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
2008 (81)
2024 (2)
我之前说过,近年来我一直坚持做的最接近修行的两件事是:夜晚的静坐和周末的爬山。静坐是众所周知的修行方法自然不必多说,爬山的时候,我的心也会时不时地冒出“爬山真的是一个人的修行啊”的想法,随之而来的还有某些高僧大德关于修行的教导。记得上次走在Gap Peak的窄窄山脊上时,我便突然记起隆波帕默尊者所说的:“修行就是保持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照见身心的实相” 。当那个教导在脑海中冒出来的一瞬间,我的心就自然地进入了警惕的有觉性的状态。尤其是到了有危险的地方,心就自然地全神贯注观察着自己迈出的每一步。在那些警惕又专注的时刻,心变成了清净又安定的旁观者,没有恐惧也忘记了疲累,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身体自动追随着开路先锋留下的脚印步步前行,那时是五蕴分离的状态,心由于独立凸显而摆脱了多余的恐惧和妄念,进入了尊者所说的“修行”状态。我又领悟到:其实不只是爬山是一个人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比如在弹琴、写作、画画甚至是走路、跑步或做饭时,只要一个人的心没有迷失,心处于安定且中立地观察自己身心的状态时,就是在修行。
修行有什么好处吗?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法是:一个人的心没有迷失在色、受、想、行、识中,而是变成了有觉性的观察者,安定且专注地观察着自己的身心的状态有什么好处吗?尊者说过:他观察了世界上非常多的人,看到世间之人拥有的都是迷失的心,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迷失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而没有觉性。只有极其少数的人能在觉察到自己迷失的一瞬间,心暂时有觉性而获得了善法,但往往转眼之间又陷入迷失的状态中。一个真相是:一切不善法都是在心迷失时产生的,心在有觉性的一刹那,不善法就自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善法。不善法绝对不可能产生于有觉性的心中。由此可见修行、也就是训练一颗有觉性的心多么的重要。有觉性的心能阻止新的不善法生成,让已有的不善法减少;促进新的善法生成,让已有的善法增长。当觉性圆满,也就是彻底解脱之时。
我对尊者所说的“世间之人拥有的都是迷失的心”,还有“不善法绝对不可能产生于有觉性的心中”只是闻之而若有所思,并没有确实的领悟。但我相信这是他确实照见的智慧,也就是来自佛陀的智慧,愿我在未来的日子中也能亲自澈见之。
每当我看到有人极力维护自己的看法而诋毁不认同自己的人时,就会想起隆波帕默尊者在某次演讲中引用的例子。他说:
“那些只爬到半山腰的人看不见全貌,就会以为只有自己走的路才是对的,别人都是误入迷途。只有爬到顶峰的人才能从顶上看清楚每一条路的便利和危险所在,也只有站在顶峰的人才真正明白通往山顶的路不止一条。”
爬山的时候,尊者的这些话有时会自动地在我的心中冒出来,令我心生喜悦,明白了一个人真正的宽容并非出自天性仁慈或者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是因为照见了世间名与色的真相。如果只是出于善意而容纳他人或者由逻辑推理而接纳他人的看法,这样的宽容并不稳固,因为善意是随时可能消逝的,逻辑推理也只是思维的活动,因为逻辑的前提和立足点不同,思考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只有出自洞见真相的智慧而生的宽容才是真实可靠的。
通往顶峰的路有很多条,但只有少数人能抵达巅峰并因此洞见真相。已经上路的人即使还在半山腰,只要登顶的意志坚定,自然就心无旁骛,并从一路的艰难跋涉中获得独特的智慧与洞见。而那些喜欢吵吵闹闹的多半是还在山脚下推推挤挤熙熙攘攘的人。
每一个人也只能根据的格局和能力选择自己所走的路。依佛法而言,人生只是一场由业力推动的虚幻体验。即使同是信仰佛法的人,有人选择了修世间法,也就是行善积德,企求在人间享受幸福美满的福报。这就像很多人对爬山没有兴趣,只是喜欢在山脚下享受舒服安稳的日子;还有人选择了菩萨道,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不想走以自己获得涅槃为目的的解脱道。这就像那些喜欢成群结队去爬山的人,一路扶持弱小,以相互扶持共同前进为要,并不在乎多长时间才能登顶甚至不在乎能不能最后登顶;还有人选择了按照佛陀的“四念处”独自修行企求最多投生七次就能获得解脱的解脱道。这就像那些企图凭借自己的能力独自登顶的人,他们可能是走得最快最有希望登顶的人,但是也是最艰险最容易迷路的。
在夜晚的静坐或周末的爬山途中,这类的感悟常常会不期而至,如电光火石般令我的心头一亮。
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走好自己的路吧!无所谓对错,且行且珍惜就好。
问冯先生好!雪鞋只是在雪又深又软的地方才好穿,走起来才容易一些。如果雪不够厚、雪敷在石头上变成冰,或者雪山有很多树木、又或者雪变硬了等等,穿了雪鞋登山就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