为这样就能威慑北京不敢动武?显然是前者更有可能达到美方希望看到的结果。
我们认为,希尔对中国在东亚谋求影响力的判断是准确的:中国希望能被承认作为东亚事实上的中央或该地区的主要力量,就像美国在西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优越性那样,但中国几乎没有军事冒险主义的需要或动机。然而随着国力增强,北京会觉得有必要更自信地应对中国利益或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中国是否愿意接受和平的地区霸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认为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试图拒绝中国的这一选择。美国试图维持在西太平洋的独霸地位会强化中国人的想法,即美国试图通过保持中国的从属地位来遏制中国,中国追求更具排他性的霸权由此可能成为美国“自我实现的预言”。
事实上,美国维持在西太平洋的超霸地位,即便有心,亦已无力。西太平洋已然形成的地缘战略格局是,中国是区域几乎所有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市场机会,美国则是许多国家的安全保护者。几乎所有小国都是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没有人愿意选边。美国强力遏制中国的战略不可能得到正常国家,包括美国盟友全力而无条件的支持。在美中国力对比此消彼长的今天,在距离美国本土万里之遥的不利地理背景中,美国要干预地区危机,要为盟友提供真正有效的保护伞,已经不像二十年前那么轻松自如,而且会越来越难。
美国出钱出力出人保护地区安全,躲在保护伞下的盟友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闷声发大财”,在美国人看来心头确实不是滋味,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要求盟友分担防务安全负担。但特朗普政府的这种要求,以及嫌弃美国得益不够多而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又令区域国家质疑美国对西太平洋地区承诺的坚定性与可靠性。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本身就在销蚀美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动摇美国的区域超霸地位。
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超霸地位是在“二战”和“冷战”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现实,但面对中国快速崛起与美国相对衰落的新现实,美国是勉为其难地霸占四处露出的空缺,不让有心发挥更大影响力的中国染指,还是主动与中国分享美国早就难以填补的空间,鼓励中国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这有待于美国决策层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做出清醒冷静的评估。硬要维持某些本来就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利益,效果适得其反,后果难以逆料。
希尔说得好:华盛顿不应该以美国在东亚独霸地位应永远保持下去的过时假设和对中美雄心与实力的误判为基础,来对待与中国的竞争。华盛顿应该承认,战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美国能够也应该继续在东亚发挥领导作用,但需要与中国分享领导作用。华盛顿应该寻求缓和目前与北京的区域竞争趋势——这种竞争正走向破坏稳定、徒劳无功的“山中之王”游戏,转而寻求与北京接触的机会,在本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力量平衡。这是艰巨的任务,但总比东亚军备竞赛或冷战好。
美中在西太平地区互相包容,本应不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