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奥运对于文化影响(zt)

(2008-07-08 03:52:27) 下一个
北京奥运将聚焦远东和全世界的新时代,但它也标志着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束。中国正发生前所未有的物质、文化、政治和经济变革。从中国民众的服装、小配件和音乐,从首都北京庞大的、有栅门的高层社区以及大片的奥运村,都可以清楚看到这种蜕变。

  但令中国学者和专家担心的是那些不再存在的东西。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迅速消失。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的哲学都受到西方意识的威胁。

  在很多方面来看,北京奥运是体现了中国一场生动的文化大革命。高级时装、hip-hop、互联网、手机和性都变成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地区万花筒生活的一部分。在喜欢发短信息的新一代人当中,多数人在学习英语。

  研究中国文化变革的安德鲁·林(Andrew Lam)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正摆脱禁锢,凸显个性(individua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教授约翰逊(David Johnson)认为,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像奥运那样带出“个性”这个本身与中国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相冲突的概念。约翰逊认为,儒家智慧追求和谐以及谦逊地为大众牺牲,竞争以及击败同侪(平辈)的渴望与古典中国格格不入,因此奥运完全是“非中国的”。

  用心(mindfulness)和内在纪律等传统的中国优势如今被用于追求金牌,专家认为这种哲学转变造成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紧张。

  在北京居住的记者葛钢(Edward Gargan)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友会出版物《加州杂志(California Magazine)》上写道:无处不在的广告、电视、电影以及嫉妒心所激发的渴望成为大多数中国青年的行为动力,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成功的都市人重新界定中国人的含义。中国人的感受、价值观、意图、渴望、展望发生一些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一种文化的深刻重塑。

  不难看出谁是这场文化转变背后的驱动者。中国政府动员国民在奥运期间停止随地吐痰、抽烟、乱丢垃圾、插队、在餐桌上吐鱼骨等行为,这些都是专门关照西方人的感受的。

  中国当局希望有动物特征的奥运福娃可以迎合欧美人的口味。在中国居住过并对中国问题有所研究的康原(John Kamm)表示,他们瞄准的是在国外的可销售性,跟中国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他们希望这些动物受到外国人的欢迎。

  甚至音乐也发生了改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亚太亚究所主任叶文心(Wen-hsin Yeh)指出,最近她在中国发现电台经常播放一首意大利19世纪一首关于中国公主的歌剧(译注,应该是指《图兰朵》),并得到公众的接受。

  叶文心表示:“那些反映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的东西得到接受,被再引入中国。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因为这些19世纪的歌剧通常把中国人表现得很荒谬,在过去人们一贯谴责它们意在侮辱中国人。”

  叶文心认为,结果就是中国人如今受到一种混合的教导:掺杂西方元素的中国文化。

  为了让北京现代化而采取的一些激烈措施,清楚表明奥运对中国政府的重要性。对中国而言,奥运五环象征着一个过去二十年伴随着滚滚美元而来的时代。西方的钱和知识帮助北京变成一个人口1600万的大都会。中国很多曾经是农村地区的部分获得了同样巨大的发展。

  中国渴望吸引世界,有人认为它过度热心于此,给它的文化带来破坏,不过一些华裔美国人认为这至少代表了最诚挚的、向更好看齐的意愿。

  当西方人于8月来到中国,他们很可能注意到餐馆里的鱼和家禽都是有头有尾的。他们可能会听到一个这样的理由:在中国文化中,甚至在食物中,完整性在精神上非常重要。可能会有少数美国人知道八卦镜、中国占卜和风水的意义。他们可能知道数字8代表幸运,数字4代表不幸。

  但他们只会看到那个曾经如此独特、以后可能不再独特的中国的残迹。奥运前的中国文化转变可以从北京的风光中看到。四合院被夷为平地,著名的胡同给道路和摩天大楼让路,居民集体迁出,给奥运建筑腾出地方。(原标题:奥运改造中国;作者:Peter Fimrit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