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抵达埃及,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评论员 张智新)应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理纳齐夫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6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开罗,开始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温家宝此次非洲之行,可以说是对3年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非合作成果的一次小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结经验,梳理成果,规划未来,把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到新的高度。”
拥有7.3亿人口的非洲,有20多个国家陷入战乱或受到武装冲突的影响。全世界48个最穷国中有33个在非洲,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目前,非洲的外债总额高达3500亿美元,难民800多万,居世界各地区之首。但是,只要能摆脱战乱和武装冲突困扰,这里将是一个拥有加速度需求的巨大市场
业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全力开拓这片新兴市场,让中非在合作中共享发展成果,自然是责无旁贷。2005年,中非贸易额尚不足400亿美元,3年后就攀升至1068亿美元,提前2年完成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千亿美元贸易额目标。3年来,中方采取了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措施,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对非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中方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到78亿美元。今年1至6月,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快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5.52亿美元,同比增长81%。这些数字令人惊叹,不过相对于非洲潜在市场能力而言,无疑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面积3倍于中国的非洲,是公认的世界“自然资源宝库”,不仅黄金、金刚石等矿产资源居世界首位或前列,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对于有着13亿人口、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非洲无疑是一个必须努力争取的资源库。
当然,中国同非洲的合作,绝非如西方国家曾经做过,以及西方媒体如今大肆渲染的那样“仅盯住其市场和资源”。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完全摒弃了西方国家曾经有过的“殖民模式”,而且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平等、双赢、共享”为特征的全新互惠模式。这种模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针,以传统友好关系为支撑,以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内涵,以“援助+贸易+投资”及人员培训、文化交流为主要合作方式,以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直接目的,以构建更加公平、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终极诉求,呈现出一种既完全有别于西方血腥殖民模式,又迥异于冷战时期“输出革命”模式的新特征,在非洲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好评,使得中非合作迅速攀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中国同非洲合作的快速发展,让一度“遗弃”非洲的西欧各国,以及曾经“遗忘”非洲的美国如梦方醒、大吃一惊,于是对中非合作关系的各种攻击层出不穷。西方舆论固守陈旧的干涉主义思维,以社会制度划线,将诸多非洲政权划入所谓“问题政府”行列,拼命指责中国无视所在国人权、民主状况,仅从资源和市场利益出发开展中非合作。其实,非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在民主、人权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与其经济落后、政治制度化水平偏低之间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怪圈,很多都是西方殖民时期遗留的恶果。
自二战结束以来,欧美要么乾脆“远离非洲”,要么一味高举人权、民主大棒,而忽视甚至无视当地独特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等因素限制,结果不仅让非洲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让非洲对其大失所望。相比之下,处在发展困境中的非洲各国,自然对中国这样秉持不干涉内政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却愿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教育培训等多方面慷慨施以援手,从而帮助发展当地经济的“老朋友”格外青睐。非洲诸国切实享受到了中国“援助、贸易、投资”等带来的实际成果,自然会对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大国乐观其成,因为彼此能从对方的成长壮大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能够在平等合作中共享发展成果。
3年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项举措,是迄今中国最大的对非一揽子援助合作计划,到今年年底将全部落实兑现。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发展推动力,正是中非双方多年自觉努力结出的硕果,也是这一新型合作模式的最好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正面带动下,美国、欧盟近年来明显提升了对非洲的重视程度,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非洲的外交力度,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纷纷瞄准非洲。未来全球列强在非洲的争夺和角逐,必将进入白热化状态。秉持“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成长壮大”理念的中国,在推动中非战略合作关系继续前行方面,仍无资格掉以轻心,甚至不可须臾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