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蔡英文玩的是“偷换概念”的把戏

(2015-07-11 20:20:17) 下一个

 

      中评社北京7月11日电(作者 郑剑)6月24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应询评论国民党2016年大选准候选人洪秀柱的两岸论述时说,我们不介入台湾选举。26日,蔡英文特意安排在台东县与果农田头座谈,借回答果农关于“地方盛传”若民进党执政,“中国”将停止台湾外销问题,正式回应称,(大陆)不能够因为政党的轮替,对台湾的政策就不一样;如果因为政党轮替就不一样,就是介入台湾的选举。蔡英文的这个回答,看似“蛮有道理”:既然宣布“不介入”,就不能有影响岛内选举的任何举动,包括不能明示会以不同政策对待不同政治主张的政党在岛内执政。换言之,大陆的对台政策应当不分蓝绿,一视同仁;即便2016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大陆也应延续国民党执政时代的各项政策措施,配合民进党巩固政权。不难看出蔡英文的这个说法,根本就是个歪道理:逻辑上偷换概念,现实中并不可行,牢骚味十足,一厢情愿色彩浓厚。从她这个说法里,我们还可以一窥其诡辩伎俩。

      从逻辑上讲,蔡英文的田头答问玩的是“偷换概念”的把戏。“偷换概念”是歪曲对方言论的逻辑谬误,把对方言论重新塑造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立场,然后再推翻这个立场。蔡英文的答问把大陆是否介入,与大陆对台政策是否会影响选举结果,这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极富迷惑性。大陆是否介入台湾选举与实行什么样的对台政策,本非一回事。介入与影响固然有交集,但不是一个概念范畴,介入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作为,影响则是主体对客体牵动关系的客观反映,有影响未必是介入的结果,介入也不一定产生预期的影响。

      1、大陆对台政策是一个整体,不能用岛内选举的手术刀予以片面切割。蔡英文“偷换概念”的一个手法是“断章取义”,把大陆对台政策分割来看,按需剪裁。大陆对台政策概言之就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维护反映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反对旨在分裂国家的“台独”活动,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是对民进党和绿营,大陆方面始终强调,“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P65,九州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该政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长期稳定的,并没有因岛内政党轮替变来变去,只有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大陆对台政策,才能得出正确认知。马英九和国民党在台上时,两岸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大陆对台政策措施的“正面表列”启动,两岸关系顺利推进,和平稳定向前发展;陈水扁和民进党执政时,推行“台独”分裂路线,大陆对台政策措施的“负面表列”随之启动,两岸关系动荡不安,一度走到战争边缘,将来可能“地动山摇”。换言之,大陆对台政策“对事不对党”、“对政策不对个人”。而岛内部分人士之所以产生大陆对台政策随岛内执政党变化而变化的错觉,主要缘于把对台政策割裂开来,片面地、形而上学地、零碎地看。蔡英文和民进党则利用了这种错觉,通过逻辑诡辩伎俩,先营造大陆通过对台政策影响选举的舆论氛围,以推翻马晓光“不介入”的说法,再激发岛内选民对大陆“政策介入”的反感。

      2、大陆对台政策对岛内选举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与是否介入选举无关。蔡英文“偷换概念”的另一个手法是“偷梁换柱”,把大陆对台政策影响直接与介入岛内选举挂钩,借“不介入”说法把岛内选民注意力从大陆对台政策“利多”,转移到是否介入选举这个“利空”上。两岸之间互有影响力,这是地缘、历史、现实因素决定的,无论对方如何作为,两岸双方很难无视对方存在,岛内选民投票时不可能不考虑大陆因素。2008年、2012年两次大选,就是明证。你能设想盼望收成有稳定销路的台湾农渔民,不关心大陆农产品市场缩放?每年输入大陆一千五百多亿美元、入超过一千亿美元工业品的台湾产业工人,不担心两岸货物贸易受阻?每年入出大陆五百多万人次的台湾各界人士,不在乎大陆签注办法调整?岛内大大小小旅游业者,包括小商小贩,不敏感来自大陆的客源变化?如果台东那位果农不关注两岸议题,就不会问蔡英文火龙果、释迦销路的问题。

      3、把“不介入”的内涵无限扩大,不仅毫无道理,现实中更不可行。蔡英文“偷换概念”还有一个手法是“以假乱真”,先给选民建立一个虚假的前提,再误导选民按照民进党的思维认识相关问题。这个虚假前提,就是大陆对岛内不同性质政党实行不同对台政策就是介入选举。问题在于,假如有对台政策就是介入岛内选举这个论断成立的话,那就意味着几乎世界各国和地区互相之间都在介入对方选举,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愿意回避与外界的交流交往、绝对抵制外界的影响冲击,也无法回避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不受外界的影响冲击,而有交流交往就必有相关政策。即便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抵制各国和地区对其选举的客观影响。如果美国要求各国和地区百分之百不影响其选举,就与要求其不能有对美政策一样荒唐。进而,我们还可以问问蔡英文和民进党,敢不敢对美国人提与对大陆同样的要求?因为按照蔡英文的标准,她本人和民进党也吃过并正在吃美国不同政党不同政策的亏,应该让美国人停止介入台湾选举。恐怕不敢吧!平心而论,对美国的对台政策,也要整体来看。美国对岛内不同政党的不同态度,也是一套政策的一体两面,不是两个政策,美国人自己也反覆强调一个中国政策未变。

      4、曲解所谓“大陆介入”对岛内选举的作用,势必混淆视听。“偷换概念”还可以通过“浑水摸鱼”来实现,先把岛内选民对大陆对台政策与岛内选举的关系认知搞乱,以刺激选民对所谓“大陆介入”的警惕与反感,最终达到削弱“大陆牌”作用的目的。大陆对台政策与岛内选举结果的关系原本清清楚楚。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民进党屡次在两岸问题上走麦城,绝不是“大陆介入”直接造成的,而是其自身政治路线出了问题,岛内民众对其不信任;岛内民众对大陆对台政策敏感,是因为关乎其自身安全与发展,不完全是意识形态上好恶的问题。如果两岸民众都秉持意识形态至上观念,就不会有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民进党人标榜为民众争取人权,但为谋求自身政治目的误导民众就是对人民权利的最大漠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进党人应当实事求是,真正客观理性地查找是非成败的肇因。行动是选择的结果,内因是选择的根本依据。民进党上过台、国民党下过野,决定岛内政党轮替的决定性因素在台湾内部,核心是朝野政党能否顺应时势。民进党人不要错估大势,要认识到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号召力早已今非昔比。如中国大陆没有强求各国和地区加入“亚投行”、“一带一路”,美国高举“道义”的旗帜阻挠各国捧场,但事与愿违,连美国的铁杆英国都成了“亚投行”57个创始成员国之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还可以理出蔡英文此前关于两岸问题一些提法的诡辩逻辑了。如近期访美抛出的“我不是来面试”特别是“维持现状”等“高论”,同样使用了“断章取义”、“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浑水摸鱼”的手法。把“面试”的实质替代以“向支持台湾的国际友人传达坚定的讯息”这一貌似光明正大的幌子;突出“台湾人永远坚持民主的生活方式,台美共同语言就是民主、民主与民主”,冲淡其说服美国信任其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的真实意图。美国人并不担心蔡英文会改变台湾的“民主制度”,但美国人确实很难相信蔡英文和民进党有能力稳定台海局势。“维持现状论”则更荒唐,现状需要两岸共同维护,主观愿望与现实可能不是一回事。“维持现状”的说法不能包打天下,不能替代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混淆这些概念、虚构美好的前景,不但自欺欺人,更涉及政党和政治人物职业道德!陈水扁当年为争选票给台湾人民描绘的社会何其美好,但他最终以危机的两岸、糟糕的政绩、贪腐的罪责“交卷”,身败名裂、黯然下台、锒铛入狱。这就是欺世盗位者的下场。

      民进党和蔡英文的诡辩逻辑,再次暴露了其坚决与大陆为敌的真实心态。2012年败选以来,蔡英文一直在营造与大陆缓和关系、实现合作的假象,提出两岸和解合作,主张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维持台海和平与两岸稳定发展,将是民进党执政后的重要目标”。但面对大陆不介入台湾选举的善意表态,蔡英文和民进党依然从恶意的角度解释,误导视听。这不是偶然的,是民进党人“逢中必反”惯性思维的产物,是强烈敌对意识作怪的结果,“屁股”指挥了“脑袋”。在民进党人的思维观念里,大陆涉台一言一行,均有“阴谋”、“敌意”,至少对民进党如此。即便大陆方面一些与台湾没有关系的言行,他们也经常满怀狐疑地“对号入座”,妄称针对台湾、针对民进党。进而设置反对的“依据”,予以回应。

      我们不能指望当下的民进党人会摆脱敌对思维,客观看待大陆的言行,在民进党人那里,理智终究没有战胜敌意。只是不改弦更张的民进党,根本无法对选民兑现“维持现状”的承诺。这一点,民进党人应当是清楚的。为了缓和来自大陆的压力,长期以来,民进党人士与大陆各方面交流时,一致用这么一套话语体系解释其“逢中必反”的敌对思维:民进党只有与国民党相区隔,才能在选举中打败国民党;“台独”是民进党与国民党斗争的工具,不是目的,民进党不是真的搞“台独”;民进党知道“台独”不可行,陈水扁早就说过“台独”根本“办不到”;民进党1999年制定了“台湾前途决议文”,早已与“台独”拉开距离。对于这套说辞,我们暂且不问民进党敢不敢在岛内公开讲、这样做是否符合政治道德,实质上,民进党这套说辞顶多算是与“急独”而非“台独”做出了妥协,没有划清界限,更没有足够约束力。比如,“台湾前途决议文”是陈水扁上台前制定的,并没有阻止陈水扁任内推进“台独”,而且还是激进的;民进党经常宁愿冒失去最好当选机会的危险,也不放弃“台独”分裂立场。民进党人的“假台独”是假的,“真台独”才是真的,何况理念性“台独”蔡英文。

      民进党和蔡英文的诡辩逻辑,盛产自相矛盾的言论。政策是理念与现实的妥协,施政是政策与条件的合作,没有让渡就没有合作。理想主义者固然“可敬”,但理想越是脱离现实越是空中楼阁,遑论所谓“理想”本身就是不现实、不真诚、投机性的。民进党人不能一方面不放弃敌对的想法与做法,一方面又要大陆对其容忍与让步;一方面顽固坚持“台独”,一方面要大陆克制“反独促统”;一方面刺激岛内民众对大陆怨气,引导其与大陆为敌,一方面要大陆理解被其误导的岛内民意,放任其滑向分离主义,甚至还要自责没有释出足够善意感动对方。此次选战,蔡英文反覆承诺2016年上台两岸关系会“维持现状”,但同时不停指责国民党和马英九“倾中卖台”、大陆对台种种举措“危害台湾”,换言之,蔡英文既想继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又刻意否定国民党和大陆的两岸政策,逻辑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试问,没有国民党重新执政,何来两岸关系化危为安?没有坚持“九二共识”的政党与大陆握手言和,何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蔡英文含混不清的口头承诺,又如何能让台湾民众、大陆同胞、国际社会放心!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大陆方面没有任何妥协商量的余地。即便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之间也有斗争,也不是一团和气。

      民进党和蔡英文的诡辩逻辑,同样会伤及自身。大陆“不介入”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所梦寐以求,几乎岛内历次选举如此,因为民进党知道两岸议题是其“软肋”。面对2016年大选,蔡英文和民进党一如既往竭力通过包括诡辩在内的各种方式淡化两岸议题,把岛内民众的注意力向所谓“内政”问题上引导。但民进党和蔡英文竭力淡化两岸议题的举动本身,等于不断强化台湾选民对民进党无力处理两岸问题的认知,等于民进党自己承认其所谓“中国政策”有违岛内主流民意、两岸和平发展大局、国际社会稳定台海局势的普遍要求。更为“不幸”的是,国民党恰巧跳出来个容易激发两岸议题的洪秀柱,而且两岸议题也确实被激发出来了。民进党对这个局面基本无思想准备,因为此前其把对手仅锁定在朱立伦、王金平、吴敦义,至多加上前“内政部长”李鸿源等四人范围之内。面对国民党初选最终演变成洪秀柱唱独角戏的“变故”,民进党起先“大喜过望”,急忙“相挺”,据说动员了绿营选民给洪的民调“注水”,一定要把国民党“最弱的”候选人推上位。但形势的发展再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洪秀柱气势如虹,两岸议题炒到爆,蔡英文一时陷入被动挨打局面。民进党又转而集中打洪,急忙给洪贴上“深蓝”、“急统”标签,与国民党挺王派、蓝营阴谋家遥相呼应,吓唬台湾老百姓。但选民不买账,洪的民调越打越高,两岸议题高烧不退。也许民进党忽然意识到,其淡化两岸议题的选举战略被忽略了。于是赶紧灭火,企图把议题重新向“内政”、民生上扭。

      大陆方面按惯例表态“不介入”岛内选举后,民进党立刻借机给大陆“上课”:用不同政策对待岛内不同政治主张政党执政,就是“介入”。言外之意,希望马晓光先生进一步做出承诺:无论谁上台,对台政策不变。此举一方面意在束缚大陆手脚,虽然他们未必认为大陆方面会被束缚;另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选民对大陆的逆反心理,以降低“两岸牌”对选举的影响。但事与愿违,目前的态势是,两岸议题已成此次选举中心议题之一,很难降温了。诡辩逻辑走向了诡辩者意图的反面,有其必然性。两岸议题对主张“台独”的政党不利,也是必然的。两岸关系割不断理还乱,台湾民众在这次选举中不可能摆脱对两岸问题的思考,得失权衡尽管很艰难,但必须做出抉择。失去了或者面临失去的可能,才知道拥有的珍贵,才会珍惜当下的拥有。正如香港此次政改,反对派否决政改方案后,失落感油然而生,早干什么来着!相信岛内大多数选民在投票的最后一刻,激情一定会让位于理性。

      民进党和蔡英文的诡辩逻辑,归根结底是“台独”分裂思想作怪的结果。民进党本身是求变的政党。该党打着“变”的旗号成立,通过“变”的愿景于2000年上台,再次祭出“变”的旗号争取2016年大位。但是,如果民进党不挣脱“台独”思想窠臼的束缚,将万变不离其宗,其求“变”主张的说服力还会遭遇瓶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好时一般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左翼政党上台,民进党即自我标榜左翼;发展经济需求强烈时,右派上台,国民党即被民进党定位为右派。目前台湾两个问题都比较突出,一是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但尚可容忍,二是公平正义欠缺已激起民怨。这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问题,但民进党在“台独”分裂思想指引下,罔顾事实,宣传上将其归因于国民党权贵无能,言外之意,民进党可以挽救经济,让台湾迅速发展并恢复公平正义;国民党“倾中卖台”,言外之意,民进党上台可以维护台湾利益,在与大陆保持警惕和距离的同时,来自大陆巨额顺差照拿、大陆游客照进、台湾安全照旧。稍微理智的人,应当不会相信这番鬼话。

      从历史看,左的口号往往是诱人的,但后果难料。2014年10月,英国BBC网发表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王振民教授的文章《从中国历史的视角观察香港问题》,王教授指出,亚洲社会存在根深蒂固的左倾文化和激进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也见之于香港的“占中”;“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是那些睿智理性、调和鼎鼐、委曲求全、忍辱负重,挽狂澜于既倒,救百姓出水火的伟大政治家,不是不负责任、不顾他人死活、把老百姓推向水深火热之中的人。”蔡英文和民进党在此次选举中,不负责任地刻意迎合岛内日益上升的左倾思潮,台湾选民要深思!

      从蔡英文的田头答问以及在此前后相关言论里,我仿佛看到了如果她上台会选择什么样的两岸政策。也是6月26日在台东田间地头,她声称:我们不能依赖单一市场,我们要全球去找市场,把台湾优质农产品卖到全世界,全世界都吃得到。蔡英文的这个说法,可谓老生常谈。这种境外市场多元化政策,必然继续空耗台湾。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是资本总是向着利润最高的方向流动,强行推进“政治挂帅”的经济政策,必然降低台湾国际竞争力。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代了,世界上没有封闭的市场体系,台湾必须与全世界竞争才有活路。除大陆以外,台湾没有一个能以如此优惠条件进口自己产品的可靠市场。台湾的水果物不最美价更不廉,离开大陆市场与谁竞争?我以前以为台湾的乌鱼籽最好,后来才知道希腊的最好,而且更便宜。日本的乌鱼籽也比台湾的好,日本农产品质量整体优于台湾,日本人爱日本大米的程度不输台湾人爱台湾米的程度。

      1990年代以来李登辉、陈水扁当局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台独”分裂路线配合以相应经济政策,势必给台湾经济雪上加霜。而没有经济作基础,民进党只有“打土豪”才能求公平正义了。果真如此,民进党就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政党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经济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蔡英文和民进党为了转移民怨,很可能重蹈陈水扁覆辙,通过推进“台独”激化两岸矛盾,重唤岛内民众趋向淡化的悲情,岛内各阵营和海峡两岸之间斗争烈度将陡然上升,直至“地动山摇”。

      历来形势比人强。民进党和蔡英文不能指望资本家集团会把政治置于经济利益之上,为民进党的政治理念买单,甘愿损及自身利润。美国、日本设置的政治防线抗拒不了中国大陆“亚投行”冲击波,民进党给台湾业界设限同样阻止不了2005年“许文龙事件”重演。台湾没有很好地搭上大陆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经济腾飞的列车。此时此刻,大陆在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兴利除弊,把发展的列车推进第二次腾飞的轨道,这次已经是“高铁”了!如果台湾民众都认可“我们不要赚那么多的钱,台湾已经比世界上一半人过得好,陆客真的不要来了”(陈升语),“小确幸”地再过上4年或8年,那时,大陆经济总量将高居世界榜首,内部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际上一言九鼎、众星捧月,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青岛等等的发展,会把台湾甩开不知多少条大街。台湾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非常不希望2016年后一个熟悉的场景再现:大陆同心同德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倡议,一心一意谋发展;台湾则继续上演过去大陆“文革”戏码,空耗宝贵的时间与机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