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F22无法隐型的战机雷达

(2007-02-19 09:09:19) 下一个
F/A-22是美国空军自1982年开始花费近20年时间,耗资600亿美元打造的第四代战斗机。该机号称具备四大绝技:高度的隐身性能、超高的机动性、超声速巡航飞行以及“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的作战优势。而这其中美军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其隐身能力,这使敌方的战斗机以及防空雷达在面对F/A-22时难以发现、难以跟踪、更难以攻击,从而可使美军安然享受技术优势带来的各项“红利”。美军已经计划将这种战斗机部署在东亚地区,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绝对的空中优势,今年10月,第1架用于部署阿拉斯加埃尔门托夫空军基地的F/A-22已经下线。正当美国志在必得地全力打造其隐身空军的时候,俄罗斯在珠海航展上披露的一个展品却有可能使美国空军的隐身优势彻底破灭,这就是IRBIS“雪豹”机载雷达。

  “雪豹”为X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由俄罗斯仪器制造所和俄罗斯梁赞仪器厂联合研制。俄罗斯计划用这种雷达装备本国空军的“苏-27SM2”以及其出口型——“苏-35”战斗机。此次珠海航展,俄罗斯方面带来的是该雷达的缩比模型及技术资料,一同展出的是编号901的“苏-35”战斗机模型,推销意味不言而喻。俄方资料显示,该雷达的最大特色在于广泛的作战应用和超远的探测距离,例如,该雷达可监视10~40000米空域内速度低于5500千米/小时的所有目标;雷达对于雷达散射面积(RCS)为3平方米的目标,在迎头方向,其探测距离达到350~400千米,尾追方向达到150千米;在对空作战中,可以同时探测和跟踪30个目标,控制导弹与8个目标进行空中交战;在对地攻击时,可以同时跟踪4个地面目标,而在对地面目标跟踪的同时,还可对空中目标进行监视;雷达还具有高精度对地成像功能,成像精度达到1米。而这其中,俄罗斯人所特别强调的就是它对付隐身目标的能力。俄方认为,美国F/A-22战斗机的RCS实际应为0.1~0.2平方米,而“雪豹”雷达对于这类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165~240千米,而对于雷达散射面积为0.01平方米的目标,该雷达的探测距离也可达到90千米。俄罗斯人还将“雪豹”雷达与F/A-22所使用的AN/APG-77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AESA)进行了对比,APG-77雷达是F/A-22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先敌命中”的关键所在,其对RCS为1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达到200千米,但这一数字已经大大低于“雪豹”的数据。这也就意味着,F/A-22战斗机在面对装备“雪豹”雷达的“苏-27”系列战机时,不但不能躲避探测、实施“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的作战行动,反而有可能面临“先被探测-先被跟踪-先被击落”的尴尬局面。

  当然,现在就谈论美国隐身空军的彻底破产还为时尚早,毕竟“雪豹”雷达尚停留在工程研制阶段,目前也仅有2套样机问世(一套安装在1架“苏-30MK2”战斗机上进行飞行试验,另一套装备“苏-35”战斗机),距离大规模生产和使用还有一段时间。而且由于没有面对真正的F/A-22进行作战试验,反隐身的效果究竟是否像宣传的那样,也有待证实。而“雪豹”对于我国的意义也不仅仅就是采购这种雷达,对抗隐身战机这么简单,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意义是打破广泛存在的“隐身崇拜”,使人们进一步地理清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思路。

  自1991年,美国空军F-117“夜鹰”悄然投下2颗激光制导炸弹、拉开海湾战争的序幕,到2003年B-2隐身轰炸机远程奔袭巴格达,美国人对隐身战斗机的使用已经经过了一个轮回。这期间,从伊拉克到南联盟,再到阿富汗,又回到伊拉克,面对这些对手羸弱的防空体系,隐身外衣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谁也说不清楚,唯一知道的就是,在南联盟,F-117的隐身屏障被“意外”地突破了一次。即便这样,在美国的强势鼓噪下,隐身几乎成为凌驾于其他一切性能之上的未来战机第一要素,很多人一谈到下一代战斗机便言必称F/A-22,言必称隐身。实际上,在隐身战机诞生、使用、发展的这十数年间,反隐身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尽管以F/A-22为代表的美式隐身战斗机先后经历过以捷克“维拉”为代表的无源雷达系统的挑战,也遇到过俄式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对抗,但没有哪一次如IRBIS “雪豹”雷达这样针锋相对,使其面临的境地如此尴尬。

  不容否认的是,即便缺少了隐身性能,F/A-22也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在很多技术和性能方面都代表着未来军用航空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样不容否认的是,隐身性能仍然是未来战机的重要性能,对于提高战机战场生存能力、提高作战效能都是至关重要的,但隐身性能是否就应凌驾于其他一切性能之上,则有待商榷。在F/A-22的发展过程中,美军把过多的赌注都压在了隐身性能上,导致F/A-22牺牲了太多的战术性能,例如,为了保障其隐身效果,F/A-22所有的武器都必须放在机体弹舱内,结果载弹量仅有1.5吨,3.55亿美元一架的昂贵战机仅能携带8枚空空导弹或很少量的制导炸弹,这使其根本不可能作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再如,为了突出隐身能力,F/A-22的气动布局相当普通,未来在近距离面对采用鸭式布局的新型战机时,很可能占不到任何便宜。隐身优势一旦丧失,那么F/A-22战斗机也就从一种独一无二的战机降格为一种优秀的战机,技术上压倒性的“代”差优势完全丧失,其结果是,F/A-22的飞行员不得不认真对待敌方战机的雷达锁定、导弹攻击,不得不与其他“廉价”战机面对面地格斗,尽管仍有胜算,但这已经完全超越了美国空军容忍的底线。当然,如果说把打破美空军隐身优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雪豹”雷达,无疑还显得过于幼稚,但从军事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反隐身技术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雪豹”雷达则是旗帜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它的出现既是意外,也是必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既然在电子技术方面并不过分突出的俄罗斯人能研制出“雪豹”,那么中国人又因何不能研制出“雪龙”、“雪虎”。当然,即便中国有了自己的“雪豹”,也不意味着空中战场尽在掌握,而更为直接的则是F/A-22之后的厉害角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