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鞠 开 :二十六年蒙冤去 叁十六年慰忠──回忆逆境中的粟裕

(2005-02-23 15:45:37) 下一个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展开了对粟裕的批判,这是对他最大的一次伤害。当时我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会议的通知、文件、简报等都是我呈给他的。
突如其来的批判斗争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任务是总结解放后八年来的军事工作,结果却与毛主席的指示背道而驰,批起刘伯承、肖克的“教条主义”,粟裕的“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来了。事前粟裕一点不知道。接到开会通知后,我向他报告 5月 24日上午到中南海居仁堂开会。粟裕问我什么内容?我说,通知里没有说。按照惯例,往常开会都要说内容的。
  这是一次有元帅们参加的50多人的小型会,在粟裕到会时,会上集中火力,猛批他的“反党反领导”、“向党争权”、“有野心”等问题,粟裕感到晕头转向,莫名其妙。会后,他回来对我说,不仅他本人不明白,有的元帅也感到突然。以后连续多次要他在小型会上作检讨,但事情并没有完,这只是一个序幕,大批判、大斗争还在后面。
  批完刘伯承、肖克后,会议重点就转向粟裕来了。有人说温度37度不够,应该提到38度到40度,扯开火线批。大会决定扩大范围,从军以上扩大到师政委以上,人数从400多人增加到 1000多人,采取多种形式对粟裕进行批判斗争,还将军委办公厅叁座门礼堂临时改作贴大字报场所,号召到会同志贴揭发批判粟裕的大字报,组织地方干部参观大字报。这场斗争,从 5月24日开始到 7月22日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散会后,又将粟裕的所谓问题进行传达,军队传达团以上,地方传达到地委以上。
  大会小会相结合,大字报小字报相结合,粟裕被迫在各种各样的会上一次次作检讨,共 8次之多,直到违心的把别人强加给他的全部“罪状”都承认下来才算过关。
  当时,粟裕正倾注全部心血,为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建设强大的海空军和特种兵部队操劳之际,谁也没有想到,这无情的一棒会落到他的头上。好多到会的同志大吃一惊,思想弯子转不过来,转不过来也得转,会议主导舆论是───转不转是个态度问题。
叁张小字报的真相
  大会给粟裕罗列的罪名有叁条:
  1.所谓“将帅不和”。
  有人写了第一张小字报,送给彭德怀,名曰“将帅不和”。说粟裕和彭总不和,对彭总不尊重,和国防部争权,好多事不请示汇报,不把彭总放在眼里,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写小字报的人,是总参谋部下面一个部门的领导,他怎么可能会了解到上级领导之间的具体情况呢?这张小字报实在是加大火力批粟的导火线。
  那么果真有“将帅不和”的问题吗?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粟裕从不抗上,对领导一向十分尊重。他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对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总更是十分尊重,有问题就向彭总请示汇报。尽管毛主席原来有要求,每半月要向他报告一次情况。但遇到重大问题,粟裕也不敢越级报到主席那儿去,而是通过彭总转呈主席。他认为这么做既向彭总报告了,也向毛主席报告了,一举两得。但彭总对“彭副主席转呈主席”的报告方法并不高兴,竟在一份报告上作过这样的批示:“我又不是你的通讯员。”这使得粟裕左右为难。
  领导层之间在工作中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这种情况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不能说有了不同意见,就说成是对抗领导”一贯反领导”对彭总不尊重”,搞将帅不和,按这种说法,谁还敢向上面提不同意见呢?
  粟裕党性很强,他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顾个人得失,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总是要向上级提出来的。采纳了,坚决执行,不采纳也坚决服从,绝不表示对上级的不满。
  2.所谓“告洋状”。
  这是第二张小字报引出的话题,供大会批判用的。
  1957年 11月,粟裕随中国军事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对苏军总参谋长作了礼节性的拜访。借拜访的机会向苏军总参谋长要一份苏军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责如何划分的材料。拜访仅半个小时,除去翻译所占时间,谈话内容之少可想而知,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硬是被大会上纲到所谓的“告洋状”。原来有人在中央面前说是粟裕“里通外国”。问题很明显,要将他打成敌我矛盾。
  粟裕向苏方要这个材料,也是事出有因的。平时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不好掌握,受到批评。特别是在签发文电时,有的文电用总参名义时,上面说这么大的事怎么用总参谋部名义,应该用国防部名义;有的文电用国防部名义时,上面又说这么小的事用什么国防部名义,应该用总参谋部名义。弄得粟裕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一次彭总对粟裕说:“你们搞不清楚,就问问人家,找个材料作参考嘛!(指苏军方面)”当时苏军顾问团还在北京,粟裕接见苏军总顾问时(我作记录)曾向对方提出过。后来粟裕就是根据彭的这个意思,借访问苏联的机会向苏军提出来的,不久,苏方就将材料通过顾问团送来了。
  为了这个问题,我亲自问过随粟裕去苏联的俄文翻译孙立忠同志,他说拜访时他在场,苏方翻译的,他作些补充,一共半小时,除礼节性拜访外,谈的就是要材料的事,别的什么也没有谈。“文革”中有人要陷害粟裕,找孙立忠同志写“告洋状”、“里通外国”的材料,孙顶住压力,拒绝写这样的材料。
  3.所谓“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
  这是印发给到会人员的由两位部领导联合署名的第叁张小字报。这张小字报的大意是说,粟裕有野心,争军权,想控制六个军的预备队在自己手里,这是“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50年代国际形势比较紧张,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作为总参谋长,粟裕提出保留六个军的预备队,作为战略机动力量,用于战争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为统帅部着想,完全从大局出发的。作为个人的一种意见,向军委提出来,有什么不可以呢?采纳与否,那是军委领导的事,怎么能说粟裕是有“野心”、“争军权”,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写这张小字报的同志知道错了,感到内疚,若干年后,还当面向粟裕夫人楚青致歉,感到对不起粟裕同志。
  在批粟裕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一直注视会议的动向,感到问题不妙,会议期间专门向肖劲光作调查,问他对粟裕的看法。肖仗义执言说:“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点头赞成。肖劲光的这一公正评价,救了粟裕的驾,不久毛泽东说:“粟裕在战争年代仗打得好,是为公的,进北京后有人说他为私,总不能说都为私吧!”毛泽东的这些话对粟裕的政治生命起了决定作用,保护了粟裕。于是才有 1960年 1月上海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转过脸来对粟裕说的那几句话,“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粟裕的处境又好了些,可平反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成为压在他心头的沉重负担,他由此蒙冤36年。
  为什么会出现 1958年这样的悲剧呢?作为一名曾经在粟裕身边长期工作的同 志,我认为与粟裕的赫赫战功、爱动脑筋、爱提建议、忠厚老实有关。
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
  粟裕挨斗50多天,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以党的事业为重,顾全大局,热心投入到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上。
  在去军事科学院之前,他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跟他去,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说:“首长,您放心,我绝不会因为您受到错误的批判,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放到军事科学院当个副院长,就改变对您的敬仰。您是我最钦佩的人,我不认为您是犯了错误,批判的那些问题,硬是强加到您身上。”我当即表态愿意跟他去,就这样最后确定我跟他到军事科学院去了。在他受批判的前前后后,我怕他心里不痛快,特别注意他的思想情绪,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变化,暗暗地佩服他,真不愧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看到他一切如常,心中很高兴。他还是早早起床,锻炼身体,晚上,还像往常一样,徒步到什刹海、北海散步,回来后,要么看文件,要么学习,直到深夜才入睡。
  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他怕叶帅为他操心,曾当面向叶帅表态:“叶帅,您放心,我不会倒下的,把我整倒了,我会爬起来的。”他的住处距上班的地方较远,但从不迟到早退,中午也不回家,在办公室找个地方休息。整天忙于开会,看文件,听汇报。经常找干部谈话了解情况,或者下部队搞调查研究,写出了很多有份量的向中央军委、国务院的报告,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赞赏、肯定和推广。
  粟裕始终关心着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关心着我军在高科技条件下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1979年 1月底,他在军事学院高干班毕业典礼上作了一次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提出了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理论,冲破军事思想上长期形成的禁锢,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引起了强烈反响。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大大地充实并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和我军战略方针的内容,这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军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展开了对粟裕的批判,这是对他最大的一次伤害。当时我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会议的通知、文件、简报等都是我呈给他的。
突如其来的批判斗争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任务是总结解放后八年来的军事工作,结果却与毛主席的指示背道而驰,批起刘伯承、肖克的“教条主义”,粟裕的“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来了。事前粟裕一点不知道。接到开会通知后,我向他报告 5月 24日上午到中南海居仁堂开会。粟裕问我什么内容?我说,通知里没有说。按照惯例,往常开会都要说内容的。
  这是一次有元帅们参加的50多人的小型会,在粟裕到会时,会上集中火力,猛批他的“反党反领导”、“向党争权”、“有野心”等问题,粟裕感到晕头转向,莫名其妙。会后,他回来对我说,不仅他本人不明白,有的元帅也感到突然。以后连续多次要他在小型会上作检讨,但事情并没有完,这只是一个序幕,大批判、大斗争还在后面。
  批完刘伯承、肖克后,会议重点就转向粟裕来了。有人说温度37度不够,应该提到38度到40度,扯开火线批。大会决定扩大范围,从军以上扩大到师政委以上,人数从400多人增加到 1000多人,采取多种形式对粟裕进行批判斗争,还将军委办公厅叁座门礼堂临时改作贴大字报场所,号召到会同志贴揭发批判粟裕的大字报,组织地方干部参观大字报。这场斗争,从 5月24日开始到 7月22日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散会后,又将粟裕的所谓问题进行传达,军队传达团以上,地方传达到地委以上。
  大会小会相结合,大字报小字报相结合,粟裕被迫在各种各样的会上一次次作检讨,共 8次之多,直到违心的把别人强加给他的全部“罪状”都承认下来才算过关。
  当时,粟裕正倾注全部心血,为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建设强大的海空军和特种兵部队操劳之际,谁也没有想到,这无情的一棒会落到他的头上。好多到会的同志大吃一惊,思想弯子转不过来,转不过来也得转,会议主导舆论是───转不转是个态度问题。
叁张小字报的真相
  大会给粟裕罗列的罪名有叁条:
  1.所谓“将帅不和”。
  有人写了第一张小字报,送给彭德怀,名曰“将帅不和”。说粟裕和彭总不和,对彭总不尊重,和国防部争权,好多事不请示汇报,不把彭总放在眼里,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写小字报的人,是总参谋部下面一个部门的领导,他怎么可能会了解到上级领导之间的具体情况呢?这张小字报实在是加大火力批粟的导火线。
  那么果真有“将帅不和”的问题吗?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粟裕从不抗上,对领导一向十分尊重。他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对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总更是十分尊重,有问题就向彭总请示汇报。尽管毛主席原来有要求,每半月要向他报告一次情况。但遇到重大问题,粟裕也不敢越级报到主席那儿去,而是通过彭总转呈主席。他认为这么做既向彭总报告了,也向毛主席报告了,一举两得。但彭总对“彭副主席转呈主席”的报告方法并不高兴,竟在一份报告上作过这样的批示:“我又不是你的通讯员。”这使得粟裕左右为难。
  领导层之间在工作中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这种情况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不能说有了不同意见,就说成是对抗领导”一贯反领导”对彭总不尊重”,搞将帅不和,按这种说法,谁还敢向上面提不同意见呢?
  粟裕党性很强,他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顾个人得失,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总是要向上级提出来的。采纳了,坚决执行,不采纳也坚决服从,绝不表示对上级的不满。
  2.所谓“告洋状”。
  这是第二张小字报引出的话题,供大会批判用的。
  1957年 11月,粟裕随中国军事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对苏军总参谋长作了礼节性的拜访。借拜访的机会向苏军总参谋长要一份苏军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责如何划分的材料。拜访仅半个小时,除去翻译所占时间,谈话内容之少可想而知,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硬是被大会上纲到所谓的“告洋状”。原来有人在中央面前说是粟裕“里通外国”。问题很明显,要将他打成敌我矛盾。
  粟裕向苏方要这个材料,也是事出有因的。平时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不好掌握,受到批评。特别是在签发文电时,有的文电用总参名义时,上面说这么大的事怎么用总参谋部名义,应该用国防部名义;有的文电用国防部名义时,上面又说这么小的事用什么国防部名义,应该用总参谋部名义。弄得粟裕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一次彭总对粟裕说:“你们搞不清楚,就问问人家,找个材料作参考嘛!(指苏军方面)”当时苏军顾问团还在北京,粟裕接见苏军总顾问时(我作记录)曾向对方提出过。后来粟裕就是根据彭的这个意思,借访问苏联的机会向苏军提出来的,不久,苏方就将材料通过顾问团送来了。
  为了这个问题,我亲自问过随粟裕去苏联的俄文翻译孙立忠同志,他说拜访时他在场,苏方翻译的,他作些补充,一共半小时,除礼节性拜访外,谈的就是要材料的事,别的什么也没有谈。“文革”中有人要陷害粟裕,找孙立忠同志写“告洋状”、“里通外国”的材料,孙顶住压力,拒绝写这样的材料。
  3.所谓“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
  这是印发给到会人员的由两位部领导联合署名的第叁张小字报。这张小字报的大意是说,粟裕有野心,争军权,想控制六个军的预备队在自己手里,这是“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50年代国际形势比较紧张,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作为总参谋长,粟裕提出保留六个军的预备队,作为战略机动力量,用于战争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为统帅部着想,完全从大局出发的。作为个人的一种意见,向军委提出来,有什么不可以呢?采纳与否,那是军委领导的事,怎么能说粟裕是有“野心”、“争军权”,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写这张小字报的同志知道错了,感到内疚,若干年后,还当面向粟裕夫人楚青致歉,感到对不起粟裕同志。
  在批粟裕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一直注视会议的动向,感到问题不妙,会议期间专门向肖劲光作调查,问他对粟裕的看法。肖仗义执言说:“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点头赞成。肖劲光的这一公正评价,救了粟裕的驾,不久毛泽东说:“粟裕在战争年代仗打得好,是为公的,进北京后有人说他为私,总不能说都为私吧!”毛泽东的这些话对粟裕的政治生命起了决定作用,保护了粟裕。于是才有 1960年 1月上海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转过脸来对粟裕说的那几句话,“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粟裕的处境又好了些,可平反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成为压在他心头的沉重负担,他由此蒙冤36年。
  为什么会出现 1958年这样的悲剧呢?作为一名曾经在粟裕身边长期工作的同 志,我认为与粟裕的赫赫战功、爱动脑筋、爱提建议、忠厚老实有关。
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
  粟裕挨斗50多天,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以党的事业为重,顾全大局,热心投入到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上。
  在去军事科学院之前,他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跟他去,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说:“首长,您放心,我绝不会因为您受到错误的批判,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放到军事科学院当个副院长,就改变对您的敬仰。您是我最钦佩的人,我不认为您是犯了错误,批判的那些问题,硬是强加到您身上。”我当即表态愿意跟他去,就这样最后确定我跟他到军事科学院去了。在他受批判的前前后后,我怕他心里不痛快,特别注意他的思想情绪,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变化,暗暗地佩服他,真不愧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看到他一切如常,心中很高兴。他还是早早起床,锻炼身体,晚上,还像往常一样,徒步到什刹海、北海散步,回来后,要么看文件,要么学习,直到深夜才入睡。
  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他怕叶帅为他操心,曾当面向叶帅表态:“叶帅,您放心,我不会倒下的,把我整倒了,我会爬起来的。”他的住处距上班的地方较远,但从不迟到早退,中午也不回家,在办公室找个地方休息。整天忙于开会,看文件,听汇报。经常找干部谈话了解情况,或者下部队搞调查研究,写出了很多有份量的向中央军委、国务院的报告,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赞赏、肯定和推广。
  粟裕始终关心着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关心着我军在高科技条件下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1979年 1月底,他在军事学院高干班毕业典礼上作了一次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提出了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理论,冲破军事思想上长期形成的禁锢,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引起了强烈反响。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大大地充实并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和我军战略方针的内容,这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军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迟迟来到的平反昭雪
  “文革”结束后,冤假错案陆续得到平反,奇怪的是唯有粟裕同志蒙冤的问题却还没有得到解决。粟裕本人心急如焚,自从他受到错误批判后,那些诬蔑的不实之词,一直是压在他身上的沉重负担。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太伤心,他流泪了。叶帅主动要他为 1958年的问题,向中央写申诉报告后,他有一个强烈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个问题,他借看望有关领导的机会,谈过自己要求平反的愿望,领导也都表示,要解决一下,胡耀邦总书记、叶帅、杨尚昆同志等都很关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平反的事情步履艰难,粟裕等了26年也没有等到问题的解决就去世了。他是含冤而死的将星殒落,大地生悲。
  粟裕逝世后,经过楚青同志 15年的不懈努力,华东新四军老战士、南京军区 原政委傅奎清、金冶、谭肇之、黄一凡、秦叔瑾、黄野松等六位同志的呼吁,刘华清、张震、曾庆红同志的关心,尤其是江泽民书记的关心,人们终于等到了为粟裕平反的这一天。
  1994年 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公开发表了刘华清、张震纪 念粟裕同志的文章,缅怀了粟裕不平凡的一生,追念了他对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贡献。还特别指出:“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从而恢复了粟裕的本来面目,粟裕的冤案从此昭雪。这个平反拖了36年,虽然来得晚了,但终究得到了解决,使九泉之下的粟裕得以告慰。


迟迟来到的平反昭雪
  “文革”结束后,冤假错案陆续得到平反,奇怪的是唯有粟裕同志蒙冤的问题却还没有得到解决。粟裕本人心急如焚,自从他受到错误批判后,那些诬蔑的不实之词,一直是压在他身上的沉重负担。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太伤心,他流泪了。叶帅主动要他为 1958年的问题,向中央写申诉报告后,他有一个强烈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个问题,他借看望有关领导的机会,谈过自己要求平反的愿望,领导也都表示,要解决一下,胡耀邦总书记、叶帅、杨尚昆同志等都很关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平反的事情步履艰难,粟裕等了26年也没有等到问题的解决就去世了。他是含冤而死的将星殒落,大地生悲。
  粟裕逝世后,经过楚青同志 15年的不懈努力,华东新四军老战士、南京军区 原政委傅奎清、金冶、谭肇之、黄一凡、秦叔瑾、黄野松等六位同志的呼吁,刘华清、张震、曾庆红同志的关心,尤其是江泽民书记的关心,人们终于等到了为粟裕平反的这一天。
  1994年 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公开发表了刘华清、张震纪 念粟裕同志的文章,缅怀了粟裕不平凡的一生,追念了他对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贡献。还特别指出:“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从而恢复了粟裕的本来面目,粟裕的冤案从此昭雪。这个平反拖了36年,虽然来得晚了,但终究得到了解决,使九泉之下的粟裕得以告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