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看

意气和平,游走于碧蓝翠绿之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席着一只吃贴: 上海美食系列

(2010-05-13 14:18:36) 下一个
作者真是强人,总结地这么全面。有人说着贴很旧了,内容过时了,可我看着挺好,还是搬过来了。
======================================
上海美食系列之一.外滩
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浦东浦西。又以外滩为界,将 浦西分成沪西沪东。主要的商业区在西面。
上海的三大马路是南京路,淮海路和延安路。它们都从外滩开始,横贯整个西区。(如果 说“三大商业街,要加上四川路”。)说“吃”,就从外滩说起吧。
外滩的头上,就有一个叫“黄浦公园啤酒廊”的地方,夏天的时候,坐在江边喝啤酒,有一个个大大的凉棚,很是惬意。白渡桥下是“上海大厦”,上海大厦的菜系多样-- 但和一般的宾馆差不多,没有很大的特色。我记得的是一个椒盐蟮段,这里不太容易吃到活的黄鳝,不妨一试。
乍浦路是上海最早崛起的“美食街”,生意好到日日高朋,天天堵车,那里的小老板都是够利害的。前国脚柳海光的“海光阁”招牌在四川路口就可以远远望见了。乍浦路的小菜,价廉物美,但是被认为“档次不高”--主要是后来黄河路的崛起。我觉得比较可人的是“醉虾”--活活的河虾在白酒里醉了,醮佐料生吃。酱乳鸽也不错。皮蛋拌豆腐也盛行过一时,最后要吃“泡饭”,以及“刀切小馒头”
外滩靠黄浦江堤岸旁的,有很多各色的小店,火锅啦,披萨 啦,盖浇饭啦,等等等等。有个叫“红茶馆”的咖啡座生意很好。
外滩对面是一些金融机构。周围零星有些饭店。最最抢眼的是 KFC。在东风饭店--其实东风的东西不错的,记得有四大厅,吃上海的传统品味,可以一去,找个靠江的位置,不管吃什么,都是“吃气氛”。东风过去有个“外滩啤酒廊”是卖生啤的,但也卖小吃。开到半夜。
延安路口有家我非常喜欢的快餐店--叫“兰亭”?反正楼下的广式烧腊极好吃。可以零卖,店堂很干净。不过不要上楼,楼上的菜贵得没有道理。隔壁就是“名人俱乐部”,上海滩上一大宰。外滩延伸到十六铺码头,随便在路上就可以买到“上海茶叶蛋”。
别忘了要“香干”,很好吃的。
穿过人民路,就是“老城隍庙”了。
对于老城隍庙要不要“保持原来风格”曾经很有争议。反正“天使冰王”和“莫师”都纷纷登陆了。
城隍庙的小吃是一大特色,以前我总是不吃中饭就去的。外围的“老饭店”是吃正宗上海菜的。里面我记得的有:宁波汤团,南翔小笼,双档,蟹壳黄等等。绿波廊的菜是我所吃的上海菜里最好的。主要是它的点心,象眉毛酥什么的,非常好吃。但是绿波廊必须预定,下午吃点心要好些。否则很难有座位的。

上海美食系列之二.南京路(东)
说“吃”,南京路是最大的一块了。
从外滩开始数起:
最老的饭店之一“和平饭店”就在外滩和南京路口。“和平”出名的是“爵士吧”,喝酒,跳舞,听三十年代的老音乐。市百一店南京店楼上有小吃街;河南路的拐角卖哈根达斯。往前是一家国营点心店--卖上海馄饨和烧麦,就是脏一点,好吃又便宜。
那家最著名的吃蟹的老店就在旁边,叫“王宝和”--那里的师傅调料和煮蟹都是有技巧的,九雌十雄,到了秋风刮过,蟹脚硬了,很多慕名来的港客和台湾客都会来上海啖蟹。上海人以前吃蟹好象美国人餐后的“甜点”,并不是当一回事的。现在河蟹金贵了,吃一只蟹老百姓可以一个星期的小菜了。吃蟹要左黄酒,温了驱寒。可惜现在回去不是真正吃大闸蟹的时候,不过可以品一
品“六月黄”。蟹虽小却肥。
路对面有最著名的老饭店之一:“莫有财”--就是莫氏三兄弟开的扬州饭店。扬帮菜也是在上海的一大“霸”,蟹粉狮子头,煮干丝,都是扬帮的看家菜。“先施公司”是香港人开的。楼下是新加坡“圣淘沙”,不知道飘飘去过没有,那里的新加坡小食,没有上海小吃来得精美。“先施”楼上叫做“采蝶轩”。我每次走过都是怕怕的。
“先施”旁边是“海伦宾馆”,中午的“自助餐”可以一试,不贵,但是可以看“风景”,喝咖啡。走过“海伦”,就是著名的”燕云楼“了,和北京烤鸭不同,广东的烤鸭是”挂炉鸭”,粤菜一直在上海称霸,所以燕云楼也一直经营得很好。
往前是上海食品公司,当然是“吃”的。话梅,橄榄,应有尽有。小时候喜欢喝那里的”酸梅汤”,现在是没有了。食品公司过去的“大三园”也是永远的“人山人海”。那里卖小吃,面条非常之不错。
华联和市百一店都有小吃街,但是那是给顾客们果腹的。旁边的“七重天”也是大店,以前的“华侨饭店”。在九江路上有两家店比较惹人注目:一家是老店“老半斋”,也是扬帮菜。大家对广式早茶可能比较熟悉,其实扬州早茶更为细致:水晶包,干菜包,翡翠包,都是让你不忍下筷的“杰作”--皮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馅。
到了地铁人民公园站,出来就是88总会。很气派。那里的小吃也不错的。楼下有321冰激凌,好吃的香蕉船。整个总会分成六楼,各色的菜系都有。对面的人民公园旁边就是“肯德鸡”和“荣华鸡”打对台。这一带,连着两家大饭店:国际饭店和金门饭店。金门是旧上海数一数二的大饭店。前国家队总教头徐根宝,就是“金 门之后”。
国际饭店和国际电影院之间是一条小马路,原来因为这里有上海最“高雅”的地方:长江剧场。现在有上海的一条著名 小吃街:黄河路。
如果喜欢吃素菜,上海最有名的素菜馆:功德林“就在长江对面。鸡鸭鱼肉,在这里都是素的。
黄河路的菜系也算“上海家常菜”,比如咸菜炒毛豆什么的。墨鱼大考也是很典型的菜。
以前我常去的那家叫“人丁盛”,由姓丁和姓盛的两个老板开的。因为常去,几乎可以背出菜谱。那里不是上海菜,而是杭州菜。我比较喜欢的是:糖醋板栗,黄泥螺,草头炒圈子(这是上海菜:大肠头用草头辅佐,肥而不腻)。横空出世
(这到菜很有意思,是用膏蟹和鸡蛋炖,分几次炖,最后吃鸡蛋,所有的蟹味道全在里面了)。东坡肉,这是地道的功夫菜,要选上好的条肉,隔夜炖六个小时以上,然后去出来在小盅里隔火蒸热--那时候一块肉就卖到五块钱人民币,可见其功夫 之深。
南京路的上海图书馆老馆,东段就算结束了。从上海人的传统观念来看,西段要“高雅”于东段。
九江路上有两家店比较惹人注目:一家是老店“老半斋”,也是扬帮菜。大家对广式早茶可能比较熟悉,其实扬州早茶更为细致:水晶包,干菜包,翡翠包,都是让你不忍下筷的“杰作”--皮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馅。:)
另一家是广东的排挡,是广州人开过来的分店。和我去过的广州的排挡格局相似,宵夜的话,那里的东西不错,门口有很大的黄色的招牌旗。广东早茶午茶里面都有水晶虾饺,皮是半透明的,用淀粉做皮还有梅龙镇依斯丹,在江宁路上 。

上海美食系列之三.南京路(西)
南京西路从上图旧址开始,就在上图对面,有一家著名的面店:两面黄面店--那里卖广东两面黄,浇头是现炒的。我喜欢茭白丝炒肉丝,这里没得吃的。韭黄两面黄也好吃,那里卖鸡鸭血汤,算是很典型的上海小吃。好的鸡鸭血汤,都是由高汤熬成的。骨头,老母鸡,火腿。老店的鸡鸭血汤之所以好吃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上海很好吃的一种汤,叫做“千张包子”。“千张”应该是扬州特色吧?就是和百叶差不多的。“千张包子”里面都是切碎的各种“丁”,香菇,火腿,笋等等,拌肉米。
再往西,在上海电视台里,大明星陈冲和人合作,独揽了广电大厦,里面的餐厅也有几家,未见很有特色的。
再过去是“王家沙”,王家沙是老上海推崇的地方,应该卖正宗的上海点心的。但是现在经营好象不怎么样。卖“套餐”,而且都不怎样。
“王家沙”对马路有“红甜心”。也是国营的店家。也是老店。
再往前,就是“绿扬村”了。绿扬村的午茶比较出名,也是各色的小点心。
在这些“中国店”丛中,有家西式店,卖披萨,卖通心粉。还卖各色的冰激凌,我喜欢那里的气氛,吵吵的音乐,自由自在的人。
“凯司令”里有我最钟情的“栗子蛋糕”--蛋糕的“芯”是有栗子粉磨成的,外面是纯奶油。上次我在这边的中国城买到了,味道是大大不如“凯司令”的。
“凯司令”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梅龙镇”了。我喜欢梅龙镇的雕廊门楣,气派古典又高雅。梅龙镇的“干菜包”和门口的“叉烧包”我都喜欢--奇怪怎么会把扬式和广式的点心放在一起。不过 生意一直好倒是真的。 梅龙镇在美国也开了分店,仅仅在南京西路,不仅在马路对面开了自己的分店,而且将老店扩建了 地下室。
梅龙镇旁边是“珠江”--是粤菜馆,我喜欢那里的烟熏鲳鱼。醮卡夫酱吃。
泰康食品店就在平安大戏院的对面--泰康饼干上海人和大白兔奶糖一样熟悉。我小时候最迷恋的是酸奶。 去北京的时候,我也要酸奶喝--北京的瓶子好大,是上海的一瓶半,比上海的小瓶酸奶喝一口就消化了要过瘾得多。
就在泰康的对面,就是上海最好吃的“生煎馒头”了。 生煎馒头加咖哩牛肉汤,是上海点心的杰作。几乎隔条马路就可以看到的:还有锅贴,小笼馒头,菜肉馄饨,鲜肉小馄饨,阳春面等等。
旁边的“延中”是上海最早的“汉堡包”店。
这一段的南京路渐渐开阔,也从商业区变成了“宾馆区”。锦沧文华和波特曼遥遥相对。
上海的宾馆是另外一个世界,菜未必有特色却很贵。记得锦沧文华普通的六人午餐差不多两千,波特曼一份西式“和菜” 是五百块。一顿日本菜要四百块一个人。比在美国要贵。现在的行情不知道怎样了。我倒是喜欢商城旁边的“玫瑰园”。天天放着闹哄哄的日本歌,那里卖汉堡,卖炸薯条,卖奶昔,卖鸡翅。对面的上海展览馆有“宝刀”高挂的“六角亭”--也是饮茶的地方。
再过去就要到静安寺了。静安公园周围的快餐店多得叫你眼花缭乱。有家店卖的薯条是山芋干烤的。
我喜欢静安寺的素面,每天下午这里都很多的市民,戏剧学院的孩子最多。面筋面是最好吃的,我猜想他们的面筋是自己打的。另外有家你们可能都不会在意的小店--其实根本不算店,就是在邮电局的小弄堂里面,一对夫妻,长年累月地卖“油炸臭豆腐”, 甜酱辣酱,想起来都流口水。
万航渡路上的羊城酒家,也是老字号。
对面有家店专卖南京盐水板鸭。
平安电影院对过的临时房子里有新西兰雪糕和马来西亚肉骨茶。旁边有台湾的“顶呱呱”(不好吃的)。
泰兴路上有沈记粥店和容记汤馆,不便宜但货真价实,不觉得被斩,半夜十二点去外面还停满了车,排队等桌子

上海美食系列之四.云南路
说到水饺,上海人最熟悉的当然是“长安饺子楼”了。“长安”在上海第一大“食街”--云南路的路口。远远的“108”的招牌就可以看见--一百零八种的饺子宴,不是唬人的。他们的饺子皮是人工的不讲,馅也有秘方,薄而透明的皮子里面,依稀可见各色“内容”。最最叫人惊叹的,是小得象指甲一样的“袖珍饺”,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饺子楼生意好,要吃“饺子宴”也得预定,如果只是想吃“食街”,就少要一些,浅尝即止。长安的水饺也有个很好的料叫“红油”蘸不蘸会有很大分别的哦!
去广州的时候,有个朋友就笑话我,你们上海人说什么吃“三黄鸡”,我们广州的鸡少说说上百种吃法呢。我不说,后来就请他去吃。这下是馋倒他了。上海“三黄鸡”是“小绍兴”的特产,吃来吃去,就数它好吃。首先是鸡的品种不同,必须是浦东“三黄鸡”,由于三黄鸡产量有限,所以“正宗”的“三黄鸡”还得去“小绍兴”吃。其次,“小绍兴”的做法是不同的,他们用开水烫鸡,但水的温度却不是沸点。(用烫水烫好后用极深的井水迅速冷却!使骨肉皮分离......另:三黄鸡的好吃和蘸的料也很有关系!)据说好的白斩鸡皮和肉之间应该有冻,骨头里有血丝,这样才算“正宗”。我还喜欢的是喝“鸡粥”常常看见一些老人在“小绍兴”楼下喝粥,现在的三黄鸡卖得够贵,十二十块,一点点。老人工资小,嘴馋了可以买一毛钱一碗的鸡粥解馋。鸡粥没什么秘密,就是高汤调的,放葱姜,我有时候在家也做,味道很好的。“小绍兴”在浦东和沪东都开了分店,但是总店的生意还是很好。上楼一般都要排队,所以建议不妨去“大世界”天桥楼下的那家,三黄鸡做得也正宗,调料也好。
和“小绍兴”相对的,是“金陵盐水鸭”。南京的鸭子是很出名的。“鸭肫干”更是几乎所有上海女孩的喜欢小食。我小时后父亲有朋友在南京,每次回来总是带一些板鸭和鸭肫干。母亲在水里煮了,我小小一口一口地咬,我喜欢整只地吃,现在卖的小包装是切片的,不如咬的味道好。“小金陵”的盐水鸭肥而不腻,有一点点咸,但是入口很有回味。
吃完“鸡鸭”,你也许想用甜点。不远就是“宁波汤团”点--酒酿小园子。小时候弄堂里常常叫卖:桂花甜酒酿。叫得人馋馋的。母亲自己会做,用“窝库”暖着,有时候酒药太多,成了“老白酒”--我的酒量是从吃酒酿练出来的。宁波汤团用的是水磨粉,上好的糯米。黑洋酥也必须用猪油拌陷。我喜欢吃鲜肉的,现在这里有台湾出的“花生”陷,也别具风味。
云南路最好吃的,是“过桥米线”。那家“过桥米线”店只有五十平米左右。门口就支一大锅在熬高汤。他们说这家店的汤是百年的历史了。有中药材。我去看看,是肉骨头,还有鸡。米线是云南的特产,吃“过桥米线”必须“狼狈透顶”--先把菜,火腿肉,豆腐皮,笋片等等倒入滚烫的汤里,然后是米线。大概过几分钟后就可以“享用”了。米线够滑爽,汤是“打耳光不放”的。喜欢吃辣的人,放云南辣椒酱,保证够刺激。
云南路上还有很多“小吃”,比如油炸的麻雀,鸽子蛋,蚝油牛肉,鸡翅膀,大麻球,茨饭糕等等。兰州拉面也好吃--看师傅在那里拉呀;拉呀,一会面条就又粗变细了,象奇迹。云南路上还有一家四川火锅店,总是传出麻麻辣辣的味道。四川火锅在申城风靡一时,我前年回去,吃的最多的是火锅。喜欢“麻辣烫”--介绍你们去个好地方,在老城隍庙的附近,四川中路上,有家四川小伙子开的“火锅城”。那里的调料一流,小菜也正宗。说出来你们保密,问掌柜的要两颗“草果”,味道一定不一样啦。最最抢眼的,是柜台上一溜的药酒,据说都是滋阴壮阳的。国人相信药补,制病制根。
在云南路的另一头,是“银丝面馆”--看招牌就想吃--我喜欢吃蟮背面,大排面也好吃。
云南路的灯光夜市不错,晚上慢慢逛,慢慢吃。
离云南路不远的福州路上,有著名的“吴宫大酒店”,富丽堂皇的样子;再过去是杏花楼,杏花楼的菜非常一般,情调也不好,倒是平时可以吃叉烧包,中秋可以试一试杏花楼月饼--现在台式和广式月饼出来以后,杏花楼定量遭到威胁。我最喜欢的是“冰皮月饼”,白白的皮,放在冰箱里,拿出来吃的时候,“透心凉”的感觉。在延安路上还有最著名的“上海火锅”,吃涮羊肉的“洪长兴”。我去北京,朋友拉我吃“四川火锅”,把我气得。结果去天津的路上,在旁边的小馆里吃了一顿。美国很少有羊肉卖,在四川火锅没有流行的时候,我冬天是以羊肉为生的。“洪长兴”的羊肉质量极好,切得够薄。真正的清真吃羊肉的时候几乎是一下水就起的,所以羊肉不新鲜不行,片不薄也不行。洪长兴的生意也是一年四季得好,也是要排队。不过楼下的“通铺”很好玩,大家在一个“水槽”里烫肉,非常得好玩。
首先,我不认为有“上海菜系”这一说法。
四大菜系,应是:鲁菜,粤菜,川菜,扬菜。
再扩大,象宁菜,京菜,杭菜等也可以算入。
可是奇怪的很,上个学期我准备一场关于中国菜的演讲,特意翻看了资料,在台湾著名电视厨师傅佩梅女士的书里,
俨然列出这样的“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沪菜,京菜。
其实“沪京”菜都未成“系”,只不过随着一个都市经济的发展,其文化也就慢慢被变成了“主流”。
我觉得这个想象,同好莱坞电影及NBA的流行都是一样的道理。
在美国这边,“上海菜”也是很有名的,倒是正宗的维扬帮不见了踪影。“梅龙镇”明明是扬帮,却被冠以“上海梅龙镇”。可见地域的招牌是有用的。(跟“永和豆浆”效应差不多吧)
上海有“本帮菜”不是现在的事。老上海也是知道的。象清水大闸蟹,草头烧圈子,都是本帮菜的特色。现在的“上海菜”集中了各家的特色,形成了一种“清淡”的流势。
酱瓜炒毛豆,咸菜肉丝,丝瓜炒毛豆,等等等等,这些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现在都上了桌面,被称作“家常菜”。大鱼大肉做得好不算本事,清淡小菜能够做好却是不简单。上海“乍浦”和“黄河”两大食街,都是以卖“家常菜”起家的。点心也变成了“泡饭”,你说说嘛。
我一直觉得,哪里的菜到底“好”在哪里,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这是“橘”和“枳”的问题。
我去成都,吃火锅--最正宗了吧?可是吃来吃去就是没有上海的“好吃”。好的食品,好的生意人,就是要看准当地人的口味:
要“因地制宜”。上海最大的台湾饭店是“青叶”,但很少上海人光顾。倒是散在各地的“台湾小吃”受人喜欢。那家叫“鹭鹭” 的餐厅,都是台湾老乡,我却吃不出“台湾风味”出来。美国的上海菜有好有坏--不过那天在湾区的上海小馆吃炒年糕看到他们放酱油,实在是不敢恭维的。
上海人在美国开餐馆是很利害的,我就听过我们这里一个福建老板说,在纽约,只要看见上海人开店,就一定离得远远的。
上海最初发家的小老板就是开饭店的,上海有那么多好吃的,是一个经济的谷地问题,不仅仅是“食文化”的问题了。
“五更肠旺”我是在美国才吃到的,都说是台湾菜,我不清楚其“渊源”。
大闸蟹必须是“阳澄湖”的才算“正宗”。我小的时候,上海浦东乡下就有螃蟹抓,连抓带买,一鱼篓。常常半夜听到蟹爬,不知道就给它溜了去下水道。现在的螃蟹被香港人炒高了价。港人啖蟹实在是很风靡的事情。很多上海小老板一年就做这一季。余下的时间可以买卖股票,打打麻将。
上海市场上的螃蟹来自各地,已经不是真正的“清水大闸蟹' 了。十六铺早晨五点以前可以批发,一级一级下来,被层层拔毛。
关于”大闸蟹“的故事可以写报告文学。
西餐在上海是是一直有的。以前国际饭店和红房子,即使在”文革“好象还是开着的。
至于是哪系,我难以讲清楚,但不可能是”港式“,因为上海发迹的时候,香港是滩涂,这点上,只有港人搬沪人的。

上海美食系列之五.淮海路
小时候生哮喘,好婆不让喝酸奶,母亲宠我,偷偷买给我喝。喝完嘱咐:不要告诉好婆。我前脚蹋到楼梯口,后脚就忘了母亲的话。”好大喜功“是我自幼的一贯表现,扯着嗓门就叫:好婆,酸牛奶喝过 啦。
淮海路上的”吃“不比南京路上的少。淮海路以前是法租界,所以比较洋气。上海最早的西餐馆是饿国人来开的”罗宋面包房”。就是“淮海西餐社”的前身了。上海人最早的西餐和简单:炸猪排,罗宋汤,土豆红肠色拉。然后就是一两片面包。
在淮海路的支路--陕西路上,开着法国人的店:红房子。和北京的“老莫”一样,“红房子”是那个年代的孩子对外面世界向往的标志。“红房子”有法国师傅做的蜗牛,这是他们的“看家菜”。现在“红房子”搬到了淮海路上--市口是好了,可惜没有原来的“红墙红屋顶”做标记了。我在新的“红房子”吃过一次,不怎么样,就是“火烧冰激凌”还在。慢慢看着“冰山有难”,然后是“我把冰山劈开”
说淮海路,我们要从金陵路八仙桥西藏路这一带说起。
“汪怡记”茶馆很不错,但是不要去吃饭,可以品他们的新茶,听听丝竹。
在西藏路口,光明中学的隔壁,就是我最最喜欢的一种小吃:“鲜得来排骨年糕”喜欢他糯糯的年糕,更喜欢他的排骨。炸得松脆极了。每次经过,都想流口水,就是要排队,还要看人家站在我旁边,被“参观吃相”,实在不好玩。
进如淮海路,就是“世界食品博览中心”了。和南京路不同,淮海路的“小吃”多是“西式快餐”,那些“米线”啦,“鸭子 鸡啦,都不见了。有个叫南海渔村的,据说是把”快刀”,看了几次他的招牌,都不敢问津。淮海路上的“吃”其实不如它旁边小路上的多。
前天讲了很多淮海路了,这里讲讲“淮海支路”
在复兴路(?)上,有家“沈记靓汤”,据说煲了百种的汤,喜欢品汤的朋友,不妨去尝尝广东靓汤--有些都要隔夜预定,据说老板要早一天为你炖制。
茂名路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条路。老锦江的菜蛮地道的,广式粤菜,加上海风味。对面的“花园”吃日本菜。寿司卷或者生鱼片,都是日本的师傅做的。但是价格昂贵。我记得转弯角上有家日本店,东西不错,价格要便宜很多。老板娘是日本打工回来的。上海这个地方,什么东西都能“流行”,就是无法流行日本菜。可能还是因为价格昂贵而且都为生食的缘故吧。
也有例外,就是不远处有家“日本小火锅”店,生意一直极好。有点类似日本小酒店的样子--猫咪不知道去过没有?
茂名路上的咖啡馆很多。以前是上海最大的“梦”,现在比“梦”更加“梦”的地方也层出不穷了。偶而还可以看见紧闭的大门,上面写着:某某俱乐部,会员制。我常常想,不会是“地下工作者”吧?:p
新锦江附近有太多的小店。不过那都是给观光客的。有家叫“鹿港小镇”的小酒吧,恐怕是开给台湾客的,让我想起罗大佑,和他那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新锦江楼上的自助餐厅大概算是上海最贵的自助餐了。但是很值得。一个晚上下来,装着都市的夜色,情比菜香。还有新锦江”郁金香”里的栗子蛋糕也不错--别忘了给小姐要:长岛冰茶。
新锦江过去不远,有家叫“都城”(?)的店,很亮的店堂。老板是上海滩的“混混”,没有贬义,就是他认识不少“名流”,那里常常是“名人出没”的地方。菜也是不错的,可以要他们的“上海小吃”。上海流行吃“生鱼片”,一鱼三吃,不比日本的生鱼片差,但是价格低太多。他在北京也有分店,据说北京现在流行上海菜。
在瑞金路上,有著名的“红磨坊”,吃来吃去,上海的西点最好吃--上海近年来开了不少糕饼屋,台湾的居多。很不错。但是瑞金是最早的法式面包房之一(最早的是静安面包房)。
瑞金的“世界之窗”餐厅也是久负盛名的。对面的“小天鹅”则是工薪阶族喜欢的地方。
“瑞金”对面是“名都”--一路上的招牌,从出租车里就可以看见:吃蟹到名都:)
座落在乌鲁木齐路附近的,有家韩国餐馆。地方虽然小些,菜是地道的韩国菜。本来觉得韩国菜只有“火锅”,其实不然。韩国的铁板烧自然是有名,但是不及它的 “生牛肉”好吃。据说所有的牛必须是三月以内的小牛,立刻杀了然后送来,不可冰冻。醮调料包生菜叶子,上等美味。来一杯冰啤,辣辣地下肚,酒不醉人人自醉。
我去北京吃过一次“全羊宴”,据说是六个星期的小羊。自己去挑,挑了活杀。我喜欢烤的羊肉,但是实在恶心“羊唇”,实在太腥了。
在永加路上有上海电影译制厂,乔臻啦,丁健华啦,就在这里上班--不过人们更注意转弯角上的一家上海名店:乔家栅。我们端午包粽子去乔家栅买豆沙,元宵吃汤团要去那里买猪油黑洋酥馅。那里下午可以吃上海大馄饨,鲜肉的,菜肉的。鲜肉大包一包水。清明的时候吃青团,粘粘甜甜的。
淮海路尽头到衡山路,有家酒吧值得一去,叫:开麦拉--老板是上海广告业的骄子。老板娘以前是唱戏的,长得“美丽又大方”。开麦拉里面卖酒,喜欢“塔凯拉. 碰”--就是烈酒加雪碧--喝泡沫。“红茶坊”有两家,我喜欢“欧登”旁边的那家,喝“可若纳”,吹啤酒。
淮海路上还有“都城”,是农工商的据点--可见这拨知青的力量--老三届在上海是两个极端:商海里的骄子,下岗的工人。都是“老三届”居多。“都城”的才很精制,包房里是 他们自己的“农工商”代理的音响,都很专业,下午可以去“听音”。
都城的对面,就是飘飘的老家:上海交大了。

上海美食系列之六. 徐家汇
自从地铁开通,徐家汇更加热闹了。地铁出来就是不同的标志:太平洋百货,东方商厦,大千美食林,东瀛城,第六百货商店。这些店,大都是离不开吃的。太平洋百货楼上的食街什么都卖,从豆浆油条到肉骨茶。不过我个人觉得上海的小食城是骗骗观光客的。你要吃正宗的“上海东西”,还是去那些名店,或者是食街上的个体餐馆,味道都很不错的。
东瀛城在徐家汇是一大景,气派很大,东西很贵。未必是什么特色,也就是豪门掷手的地方。
大千美食林非常不错。地下的各色小食应有尽有,楼上每层都是不同的特色。不知道蒙古烤肉还在不在,不到100元人民币,东西很多。也是自助的。“大千”一直有俄罗斯姑娘来做秀。上海晚上看“美媚”,伊势丹六楼不错。他们的台特别大,特别古典。周围是包房,很有特色。那里最好吃的一道菜是“啤酒虾”,美味极了。那里晚上的时装秀是蛮有名的。
“大千”也有韩国菜和日本菜。大千还有台湾,新加坡,泰国小吃。是名副其实的“美食林”。
离开密集的“三角地带”,“中兴百货”底楼的食廊我比较喜欢,小沙锅饭,还有各种小点心。价格也不贵,很好的午餐。
中兴旁边,就是上海最早的“五星级宾馆”华亭了。华亭每年蟹季,也请王宝和的师傅来蒸蟹。顶楼有各色的小吃,可是却也是“五星”的标价。要吃上海菜,不如去隔壁的“小华亭”,也是一家名店。因为离上影厂才几步之遥,很多来往的导演演员喜欢在这里聚会。
在徐家汇不远的肇家浜路上,有两家“名店”。一是据说谭永麟他们开的“天天渔港”--香港的是他们的,但这家据说是冒牌的。不管怎样,“天天渔港”算是上海最早出现的“海鲜城”之一了。没有觉得“天天”的菜有特别,他们主要以海鲜当家,东西比较新鲜。我在上海的时候,流行的是白灼基尾虾,台湾草虾,膏蟹,青蟹,赤背,象鼻蚌--还有我的最爱:澳洲龙虾。龙虾三吃不错,最后的龙虾泡饭是好味道。
天天现在也在其他地方开了分店,据说生意也是奇好。还有离徐家汇不远的有个叫“老米蛇岛”的地方--气派很大。三层楼的排场,全是落地玻璃。底楼养着无数的蛇,很多人是慕名去吃蛇胆据说还有喝蛇血的。蛇最好吃的是“蛇羹”,蛇肉切得细细的,还有一些辅佐的“丝',味道很鲜。椒盐蛇段也是好菜。
前面讲的”永和豆浆“第一家也在徐家汇附近。台湾妈咪火锅也是。
随着办公楼的增多,徐家汇是越来越热闹了。

上海美食系列之完结篇
写完了--对我来讲。即使这样,还是挂一漏万了。
象KID提到的五芳斋,就在南京东路上,就是我说的卖馄饨的店。那里的肉粽太好吃。还有人提到了油墩子,那是伊可美媚的宝贝,回去别嫌油。
现在上海的早点里多了一样东西我最喜欢了,却是从北方传来的:煎饼果子。我会要加一个鸡蛋,吃起来好香。
上海的苔条脆麻花也好吃,牛肉干也好吃,还有小核桃肉。小的时候五分钱一包牛肉干,爸爸买了是为了让我打针不哭的。
上海还有刀削面,牛肉煎包,锅贴,沙琪马,绍万生的黄泥螺和糟货;要说”吃”,别说去一个星期,恐怕住一辈子也是吃不过来的。
我写“上海美食系列”,一边写,一边看大家的反映。
我的感想是:上海变化太快。我才离开一年多,又被拆了,建了那么多地儿。
另外,我觉得上海的文化同美国文化有很多的相似,就是一个移民的城市,一个竞争的社会。
回过头来看,我在前面提到的这些吃的东西,几乎没有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新鲜的事物不断地侵入,旧的不适应的不断淘汰。如果要谈“文艺复兴”,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小小的“食文化”里看出一斑?
我一直认为,上海是大家的上海。就象美国是大家的美国。
虽然这话说起来似乎绝对一些,但是我们撇开种族等等圈囿,上海和美国一样,是“人才的高地”。
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领先与其他省份--和台湾香港的比例是多少?我没有数据,但记得是差得不多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