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大经济体的不同境遇 美国经济衰落中国让全球期望 ZT

(2007-02-06 04:05:11) 下一个
今年5月,美元贬值让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发生了剧烈振动,美元大幅跳水的可能性已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实际上,全球经济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预测到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没落。在逐渐没落的美国经济背后,是经济高速发展、真正崛起了的中国。日本三极经济研究所所长斋藤进在媒体撰文说,针对上述经济现象,今后全球经济的大趋势如何,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将如何发展等问题,恐怕要涉及到对今后半个世纪的经济预测和分析。日本《中央公论》月刊7月号刊发了斋藤进的文章,题为《美元的没落与中国的重任》,要点如下:

图表:联合国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新华社发

  世界五大经济体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派基辛格访华前不久,尼克松在一个媒体经营者集会上阐述了他的观点,即经济实力决定军事实力等其他力量。在此基础上,尼克松说,西欧、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这五大经济体,将在20世纪剩余的近1/3的时间里,决定世界经济的未来,或者说决定整个世界的未来。

  当时,西欧经济已全面实现了战后的复兴,日本经济也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飞速发展。在西方国家中,日本已拥有了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规模。但就在1971年8月,尼克松出台了保卫美元的8项措施,美国与各国货币平价兑换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两年后完全变成了浮动汇率制度。在战后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的美国经济和美元开始了他们的巅峰之旅。

  此后的35年间,这五大经济体的境遇有了天壤之别。

  苏联解体后,其继承国俄罗斯的人口规模只有1.4亿,这让它一夜之间缩小成了与日本差不多的经济集团。

  而由西欧的欧共体发展而来的欧盟则逐步发展,先后囊括了中欧的德国和东欧各国,规模达到了25国,一举成为人口多达4.6亿的大型经济集团,其中12个国家都使用欧元作为经济活动的统一货币。

  中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引进外资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达到了日本的一半,进出口贸易总额甚至已凌驾于日本之上。

  如此看来,在这五大经济体中,始终处于一条发展线路上的,就只有日本和美国了。

  目前,这五大经济体的GDP规模,在世界经济中各占多大份额呢?我们通过1995年、2000年和2004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2004年,美国和欧盟基本上不分伯仲,日本则相当于欧美的1/3强。说是五大经济体,实际上俄罗斯和中国的实力还相当弱小。

  如果美元继续贬值,那将可能出现像1995年一样的欧盟的经济影响大大超出美国的情况,日本的实力也可能得到大幅恢复。顺便说一句,1995年的美元对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94日元,美元对欧洲货币单位(简称ECU,欧元的前身)的汇率为1美元兑1.31ECU。此外,1995年以后的日美欧三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就始终没有低于过70%。

  美国面对赤字的窘境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尽管美元不断贬值,但美国的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在GDP中的比例仍然不断扩大,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最近,如果美国对经常项目赤字的规模和贸易逆差在GDP中所占比重完全放任不管,让美元在外国汇兑市场上自由调节的话,那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甚至有可能滑落到峰值的一半以下。这种事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曾反复出现。

  某些学者认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美元贬值相结合,可望提高美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抑制进口,从而缩小美国的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但是,如果说美国能够稳固住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的话,那上述这些议论从一开始就是毫无意义的。

  事实上,从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之后的这35年间,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说是每况愈下。2005年的贸易逆差在GDP中的比例为5.8%,比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时高出了1倍以上。经常项目赤字的绝对规模也从1985年开始就逐年递增,到2005年已经膨胀到了8049亿美元。

  美国政府只要一采取刺激经济发展的金融财政政策,经常项目赤字就会随着经济发展一同扩大,如此反复,让美国政府疲惫不堪,也无能为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填补经常项目赤字,就得有充分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因而美国政府也对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睁一眼闭一眼。但是,一旦采取紧缩金融的政策,各界对经济出现负面观测,美元交易资产就会开始向其他货币交易资产转换,美元就会开始贬值。

  谁都知道,如果采取高强度的财政和金融紧缩政策,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就会出现盈余。而且这也是经过历史实践的。但是,其代价也是高昂的——那就是美国经济景气的大幅后退和国内失业率的大幅上升,以及全球经济的连锁不振。

  中国经济发展受制约

  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质就是农业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以支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增长,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进行农业增产,这与中国农村人口的激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经常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高成长相提并论。确实,人们看到的增长率似乎不相上下,但中日双方经济增长的内容和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二战后,日本扛起了贸易立国的大旗。但是,在高成长阶段,日本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并不很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在GDP中的比例也不过20%左右。

  而在中国,贸易在GDP中的比重却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9.8%,一路飙升至1985年的23.1%,再到1994年的42.3%。虽然这种势头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有所缓解,但2000年以后又从40%多升到了64.6%。在经济对贸易依存度极高的状况下,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就需要出口也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不断递增。

  在中国的出口规模尚小的时候,就曾因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与进口国发生过大的经济摩擦。到2005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7000亿美元,与进口国的产业竞争和摩擦就更加无法避免了。

  美国之所以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因为国内与中国竞争的产业业主们心理极度不平衡。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作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的欧洲,也因为纺织品问题与中国不断发生摩擦。和欧美一样,日本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也是迟早的事。

  每次与贸易对象国发生摩擦,都可能会给中国的出口增长来个急刹车,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不止一两次了。

  中国的人民币从1994年以来,对美元的汇率就被稳定在1美元兑8元人民币左右。在美国的对外赤字急速增加、美元贬值无法遏制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再继续保持这一稳定的汇率的话,那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必将全面爆发。

  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受挫会给世界经济成长和平衡带来不良影响。

  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例几乎瞬间性地从50%上升到了70%,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霸权国家,而美元成为世界基础性货币。但是,这只不过是战争灾害导致欧洲经济衰退、进而造成的暂时性异常状态。美国领导人通过1950年—1960年西欧经济复兴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认识到了世界经济在向多极化发展。

  因世界经济的平衡变化,美元的没落必然出现。在1995年以后的世界,日美欧任何一方都不占据经济上的霸权地位,世界经济也呈多极化现象。包括日本、中国和其他地区在内的整个亚洲,在经济规模上已接近美欧。

  要弄清21世纪中期的经济分布状况,需要设想一下各地区产业化人口集团的规模。

  美国已拥有大约3亿人口。由于移民增多,其人口增长会格外快速,不过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到21世纪中期,美国人口最多达到4亿。

  在欧洲方面,其人口增加的主因是来自伊斯兰社会的移民,但因移民现象受到强烈限制,总体看来其人口规模会停止增长,届时大致跟现在水平相当。欧盟地区内约有4.5亿人,俄罗斯约有1.5亿人,共计6亿人。不过可以认为,在东欧、中欧等新加入欧盟的地区,其人口的产业化已经完成。

  中国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放慢。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的14亿多,然后迅速走向老龄化。到2050年,中国的14亿人口中,能够实施与日美欧同等经济活动的人口规模至多4亿。

  日本、韩国、台湾拥有大约2亿人口,这一静止人口是世界上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集团,预计这一状态将持续下去。

  在预测完产业化人口规模之后,如果把通过各地区生产总值得出的经济活动规模配以产业化人口规模的比例,就能大致推算出21世纪中期各地区经济所占份额状况。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美国、日韩和中国等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比例将为6:4:6.具体情况是,美国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几乎同等,但低于欧盟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经济规模为中国的一半。俄罗斯即使强化与欧盟的合作、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其经济规模也不到美国的40%.

  在21世纪中期,任何经济体都不具霸权地位,世界经济将彻底走向多极化。上述5大经济体之外的地区经济份额,如果占到30%以上,那么上述5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将变小。美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大国地位,但已完全不能称为霸权国。中国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因人口规模过大而远远赶不上其他地区。对中国而言,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保持国内政治的稳定仍将是课题。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霸权地位、世界经济彻底实现多极化的情况下,无论哪国的货币都不可能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基础货币或在世界经济中共通的国际货币。

  因此,在本世纪上半叶的较早时期,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成员可能汇集到一起,创设各国、各地区货币共同价值尺度,就新国际货币制度作出决定。

  日本不必担心被忽视

  在基于上述世界经济地区规模平衡性的讨论中必须注意的是,即便说“没落”,也不意味着绝对经济规模缩小。

  对日本来说,邻国中国的崛起可能带来经济方面的威胁,但同时中国也会带来市场。因此,夹在美中两者之间,还是会有很多利于日本保持独立性包括货币独立性的因素的。不应忘记,经济通常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中国经济规模即使变大,也还有美国经济会充当平衡器,在业已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欧洲、俄罗斯的作用也可予以期待。再进一步扩大范围说,如果加强与东南亚经济的合作、扩大与印度的贸易关系,那么在借助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日本经济还可以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变成增长的原动力。

  日本之所以不会被美国或中国吞并,是因为其产业化人口规模过大,不宜于被吸纳。不应忘记,由日本、韩国、台湾合到一起的地区拥有近2亿的产业化人口。

  从历史、地缘政治学角度看,东亚是世界上最具稳定性的地区。7世纪以后,除掉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这段时间,日本、朝鲜半岛、中国的人口群体大致处于同一地理领域中。究其原因,日本和朝鲜半岛在语言系统上与中国不同这一点是很重要,不过从历史角度看,日本和朝鲜半岛人口规模相对于中国的人口规模而言过大,也是其未被吞并且使日韩作为独自的集团存续下来的原因。

  日本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约为500万亿日元,如果从现有资本存量水平进行判断,可以认为其总供给能力至少在700万亿至800万亿日元之间。借助中国经济、亚洲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如果总需求得以扩大,日本可以凭借现有生产设备来使经济活动水平提高50%左右。

  在美国看来,在欧洲经济独立性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日美经济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东亚,为相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而保持本国经济权利,有必要把拥有一定规模且保持较高技术水平的日本经济继续作为平衡器。

  面对中国经济的扩张,美国会提高中国在经济外交上的比重,这在美国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日本需要足够冷静,不应把上述情况视为美国对日本的忽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