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九八四》RMVB. 根据乔治.奥威尔的预言小说1984改编 (图)

(2007-02-09 15:40:15) 下一个


◎中文 名 《一九八四》
◎片  名 Nineteen Eighty Four
◎年  代 1984
◎国  家 英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评分 7.0/10 (7,212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7803
◎文件格式 HDRIP-RMVB
◎视频尺寸 704 X 384
◎文件大小 2CD
◎片  长 113 Min
◎导  演 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主  演 约翰·赫特(John Hurt) .... Winston Smith
      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 .... O'Brien
      苏珊娜·汉密尔顿(Suzanna Hamilton) .... Julia
      Cyril Cusack .... Charrington
      Gregor Fisher .... Parsons
      James Walker .... Syme
      Andrew Wilde .... Tillotson
      David Trevena .... Tillotson's Friend
      David Cann .... Martin
      Anthony Benson .... Jones
      Peter Frye .... Rutherford
      Roger Lloyd-Pack .... Waiter
      Rupert Baderman .... Winston as a Boy
      Corinna Seddon .... Winston's Mother
      Martha Parsey .... Winston's Sister



◎简  介 

  改编自乔治·奥威尔著名的预言小说,描述在1984年的时候,大洋国由老大哥和他的党统治。他采取全面的监控,每个人都变得毫无隐私可言。原为政府管理阶层的温斯顿·史密斯在跟朱丽娅谈恋爱之后,越来越受不了这种全无人性的监视方式,于是愤而反抗。英国影帝理查德·伯顿在他这部最后遗作中扮演威严与怜悯兼具的老大哥,表现出色。但导演的处理手法稍嫌干涩,只拍出了批判性,却欠缺后作《邮差》那种深具人性感觉的文学味道。

【附《一九八四》书评】:
  一九八四年是一个平常的年份,对我们来说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相对于一九四八年来说,也是个并不遥远的未来。而英国的小说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就是在一九四八年写下了他的名作《一九八四》。
  喜欢幻想未来似乎是人们的天性,讲述关于未来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想象”带来的愉悦,体会放飞思想的快乐。奥威尔在1948年写下了一个未来年份作为小说的名字,然而这个故事里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世界——专制集权统治一切的世界,它似乎存在于一个虚拟的时空,又似乎就是我们的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奥威尔对于“专制”的深刻认识和生动表达,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在我知晓这本书的时候,一九八四年已经飘入历史,而且,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高昂“民主”、“和平”、“进步”大旗的时代。可我还是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年吧,这是一个由“党”和“老大哥”主宰一切的社会: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居住在伦敦的一幢名叫“胜利大厦”的建筑物里,空气中弥漫着“煮烂白菜和破地毯的味道”,“在每层楼的拐弯处,你可以感觉电梯门对面墙上那张贴上的巨大人像正注视着你。那画像设计巧妙,你一走动,它的一双眼睛就会瞪着你,画像下面印着一行字:‘老大哥在看着你!’”不仅如此,每个人的房间里都有一个叫做“电幕”的东西,它不停的广播着各种社会报告,它还“兼有收发的公用。温斯顿偶尔发出任何声音,只要比耳语稍高些,就会被电幕收进去。而且,在金属板视线范围内,他的一举一动也都在监视中。”还有“思想警察”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和思想言谈。这种全方位的监控不由得让人窒息。不过,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代表着未来的孩子们,他们在这样的世界里远离了天真、浪漫这些儿童最可宝贵的天性。彻底的让人丧失了对未来的期待,孩子们长大的时候,等待着我们的将是一个更加可怕的世界:

书中有“党”的一个重要机关-----“真理部”, 它有一条警句名言:“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将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历史是为现实政治需要服务的”,温斯顿在“真理部”的工作就是每天不停地根据上面的指示修改历史文献。这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温斯顿常常发现自己奉命更改的文献是不久前刚刚更改过的,因为党的“现实需要”是“与时俱进”的。
  

“这个时代的儿童,几乎都是令人害怕的。最使父母们不安的是,由于诸如间谍队等等的组织,他们已被系统地训练成无法驾驭的小野人,而他们对于党方,绝无造反的趋势。他们崇拜党以及一切和党有关的事物,歌诵、游行、旗帜、远足、假枪操练、呼喊口号、崇拜‘老大哥’——这一切对于他们,都是光荣的玩意。他们的狰狞凶猛的目光,完全盯在国家敌人、外国人、叛徒、破坏分子和思想犯的身上。因此,三十岁以上的人都惧怕他们他们自己的子女。《时报》每星期总要刊载一些关于偷听他人交谈的小家伙的报道——报上一般称之为‘儿童英雄’——如何窃听父母的谈话,想思想警察告密的情形。”
  这就是1948年的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年,每一个灵魂都身处牢笼,无处可逃,人们要学会随时做出所需要的表情,做早操的时候要庄严而愉快,面对老大哥的画像要虔诚而热忱,平日里最好面无表情……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勉强保护苦苦挣扎着的个人的思想。
  在这样的一九八四年里,或许麻木和盲从真的是一种“幸福”,它们可以让你免却一些恐慌和矛盾,干脆把自己忘掉,完完全全的交付给“党”和“老大哥”。思考甚至回忆带来的都是危险和痛苦。你可以选择让灵魂在艰难中活着,如果你有足够的坚强和勇气来捍卫自我,捍卫思想的独立。然而你周围的一切人都有如一泽深潭,没有交流的机会,没有信任存在的空间。可是温斯顿还是难以抑制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反抗的渴望。他甚至还希冀着一场爱情,尽管两情相悦的纯真爱情根本没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奥威尔把小说的空间放置在了未来,可是他却没有在小说里放置希望和理想。温斯顿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同时也粉碎了读者心中残存的对黎明的期待。他在这个没有信任的世界里还是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信任,结果落入敌人的圈套。在监狱里,他的思想终于被各种酷刑彻底摧残,当行刑人的手枪抵住他的脑袋的时候,“他长时间的看着那上身巨大的头像。四十年来,他终于知道在那浓黑的胡子后藏匿的是怎样的笑容。啊,残忍,不必要的误会!啊,顽固,从爱人的胸怀中自我放逐!两滴有杜松子酒味的眼泪。但一切都结束,这场斗争。他已战胜了自己。他爱老大哥。”他还是放逐了自我,为老大哥献出了自己的“爱”,在这种“爱”里,子弹冲进了他的头脑。既然灵魂已经死了,肉体也随之死去大概会是最好的选择。
  《一九八四》多年来曾在多个国家被禁。奥威尔在这部书写完不久便重病而逝,离开了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作品。不知道他对自己作品的命运有着怎样的设想,但是它被列为禁书的命运恰好印证了小说本身的揭露意义。禁止它无疑是因为畏惧。有人说他所影射的是前苏联,也有人说他所影射的是法西斯。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看作影射人类社会里的一切专制集权,或是有着专制倾向的思想和制度。奥威尔一生(1903-1950)只有短暂的47年,但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是人类灵魂丑恶一面的充分崭露,是专制的欲望酿成的悲剧。在1948年写下一个未来的年份,实在是太像一种预言,预言极权政治将淹没整个世界,实际上更是一种对历史、对现实的书写。把极权推向极至,反而更好地表现出它的本质。60、70年代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民不应该觉得陌生,现在的中国仍然有那种1984的影子的残留。
  在融融的春意里直面人性狰狞的一面似乎很是不合时宜,抬头望一望湛蓝的天空,长长的舒一口气,如此自由的呼吸,值得我们心怀感激。

CD1: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0dnqjfosh6DmIo3
CD2: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4hjtkrwon9ogNFR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