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颐和园》,迷乱的青春,我们崇高到只能选择堕落

(2008-01-19 15:31:53) 下一个
每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经历是不同的。

我猜想来美国的兄弟姐妹们也许大多数在大学里是进步青年,好孩子。但别忘了,大学里也有迷茫的,浪漫的,梦想的孩子。

我自己曾经是一个特纯洁的学生,真是什么都不懂。但我很好奇,对什么都好奇,都想了解,最后就在我同学的影响下变“坏”了,这也就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学里的另一面,另一个隐藏在表面社会之下的地下世界。

在那里,每个人都不甘心平庸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生活好象一张网(记得那时候最流行的朦胧诗里,就有一首诗,题目叫《生活》内容就一个字:网),他们毫无目的地挣扎着,就为了一个目标,挣脱这张网。于是,他们反叛,他们迷茫,他们善于破坏,但却找不到什么可以建设的,他们热爱生活,却憎恨眼前的一切。这加倍了他们的痛苦。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真实地看到了他们的生活,聆听了他们的心声。他们告诉我,性,有时候并不是为了爱情,甚至都不是为了愉悦,而是为了反抗,为了挣脱,为了控诉。(记得《1984》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人在压抑的时候,性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反抗的手段)

各位乖孩子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吗?能理解余虹为什么一定要伤害周伟吗?我能理解,因为我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情。电影里一段话真实地道出了余虹这样做的原因,她始终认为她追求的对象,是在远方的,所以,只能错过身边的爱人,无论自己多么爱他,都必须错过他,实在无法错过,就靠伤害的方式来错过。周伟是个比较成熟的孩子,所以他不理解余虹,觉得她有神经病。其实,周伟恐怕真的没有错,那个时候的我们,也许真的是神经病的。

我开始不理解我的同学,为什么她们要这样做?后来我理解了,她们痛苦,她们迷茫,她们青春的能量让他们太想突破自己了。他们善于破坏,却没有建设的目标,他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们坚强的外表下,是脆弱的灵魂。但这种脆弱,是多么的宝贵,它只属于青春。

我的大学生活里,就乱了这样两年。这种混乱,真的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看王朔的小说或电影电视里,你好象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刺激,但其实不是的,这样的生活是一种特别迷茫特别空虚的感觉,我们藐视一切,但从心灵深处,却敏感地感觉到,其实我们自己,才是被藐视的一群人。这种痛苦和空虚的发泄点,就在性上。

所以很多同学不理解,北大怎么会如此淫乱?我告诉你们,不是今天才这样,而是一直都这样,你不知道他们,是因为你不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没有体会过那样的生活。在这个生活圈里,性往往是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唯一获得心灵暂时安慰的地方。

这个圈子里,充斥着极度的不稳定,今天我们鄙视责任和同情,认为那是枷锁,明天我们就可能为了朋友去挨上一刀,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我们混乱不堪。

我们甚至不愿意住在学校里,因为学校里充斥着好学生。我们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觉得他们太幼稚了。其实,不是他们幼稚,而是我们幼稚,或者,谈不上谁幼稚,只是选择道路不一样,这个道理,是后来才明白的。我们通宵通宵地躲在录象厅里,只为了那短暂的梦幻故事麻醉我们的灵魂,我们通宵通宵地坐在荷花池边,只为了夜的安静能洗涤尘世的喧嚣。我们如饥似渴地读书,只为了希望在智者的眼里,找到我们同类的精神支柱。我们疯狂地寻找爱情,只是为了能有一个机会去抛弃爱情。

我看到有些社会上的孩子,他们也许是被迫堕落的。而我后来清楚地认识到,那时候的我们,其实是主动选择了堕落这条路去走。没有人逼迫我们,我们完全可以上进,但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堕落?就是因为我们太有理想了,我们希望突破眼前的生活,我们藐视硕士博士科学商业,但我们向往什么,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直觉地认为,只要是突破,就有希望!而在大学那样的环境里,唯一的突破,就是让自己堕落!而这些想法,都是不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无法理解的。

我们太崇高了,崇高到只能堕落。

洋洋洒洒写得乱七八糟,这部电影真的感动了我,让我回到了过去,更加真实地看到了自己,理解了自己。尽管我有点语无伦次了。这个电影的作者,一定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或一定曾经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才能把这个圈子里的人的精神状态,描写得如此入骨和真实。

最后的余虹,让我哭得一塌糊涂,她最终被生活吞没了。这里唯一没有被生活吞没,抗争到底的,是选择自杀的李提,虽然,她不是一个抗争得最厉害的人。抗争得最厉害的,是余虹,她耗尽了自己最后的能量,只有想着赶快结婚,赶快回到生活中去,被生活吞没,是她最好的归宿了。她太累了,她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最后的我,也回到了生活中去。才发现,真实的生活,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么平庸,生活本身,是美好,还是平庸,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这个发现,使我成为最幸福的人,也使我没有成为余虹。

年轻是美丽的,即使迷乱,也仍然是美丽的。甚至,更加美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