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笑比哭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牛年立春,吃春饼/卷[双春兼闰月]

(2009-02-03 05:57:50) 下一个
今天立春,吃春饼/卷没?牛年[双春兼闰月],民俗旺嫁娶!∶)








除了标题,都是转贴哒!哈哈~~
------------------------------------

立春之日有趣的民间习俗

为迎接春天的到来,我国各地有许多“迎春”的风俗习惯。据《礼记-月令篇》记载∶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并祭太皓、芒神,祈求农业丰收。

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饼、春盘的食俗。春饼是以麦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圆饼,食时卷以豆芽菜、韭黄等炒菜,故历来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说法。立春日食春饼,谓之“咬春”,据云可以“却春困”。

在江苏高邮地区,立春的前一日要举行“迎春宴”,歌舞娱乐。春盘以萝卜、芹菜等为菜盘,相互馈赠。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广西侗族人民以立春为“春牛节”。这天晚饭後,村寨里的劳动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组成“送春牛”小分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为将丰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

另外,在我国许多地区,“立春”之日民间还要举行“耍社火”的娱乐活动。

...

图表∶2月4日“立春”
图表∶“立春”时节注意防病保健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篇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後的最後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著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图表∶立春之日的民间习俗

-----------------------------------

北京立春吃习俗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後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徵。

北京人吃春饼是用白面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捍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後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明、清时期,随著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

牛年双春趣话

立春,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清朝以前的数千年间一直有隆重的礼仪活动。而牛年包含两个立春,因此备受关注。

二○○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就进入农历己丑年,也就是俗称的「牛年」,有趣的是,对於「双春」牛年是否适合结婚,坊间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立春有一年之始及开枝散叶的象徵意义,牛年「两头春」,「牛气冲天」更吉祥,「双春」牛年是十分难得的结婚好年份。但也有人认为,「春」太多寓意著爱情不稳定,两次「立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二春」。对此,有民俗学家指出,无论「两头春」、「无春」和「单春」都只是正常的历法周期演变,与凶吉祸福、婚丧嫁娶无关,不存在吉利与否的说法。

一年之计在於春。立春在古代曾经是十分隆重的民俗节日。据文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了迎接「立春」的隆重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後,要赏赐群臣,施惠於民。这种活动後来逐渐发展成为全民迎春活动。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

民间老百姓在立春之日要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中国许多地方至今还有「咬春」的习俗,「咬春」既指吃春饼,也指吃生萝卜消食防病。

立春吃春饼,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弄成薄饼,烙熟後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的。所卷的馅料,可以根据各人口味自选,通常包括豆芽、韭菜、大33905;、粉丝等等。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是立春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周朝开始兴起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鞭牛是为了「提醒」耕牛和农人,春天来了,该开始干活了,不能再偷懒了。当然,农人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做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山西民间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近年来,「鞭打春牛」民俗活动重现神州,立春之日,人们用柳条制作的鞭子鞭打道具牛,期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各地的立春习俗丰富多彩。在鲁西北流行一种用鹅毛或者鸡毛「试春」的活动∶把一根竹筒埋进地里,在露出地面的筒口上放一根鹅毛或者鸡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或者鸡毛就会飞起来,说明地气萌动,春已来临,当地俗话叫做「春来鹅毛起」。

北方一些地区,有立春缝「春鸡」的习俗。春鸡缝制的时间一般是在立春前和立春的当天。立春前缝制的谓之「迎春鸡」,立春当天缝制的谓之「打春鸡」。「迎春鸡」缝一苹,「打春鸡」缝两苹。缝好後分别缝在孩子袄袖和帽子上。这样一直戴到正月十六,在孩子的母亲回娘家的路上扔到河里让水漂走,寓意长命百岁。

----------------------------------

立春习俗

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後举行“鞭春牛”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著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著牛角号、唱著“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著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著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扎著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後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著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著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著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 ”或“探春 ”,元时称为“卷煎饼”。元·韩弈《易牙遗意》栽:“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潮汕地区少羊”,故现在人们所吃到的多用猪肉作料,也有一种是甜的,用乾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馅,香甜可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