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如何发现《拉贝日记》 (图)

(2009-04-25 07:41:50) 下一个

如何发现《拉贝日记》


朱成山



2009年04月21日08: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奶奶凝望拉贝雕像

主创扶李奶奶坐下


´压缩成原来三分之一的拉贝故居

Ö÷´´·öÀîÄÌÄÌ×øÏÂ

´óÍÀɱÐÒ´æÕß³öÑÝ¡¶À­±´Èռǡ·£ºÏ£ÍûÄܹ»±¨´ð

À­±´¹Ê¾Ó²»ÆðÑ۵ĴóÃÅ

´óÍÀɱÐÒ´æÕß³öÑÝ¡¶À­±´Èռǡ·£ºÏ£ÍûÄܹ»±¨´ð

压缩成原来三分之一的拉贝故居





  4月14日,中德合拍影片《拉贝日记》新闻发布会在南京拉贝故居隆重举行,拉贝雕像前摆满该片中方演职人员敬献的鲜花。
  人民图片


  4月底,中德合拍影片《拉贝日记》将在国内各大影院陆续上映,值此之际,10多年前“拉贝日记”的发现以及所引起海内外震撼的往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眼前。

  1996年10月9日,一个标有“拉贝关于南京战争资料”的邮包,从德国柏林寄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件人是作为馆长的我。我当时心生纳闷,甚至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原因是约翰·拉贝这个名字虽然在纪念馆征集、收藏和展出的资料中多次出现,但1938年5月,拉贝在德国作南京大屠杀演讲时曾受到纳粹党的迫害,后以身份不便为由,婉言谢绝参加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此后下落不明。他是否留下文字或照片等资料,一直是个谜。

  这份寻找了58年,能为南京大屠杀历史提供有力佐证的珍贵史料,又是如何从德国直寄本馆的呢?

  原来,1995年8月,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为南京大屠杀一书专程来本馆采访,我曾委托她代为征集当年留在南京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外籍证人的资料,其中就有拉贝先生。1996年,张纯如通过德国教师协会网络,查访到曾在柏林某中学担任过英语教师的拉贝的外孙女赖茵哈特夫人,才知道拉贝已于1950年在柏林去世,但幸运的是,“拉贝日记”则完好无损地保留在其子女手中。经张纯如劝说,赖茵哈特夫人亲自将87页的“拉贝致希特勒的报告书”复印件寄给了我。

  1996年12月12日,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邀请赖茵哈特夫人访美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了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日记,引起世界关注。人民日报等媒体迅速报道了这则消息。我应约写了《约翰·拉贝其人其事》、《日军屠城铁证》、《珍贵的历史证词》等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拉贝及“拉贝日记”,一下子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拉贝于1908年来中国,1938年4月回柏林。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他任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由于德国人的特殊身份,他被推举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主持3.86平方公里安全区保护工作,最多时保护着25万中国难民。当时,拉贝每天不分昼夜,奔走在日军暴行发生地点,阻止日军施暴,还每天将日军暴行写出详细报告,同日本大使馆交涉并提出抗议,同时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500多件惨案,详尽记录了日军攻陷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作为日本盟国的德国公民所写下的日记,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在德国发现拉贝亲属和日记,南京人民开始了一系列铭记拉贝的活动。

  1997年1月5日,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帮助下,本馆正式接受了拉贝亲属捐赠的“拉贝墓碑”。同年4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派人专程去柏林,联系购买“拉贝日记”中文版权,随后在南京编印出版《拉贝日记》,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前所未有的共鸣和好评,而德文、英文和日文版的《拉贝日记》相继出版,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同年9月,我们举办了“拉贝先生文献资料展”,专门邀请赖茵哈特夫人和她的丈夫来南京参加。赖茵哈特夫人亲手将“拉贝日记”全套复制件,以及80张当年美国人约翰·马吉和德国人克鲁茨现场拍摄、由拉贝亲笔注明时间、地点和内容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交给了我。我陪同赖茵哈特夫妇参观了拉贝在南京的故居,她一眼就认出来,并回忆说1937年她6岁,曾趴在楼上的小窗户看南京的城墙,只因日军侵华战争开始,她和外祖母多拉才离开了南京,她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一起前往西门子公司南京分部,为拉贝先生的铜像揭幕。这是拉贝亲属战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对此次中国之行,他们十分激动,认为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拉贝。

  1998年12月6日,我去德国访问,赖茵哈特夫妇冒着大雪到柏林机场迎接,然后带我们直奔拉贝墓地。在那里,我们恭恭敬敬地向拉贝先生鞠躬献花。在赖茵哈特家里,我们接受了她捐赠的3只木箱,据说这是拉贝当年从南京装行李用的,“拉贝日记”就是存放在这些木箱里带回德国的。

  此后,拉贝的亲属与南京之间仿佛架起一座桥梁,他们多次访问南京,纪念馆与拉贝亲属也经常通信。现在,3只木箱以及拉贝先生当年在南京使用的信笺、雪茄烟铜套、难民赠给拉贝的条幅等文物,在本馆史料陈列厅对公众展出,每年有500万以上的观众从写有“可以宽恕,但不可忘记”这一精辟话语的展板前走过,“拉贝日记”精选的片段也制作成中英日三种语言的展板,呈现人们面前。2006年12月1日,拉贝故居重新修缮,辟为拉贝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南京还准备资助拉贝亲属,在拉贝故土德国汉堡修建一座拉贝纪念馆,让拉贝精神长存世间。

  2005年8月,我曾应邀在德国电视二台北京办事处接受了关于“拉贝日记”的采访。当时,德国北德意志电视台正在播放他们根据“拉贝日记”制作的纪录片《南京1937》。采访间隙,他们告诉我,德国电视二台计划拍摄一部这一题材的电影,并告诉我拍摄进程会持续3至5年。5年过去了,这部影片终于面世。我坚信,这部由中、德、美、英、日等国演员合作参与精心拍摄的历史巨片,一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拉贝,了解拉贝,铭记拉贝!


(责任编辑:厉振羽)

她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年龄最大的群众演员,也可能是“表演”最真实的群众演员——她的名字叫李世珍。

  在即将于本月29日公映的战争史诗巨制《拉贝日记》中,这位82岁的老奶奶客串演出了一个难民,而她本人就是当年被拉贝拯救过的南京百姓之一。李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以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为背景的中德合拍影片《拉贝日记》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故事主角约翰拉贝被那时的中国人称为“洋菩萨”,而这位曾经庇护了25万中国百姓的纳粹党员却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甚至被人遗忘。他在南京小粉桥的故居已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很不起眼,不少路过的南京市民都不知道这里曾经住着一位“洋菩萨”。

  前不久,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和《拉贝日记》的中方主创团队拜访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拉贝故居,实地了解了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王中磊坦言:“我自己以前对拉贝这个人真的是不够了解,只知道有这么个人,有这段历史记载。一开始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也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故事,大的时代背景下很具体的人和事迹,是吸引我的题材。后来,随着拍摄的进展,我对这个题材和拉贝这个人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这部电影的期待附加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对中国人有意义,更大的意义是展现给国际看,它是彩色的,温暖的,救赎比屠杀更值得铭记。”

  据透露,该片的德国制片人拿到版权后做了长达10年的筹备,导演决定接拍这个电影之后也花了四五年的时间写剧本和做研究,甚至亲自到南京住了一年半。为达到真实感,这些德国主创还千辛万苦取得了纪录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更找来当年浩劫的幸存者亲自出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