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Girl 333

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和一切美好的东东!
正文

回忆往事 --- 我的妈妈 Helen

(2007-03-30 09:24:50) 下一个

妈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在家里排行第二,英文名叫 Helen 。上面有一个哥哥 ( 英文名叫 Henry) ,下面有两个妹妹 ( 这两个姨妈出生在解放后所以没有英文名 ) 。


要讲我妈妈的故事,我外公是一个自然要提到的人物。外公就读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顶级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现在的湖南医科大学),当时中国有四所顶尖的医学院 : 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东有齐鲁,西有华西。

外公当时就读的湘雅医学院是和美国耶鲁大学合办的,老师都是美国人,上课用英文讲课,教材也是全英文的,而且教学采取淘汰制, 每年只招一个班 , 外公曾告诉我他入学时 班里 有四十三个学生,毕业时却只有七个学生。 可以想象那样的学校竞争有多么激烈 .

八年苦读为外公赢来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很快就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医院得到了外科主任的职位,月薪有三百块大洋,住在南京新街口的一幢小洋楼里,外婆是外公医院里的一位漂亮的儿科医生 , 我妈妈就出生在那里。家里有好几个保姆,有一个厨师和一个车夫, 她现在有时还津津乐道地说起方海河 ( 她家的厨师 ) 做的红白两案都好吃 。用"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the mouth" 来形容她一点不过分。 我爸爸就是完全相反,爸爸家里非常贫穷,家里有十一个孩子,最后养大的只有三个,其他的都要不病死或饿死了。有时候我也奇怪俺爸妈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后来日本入侵中国快到南京时,妈妈一家人来到了当时的大后方:重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四川正处于一个群雄逐鹿、战火纷争的乱世时期,令人想起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割据,有许多乱世英豪和达官贵人在这人心浮躁的时代聚集在重庆这个暂时的"首都":也称"陪都"。

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 1942 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

说来挺有意思,想不到我妈妈还就读过贵族学校 ( 求精中学 ) 。那是一所全寄宿的学校,学生要周末才能回家。学校门口是美军站岗,听起来挺够气派的哈 , 是当时抗战时的美军指挥部 。听了谁在这所学校就读,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这么有排场了。她们班有当时国民党的财政部长的女儿,大军伐杨森的孙子, 师长范绍增 ( 范哈儿 ) 的女儿,陪都重庆市市长的女儿。陈冲的父亲 ( 陈欣融 ) 也在同一个学校。

当时外公和陈冲的爷爷是好朋友和同事,在外公八十多岁时,陈冲的爷爷还来外公家看他。当时我正好放假住在外公家,之记得陈 爷爷 是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叫陈文镜,这是后来外公去世时从陈爷爷发来的唁电上知道的。记得陈爷爷还问起" Henry 和 Helen 现在怎样?" 外公把我指指说:"这个小丫头就是 Helen 的小女儿"。

正因为外公对他的学校非常自豪,他也把我妈妈送进了同一所学校,只是那已经是解放后了,美国人都走了 , 学校也改名为湖南医学院 ( 现在的湖南医科大学 ) 。 1957 年妈妈读完五年大学后毕业取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当时已经没有博士班了), 分配回重庆 , 便 开始了她四十一年的妇产科大夫的职业生涯 , 直到 1998 年她退休。

虽然妈妈出身于富贵之家 , 但她从来没有那些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经常上夜班,有时没上夜班时也会有人来叫她去医院处理下级医生不能解决的医学临床难题,她从来没有怨言,因为她们在医学院学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从小到大我亲眼见到无数的康服病人对她表示衷心的感激之情,她从未接收过病人的礼物,虽然在那个年代病人还不会送红包,但送点水果或礼物的风气已经有了。但 都被 她婉言谢绝了。

我最佩服妈妈的是她能把事业和家庭都兼顾,我和姐姐小时候基本上是我妈妈一手带大,因为我爸爸那时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工作到很晚,虽然都是些无聊的政治学习,但做为领导,他不得不参加。妈妈除了繁忙的医务工作(有时候一个大手术就要站好几个小时) 和像家常便饭一样的夜班 ,还要做家务和辅导我们的学习,真不容易,我有时问妈妈那些日子是怎样熬过来的,她的回答是人年轻时,什么都容易。

等我们都大了 , 妈妈也快退休了 , 她一直工作到六十五岁才退下她钟爱的医务事业 , 那时她已经是主任医师了 ( 相当于正教授级 ) 。

爸爸去世 (2000) 年后不久妈妈就来到加拿大安度晚年,不过她每年都会回中国一次,呆上三到六个月不等,明年是她大学毕业五十周年,昨天她的同学还从国内打电话叫她去参加她们班的最后一次聚合,有不少同学已经不在了,有些还在的身体也不那么好了。妈妈已经计划好她明年的中国之行,和同学聚会,还有就是看奥运会!

说到奥运会我就一定要说说妈妈这个 超级 体育迷,她几乎爱看所有的体育比赛,我爱看体育比赛的兴趣也是她培养的。好多年前开始,每到世界杯 赛 时她就兴奋异常,常常熬夜看球赛,我姐夫都自叹不入,来这里后,我老公也比不过她看球赛的冉热情。我带她去看过好几 次 NBA 的比赛,她很喜欢,特别是现场的气氛。

妈妈在音乐 方 面的造诣也蛮高,她会钢琴,小提琴,口琴和手风琴。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妈妈总是尽量带我和姐姐去看芭蕾舞和演唱会,我想我对音乐的爱好大多是我妈妈的基因产生的效果,因为我爸爸对音乐没有那么热衷。不过等我长大以后,我又反过来影响她了,我向她介绍了很多我喜欢的摇滚乐队,很多她都很喜欢,除了硬摇滚外,她称硬摇滚为"抬石头"。

她的舞跳 得 非常好,我在读高中时是她教我跳的交谊舞。在这里她认识了一大帮和她年纪相仿的老人家们,每周四上午就是她们聚会在一起跳舞的时候,有时候还有任务去表演,妈妈担任了编舞, 安排服装 , 配音乐和组织的任务。说起来好笑,我们家来的电话有超过50%是找她的,她有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她还经常被邀请去参加一些医疗保健方面的讲座。 我感到欣慰的是她在这里的老年生活这么丰富多彩。. 但没次回国后 , 她总要抱怨一下这里的冷清 , 过一段时间后她很快又适应了 。

去年,我们带妈妈去参观了 白求恩的故乡格雷文赫斯特镇 (Gravenhurst) 。 那是妈妈一直想去的一个地方,离我们这里就不到 3 个小时的车程。

仅有 2.6 万人口的小镇干净整齐。两年前落成的白求恩铜像屹立在小镇中心的剧院广场,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服,右手执听诊器,脚穿草鞋,双目炯炯有神,右腿有力地迈向前方。

白求恩故居位于小镇的约翰街上。这是一幢木结构的灰白色小楼,四周有整齐的草坪和高大的绿树,环境优美宁静。1970年中加建交后,两国往来日益增多,白求恩成了中加人民友谊的象征。1972年,加拿大政府宣布,白求恩是一位 “ 具有历史意义的加拿大人 ” 。1976年3月,加政府决定买下这幢小楼,委托国家公园委员会筹备白求恩纪念馆。为了把这所住宅尽量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出生时的原样,筹备人员四处走访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把房子里的现代化设备统统拆除,电灯换成了油灯,暖气换成了烤炉,墙壁颜色恢复了原先的乳黄色,家具等也按当时的式样复制。经过精心筹备,1976年8月30日,白求恩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内有专门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的录像,其中不少镜头非常珍贵,如白求恩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和八路军战士向白求恩遗体告别的场面等。纪念馆二楼有白求恩生平展,主要是图片和文字介绍。展览分13个部分:战争命运、个人转折、探索新领域、反法西斯立场、西班牙抢救生命、中国紧急需要、前线医疗队和一位战友的遗产等。这些文字和照片展示了一位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 。

说来挺好笑,那天是我老公开车去的, 我们决定对他这个加拿大人进行一次共产国际的教育 , 老公听完介绍说从白求恩的家庭背景来看,他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完全可以得到解释。那天去看白大夫出生地的人除我老公外全是中国人。有一个遗憾是他们的解说是英文的,应该改为中英文一起就好了,或者干脆改为中文,因为99 . 9999%去参观的人都是中国人。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 , 真的说起我妈妈来我的话甲子就关不上了 , 因为她太与特别了 , 我想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妈妈 , 我觉得我是那么幸运有这样一个有爱心 , 无私 , 有幽默感和丰富内涵的妈妈 , 祝妈妈身体健康 , 在异国他乡享受精彩的夕阳红 。

文: CG333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未经许可,请勿转用。
欢迎留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