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评月刊:回到从前?台湾恐悲情再现

(2015-11-13 19:54:46) 下一个


“台独”将令台湾深受荼毒,失去发展机遇。

      中评社香港11月14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发表社论《“回到从前”?台湾恐悲情再现》。文章强调:“‘回到从前’,绝非民众之福,而是台湾祸事连连,悲情再现的征兆。善良的台湾民众,千万不要沉迷于民粹激情的一时,而失去宁静和平的生活与长远的发展机遇! ”文章内容如下:

      距2016台湾大选只剩不到3个月时间,由于国民党内部严重分裂及失和失误,一些民进党人沾沾自喜,随意发表轻狂言论:台南市长赖清德日前在市议会公然宣称“主张台独”。赖清德的言行,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当下民粹气势高涨的自得,另一方面也是掩饰和转移民众对他抗疫不力的视线。

      值得注意的是,赖清德公开主张台独的言论,被民进党议员认为是代表“党内共识”;民进党发言人郑运鹏也为此背书:“民进党的立场很清楚,我们是‘主权独立国家’,名字叫做‘中华民国’,这是党内一致的共识,赖市长也没有例外。”

      郑运鹏的背书,戳破了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维持现状”的外衣。“维持现状”在目前台湾的政治语境中,是唯一获得超半数以上民众支持的选项,“维持现状”表面上是既不接受统一也不支持独立,实质上却是不愿纠缠于“统独”纷争,只求和平宁静的生活不被政治因素干扰,她蕴含了台湾民众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基本愿望。正是看到大多数民意的趋向,蔡英文才不敢公开明晰的政治主张,只能以模糊的“维持现状”和“未来将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的论述,作为她竞选政策中两岸政策的主要支撑。对于这个论述,一些善意的人士认为这是蔡英文放弃“台独”主张,顺从民意所提出的富有创意的政策。但是从蔡英文一直不愿接受“九二共识”这个政治试金石看,她的上述论述无疑是“两国论”的翻版,只不过这次是以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而不是“台湾国”,作为与大陆相对立的另一国。

      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一中”,“不搞台独”(苏起语)。如果两岸之间没有“九二共识”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连接,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中华民国”之间就不再有主权同一的意涵,两岸之间的政治争议也就不再是主权代表权之争,而是主权所有权之争。这样两岸关系的矛盾性质就改变了,两岸关系将成为敌对的零和博弈,而非和平发展、共议统一的“非零和博弈”。两岸未来将进入一个冲突、僵持、动荡的对峙阶段(冷和平),其后果十分严重。

      有大陆学者分析指出,两岸在冷和平状态下,将会出现如下情况:首先,两会协商就会中断。两会协商的中断将会影响两个层面:第一,两会下设的两岸经合会将难以为继。第二,两会所签署的二十三项协议的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

      其次,失去“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国台办和陆委会现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就会终止,双方的业务沟通机制也无法继续。

      第三,两岸之间的多项合作平台的沟通机制都没有办法进行。如在涉外领域,台湾无法参与诸如APEC、WHA等国际性峰会;另外,两会无法互设办事处;商务部派驻台湾的机构无法继续保留等。

      第四,到台湾去的陆客、陆生、陆配的数量会继续下降,直接后果就是两岸之间的航班会减少,两岸之间的交流冷却。

      于此同时,敏感的台湾政治评论家注意到,随着民进党2016当选机会愈来愈浓,绿营开始流露“回到从前”的氛围。民进党最近逐渐抛出10多年前扁政府执政时代反中、抗中、排中的思维,其中最明显的,是提出吸引人才的“排中”政策;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日前提出的《振兴国防产业条例》草案,条文不但拒中,还使用“中国地区”一词,将“两国论”入法。

      不难想像,一旦民进党夺权后,他们的下一步会是怎样。“回到从前”,就是一个明确的方向。

      “回到从前”,首先将是进一步“去中国化”。以“反倾中”之名,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教育,以及交流交往制度等政策上彻底消除中国大陆的影响,为台湾建构主体意识和台独做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台湾的“去中国化”肇始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当日本大规模发动侵华战争之时,开始在其殖民地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以去除台湾人的中国意识。他们从禁止汉语推行日语;改变台湾民众的姓氏;再到改变生活方式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统统要求实行“皇民化”。但是,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并不成功,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仅有不到3%的台湾人使用日本的姓名。

      这些“皇民”人数虽少,但能量挺大,其遗祸也十分深远,李登辉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他成功地蒙骗了国民党,取得最高执政权后,为了推动台独,从青少年的教科书下手,1997年与主张“同心圆史观”的历史学者杜正胜共同主导推出了台湾中学教科书《认识台湾》,以遂行“欲灭其国,先灭其史”之道。在书中,他们将台湾史部分与中国史分开,台湾史成为“国史”。这一改变延续到现在。对此,杜正胜说,他的“新史观”就是要“摆脱大中国意识的笼罩,努力建立台湾的主体意识”。

      李登辉推行“去中国化”仅仅只是开始,新世纪之初主张台独的陈水扁上台后,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去中国化”,从文化教育和思想上彻底消除中华文明的影响。他们从汉字的基础——拼音开始,推行“通用拼音”而非“中文拼音”;大幅修改台湾中小学的文史教育课纲,特别是历史和国文的课纲。

      不仅在文化教育上着力,台独势力甚至连公营事业、企业也要更名。2007年1月底,时任民进党主席的游锡堃明确地说,有关“正名”问题,是为建构“台湾本土价值”,这是民进党长期目标。而为建构“台湾主体性价值”,“去中国化”是必要的、应该的。

      由此可见,“去中国化”是台独势力对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重要的思想改造工程。这个思想改造工程的恶果在去年的“太阳花学运”和今年7月中下旬的“反课纲微调”运动中已经显露无疑了。毫无疑问,民进党一旦上台,这样的思想改造和更名运动将会继续贯彻下去,台湾的“去中国化”将更加彻底。

      其次,是依仗民粹氛围党同伐异,对泛蓝人士全面围攻,彻底消除异类。不难想像,上次执政时未能做到的在政府、公营机构中清除异己,推行所谓“忠诚度审核”等民粹举措将会陆续出台。台湾的行政、法律制度将会受到严重损害。

      第三,是对媒体的各种控制拉拢、封锁打压也会更加激烈。网路上不仅充斥言论霸凌,还可能辅之以行政手段、法律层面的压迫,言论的“绿色恐怖”将会令台湾的自由气息窒息。

      最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两岸的僵持对峙与冷和平之下,台湾经济大幅下滑和衰退也是可以预期的。台湾经济七成以上靠外贸支撑,而大陆就占了其外贸的四成。一旦两岸关系紧张,经贸也势必受到影响。在经济萎缩之下,维持就业都成问题,谈何加薪?而收入下滑,又反过来使消费萎缩,谈何“扩大消费内需”?也许,核四真的不必建了,因为台湾的电力消费将不再有更多需求。

      由此观之,“回到从前”,绝非民众之福,而是台湾祸事连连,悲情再现的征兆。善良的台湾民众,千万不要沉迷于民粹激情的一时,而失去宁静和平的生活与长远的发展机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