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艺高德重的杨建侯》

(2004-03-21 22:26:59) 下一个
《太湖》1991-5无锡文联《太湖》杂志社 P37-40 特写 《艺高德重的杨建侯》陈永昌 艺高德重的杨建侯
陈永昌 一、少年心事 在无锡北门外,有一四面环水、状似荷叶的村庄,名曰“荷叶村”.村民们世代以制造农船为业,徐悲鸿的得意高足,著名画家、教育家杨建侯教授就出生在这里。 杨建侯生于1910年6月.作为长子,父亲一心一意要让他“于承父业”,所以很小就带他学做木匠活,并且经常向他灌输“老本行、金饭碗”之类的理论。至于上学读书,只要学会记帐、写信也就可以了。但是,杨建侯非常热爱学习,八岁那年进入一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又转入冶坊场初小和县立高小就读。他刻苦用功,又聪明过人,考试成绩门门“超分”。即使如此,由于父亲的坚决反对,还是辍学两年,直到十五岁那年才复学,终以全班第一优异成绩毕业于无锡省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并取得了免试升人师范部的资格。只需缴纳一元定金,便可免费读书。可是父亲怕他再读下去。“将来会弄得文不文武不武,变成废人。”所以一定要他回来学手艺。 从此,身体赢弱的杨建候又开始了学徒生涯。他先后在织布厂、织袜厂当徒工,后又回到父亲的造船工场来干活.在此期间,他默默地爱上了绘画艺术。在织袜厂学徒时,厂里订有一份《申报》.报纸上常有线描人物插图,每次他都精心地临摹下来。那时的香烟盒里也大都夹有人物画片,他想方设法收集了许多,一张张地临摹放大。于是英雄、美人、渔夫、工匠……三教九流,各色人物,贴得满屋子都是,真象个小小美术馆了。 杨建侯爱画如痴如醉,常常忘食废寝,小油灯下,每每忙碌到深夜。然而,父亲却不能容忍他这样点灯熬油,常会出其不意地在他头上一拍,喝声“不要命啦”,随即把灯吹灭,唠叨着;“油是钱买来的,不能瞎糟蹋!” 逆境对于好学者来说,也许并不是坏事。杨建侯学画倍加刻苦勤奋,进步也越来越大,渐渐地在荷叶村有了些名气。乡人造船图个吉利,总要在船头画只“聚宝盆”,以求发财致富;同时,还要在盆里画上一支笔和一把如意交叉起来,叫做“必定如意”。杨建侯画的聚宝盆造型准确,且着色描金,今人赏心悦目,观者无不赞叹不已。众人的称试使母亲满心欢喜;连一向威严、不苟言笑的父亲也暗暗高兴了。 一日,父亲喝了几杯老酒,乘着酒兴居然喜气洋洋地宜布。要让建侯拜师学画了。原因是,人们都说他是块学画的好材料,将来会有出息的。父亲的这一突然转变,对杨建候的生活道路起了决定性作用。不久,他便考人私立无锡美专就读. 连一元定金都不肯出的父亲。这回竟一下子拿出几十元来供儿子去学画——时在1927年暑后. 二、名师高徒 常育道, “名师出高徒”,这话一点不假。杨建侯后来之所以能在艺术上、教学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自身天资和刻苦精神之外.和得到艺术大师徐悲鸿的悉心教诲也是密不可分的。 1930年夏,杨建侯于美专毕业后正茫然不知所之,忽一日从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上读到徐悲鸿先生的素描,顿生仰慕之心。后听人说徐先生执教于中央大学,于是从未出过远门的他,背着家人,贸然来到南京求见. 在一位熟人的指点下,他找到了位于丹凤街的徐先生住处。然而,初次登门不免有些胆怯。站在门口正踌躇间,被徐先生发现了,热情地招呼道:“快进来呀,小伙子!” 徐先生听了他的学画经历。又看了他的习作,颇为赏识;同时对这位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的青年亦颇同情,当即同意他到学校来旁听。杨建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他每天到中大来。白天,在艺术系专心致志地旁听作画;晚上,在阅览室刻苦认真地自学文化课程,准备来年正式报考中央大学。古人有“悬梁刺股”的做法,杨建侯发明了“缚脚法”,即夜读太累时,不得不躺下睡一会儿,他用绳子捆住双脚.这样,稍一动弹就会惊醒,爬起来再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以后,这位没有读过一天中学的青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大学艺术系录取为“正取生”。 徐悲鸿先生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他指出;画家必须具有极高的塑造形象的能力,而这种造型能力又决定于素描的功力。因此,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杨建侯严格遵循徐先生的教导,苦练素描功夫。在教室里写生.他必定再默画一遍,默画之精确要达到与原用重叠时不差分毫.他还经常一个人带着干粮去工场、农村以及偏僻的山区写生,有时赶不回来,就睡在破庙或牛棚里过夜。 1934年,徐先生带领三年级同学去浙江天目山写生.在杭州过夜.第二天早上,杨建候因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而耽误了出发时间。受到徐先生的严厉批评,他说:“要你当兵,必误国家大事!”这句话对杨建侯震动很大,到了天目山以后,他一直无精打采,心事重重,徐先生对他说:“你不开心吧?来!磨墨,我给你画张画。”于是。当即挥毫为他画了一张《睡猫图》,殷殷雅意,溢于笔端.这使杨建俟激动异常,便一直把它挂在宿舍床头,作为警戒的座右铭。 在几年的师生交往中、徐悲鸿先生常有书画赠送杨建侯;杨也一直珍藏在身边。不料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后,杨建侯逃难到镇江时,那只装满徐先生墨宝的箱子竟从难民车上被挤落丢失,他非常痛心;尤其箱中有一幅不寻常的《老松图》,更使他痛惜不已。 那幅《老松图》原是徐先生在九华山时为寺中一和尚画的,后和尚落难,携画来南京,又把它卖给了徐先生。和尚走后,徐先生愤愤地说:“什么卖画,这分明是敲诈!”随即又对杨建候说:“把它再送给你吧。”于是在画上补款道:此画原是我绘赠僧人的,后僧人落难,以此来敲诈。现在赠建侯仁弟,但不知将来他会不会落难,再来敲诈我了。 杨建侯自镇江辗转逃到武汉,住在汉中难民所里。有一友人在给悲鸿先生的信中谈及杨的近况,徐先生立即给他汇来五十元路费,让他速去重庆。杨见了徐先生备述流亡遭难之苦,其中特别谈到书画丢失的情形,流露出无比的疚愧与痛惜、最后苦笑着说:“过去您曾担心我将来会不会落难,如今果然应验了。我虽不曾敲诈您。但这回确实叫您破费了。” 徐先生也笑了,遂宽慰他道:“人能逃出来就是大幸,何必再去计较身外之物呢?现在我再给你补画一张吧。”边说边展纸挥毫,为他画了一张《立马图》。画中一匹骏马,昂首回顾,挺能而立,笔国雄浑,气势磅礴。这幅画杨先生一宜珍藏至今,成了思师留给他的唯一珍贵纪念品。每回面对遗作。便会勾起无限的怀师之情…… 怎能忘记,在重庆时徐先生邀他同住石家花园,常在一起论艺谈经,每至深夜而不忍散去;他更清楚地记得,那年陈之佛先生辞去国文艺专校长,他亦随之辞职,悲鸿先生知道他家庭负担很重,出于同情,竟主动让出自己在中大的职位,推荐他去顶替……这一件件感人的往事,一桩桩如山的恩情,早已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了。 三、佳作叠出 三十年代初,江南画坛曾出现一个颇有影响的艺术团体——白浪面会。这画会的创始人正是当时还是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的杨建侯。从1932年到1934年间,白浪画会每年都利用暑假集中活动,创作新画,交流心得,举办画展,受到社会备界的关注与好评。 在此期间,杨建侯还曾创作了油画《铁工》、《遐思》等参加上海“艺风社”的画展。尤其《铁工》一画,社会反响极大.与颜文梁的《厨房》、吕斯百的《野味》和徐悲鸿先生的文章一起,在《美术生活》专版发表.不久徐悲鸿先生从欧洲来信,嘱其将《铁工】画照寄去,以便赴苏联参加展览。至此,他的美术天才巳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时期,杨建侯先生虽然颠沛流离,但始终没有中断过创作。1942年即以油画《军民同乐》、《难民》、《流浪儿童》以及大幅国画《钟馗捉鬼》等人选参加全国美展。此后,差不多每年都有数十幅作品问世,或出版,或参展,还先后举办过好几次个人画展。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杨建侯先生心潮激荡,常常寝食不宁。他在孕育,在构思,他要用画笔来讴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他联想到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海内外民主人士、社会贤达云集北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商国事的动人情景,于是借用“群贤毕至”之意,创作了巨幅国画《群雁来归》。这是一幅工笔花鸟,画面是:在博大深远的空间一,群雁(贤)展翅,翻飞翱翔,齐向北国(北京)。画家用以象征中华各民族、各阶层的亲密团结,显示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群雁来归》一经在展览会上出现。立即赢得广泛赞誉。后来被上海美术出版社编人王簃、刘海粟、潘天寿、贺天健、陈之佛等八人的《中国画合辑》。 此后,他的油画《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黄继光》、《家庭访问)、《鲁迅在青山煤矿》以及国画《送军粮》、《爱国捐献》、《长江沉排工程》等等,都相继问世,形成了蓬勃旺盛的创作高潮,而且经久不衰。 1957年初,中央军委为纪念建军三十周年,决定于“八一”建军节举办画展.有关方面让杨建侯先生创作一幅以南京解放为题材的油画。 杨先生反复揣摩,精心构思,终于确定了构图方案:以伪总统府作“背景”表现军民共同欢庆胜利的场面。然而,当时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攻克南京,人民群众无须出场;也不必以伪总统府作“背景。”杨先生则解释说;“只有以残破的伪总统府为背景,才有南京地方特点;也只有用军民共庆的场面,才能反映出人民战争的性质。”后来,草图报经中央军委政治部审查,得到了肯定。由于时间太紧,他只得日以继夜地连续奋战。这幅巨画后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并被邮电部制作成“八一纪念邮票,”发行全国;新华社还向全国各报刊发了电传通稿。 在十年动乱时期、杨建侯先生也备受折磨与凌辱,以往的著作和中西绘画全部被毁。直到1976年秋,才重新得到解放,此时他又看到了希望,心中又漾起一片春意。他每天都要到东郊的梅花山去,走走,歇歇,看看,画画…… 1977年春,是个不平凡的春天!年近古稀的杨建侯教授激动无比,他重新握起画笔.以大幅国画《春满人间》来沉歌这万物复苏的春天,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同时也表达了老画家重获解放的无比欢畅情怀。画面上那丛盛开的红梅正如火如荼,老干新技,充满勃勃生机。“梅花香自苦寒来”。祖国在经历了十年磨难之后,终于又迎来了明媚的春光……这幅画,后来被我国外交部转送给了联合国。 近十多年来,杨先生虽说年事已高,但创作热情不减当年,时有佳作新制问世,他的作品曾先后被选送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些作品还被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出国访问礼品赠送国际友人,为促进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四、桃李芬芳 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杨建侯教授早年曾执教于国立艺专、广西艺专、金陵大学;解放后又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即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可以说一生没有脱离过教育事业,并且以其言教、身教与心教并重而著称于世。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如现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浙江美术学院前院长、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以及各地区的美术部门的领导,大多受过他的教育,是他的得意门生。说他“桃李满天下”,是一点也不为夸张的。 凡是接受过杨建侯教授教育的人都有深切的体会,他平时不仅注重身教言传,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真诚的爱。而这种爱又不仅表现在生活上的关心,尤其表现在对思想品德的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方面。比如在南师任教期间,有些学生不愿当教师,一心想当画家,有的还闹情绪,想退学,杨先生就一次次地找他们谈心艄出当教师和当画家没有矛盾,并以他的恩师徐悲鸿先生为例,要他们学习徐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革命精神。他说:“国家培养了你们,国家还需要你们去培养更多的人才。艺术教育事业是崇高的,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当画家与当教师都不容易。你们要有志气。学生时代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功课,打好基础,将来为人民多做点事情。” 至于杨先生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那更是常事。他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生活十分清苦,却常常用自己的工资为同学们买纸买笔,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假期回家路费问题。 杨先生在广西艺专时有个学生叫陈海生,1950年参军来到南京,后因身体染病而退伍。杨先生得知后,便把他接到家来养病近一年时间,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顾备至.在此期间,杨先生还亲自指导他适当参加一些艺术实践.后来陈海生返回广西艺专复学毕业,被分配到出版社主持美术编辑工作,创作出版了不少画册.应当说这和杨建侯教授对他的厚爱是密不可分的。 杨先生讲课非常生动形象,语言幽默风趣,因而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比如,他在讲解继承民族绘画优秀传统与学习西洋画的关系时,指出学习西洋画是为了增加营养,更好地发展中国画,而不是要把国画变成西画。他诙谐地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吃牛奶是为了营养身体,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牛。”同学们现在笑声中加深了理解。 杨先生常常教育学生:一个好的美术教师不仅要认真教学,还要努力从事创作实践;教师不搞创作,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的。他风趣地说:“教师创作,好比母鸡下蛋,不会下蛋的母鸡,不是好母鸡!” 杨先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他坚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创作,从而获得了创作、育人双丰收;并结合教学与创作实践,撰写出版了《写意花鸟画项法》、《钢笔画法》、《人物研究》、《连环画的构思构图》以及《郑板桥的杰出艺术成就》等一批著作。纵观杨先生的几十年教学生涯。真可谓“言传身带心教,赢得桃李芬芳”! 责编/汤永成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