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崛起——离不开强大的海权

(2007-01-26 14:16:20) 下一个
中国崛起——离不开强大的海权


  张文木,自1979年起,相继在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学习。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著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等。

  中国近代有两次差点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两次灾难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都与丧失制海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温故知新,著名学者张文木指出,为了统一台湾,为了保护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命脉,为了捍卫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制海权是造就现代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

  从经济史来说,人类迄今经历的所有经济形式可概括为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家,便会形成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导向,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方式,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的结果都是这样。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美国在20世纪末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

  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在军事上要赶上军事技术革命。南斯拉夫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跟南斯拉夫军人谈的时候,他们都设想,等敌人进来,他们一拨一拨地退,然后再打巷战,一直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他们的军人不认输,可败了就是败了,败了国家就完了。现在美国人打仗,基本上不用大部队深入你的陆地。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两次都因深入内陆而失败,那个时候它没有经验,再就是武器也没有远程精确打击的技术。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可以从阿拉伯海上用导弹打阿富汗的山洞或摧毁某个堡垒。以前我们夺下一个碉堡或山洞全靠人力,董存瑞是用身体扑到敌人碉堡枪眼上的,现在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在远处一按电钮,导弹就可以越洋打到内陆山洞里。董存瑞也不需要举着炸药包喊“同志们,冲啊”。现在同志们不需要冲啦,导弹冲上去就可以了。高科技使后勤也省了许多事,作战速度也因此得到极大提高。朝鲜战争中麦克阿瑟一看朝鲜人民军南下的速度就知道他们必败无疑,是由于人民军的战线过长致使后勤容易被拦腰斩断。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高科技使军事作战中的情报、速度、后勤这三个关节点都发生革命。

  中国海权的发展目标:

  有限海权

  航空母舰是制空权、制海权,从某种意义上还包含一部分制陆权的作战力量三位一体的统一,航空母舰不应被理解为一艘战舰,而应被理解为一个最具机动性质的国家海上作战大平台。目前有人认为,随着导弹远程精确打击技术的出现,航母就成了海上毫无自卫能力的活靶子,因此发展航母应为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所代替。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不是导弹技术的产物,而是外层空间卫星及以此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现代航母本身就已与卫星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据此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是远程精确打击仅具有本土防御的意义,对于世界范围的制海权而言则意义不大,它解决不了关于海外商业争执、资源进口线受阻及海外商人和侨民保护问题。一句话,航母本质上是国家作战力量而不仅仅是海军作战力量的标志。其次,航母是与经济发展概念相联系的因而具有攻势性的军事工具。没有航母,我们在国际上任何重大涉我事件中,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发言权;没有航母,我们就不能对影响我海外安全的行为,在其初始阶段实行制止;最后,没有航母,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外利益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保障,从而中国国内经济就会因资源进口和利润回流中断而发生危机并由此阻碍中国崛起。

  至今还有同志认为中国不需要发展强大的海权,批评“一些人对马汉的海权论的崇拜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认为“中国始终无法在发展海上力量上倾注太多的资源(海军要比陆军昂贵得多)”。但问题是,如果不发展海权,第一个问题即东部的国民经济命脉就保不住,再一个就是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得不到保证。同时我认为未来50年内,中国海权的发展目标不应当是美国式的无限海权,即海军力量可覆盖世界任何地方。中国未来50年的国家发展目标是小平同志为我们制定的“中等发达国家”,与此相应,此间中国的海权还只能是有限海权,其覆盖范围主要限于中国台湾及南沙群岛等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海域。前面说过,没有海权,我们就不能享有与其他世界大国平等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有保障的权利。但是中国的海权并非霸权。霸权是什么呢?霸权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恶霸行为。中国不想放火,只想为自己点一盏海权之灯。可这对霸权来说就不行,灯只能由它来点。因此中国必须争取本属于中国的平等使用海上交通资源的权利。

  世界海权的核心———

  控制印度洋

  世界海权是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印度洋,因为世界资源最密集的地方在这里:一个是马六甲海峡,一个是红海海峡。从拿破仑到彼得大帝、勃列日涅夫、小布什,都在争夺这一个地方,最终决战和妥协的地点都在北印度洋的中亚,决战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印度洋。1907年英俄争霸最终在阿富汗结束。美苏冷战的终点也在阿富汗。历史上谁占据了阿富汗,谁也就占据了中亚;谁占据了中亚,谁也就占据了世界。

  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是比较早地注意到这一点的政治家。他们都看到争霸世界关键是控制世界资源。环印度洋,特别是环北印度洋地带是世界资源,尤其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于是这里便成了20世纪70至80年代美苏两霸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最后苏联入侵阿富汗将这场争夺推向高潮。冷战后,美国一直试图修一条从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进入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线路。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副总裁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这条输油管道问题举行了谈判。但是,由于阿富汗内战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态度,美国一直无法达到目的。但2001年3月俄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从里海沿岸的田吉兹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更令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也于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条从中国西部到东部沿海,全长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计划。这条管道一旦修通,中国不仅会在经济上受益,在政治上还将中亚国家,乃至东北亚油气资源稀缺国家的利益与中国联在一起。资料表明,布什事先得到“9•11”撞机的情报,这有点像珍珠港事件,与罗斯福一样,布什成功地利用“9•11”事件干成了西方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他不仅独控印度洋,同时还将美国的军事力量深深地插入欧亚大陆板块的中轴地带即中亚地区。

  小布什没有那么多书生气,但有时候有点蛮干。克林顿有点像德国的俾斯麦,小布什有点像威廉二世。俾斯麦为政较稳,为了德国的统一和强大,韬光养晦,稳步前进。但是威廉二世有些乱来,到希特勒时德国就开始疯狂。小布什最近又说伊拉克要怎么着,我倒觉得他在瞒天过海。为什么呢?他实际上想借打伊拉克调动资源使美军在中亚地区深深扎下根来,并将封锁中国发展的箍子卡得更紧。最终目的是要使中国成为抱在美国怀里的另一个“伊拉克”。

  军事观念落后使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中国在近代军事技术革命中已经失去了两次机会并由此两次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

  第一次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并为“八国联军”镇压。此后,中国陷入空前危机,洋人在中国东割一片土地,西割一片土地,中国濒临分裂亡国的边缘。然天助我也,1914年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因此有幸脱险;更重要的是,这次机会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西方洋人走后迅速发展,1924年北伐军至少使南方地区政治统一,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从此中国开始上升。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的。日本政府自认为其本土太狭窄,资源缺乏,对海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它还认为,日本从地理位置上看很像英国,因此它必须有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1895年日本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击败亚洲最强大的中华帝国,并迫使清王朝割让台湾。1905年又把俄国打败。此后它在东北亚迅速扩张。1910年将朝鲜据为己有,紧接着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当时日本大体上已建成了以日本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环境。假设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时美国很有可能对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实行妥协,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中国东部被肢解成几个围绕日本的卫星“国”。日本当时执政的是近卫文人政府,他们打算对华战争只持续到汪精卫伪政权建立为止。但日本军方不听,1941年10月东条英机组阁,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0年袭击珍珠港得罪了亚太另一个大国美国,由此便败局注定。美国人参战,在太平洋上把日本打败,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日本自明治以来的一切“成就”由此全部灰飞烟灭。

  我们应该从这两次灾难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呢?有人简单地将此归结为“中国经济不发达”或“政治制度落后”,这显然缺乏说服力。因为在1895年的时候,中国经济远远高于日本,而1937年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我认为中国失败最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军事观念的落后。19世纪下半叶日本在亚洲率先接受制海权观念,大力扩张海军,这导致中国1895年的失败。20世纪日本又注重制空权,中国在海上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在陆地又失去制空权,结果又是惨败。而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国打败也首先是从失去制海和制空权开始的。

  未来中国的海权不只是海军的事

  在中国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应在军事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20世纪90年代之后,军事技术发展最快也最见效的是依托于卫星技术的信息革命;其标志是外层空间、空中预警和海陆空精确远程打击力量有机结合。外层空间信息技术、空中预警技术、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这三大不可分割并有机联系的技术链环是未来中国国防现代化必须攻克的关键。未来中国的海权不应当只是海军的事,它实际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它应是在外层空间、空中预警两大技术链拉动和引导下,集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被应用于海上作战的力量结构。

  我们这几年国防工业的发展慢了点,但在外层空间领域我们没有慢,虽然和国际上比差距较大。空中预警这一点我们远未跟上。原因在哪儿呢?就在于我们长期买飞机。当然这有各种各样的考虑,但是国防技术不是能靠买解决根本问题的。20世纪90年代迄今,国际斗争留给中国的最重要的经验是:今后不管经济发展的任务如何繁重,中国的国防技术升级链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中断。20世纪50年代迄今,国防建设的重要经验应当是:市场的方式不能应用于国防战略产业的发展。中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最快最好和最有效的时期是计划经济时期,国防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不是在股市指数中表现出来的。国防是世界上唯一不能进入市场并由短期利润主导的产业,它得按国家意志有计划地发展。开会时曾有同志反驳说,你搞大型飞机、空中预警,可是你有没有算过我们的投入产出和市场效益。我说毛泽东搞原子弹,其市场效益就是近40年的和平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这是多大的市场效益!

  中国未来的定位是中等发达国家,但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参与世界资源分配。除非我们放弃这个目标,不然中国就必须拥有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最起码的海权。而达到这个目标的第一个台阶就是统一台湾,其次是南沙地区。统一台湾是世界发给中国参与世界利益分配的第一张资格认证书。我们东部沿海一带是我们的工业重心,统一后的台湾是保护我们东南沿海经济“软腹”的屏障,不能没有;而南沙群岛则是我们寻求中太平洋国际资源的最起码的滩头堡。没有南沙群岛,我们就对马六甲海峡,对国际资源没有一点控制力。另外,印美矛盾很有可能就是中美矛盾之后的下一个世界性的矛盾。届时,从印度南部分裂印度就成了美国为首的西方海权国家的可能选择。在斯里兰卡北部和南印泰米尔纳德邦之间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小国。美国不会允许在世界海权心脏地区存在一个核大国。

  东急西重仍是目前中国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在东部地区,美国将台独火焰越挑越大,在西部地区,一场阿富汗战争使美国掌握了中国必须依赖的中亚石油的源头。前者挡住我们的财源,后者卡住我们的能源。小布什上台以后把话说得很明白:中国是美国的潜在对手。有些人还抱有幻想,认为不至于吧。但美国就是要咬人,不管你是敌人还是恩人。国际斗争就是这回事。目前美国对中国的东西夹击使我们的安全环境处于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但是,与英国的压力曾使美国破土而出一样,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也使我们在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考验的同时,也面临一次破土而出的巨大机遇。这是一个必须通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大发展的时代。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