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信仰与德zt

(2008-08-18 19:47:54) 下一个
中国德育的弊病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已经导致了德育的“实效性低迷”。走出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关键之一是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切实加强信仰教育。

一、信仰教育的解读
1. 信仰的内涵
1979 年版《辞海》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为行为的准则。
国内学术界对“信仰”一词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均以《辞海》解释为基础,总体上大同
小异。比较一致的解释是:信仰是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其涵义主要有三层:
一是,指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态度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才是信仰;二是,指
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知(认知)、情(感情)、意(意志)的统一体,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
三是,指一种强化的高级的在精神领域占统摄地位的信念,是对具有最高价值对象的高度信服、景仰、向
往和追求。笔者用通俗易懂的话给信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在精神领域占统摄地位的某种
事物或理想、主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2. 信仰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德育体系中,人们习惯地将与信仰相近的一些内容称之为“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等等。
因此信仰教育已被理解为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的翻版。那么究竟这种理解是否正确?信仰
教育与上述诸范畴的关系又如何呢?檀传宝在其《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中指出,信仰教育与上述概念是
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心理结构上看,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等,虽然可以理解为
知情意的统一,但它们是以“观”为特色的,认知成分是第一位的,而信仰则以“信”“仰”为特色,具
备更多的人格动力色彩。其二,从内容特质上看,世界观、人生观等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但概念
的分析色彩决定其内容有纬度上的阈限,而信仰则往往具有更为终极的也更为整合的特点。1可见,是不能
在它们之间简单的划等号的。在理论上用信仰教育去统整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目前德育的最大误区是只拘泥于规范和原则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终极价值的追
求,也就是信仰价值的追求。走出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关键之一就是看清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有
机联系,特别是要认清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1. 论证作用
一般来说,道德规范都有益于人类的活动,但规范本身无法说明自己本身的价值。道德规范的真正学习必须从对道德规范内含价值的领悟开始,而这种领悟只有建立在对一定的终极价值取向进行的合理性说
明的基础上,能起到这种论证说明作用的只能是信仰。程朱理学让人从天理的高度领会道德的根由,基督
教让上帝来说明伦理生活的“合情合理”,共产主义理想也曾使个体的行为规范建立在为全人类的彻底解
放这个大目标下。这些足以说明信仰对道德的论证作用。因此,今天我们的德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就不能
回避终极价值的选择和说明。2
2. 聚合作用
心理学家荣格就认为,人类的精神乃是根植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宗教是整合过去、未来于现在的
一种满足人类心灵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工具。奥尔伯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每个人无论他是否具有宗教
倾向,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因为这些前提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这种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称为意识形
态、人生观、观念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直觉,都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创造性的压力”。3这
里的“创造性压力”在道德行为系统中可以理解为一种来自“假定前提”(即信仰)的内驱力。正是这种
驱力推动人去从事德行。舍此,伦理规范将是一盘散沙。道德教育要将伦理规范、原则整合为个体的道德
人格,必须首先从建构其价值内核即建构其信仰体系开始。
3. 圣化作用
圣化即神圣化。道德教育中有终极价值的关怀,使得德育增添了神圣的色彩。功利主义的德育往往使
人把道德生活还原为世俗的利益计较,克服这一弊病的选择只能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从自己的道德践
行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或者以一种实现最高价值的心境去践行道德。因此,信仰对于道德不仅在逻
辑上有论证的作用,而且更有在情感上使德行神圣化的情感附着作用。
4. 补遗作用
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这种补遗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性或内在的补遗,即道德教育
本身有一个道德内核的建立问题,建构这一价值内核的唯一途径是信仰教育。二是,实践或外在的补遗。
现行的德育往往对政治信仰、人生信仰范畴的德育内容采取一种回避态度,使德育走向琐碎和庸俗。正如
日本学者小原国芳曾经指出:“关于道德的看法,教育家偏于事,宗教家偏于理,都不是道德的真面目。
问题是要事与理两者俱备,善于摄取事实和理想的真义,从而达到道德的实质。”4因此,不仅应在道德教
育范围之内,而且应在道德教育之外都确立信仰教育的地位。要真正做到“理”与“事”的统一,充分发
挥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补遗作用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信仰教育。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德育实质上就是信仰及信仰教育,信仰是德育内在的灵魂,是德育的真正意蕴。

三、加强信仰教育是提升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对人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都有自己有效的方式。但是面对今天道德教
育拘泥于物象,拘泥于琐碎的规范授受,从而对学生的终极价值求索无所关怀的德育现实,我们无法不对
今天的信仰空白状况表示担忧。哲学家尼采把信仰视为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而弗洛姆直截了当的问:“没
有信仰,人能生活吗?”他的答案是“人与其说有信仰,不如说在信仰中活着。”5卡耐基也说“一个没有
信仰的人就如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6可见信仰对人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70 年代末至今,中国德育的一个重大进步就是所谓从“天国”到“人间”的转变。然而,随着时代的
发展,这种不断世俗化或现实化的德育趋势至今仍然意犹未尽。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没有“天国”的“人
间德育”非但没有取得许多人原先预想的实效,恰恰相反,失去了方向感的德育或价值尚无根的德育已经出现了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7(1)学校德育在途径上
存在着相对的单一性,往往忽视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影响,脱离社会孤立的去抓学校德育工作,
故有时教师含辛茹苦的教育却往往抵不了社会上一件负效应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其结果是使学校德育不能
正常发挥作用,使之处于低效状态。(2)德育方法上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带有明显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这种单一被动式而不是互动式的教育很
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是过激行为。(3)德育教师单纯注重教材的讲授学习,只把教书育人
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时甚至只教书不育人。(4)学校整体教育环境中重
智轻德,使得德育和智育在实际工作中呈现出一软一硬的状态。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原因外,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前学校德育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
题的回避。当前学校德育中的一大怪现象就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是“要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的是大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教育越是到高年级越被束之高阁,无人问
津。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似乎是“实事胜于雄辩”的腐化堕落等丑恶问题,一些教师绕道而行,从而更加深
了学生的信仰“淡漠”与“虚无”。当一个人对某种理想和信仰开始淡漠和虚无的同时,那么一定开始了
对另一种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和确定。因此,如果我们不用积极健康的信仰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那么一
些落后、低俗、反动的信仰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当前走出学校德育时效上的低迷状态的一条有效途径就
是加强信仰教育,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确认信仰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四、关于加强“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既然加强信仰教育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加强信仰教育无疑成为了加强道德教育的一
个重要课题。关于加强信仰教育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切实帮助青少年建立起健康的人生信仰
一个人可能没有宗教信仰,甚至也可以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
同时任何别的信仰形态如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终究要通过人生信仰的中介才能真正作用于具体的人格建
构。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的最大价值所在,鼓励学生去追求获得人生最大意义的创造性人生,应成为学校德
育和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2. 探索落实信仰教育的适当教育方式
信仰问题本身即与其它心理现象一样是与人生共始终的。只存在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
年等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信仰形态或特质的问题,不存在某个年龄阶段有无信仰和是否需要进行信仰教育
的问题。布鲁纳曾经指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的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
儿童。”8这一智育上的信念同样也适合用于道德教育。问题不在于能否进行信仰教育,而在于能否找到适
当的“方式”。
3. 激发学生的信仰需要,提高学生的信仰选择能力
信仰是人内在的需要,不是外来强加的需要。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信仰的需求,只是有些人意
识不到罢了。只要有一定的场合和契机,人们都会感受、意识到这种需要。信仰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
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信仰对于实际人生的必要性,感受到自身的信仰需要。现在已经不是讨论是否需要信仰
教育的问题了,而是如何选择信仰教育的问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如何选定自己的信仰,
的确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困难的事情。因此,为学生提供可靠的选择信仰的标准,提高学生选择自身信仰的
自觉性,这是当前信仰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郭卫琴*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高新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