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坦克专家巨泄我军下一代装备发展思路
(2007-03-03 01:03:30)
下一个
【杨作成大校简历】杨作成,汉族,1950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1968年3月入伍。1975年12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从事装甲装备的论证、试验和科研管理工作39年,负责多项高新技术工程科研项目,多次组织完成国家大型试验任务。荣立二等功一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某研究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国防大学军事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大校军衔。
专访装甲兵某研究所原所长杨作成大校
刘青山 王浩宇
记者(后简称记):您最近出版了《今日陆战之王》(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一书,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杨作成(后简称杨):《今日陆战之王》这本书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论述了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装备发展的关系,结合陆战之王在历次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全面地回顾了坦克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当今坦克发展的特点,展望了未来坦克发展的趋势,论述了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落脚点是对我军装甲装备,包括陆军机械化作战平台和信息化装备平台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因此,这本书的前七章介绍了坦克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和中心在第八章,即“腾飞之策”。本章对我国坦克装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论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为总揽,提出装备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需求牵引原则、军方主导原则、系统论证原则、滚动发展原则、部件先行的原则、坚持三个1/3原则(新装备发展过程中,老技术要占1/3、新技术要占1/3、创新技术要占1/3)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坦克、装甲车辆乃至陆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
记:在《今日陆战之王》中,您提出一个大科研现念,请问如何理解这个大科研观念?
杨:大科研观念是指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引下,打破陆军武器装备分制发展的界限,从全军着眼,从大局出发,增强整体意识,淡化兵种意识,根据武器装备科研体制集中统一的思想,按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的发展道路,提高武器装备的集约化水平,按全寿命、全系统的思维方法去谋划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促进新装备形成战斗力。
树立大科研观念首先要转变思想,要从“老传统”、“小观念”中解放出来,建立一套新的大系统的科研观念,努力做到明确一个基点、实现两个转变和树立三个思想。一个基点即以是否适应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及是否能形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那种只考虑本兵种武器装备发展,转变到立足陆军乃至全军高度论证武器装备发展的思想。二是要从单项装备论证转变到体系论证、注重整体效能的思想上来,即由过去单独从火力、机动、防护、精度等性能指标向性能、耐久性、安全性、生存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人机因素和效能分析等效能指标扩展,使装备不仅在性能上,而且在整体效能上得到提高。树立三个思想,一是装备全寿命思想,二是装备配套(全系统)思想,三是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思想。
记:在《今日陆战之王》中,您专门拿出一章来介绍美国(FCS)和英国未来快速反应系统(FEES),可见您也非常关注西方国家未来装甲兵装备的发展。美国的FCS的发展确实如火如荼,有人说,重型突击装备在中国已没有市场了,中国也必须搞类似美国FCS的装备。作为我国装甲装备科研论证方面的专家,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杨:有关坦克过时论由来已久,也曾多次因为坦克的不断发展而破灭。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坦克过时论,也将会随着坦克的继续发展而破灭。坦克轻量化这种观点显然受美国陆军21世纪转型计划的影响太深。各国的武器装备建设,都要服从服务于本国的军事战略需求。美国作为“全球宪兵”,需要应付大量的“非对称威胁”,而且大多是小规模应急作战活动,因此对于向全球各地的兵力投送和国外部署要求比较高。而按照冷战时期需要建立的美国陆军编成和部队结构,由于重型部队缺乏灵活的战略机动性,而轻型部队又缺乏持久地作战强度,已无法满足全球干预的军事战略需求,所以开始进行陆军转型。转型计划被概括为“传统部队”、“过渡部队”和“目标部队”。未来战斗系统是“目标部队”的主要武器与部队平台,与M1A2坦克相比,重量减轻70%,体积减小50%,对杀伤力和生存能力的期望值,要求不低于M1A2坦克。再来看一看美国FCS的实质是什么。FCS是装备在统一神经(信息力)下的优化组合,实际上是一支功能齐全、性能优化、反应灵敏、指挥灵活、作战效能较高的合成部队。美国人倡导的轻量化适应美国战略,但对我们国家来讲,可能是一个陷阱,因为我们的国情不同于美国,我们的国防战略也不同于美国。我们不能被这个陷阱所迷惑。
我国实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积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我军作战理论强调增强联合作战、机动作战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我国的主战装甲装备发展,不宜像美国那样以全球兵力快速投送为目的,而牺牲掉重型装备强大的作战效能和可靠的防护力。我军未来主战装甲装备不仅要满足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快速反应,而且要满足战略预备力量的威慑与防御作战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在积极发展轻型装甲突击系统的同时,不应当放松对重型装甲突击系统的发展。不要忘了,从1840年以来,我们有150多万平方千米被俄罗斯割去。中国周围还有一些好战的国家和地区势力。这些现实的国防需求决定了中国不能放弃陆战之王的发展。
另外,俄罗斯已经开发出号称第四代坦克的T一95坦克,德国也研制出新型“城市豹”坦克——“豹”2PSO,也必将对国际重型装甲装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重型装甲装备的发展战略。对于中国而言,更不能放弃重型装甲装备的发展。
武装直升机不可能取代主战坦克
记:目前武装直升机的发展非常迅速,有专家提议用武装直升机取代坦克,您对这一观点有何看法?
杨: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荒谬的。武装直升机大量应用于战场,给坦克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机遇和变革。坦克和直升机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但并不能取代坦克,只能说坦克又增加了一个对手。武装直升机防护性能不足是其先天缺陷,也是它不能取代坦克的根本原因。再说目前的坦克已不是原来技术水平下的坦克,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坦克的性能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将来的未来战斗系统,是在统一神经下的优化组合,作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乘车战斗系统(坦克),将会以看得更远、打得更准、威力更大、功能更完善的新面目出现在战场上,它甚至将会是武装直升机的克星。坦克和武装直升机的功能不同,各有优长和不足,它们会借助新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而不会相互取代。
记: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现有装备和未来装备的一个重要标尺,请问如何提高我国陆军装备信息化水平?
杨: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也是陆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我军尚处在半机械化阶段,在加快机械化进程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向信息化转型,因此是“复合式”发展,信息化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我国军事变革的深入,构建数字化重型机步师已提上日程。其建设的关键在于利用装甲武器平台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特点,构建一体化的指挥控制系统、网络化的火力打击系统、精确化的综合保障系统。重点需要关注下面几点:
首先要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化阻碍了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进程,宏观论证层次低,顶层设计不清晰,也严重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国陆军信息化建设应成立统一的由军委首长挂帅的领导机构来领导这项工作,在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规范条件下,让懂装备的人进行装备信息化改造,让懂部队的人承担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
其次要加强信息化作战理论研究,增强需求牵引力度。新型武器装备往往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思想、作战方式的变革,这是不以指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信息化战争是大量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在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统一指挥控制下,以信息战、精确打击作战、空间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高度立体化战争。在对台军事准备方面,由于美国和台湾在军事信息层面上形成“情咨共享、侦战一体”,所以对台军事斗争中的作战模式,将是一场特殊的、信息化程度更高的高技术战争。人们心目中万船齐发的场面未必会出现。因此必须加强对台作战理论、作战思想、作战模式、作战方法的研究,以提高对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牵引力度。
第三,加强未来战场研究,提高装备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水平。传统的陆战场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更多表现为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空间。信息化战场是信息化部队体系对抗的基本作战环境。除了以往陆军战场空间的地理构成要素外,突出表现为一种“战场系统”概念,即一个覆盖着各种不同信息的网络化空间,包括情报侦察、信息通信、指挥控制、精确打击等信息化战场的基本构成要素。信息化战场空间大,立体多维,没有前方后方。一个数字化重型机步师的控制范围正面和纵深均为数百千米,面积约为几万至几十万平方千米。数字化部队具有三倍于一般部队的战斗力,它作战行动频繁、攻防对抗强度大,减少品种、提高装备可靠性仍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坚持“一种底盘多种武器、一种负载多种底盘”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水平。
第四,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指挥自动化体系。为确保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持续和稳定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必须建设好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级的战场指挥自动化系统,形成责权明确、层次分明、信息通畅、指挥高效的战场自动化指挥系统。
第五,统一技术体制、信息标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水平。信息化装备技术体制、设计接口要规范适用。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涉及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如情报系统、数字通信设备、调制解调设备、车际信息系统、移动用户设备、数据处理分发设备、计算机装置、定位与识别系统等,这些设备必须统一要求、统一体制、统一接口。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否则各自为政、杂乱无章,无法形成互联互通。战术数据链与指挥系统、武器系统和传感器等反应系统紧密关联,能够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态势感知能力,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因此,按照统一规定的信息格式,抓好战术网络数据链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
第六,尽快成立陆军装备研究院,把炮、装、工、陆航的军队科研力量集中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提高宏观论证水平,使有限的科研力量发挥最大的科研效能,在组织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对于促进陆军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也有类似美国aaav的高速水上突击装备
记:您认为目前我军装甲装备发展水平如何?与西方国家相比如何?
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军在引进苏联T一54A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59式中型坦克。上世纪60年代初,又研制了第一代轻型坦克、第一代装甲输送车、第一代水陆坦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装甲装备家族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坦克已经发展了三代。其最新式99式坦克走的是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在没有参照样车的情况下自行研制成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陆军新型装甲装备已经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99式坦克的设计定型及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不仅壮了国成、军威,而且在国际上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其主要技术特征是:优化总体设计,战斗全重50吨级,乘员3人;配装了125毫米滑膛炮和炮长热像仪、自动装弹机等,整车较好地贯彻了“功能覆盖系统取胜”的设计思想,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的基础上实现了协调统一,尤其重视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落实,也采用了一些具有出奇制胜功能的新技术,其总体技术水平可与发达国家第三代坦克相媲美,实现了“与敌同期装备相抗衡”的总体要求。同样,我们的两栖装甲突击车也较好地解决了从泳水向滑水的过渡,大大提高了装甲车的水上行驶速度,使中国也有了类似美国AAAV先进两栖远征战车的高速水上突击装备。
记:请展望一下我国未来装甲装备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战场将是信息化的战场,装甲装备的发展必须能够适应未来战场面临的严峻挑战。未来装甲装备在火力、防护、机动和信息化能力方面都将得到大力提升,而且必将向能够远距离间瞄射击,具有对抗武装直升机的自卫能力的方向扩展。我国未来装甲装备发展必将是按照优先顶层设计、全寿命全周期、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等原则进行论证设计。未来的坦克将会选择高效能高可靠性通用底盘和高功率、高紧凑、高可靠性的新型动力推进系统。将来轮式装备也会得到大力发展,以保证部队在高速路况下具有高机动性。在现代先进武器平台中电子技术所占成本已达40%,在未来装甲装备中所占比重还将加大。装甲车辆综合电子系统可以实现战场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管理一体化,不仅是武器平台作战效能的“倍增器”,有效的促进了装备整体作战效能的最佳发挥,而且是提高装备信息化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装备技术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综合电子技术的发展。在防护方面也将由目前的被动防护为主转向主动防护并进而形成综合防护的发展趋势。从降低被发现概率、被命中概率、被毁伤概率几个环节的综合效应出发,把若干个单项防护技术进行技术融合,形成集目标探测、威胁判断、敌我识别、辅助决策、主动反击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防护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战场生存能力。火力是体现装甲装备作战效能的终极手段,在传统的坦克炮及其弹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未来装甲装备还可能采用电热化学炮、电磁炮等新概念火炮。火力技术不仅会向大威力方向发展,而且将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特别是精确制导技术和常规火力模式相结合,将使未来装备火力系统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武器装备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您认为目前我国陆军武器装备存在哪些问题?
杨:我国陆军武器装备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差距有四点:一是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顶层设计环节关注不够。二是性能还较差。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装甲装备的时间比较短,设计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落后,制造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比较低,造成装备在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三是陆军武器装备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水平较低,存在型号多、品种杂,通用性差等问题。四是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中国99式坦克可靠性与世界先进相差10年
记:99式主战坦克目前是我军最先进的坦克,装备部队也有几年的时间了。俗话说人无完人,装备肯定也是这样。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肯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您认为99式坦克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杨:刚才说了,99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经过近几年的装备应用,我们认为这种坦克与国际第三代坦克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待改进的地方。首先,99式主战坦克的火力不算太先进,只称得上能够跟上世界水平。其次。坦克本身的信息化虽然与西方最先进坦克相比存在差距,不过差距并不太大,我们的计算机和电台都还可以,但我们的天际、空际和地际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则比较低,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三,99式主战坦克虽然已经注重加强底盘的可靠性、维修性、检测性和保障性,但这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差距在10年左右。再就是人机环境还需要改善和改进,应该转变设计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处理好东西方设计思想的统一。另外,将来还需要合理配置弹药,目前99式携带弹药数略显不足。
记:您在做科研管理工作之前,从事试验工作多年。请问装备试验主要包括哪些试验?装备研制过程中,是不是必须进行环境试验?在环境试验中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对装备的影响?
杨:装备试验是一个综合交叉学科,涉及到组织管理、材料、工艺、设计、沦证、计量、数理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和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装备试验主要包括论证性试验、鉴定性试验、研究性试验、工厂摸底试验、工程样车试验、设计定型试验、可靠性试验、境适应性试验等。装备研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试验。因为中国疆域广阔,东西跨距5000千米,南北跨距5500千米,还有1.8万千米的海岸线和众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5个温度带,各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各异。而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因素对武器装备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为了获得能够满足我国使用的武器装备,必须进行大量的环境试验。在环境试验中主要考虑温度、湿度、地表地形、盐雾海水、沙尘、太阳辐射等因素对装备的影响。
记:您熟悉装备试验的各个环节,自然知道装备试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人称装备试验人员为“反候乌”,您的体会是什么呢?
杨:装备试验工作确实是一项风险度很高的艰苦工作,是需要有责任心的人来完成的事业,我认为单纯一个“反候鸟”的评价尚不够全面。大家看了下面几个场景肯定就能够理解装备试验人员的辛苦。 青藏高原,高原反应,头晕、胸闷、气短,有的还呕吐、拉肚子,试验人员头疼欲裂,将背包带一圈圈勒在脑袋上。戈壁荒漠,坦克履带碾得黄沙带“血”,山如鼓、风如堵、天如煮,因孤寂而发慌的官兵们引颈学狼叫。寒冬极地,暗夜如漆,风雪如刺,馒头冻成石块,冻疮痒得睡不着。为了不致影响视线,性急的驾驶员把结着冰霜的眼睫毛纷纷拔掉。酷热南海,在驾驶舱里坐一个小时就不辨南北。一个试验人员生痱子,痱子变疮流脓,突然有一天从里面爬出嫩嫩的蛆虫来。海上,巨浪滔天,惊心动魄,超级铁乌龟在海上颠簸,风急浪高,稍有不慎就会沉到海底……不过,装备试验工作也是一种快乐光荣的工作。看着一组组试验数据被测出,一个个设计问题被找出,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国家的新一代武器装备由自己亲手试验出来,会让我们试验工作人员产生最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山有高峰添秀色,人有理想显精神”。搞科研试验是要讲理想的,这是一种奉献精神。
记:目前我国的装备试验水平怎么样?在试验手段和试验方法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提高和改进?
杨:在装备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条件和技术的局限性,根本无从谈及环境试验,但随着装备水平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不断加深,环境试验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装备试验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在东南地区建立南方湿热试验站和海滩试验站,考核发动机的热状况、电器、光学设备的抗腐蚀能力和车辆的海上适应性。在北方建立寒区试验站,综合验证装甲武器装备在高寒地区保持战斗力的能力。在西北地区建立验证车辆在沙漠环境和高原环境中使用适应性的试验站。目前,我国的装备试验水平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先进试验水平,但我们的试验手段、管理机构、规范标准、试验条件还有所欠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10~15年的差距。我认为应该在标准的试验场地、规范的试验方法、智能化的仪器设备、精良的试验人才和科学的管理方法5个方面进行提高和改进。特别是应该加强统筹管理,在军种内统一组织试验工作,将各方试验资源进行科学组织整合,合理利用。
记:我们的读者有很多军事迷,其中还有不少是有志于投身祖国坦克装甲事业的热血青年,请您对他们讲几句勉励的话吧!
杨:国家是家,坦克是国家陆军强弱的重要标志,陆军是国家军队的基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为了坦克的发展,我们不怕吃苦,我们乐于奉献:任你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艰苦奋斗传家宝,王牌坦克耀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