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社评:把日本核材料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是未雨绸缪之举

(2015-10-23 21:14:06) 下一个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评论员 余永胜)10月9日,首份由中国学术机构撰写的《日本核材料问题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日本贮存大量核材料,供需严重失衡,存在严重的核扩散、核安全以及核恐怖主义等风险。这份由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和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耗时一年多编写完成的报告,标志着中方正式将“日核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报告把关注点着重落在核材料问题上,是有具体原因的。

      从道理上说,一个国家是否会拥有核武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是否具有研制核武器的能力;二是是否有拥核的意愿。就前者而言,日本的核研制能力在无核国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实际上,核武器的制造技术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还在几十年前,美国大学生就依据公开出版的资料,设计出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操作意义的原子弹图纸。对于处于全球科技高端位置的日本来说,核弹的理论设计更是小儿科。

      当然,现在研制核武器的最大难题已不是理论设计,而是符合要求的核材料难以获得。目前的核聚变反应主要依靠两种物质——高纯度的铀或钚。这两种物质在自然界中纯度都非常低。要把它加工成发生核聚变所需要的纯度,必须有过硬的工业设备,比如高速离心机等。而这一点,考验的则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水平。这就不是一般国家能做到的了。过去伊核问题各方博弈的核心就是浓缩铀的提炼问题。

      但这个问题对于日本来说却不算什么。众所周知,日本的基础工业水平在全球处于高端位置。当年前苏联为了降低潜水艇的噪音,就曾以暗渡陈仓的方式从日本东芝公司偷偷进口了几台机床。结果,潜艇用上东芝机床加工的零部件后,噪音大幅降低,以至躲过了美国军舰声纳的侦察。日本基础工业技术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而在核原料方面,日本是个核电大国,拥有50多座核电站,各种核材料如铀、钚都非常丰富。据权威机构估计,日本目前存放的钚原料就多达10吨。以日本的技术,将其加工成可用于军事用途的高纯度钚,决非难事。

      所以,对于日本来说,不管是核弹的设计技术,还是所需的高纯度原料,都不是问题。现在制约日本拥核的主要障碍,已经不是技术和物质因素,而是内在的拥核意愿与外在的外交约束。一旦没有了这二者的制约,日本的核弹研制不过是把现有的核材料与核装备“合成”与“组装”一下而已。

      那么,制约日本越过核门槛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从最根本上说,民意及法律是最重要内在制约因素。作为世界上惟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日本人民对核武器有着外人难以体会的厌恶。1954年3月,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马绍尔群岛北端)附近试验氢弹,结果导致航行在公海上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遭受原子辐射,全体船员发生放射能症。这一事件引起日本国民的强烈抗议。以该事件为契机,日本发生了大规模的禁止原子弹运动,运动波及全国。在此背景下,日本国会众参两院于当年通过了要求禁止核武器和原子能国际管理的决议。日本政府要想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至少暂时来看可能性不大。

      就外在因素来说,美国对日本的钳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历史上日本的军国主义行为,以及现实中右翼势力日益抬头的趋势,美国对日本的核顾忌是非常严重的。美国能够默认以色列拥核,宽容印度、巴基斯坦拥核,却对日本在核问题上的举动极其敏感,并严加限制。自2010年起,美国一直在讨要几十年前赠送给日本的核材料钚,也表明美国对日本的核企图保持警惕。

      所以,就短期来看,日本突破约束上马核武项目的可能性还不大。不过,由于日本国内民意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各种制约因素正呈明显的弱化之势。事实上,日本政府就曾经令专业机构论证过拥核的可行性。只是由于论证的结论是弊大利小,才没有上马。但任何事情的利弊得失,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的。谁能保证日本政府不会因为利弊的此长彼消而改变原先的核政策呢?就在今年8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广岛举行的原子弹爆炸7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例行讲话时,打破了历任日本首相强调“无核三原则”的惯例,首次未提及相关内容。而早在2006年10月的时候,时任自民党政调会长的中川昭一就在电视节目上宣称,应该允许讨论日本是否应该拥有核武器,认为“宪法并没有禁止日本拥有核武”。这个言论得到了时任外相麻生太郎的追捧,麻生在各种场合多次重复这一论调。

      综合上述因素,国际社会显然应当对“日核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并加大监督力度。这次中国公布“日核问题”的相关报告,显然就是这样的未雨绸缪之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