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丹青迢遥路-杨建侯挥洒彩笔60年》

(2004-03-21 22:15:34) 下一个
《台湾日报》1990年10月22日第 9版 特写  《丹青迢遥路-杨建侯挥洒彩笔60年》杨保娇(3000字); 特写  简历(二百字); 刊照  (杨建侯教授在作画); 刊画  《柏鹿》 刊画  《普天同庆》 《丹青迢遥路-杨建侯挥洒彩笔60年》杨保娇 《台湾日报》1990年10月22日第 9版
  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努力,他几乎能得到一切他所要的。今年八十一岁的杨建侯,经过六十多年的潜藏、历练,孜孜不倦埋首于绘画,视绘画为神圣,而认真执着地下功夫去探讨,终于能随心所欲的驾驭悠游于绘事。       胸有画意、取材自然   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艺术语言,令欣赏者体会与沟通,进而产生共鸣,得到欣赏的喜悦和冥想。杨建侯凭籍着他对生活真挚的情感,用深情的笔触,来抒发他体会大自然的见解,以至于能表达出宽广、含蓄而深刻的内涵。   在表现手法上,杨建侯继承中国画笔墨的优良传统,意在借鉴,志在创新。画家是从生活和自然出发来进行创作的,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着深挚的感情。   “素材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累积,他来之于生活。”杨建侯认为,从生活中直接吸取的素材,不仅是我们创作生动形象的参考和依据,而且也帮助我们回忆生活,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体会,从而产生“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的创作兴趣和激情。   杨建侯的花鸟画, 如《松鹰图》、《竹》、《柏鹿图》、《梅》、《荷》等,那多变的笔意,别致的章法,恰当的剪裁,慎密的构思,处处显示出画家在作画时胸有成竹,独具匠心。   这些融合中西技法,富有神韵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吸引人,而杨建侯的为人诚恳朴实,和那种水滴石穿的学习毅力,以及绳锯木断的钻研精神,更令人感动。       子承父业、世袭相传   一九一0年,杨建侯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泗堡桥造船手工业家庭,子当承父业,代代相传的世袭观念,是当时的一条成法。身为长子的他,就跟随父亲进造船工场学木匠。虽然他自小酷爱读书,父亲却教导他老本行才是金饭碗。   在工场里,杨建侯并不算是好学徒,他身体弱,力气小,干活也总有点心不在焉。在学校里却聪慧灵敏,才能出众。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并获得保送师范的权利。父亲固执的坚持,使得他开始学徒的生涯,就在这个时期,他爱上了绘画,从报纸的插图、香烟盒的人物图片,开始临摹放大。   由于杨建侯的画作出类拔萃,乡人、亲朋好友都对他父亲建议让他学画。父亲的首肯,是他生活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机。一九三0年,杨建侯从无锡美专毕业因仰幕徐悲鸿的高超艺术,得友人资助到了南京,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第二年,他经过自修苦读,终于以优良的成绩被录取为正式生。在徐悲鸿的指导下,有系统地学习,并于一九三五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       虚怀入谷、老当益壮   杨建侯每年都有油画、国画、素描作品多幅被选参加全大陆美展或送到国外展览。一九八0年,在南京举行个人素描画展,出版素描画集,其山水、人物、花鸟造诣突出,成就非凡。   对于艺术上所获得的肯定,杨建侯总是谦虚地归功于“徐悲鸿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但他艺术道路上艰苦精进数十年如一日地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经常一个人带着干粮到农村、工场和偏僻的山区写生,因作画过于投入而忘记了时间,到夜晚疲倦地宿睡于破庙、牛棚,而习以为常。   有一次在皖南山区为取断桥入画,攀涯入水,深涉险境而不畏缩。他年轻时在杭州写生,车行途中,因醉心窗外美景,情不自禁地跳下车来,受了重伤。即使年逾七旬,仍去海南岛写生。好友劝他说:“杨老,年龄不轻了,算了吧!”杨建侯总是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然后兴致勃勃地上路,老当益壮的精神,始终不衰。   他的女儿左棠曾说“父亲是个忘我的劳动者,有时竟七天七夜不离开画室。”       关怀学生、一本万利   绘画和美术教育不同,画家不一定是美术教育家。杨建侯则不仅是位画家,也是一位善尽职责的美术教育家。曾受教于他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杨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他自己生活简朴,家境因子女多并不宽裕,但见学生有困难,总是慷慨相助。”俗话说“为善最乐”,他是真正做到了。   杨左棠叙述他的父亲时曾经说过:“我累点,学生就多得一点知识,将来他们学有成就,对国家、人民的贡献就会更大,这笔账这样算来是一本万利。”杨建侯认为,一个人的脑袋再聪明,知识再丰富,毕竟是一人的。教会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脑袋,一百双手。这样大的力量,发挥的效用才惊人。   一位教师,偶然在个别问题上,诚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是容易做到的,可是,长期地、全面地去热爱学生却是件难得的事。杨建侯却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地确切实行。他深刻体会到:要教别人成为真诚的人,首先必须自己真诚,要使别人有智慧、良心、能力和志向,都要从自己先具备先做起。   “杨老师反对在学习上抄小路走捷径,反对偷懒。他常说:‘画画是苦差事,只有不怕苦才能学好,不可取巧。’”杨建侯的学生对他的训诲铭记心头。       人品画品、潜移默化   杨建侯重画品,更重人品。他热爱生活,脚踏实地的做事。对艺术创作更是严肃,往往一幅作品要一稿,甚至数稿,多次推敲,反复探求,并且不耻下问,请教别人。他说:艺术必抛弃华而不实,肤浅表面的见解。   只要和杨建侯接触过,到过他家里的人,无不认为他衣着普通,饮食清淡,住宿简陋,从不奢求,品德高尚。我国画界的优良传统,历来是人品与画品并重的。他可谓身体力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得做人的道理。   画大幅的花鸟画是杨建侯的特长之一,他的许多从写生直接转化而成的作品,意匠经营后,繁而不芜,纷而不乱,气势从平面向四周扩张,花叶枝蔓的离披空隙处常见到精心的空间层次处理。   艺术真正的美,不在于画面的色彩鲜艳,而是表现在博大的程度上,具有既定的感情和生命力,这样美的抒发才能持久。综观杨建侯数幅梅花作品,从画面看那苍劲的老干,刚健的新枝,充满活力的花朵,以及熟练的技法和深邃的意境等,取之古人的笔法、神韵,得自西画的透视、敷色,与大自然的生动丰采。       丹青不老、富贵浮云   想做画家,却把笔闲置不动,当然无法尽如人愿。身性恬淡的杨建侯,对艺术的狂热与执着,加上时间的历练,本身的努力好学、锲而不舍的钻研,早已赢得众人的肯定和尊崇。   勤奋者走过的路,是不会有虚度的岁月。杜甫的七言古诗“丹青行赠曹将军羁”中的两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正是杨建侯的最佳写照。   他那献身艺术而过早弯曲的腰背,那记录生活磨难而清矍的面容;那充沛的创作热情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等,都是岁月累积而成的。而他的眼睛仍散发着热烈追求的光芒,杨建侯没有老,他依然顽强地生活在艺术的青春中。虽然劳心、劳神、劳力的作画,他全心全意所锺情的,还是天天与自己相伴的丹青事业。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