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nownews.com/taiwan_native/textview.php?file=187992
台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
誓死保衛家園 台灣民眾奮起抗擊日軍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被迫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給日本。
全國上下拒割台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署的消息傳到台灣,在台島頓時引起巨大震動。人們聚在一起放聲大哭,哭聲震野。愛國民眾紛紛擁進台灣巡撫衙門,訴說愛國保台的願望。士紳富商也聯名致電清政府,表達誓死抗日衛國之心。台灣愛國鄉紳丘逢甲血書「守土抗倭」四字,率領台民通電清政府要誓死守御。一場波瀾壯闊的民眾反割台鬥爭開始醞釀。
4月20日,台北全城民眾罷市集會抗議割讓台灣。此後,在丘逢甲等的領導下,鬥爭的烈燄從台北迅速擴展到台島各地。負責防守台南的清軍總兵劉永福、台東知州胡傳等也先後表明守土決心,誓與台北城共進退。
京城內外,各級官員紛紛上疏清廷抗議和議,反對割台。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台籍舉人與在京台籍官員也多方奔走,並在台灣會館集會,上書都察院,表明台灣民眾心跡:只要清政府不捨棄台島,「台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在康有為和樑啟超等人的組織下,18省舉子1300餘人在北京城聚會,公推康有為起草請願奏折。當夜,義憤填膺的康有為一氣呵成,寫就了一份1.8萬餘字的長文,反對清廷割地求和,力促清政府變法自強,要求清政府訂正條約,不要割台。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它賦予反割台鬥爭以新的內容,將其推到一個新的高潮。
組建地方政權自主抗日
在中國全國上下的反對聲中,日本加緊敦促清政府履行交割手續。4月10日,日本大本營命令近衛師團南下接管台灣;次日,任命樺山資紀為台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出兵接收台灣。
眼看台灣淪落已成定局,台灣民眾決心自己組織起來奮起保台。考慮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以中國台灣省的名義宣布抗日,日本政府會向清廷施壓,迫使清政府幹預民眾抗日。4月21日,丘逢甲與台島紳民代表集會,決定成立地方政權自主抗日,保衛家園。5月15日,丘逢甲等人再度在台北集會,參考了陳季同根據國際公法提出的「民政自主」、割讓地居民有權揭竿而起的建議,定下了「自主抗日」的方針;同日,又以全台紳民的名義分別致電總理衙門、南北洋通商大臣及閩浙總督,表達義民百姓對祖國的難以割捨之情和要死守台灣的決心。此時,清政府卻逐漸成了「洋人的朝廷」,竟於20日下令台灣巡撫唐景崧等人馬上「內渡」回大陸,台灣軍民對清政府徹底絕望了。
陳季同、丘逢甲等人成立了被稱作「台灣民主國」的地方政權,以唐景崧、丘逢甲二人為正副總統。為表明台灣百姓永遠屬於中華,丘逢甲等人定年號為「永清」,並仿照清朝國旗(黃地青龍旗)的樣式,設計了與之呼應的藍底黃虎旗,圖案為一只尾高首低做馴服狀的老虎,虎首朝向旗桿方向,以示台灣民眾心向神州之意。
「台灣民主國」地方政權是在台灣面臨日本武裝侵佔局面下建立的抗日救亡政權。建立之初,他們對中外宣告:清廷與日本簽訂割台條約,無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推擁賢者,暫理台政;事平之後再請命朝廷;台民集眾防御,願人人戰死,但決不願拱手相讓。這些都表明此政權的建立是台灣人民為抗日保台而迫不得已採取的應急措施,台灣民眾從來也沒有想過要背離祖國、分裂疆土。相反,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使台灣永不脫離祖國,永屬中華。
臨時政權臨陣潰散
李鴻章與日本政府商定的交割日期是6月2日,但日軍對台灣的侵略自5月25日就已開始了。5月27日,樺山資紀與從東北戰場上率近衛師團南下的北白川宮能久會合於琉球中城灣。在聽說台灣義民守土起義的消息後,樺山資紀等人決定不等辦完交接手續,便開始鎮壓台民起義。
5月29日,日軍避開台灣軍民嚴密防守的基隆、淡水等重鎮,假意炮擊金包裡附近海面,偽造登陸跡象,隨即突襲基隆東面三貂角附近的偏僻小漁村澳底。澳底村的駐軍只有兩個營,且多為剛入伍三四天的新兵,根本無法阻擋日軍。日軍在這裡順利登陸後,越過三貂嶺,直撲基隆。
6月3日,在日軍海陸合圍下,基隆城失陷。隨即,日軍進擊台北北面的天險獅球嶺。4日下午,基隆潰軍退入台北,唐景崧逃往淡水;6日,乘船逃往廈門。9日,丘逢甲解散台勇,匆忙內渡廣東。
日軍所到之處,雖然台勇奮力死守,但一來日軍集中了優勢兵力,二來「民主國」主要領導人不懂軍事,部署指揮均不得當,各方面準備很不充分,在日軍的重重圍困之下無所適從。身為總統的唐景崧非但沒有動員屬下一同抗日,反倒緊急安排在台官員內渡。全台18名官員中,有13名返回大陸。
當時台灣守軍4萬餘人,還有團練義軍二三萬人,藩庫存有現銀40餘萬兩,火藥4萬餘磅,槍彈280多萬發,如果決心與日軍一戰,可以有效抵抗日軍。但唐景崧臨陣動搖,將家私全部咦撸瑏K將40萬庫銀匯往上海,後來又匯銀大肆訂購軍火,這些銀兩最終都不知去向。義軍軍紀渙散。台北兵敗後,亂兵哄搶府銀,縱火焚燒巡撫衙門,有人還趁亂炸毀火藥庫,挑撥粵勇與台勇互相射擊。
抗日鬥爭英勇頑強
台灣群眾有著悠久的愛國鬥爭傳統,台北失陷後,全台人民為之驚恐,也使他們更加同仇敵愾,抵抗日軍。
義軍重新在徐驤、吳湯興、胡嘉猷等人的組織下,以铡⑿拧⒕浮?选⒔荨⒏摇⒘肌?诺�16字為番號,每字轄5營,以10營為一作戰單位進行抗日鬥爭。台灣民眾義軍沿台北至新竹鐵路線節節阻擊裝備精良的日軍,參加民眾達3萬人以上。
6月中旬,日軍南下進攻新竹,徐驤、姜紹祖等人率義軍頑強抵抗日寇,大小20餘戰,牽制日軍近一個月。在戰鬥中,徐驤身負重傷,壯烈犧牲。10月,義軍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戰敗,劉永福被迫退回廈門。
6月23日,義軍在中壢兵站伏擊日軍,消滅日軍21名,焚毀軍用物資3000餘包。28日,胡嘉猷率領義軍在安平鎮據宅院與日軍對抗,一直持續到7月3日,日軍用大炮轟擊、炸藥炸,都未能沖入大院。最後因為院內水井被倒塌的院牆堵塞,義軍飲水發生困難,胡嘉猷才下令撤離。
7月13日,日軍櫻井呒Z隊在三角湧一帶被伏擊,全隊僅3人逃脫,被日軍稱作「南進中最大損失」。15日,日軍山本騎兵隊在土城莊義軍的圍困下,全隊僅3人逃脫。同日,日軍攻入龍潭陂後放火焚燒全街,將未及逃避的居民73人捆綁至野地中,用刺刀一一殺死。事後很久才由鄉人收集到73具屍首合葬,被後人稱作「七十三公墓」。
8月,日本政府派第二師團支援侵台日軍。8月31日,大林甫義軍首領誤聽日軍奸細讒言繳械投降,不料日軍進入大林甫後,強索財物、奸淫婦女,無惡不作。義軍首領後悔不已,主動與劉永福所部楊泗洪等聯絡重組義軍,與清軍一起趁夜殺入日軍營地,睡夢中的日軍被斬殺無數,僥幸逃脫的日軍又落入台灣軍民在甘蔗田中設下的伏擊圈,只有十餘人狼狽逃回。
嘉義失守後,劉永福所部死傷眾多。台灣人民的衛國抗戰以失敗告終,但這次的抗日鬥爭對於台灣的整個抗戰行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日軍本來叫囂台灣「不過手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而實際上卻出動了3個近代化師團共7萬餘人,動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村田式連發步槍、山炮、野炮,以及海軍力量。日軍本來以為一個半月就可以平定起義,實際上歷時4個多月才勉強宣布「佔領全台」,在大小100多場戰役中,4800多名日軍官兵被打死,傷2.7萬人,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也斃命於此。台灣軍民以絕對劣勢裝備創下的這個殲敵數字,比日軍在甲午戰爭正面戰場上的傷亡數字多出了近一倍。英勇的台灣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中,顯示了誓死捍衛國土的崇高愛國情操和英雄氣節。
作者:樊繁 《環球時報》 (2005年02月18日 第二十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