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说●无闻

卍卍卍卍《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卍卍卍卍
正文

虚云老和尚:以四无量(慈悲喜舍)为心,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行

(2007-04-25 05:36:59) 下一个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慈悲者,见一切众生有甚痛苦,以怜愍爱护之心去救度,令其离苦得乐。
  喜舍者,见一切众生做一切功德或发一念好心,都要随喜赞叹。对一切众生有所须求者,都要随其所需而施与之。(虚云老和尚《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菩萨戒者,总摄为三聚。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
  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此聚,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顺教严护,慎而不为。
  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等,皆究竟修。此聚,作便是持,止即是犯。顺教奉修,永不退悔。
  三、摄众生戒,亦名饶益有情戒,谓无生不度。以四无量为心,四摄为行
  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能与乐满;悲,能拔苦尽;,谓喜庆众生离苦究竟,乐法满足;,谓令众生行佛行处,至佛至处,方生舍心。
  四摄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一、布施摄者,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因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观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示现,使同其所作而沾利益,由是受道。
  此聚,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又,菩萨发心时,当发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既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须断除我爱,殉己为众,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苦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量劫来,流浪生死,皆因烦恼未断。烦恼由根本发生枝末,重重无尽。所言根本者,谓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碍、昏沉、散乱、谄曲、诳妄、无惭、无愧等无数枝末。但烦恼虽多,总不出我、法二执。众生不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妄执此身心以为实我,分别诸法以为实法,由是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设教,应病与药,说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尽烦恼。我们应该依教修持,誓愿断之。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均须习学。故菩萨应向五明中求。五明者,一、声明,明言语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明医术者;四、因明,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即所谓论理学;五、内明,明佛法之宗旨者。故无论世出世法,科哲等学,均是菩萨所应学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闭起眼睛、盘起腿子,才算修行;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闭门造车、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者,梵语名“菩提”,又译曰“觉”。觉者,自性灵觉也。此觉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自圆成,个个不无。诸佛圣人,示生世间,作人、天之导师,后世之模范,指示众生:若离妄想执著,即可成佛。六祖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我们应该舍迷归觉,誓成佛道。
  弘者,深也,广也。深则竖穷三际,广则横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愿者,志求满足。菩萨当发如上誓愿,不怖不退,不动不摇,尽未来际勇猛勤修。(虚云老和尚《戒期开示》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极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
  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曰:“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功德。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
  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度之也。前述之四摄法,亦是方便之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言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持名念佛,则重他力自作相应,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有因有果,故理事无碍。......;净宗则云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无生之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后可行,在家亦无不可。不过出家所以别国主、离亲属、舍家庭者,意在脱离情欲之羁绊,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私爱而为伟大之博爱,以度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此大同之义也。(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