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堪布卡塔仁波切开示:菩萨戒

(2009-05-24 07:25:05) 下一个
http://www.cbtwdangka.com/bbs/read.php?tid=7263&fpage=4

了解“菩萨戒”之种种利益,如何受“菩萨戒”以及如何持“菩萨戒”非常重要。不了解这些,而光说某人已受“菩萨戒”,无甚意义,就好像说:“我现在要去找我的马,但我不知道我的马长相如何?”佛法称依菩提心趋入正觉之道为大乘。由修菩提心而引发开悟之心,过去及现在之诸佛菩萨依此而得殊胜成就,未来之诸佛菩萨亦依此而获殊胜成就,只有行“菩萨道”才能证悟得圆满佛果。    

菩萨道果未曾中断过之传承中有二个不同的源流,一由文殊菩萨传下,另一则由弥勒菩萨传下,两者本质无异,然为引导习性各殊之有情入菩萨道,在外貌以及表现的方式上则有些许差别。由文殊菩萨而来的传承称为“深观派”,由弥勒菩萨而来者称为“广行派”。前者偏重菩萨道中的“智慧”法门,后者则强调累积功德的“ 行事”法门。


     两派的目的一致,然下手的方法各殊。这就像以不同的方法来掘宝一样,甲法为先净除尘垢而待珍宝自然显现,乙法则直接了当地连尘带宝一并挖出,手段不同得宝却是一样。尽管传承有二,然菩萨戒之不可或缺之基础则一,此即先求皈依。皈依之于菩萨戒恰沃土之于种子一般,故皈依为要!趋入菩萨道,并多少有些了解后,则会发现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不同;前者强调“发心”,后者着重“实践”。

     愿行菩提心中有两种重要的特性,即悲与智。要深达於悲,则需了解他人希求快乐、幸福以及解脱之心,与我们自身并无二致。当我们想由困惑中得解脱时,亦需了解他人亦有此同样之愿望。

     菩萨道中之智慧法门即於心中存想为利众生而致佛果,无此存想者可能获得人天福报,能尽此想者则能到达完全的开悟。故大智就是有正见,大悲就是利他。

     现在我们有此最吉祥的机缘,一个幸运以及最特别的机缘来与菩萨道相应。他人则无缘发心修此,甚或无智慧去了解此因缘聚会之殊胜大事。即使他们渴求解脱,止息困惑,亦无缘与菩萨道相应。知此,我们就要有种荣誉心以及责任感,依此因缘为普利有情而趋入菩萨道。

     受菩萨戒时,要利用到“悲”、“智”、“愿”、“行”四法门。首先最要紧的是要知道我们是在诸佛菩萨以及戒师或上师之前受戒。同时心中要发愿,诸如:为利有情,我誓发到达正觉之心,我心无犹豫,我愿众生悉得解脱。当赞戒文:“直至大菩提皈命诸佛前,法及菩萨众如是誓皈命,如过去诸佛已发菩萨心,於菩萨学处悉如次而住,如彼利众生发大菩提心,亦如彼学处今当如是学。”心中亦如是发愿,此即戒愿。

     从“行”的观点而言,我们决定以实际的行动来完全实现所发之愿。许多故事传颂者已开悟之觉者或诸菩萨所作无量利益其他有情之行为,甚至於断首,截肢等舍身助人之事迹。我们可能因恐受要求如是献身而对趋入菩萨道有所顾忌,然无人会对吾等作此要求!菩萨道之义理明示著,初发心菩萨受过菩萨戒后,趋入菩萨道时应以全身来作利生之行,换句话说,当你作如“布施”等等能力所及诸事,应全力施为。一旦发展出菩提心后,布施就渐非难事。最后,经由修习菩提心之真诚所致,布施就无罣碍,即使以肢体或身体其他部分布施,亦无困难。然而现在我们如果对於“施舍”不能建立正确的理念的话,前所听闻的舍身故事可能会带给我们懊悔而不能给我们欣幸!
 
     因此,我们修习菩提心,致力於到达“完全给予”之境界,“去舍”之境界。常常我们会做些善事,经由赠与、资助等於身心精神上去帮助别人。这些是令我们集聚福德的原因,然其为有量功德,它可能使我们感得人天福报。但因其功德小,故此种布施或其他善行不能成为使我们获最终解脱之主因。仅能使我们於一生或二生中享受福报而已。真实发愿修菩提心,并实践菩提心之重要性就在此。 

     “行”的菩提心就是指当我们做事时,心中就要有一个念头,愿将行善所得之功德回向利益众生。例如我们行供养时,即使我们献一朵花或一滴水,此时心中就会想着愿将此功德回向众生,令其均能自痛苦中得到解脱。这不过是将心愿化为实际行动而已。即使你所做的只是为迷途者指路而已,但你将此所得的功德回向为众生得解脱助一臂之力,你诚心诚意的发愿,这就是以实行来修菩提心。於日常生活中,我们均可依此修行。其要点在於了解菩提心之重要,并全心全意去实践。

     受菩萨戒并终生奉行是一大幸事,这是很严格的戒,非常庄严,於金刚上师之前,诸菩萨众围绕,我们发誓永远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受戒前为随时可能陷入轮回深渊之凡夫,受戒后我们就具有达到解脱的可能性,不仅由轮回中解脱,亦能证得圆满佛果。这是人生方向的大改变,这就如你本来往西行,突然掉头往东走一般。如是而跃进,如是而肩负新任。

     差别在於轮回与解脱,如是之巨差,故不宜等闲观之!受菩萨戒是大事,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历史事件之发生。受戒前,我们恰如凡夫,困苦无依,为人轻贱。受戒后,於“名”於“形”我们均转为菩萨。在“形”上,过去我们是无依凡夫,感受到极大之困乏,受尽压榨而投诉无门,但从今起,已成为菩萨,受到六道众生之钦仰,是故我们已负起一项极庄严之任务。要成为众生仰望之目标,我们本身要端庄,并呈现慈爱之美德以及稳健之领导能力。

     受完菩萨戒后,必须遵行一些规定。除了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外,还有八项规定必须遵行。此即行 “四善法”,除“四不净化”。“四不净法”中第一种为故意欺骗诸佛菩萨或与佛菩萨有关之人物。由于我们从佛及菩萨受菩萨戒,受到他们的激励,如我们以任何方式来欺骗他们的话,此即完全破戒。

     第二种不净法就是无缘无故令别人产生退悔心,例如,当某人长时期发大精进心,虔心修法时,我们跑去向他说:“你浪费了那么多时间,非常可惜!看看你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如果你用这些时间来从事某行业或用来受高等教育,或做某些别的事情的话,此刻你已是富翁、闻人而且可以拥有许多资产等等”,类似这种论调会引起某些行者之退悔心,甚而使他们完全不再修法。这是很严重的事,即使这种论调於行者没有影响,然发此言论者之用心已与菩萨戒相违,是故以此破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