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阿育王的君士坦丁之路

(2008-09-23 09:35:55) 下一个
中国阿育王的君士坦丁之路


王永贵


公元502年,那年农历四月十八,是南朝梁武帝登基的日子。萧衍率领群臣、僧道、百姓上万人,在都城建康的南郊,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
天子“祭天”,是儒家文化的传统仪式;被祭祀的“天”,无疑具有宗教人格神地位。
四月十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农历四月十八,俗称“浴佛节”,又是“佛诞日”,萧衍选择这样的日子登基,具有特殊的政治和宗教意味。
自西晋以来,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浴佛”、“灌佛”、“行像”仪式,已经成为南北朝流行的一项节日庆典 。
萧衍选四月初八登基称帝,意味着他将像如来佛祖一样。在这一天诞生的新君,当拯救天下众生,像转轮圣王一般,在三界行正道,而庇护十方人民。

萧衍“少年学孔周,弱冠穷六经”。在青年时代,他游于齐竟陵王门下,为“竟陵八友”文坛领袖之一。
萧衍具有十分深厚的儒学修养,儒家思想已经进入他的骨髓当中。
而在他登基的这年,正值三十八岁的中年。这段时间他的信仰中,又刻有道教文化的印记。他说在他晚年,开始系统学习佛教经典。
他并不是一个标准的佛教徒。选择如来诞日登基,也就是在政治寓意上,他希望能够成为如来式人物,并拥有他那样的权威与尊严。
纵观梁武帝执政后政策的变化,他这时的政治思想,和当时对峙的北魏王朝,在宗教政策上“同处一辙”,那就是“皇帝即如来”的政治理念。

在公元500年前后,北魏王朝发生了十起暴乱。在这些农民暴乱中,其中竟然有六次是由佛教徒领导的。面对佛教徒领导的起义,北魏进行了残酷的武力镇压,最后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当时北魏的一位高僧,曾经不无感慨地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北魏世俗政权,具有超越宗教性的权威。就连北魏开国皇帝的雕像,也被刻在山西大同石窟寺当中。
萧衍在此时选择在佛诞节登基,他的政教思想不可能不受到北魏的影响。

梁武帝的生前死后,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被理解的人。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502-549),前后期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变化。
天监元年至十八年间,他先后实行土断,安定民心的政策,然后颁布新的法律,置五经博士、定百官九品十八班,诏试通经之士,不限门第授官,让下层的庶族地主阶级,也有参政的机会;修丁五礼,规范儒家文化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天监六年(507)之后,对北魏战争获得胜利,梁朝大抵在安定的社会中,得以不断的推行各种政策,历史上的“天监之冶”,为史官们所称誉。
这就是为什么在当时乱世中,梁朝政权在萧衍的统治下,能有48年的和平与稳定。然而,夹杂在士族和僧侣阶层之间,他依然是一个弱势的君主。

在天监十八年四月初八,萧衍亲受菩萨戒的后,提出了“皇帝菩萨”的称号。由此开始了萧衍政治上,一系列看似荒唐的举动。
佛教史上说,萧衍曾“三次舍身”同泰寺,而《梁史》和《南史》都记载,萧衍曾“四次”到同泰寺为奴。
在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建一座同泰寺。这年三月,梁武帝对文武大臣说:自己已看破红尘,要到同泰寺里当和尚。不管大臣们怎么劝说,梁武帝竟真的脱了龙袍,剃了头发到同泰寺出了家。
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住的是便房,睡的是素床,床上是百姓用的葛帐,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皿。每天不但晨钟暮鼓念经文,还和僧众一样打扫佛殿,他所有举动与出家人一模一样。
满朝文武大臣急坏了,到同泰寺皇帝跟前跪了一地。又是磕头又是央求,坚决请他回宫执政。梁武帝开始怎么也不答应,直到群臣答应用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十亿)为梁武帝赎身,梁武帝才勉强点了头。

公元529年9月,梁武帝在同泰寺举行大典,召开了佛教“四部无遮大会”。皇帝身穿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大臣前来拜佛。当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里,依然和僧众一样素床瓦器。
第二天,在佛堂之上,他为四部大众(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开讲《涅崒经》。他学识渊博,讲得活灵活现,大臣们又急坏了。公卿以下群臣,又一次集资一亿万赎金,梁武帝在十月份才回皇宫。
第三次“舍身”,相隔十五年之久;第四次“舍身”,梁武帝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就在梁武帝最后一次从同泰寺赎身,当晚同泰寺突然发生大火,大火把同泰寺的佛塔烧毁了。
梁武帝下令重建佛塔,新塔比旧塔高出一倍。他招大批和尚尼姑做法事,给他们吃上等的素斋,消耗了上万斤香烛,念了好几天经。叫大臣们跟他一起烧香磕头,还派出大批工匠上山采石砍树,花了无数的钱财,建造一座十二层的高塔。
新塔还没有竣工,就发生了著名的“侯景之乱”。
连续七年的社会动乱中,百姓遭受荼毒之苦,皇族遭受相互残杀的惨剧,梁武帝萧衍也在动乱中被软禁,最后在痛苦、无助中死去。有人说,梁武帝是饿死的。

史官们无法理解梁武帝,士大夫则评价他“佞佛”;就连唐代著名宰相姚崇,文坛领袖韩愈、司马光,对他也同样无法理解。
在梁朝的士族阶层,说萧衍佞信“小人”。士族阶层眼中,所谓的“小人”,正是魏晋南北朝的“庶族”阶层。
而“庶族”阶层代表,官员贺琛上了一个奏章,对梁武帝提出四条意见,说现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残酷,官员穷奢极侈,浪费太严重;奸臣当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百姓实在受不了。
后世佛教界更不认同,尽管他大量设施寺院,广泛地剃度僧尼,为四部大众大做法事,为佛教传播编辑经典。教徒们还是编排他的故事,就连当时的达摩法师,还当众忤逆梁武帝。
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则普遍逃避税赋徭役,就连当时征兵都成了问题。

以上,仅仅是梁武帝“佞佛”的表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
梁武帝,可是说是第一流学者,不但兼备玄、儒、文、史的士大夫教养,也受到竟陵王优遇沙门、崇敬佛法的影响,对佛教以及佛学思想,有一定的接触与理解。
梁武帝登基之后,在着手解决棘手的政治、经济问题的同时,他知道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频繁原因是什么,更知道他的政权是怎样的来的。
齐永泰元年(498),萧衍任雍州刺史,雄据一方,开始联结雍州豪族。永元二年(500)建牙集众起义,更扩大联结荆州豪族;而中兴元年(501)十月,义师登陆建康城南之后,联结首都中央士族,最后才推翻了萧齐,建立新的梁朝。
梁武帝创业,不仅需要贵族的支持,同样也僧侣们“图谶符命”之说。萧衍运用宗教预言,进行登记前的舆论宣传,他必须寻求寺院僧侣们的支持。
南朝受到“沙门不敬王者”影响,沙门在佛法理论上,地位不亚于王者,甚至凌驾于王者之上;沙门在实际社会中,也有不敬王者的传统。同时,在社会上,也存在着一系列政教冲突,宗教是任何帝王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
作为贵族势力的士族,和作为宗教力量的佛教,是梁武帝政权的基石。
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变换的是如此之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皇权的政治基础太薄弱。这种皇帝、贵族、沙门三方鼎立抗衡的形势,不是雄才大略、兼备文武才干的梁武帝,所乐于见到的。
为了抑制“士族”势力,梁武帝启用“庶族”阶层;为了消除“沙门不敬王者”的论调,他就必须拉拢、控制僧侣阶层精英,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要想消除僧侣们“制外发权”,就必须从“佛理”的阐释入手,掌握“佛理”的阐释权,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宗教的控制权。
梁武帝是一个真正儒者,他以“法王治世”的目的,在中国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
他的这场改革,在历史上,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他对佛教的本土化改革,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样影响深远。

梁武帝的宗教改革,在和风细雨中进行。
梁武帝于齐永元二年雍州起兵, 翌年九月在建康新亭附近上陆,与结集在新林的齐军决战,获得了决定性的大胜。梁武帝建国的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个“首祚王业”的战胜之地,于此建造“法王寺”。
印度的阿育王,被称为“阿育法王”。“首祚王业”之地兴建法王寺,梁武帝就已经以“武帝法王”自居了。
梁武帝即位前“龙兴故宅”,于天监元年至六年,被改造为“光宅寺”。一方面彰显政冶上将“光宅区宇”,另一方面则可以“广集四部弟子”,发扬无尽的宗教作用。
天监十四年(515),梁武帝为纪念“保志菩萨”,而再次建造“开善寺”。梁武帝想开展黄帝、尧、汤、武以来的美善之风,不局限于黄老神仙独善其身之术,而效法菩萨普渡众生,使游于法海波澜。
此外,梁武帝还建造解脱寺(511),大智度寺( 520),同泰寺(527),皇基寺(536)等寺院等一系列的寺院。

第一步拉拢佛教精英,然后把这些精英人物,组建成自己的“建康教团”。“健康教团”是梁武帝宗教政策,制定、执行,乃至发挥梁武帝王权影响力的核心机构。
在这一机构中,不仅有这些皇家寺院家僧,甚至有持不同政见的反对者。
梁武帝自即位之后,立即礼遇神异、明律、义解各科高僧,并且聘请其中八位为“家僧”。梁武帝聘请这些高僧,不但协助制定与执行各种“政教结合”政策,且担负起卫护佛教与审查、批判伪经等工作。
与此同时,这些僧侣们,也在从事大规模佛经编译与批注的工作。
在儒学道德家的眼中,这就是梁武帝的“佞佛”行动。
梁武帝从天监六年(507)起,应用帝王的政治权力,敕令僧侣或学者从事各种佛教经律论类聚书的编篡工作。在天监末年(519)之后,这种大规模编纂工作大抵完成。
梁武帝在佛教经典编撰中,发挥君王主导性的影响力,不但要清除“沙门不经王者”的传统,同时还利用“建康教团”,进行宗教裁判,惩治宗教异端,促进儒教和佛教之间的文化融合。
“健康教团”,在人数最多的时候,曾达到几十人之多。

梁武帝从对佛教义理与戒律的了解,进而掌握义理与戒律的解释权。即通过佛法而指导、规范每一个僧、俗佛家弟子,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所有的阐释中,《阿育王经》的翻译与注疏,与《涅盘经》、《般若经》的注疏,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西晋安法钦翻译《阿育王传》七卷,留传至今。梁武帝不但请沙门重译,而且于天监十一年(512)六月二十六日,初次翻译时亲自笔受,再交给僧正慧超等人,译成《阿育王经》十卷。
《涅盘》与《般若》,是佛教的两部重要经典。这两部经的集解、注疏,对于当时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思想演变史,都起重大的承先启后作用。
梁武帝“建康教团”为中心,透过“涅盘学”的研究,编纂、注疏,而建立一广博深邃的“涅盘思想”体系,作为政教结合政策理论基础,并进而据以实施政教改革。

梁武帝按儒家治世传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治世”的标准,而且在改革中身体力行。
梁武帝称帝不久,于504年下一道诏书,郑重其事地宣布:从今而后不再事奉道教,而饭依佛教。梁武帝亲率领僧俗人士两万人,在重云殿里手炒这道诏书,以示决心。
天监十八年( 519 )四月八日, 梁武帝亲受菩萨戒。日进一食,素食粗饭。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五十外便断房室。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不饮酒,不听音乐。
梁武帝深知“榜样”的力量,以菩萨皇帝的身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遗余力地推广佛教,扩大它的影响。
梁武帝佛教本土化改革,也正是按照儒家标准进行。制定佛礼祭祀内容,与佛教音乐的创作,把佛乐引进宫廷,同时对百姓也进行音乐的移情教化。

在梁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大的“教案”。
在天监六年,梁武帝与光宅法云为领导,动员王公、朝官、武将、地方大吏、博士学官等六十四人,对范缜《神灭论》进行讨伐,开启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宗教裁判。
在武帝政教结合的决策中,这场“神灭论争”凸显了僧侣集团的重要性。
也是这场论争,意味着梁武帝在政教关系中,要获得佛教领导权,必须透过佛理的解释、应用,甚至是佛法的体会、实践等途径,方能取得稳固的地位。
天监九年(510),梁武帝敕僧正、慧超召集能讲大法师二十人,共同审查伪经《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结果判为异端,作者妙光被处以终身监禁,服劳役的刑罚;伪经被烧除,犹恐再为惑乱,特详加记载以告天下。
在争取主导“健康教团”过程中,他同样遇到了来自僧侣集团的阻力。在梁武帝的“建康教团”中,梁武帝虽对释智藏,师礼遇备至,并未获得其对帝王的尊重。
智藏本身承袭了士族的地位,又是有“沙门不敬王者”的传统。在梁武帝面前,他不仅遵循抗礼王侯的传统,甚至故意侵犯帝王权威。武帝不但无可奈何,在辩论中,不得不承认沙门,甚至可以坐上皇帝宝座。

可见,当时梁武帝政教改革的艰难。

天监十四年,(515)年的“白衣僧正论争”,起因是有些规避税、役,或趋势逐利之徒,遁入寺院为沙门,引起僧团秽恶芜乱等问题。
梁武帝想自兼“白衣僧正”管理僧团。武帝首先征求高僧大德意见,当时无人敢抗圣旨,皆署名同意此事。只有智藏横笔敲打“诏疏”,并抗议道佛教世界,超然于俗世之外,不是世俗君主所能介入管理的。
梁武帝想以帝王的君权,兼任“僧王”的教权来管理教团,结果遇到很大的阻力。武帝虽援引佛典主张王权正法的责任,但是面对智藏所指出:“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在这样理论前提之下,他不得不屈服。
梁武帝在政教关系的发展上,必需通过大规模佛教经典的整理、重编与译注与阐释工作,从而使皇帝地位提升,在佛法中得到神圣的地位。

如果把萧衍、阿育王、和君士坦丁三人放在一起,另两位无疑是历史成功者。而梁武帝,年轻的时候文武双全,一个活了86岁的小老头,在人生的晚年,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得不把某些工作放一放,必然给王朝管理带来了大量的疏漏。
政治上的失败,对他的家族是一个损失。但是,他的佛教阐释工作,为中国后来的佛教发展,乃至王权的建设,不能不说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梁武帝的“佞佛”行为,如果从他政治实践上看,更接近于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三世纪初以后,随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成为除国家政权之外,最大的宗教政治力量。
公元325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亲自主持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
他不仅确立了基督教,正统教义和教会组织条例,而且确立罗马皇帝,对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权。基督教的性质,从此发生变化,逐渐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精神工具。到了公元392年,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梁武帝虽然是一个创业,同时又是亡国的君主,在他的身上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
“侯景之乱”破城以后,侯景带五百甲士来见萧衍。萧衍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汗流满面,竟不知如何回答。
旁边的部下说:“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所杀,只有一人归顺陛下。”萧衍问:“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十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
最后,萧衍安慰他:“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 侯景答应了。
侯景后来对亲信王僧贵说:“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见萧衍时竟然有点怕他,莫非,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
侯景作乱打进都城,军队掌握了都城管理,卫兵进出皇宫很随便,身边还佩带武器。萧衍见了很奇怪,问左右侍从,侍从说是侯景、侯丞相的卫兵。
萧衍生气地喝道:“什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吗。”
在帝王中,人格分裂的很多,但萧衍去是一个例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