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巴黎圣母院-圣礼拜堂-监狱-先贤祠-蓬皮杜艺术中心-老教堂
正如一本旅游指南里所说,Paris is definitely a walking city。巴黎的绝大部分景观都集中在塞纳河两岸,走起来并不算远。有时间在塞纳河畔走走,可以慢慢观赏两岸的建筑艺术和风光景物,乏了还可以在河畔的人工沙滩(Paris Plage)上躺躺;或者在古街深巷里转转,细心品味一下巴黎人的生活,累了再搭乘地铁或巴士。这不正是游客之所为么?我们这两天就常常有车不坐,走了不少“冤枉路”。不过在巴黎横过马路一带要小心!这里街道上车辆虽然不多,可司机是绝不礼让三先的,即使你走在人行道上。本来从我们住的地点(地铁Bercy站)走到圣母院也就不到4公里,依在下意见是要走过去的,可是遭到他人反对,说要赶早过去排队。这也有理。罢了,下次再走吧。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巴黎城的心脏,也是法国的中心,通往全法各地的“零公里”标志就在门前的广场上。圣母院的历史和巴黎的历史密不可分。1160年巴黎大主教Maurice de Sully决定兴建这一宏大的哥特式建筑物,1163年开始动工,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法国大革命使教堂正门精美的雕饰受到严重毁坏,人们曾一度计划将其拆除。多亏雨果伟大的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年出版后大受欢迎,巴黎人才决定使教堂恢复昔日的荣耀。这一繁重的任务是在天才建筑师Viollet-le-Duc主持下经过23年完成的。绕圣母院走一圈,感受一下这“巨大的石头交响乐”(雨果语),其印象是难以磨灭的。
很多人认为圣母院外部比里面好看。确实,圣母院内部宏大朴素,没有太多装饰。她的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拿破仑为自己和他的皇后加冕(见卢浮宫收藏达维德所作名画《拿破仑加冕》);法国国王和王后在圣坛前交换婚誓;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圣母院8点就开门,本身不收票。早点去时人还不多,可随便出入,稍晚一点就要排队分批进入了。钟楼10点才开始接受参观,不过9点就有人开始排队等候了。长时间等候的原因是钟楼容量有限,为限制人流量,要有间隔地每批次只放入约20人。参观者要爬400级台阶才可到达南侧钟楼的楼顶。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有欧洲古典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感受巴黎城以此地为核心如树木年轮般向外扩展的风貌。
南侧钟楼里安置着圣母院最大的钟,重逾13吨,钟锤重500千克。想想雨果小说里的主人公Quasimodo也真够有力气的,竟能敲响这样大的钟。
在通往钟楼的路径上可以看到著名的奇幻怪物走廊。Viollet-le-Duc创作的这些怪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参观者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仔细观察,也许能找到雨果的驼背主人公?但我肯定,美丽的Esmeralda不在其中。
圣母院往西走,就到了另一哥特式瑰宝——圣礼拜堂(Ste-Chapelle)。它是路易九世(圣路易)为保存从君士坦丁堡皇帝那里“请”来的“圣物”(包括耶稣受难时的荆冠、血滴、十字架残片等)而于1242-48年间修建的。据说,路易九世为提高自己神权君主地位而购得的这些世有存疑的“圣物”是花了很大价钱的,光是荆冠的费用就比建圣礼拜堂本身要贵三倍。这些圣物最早被保存在圣礼拜堂上层的大圣龛中,可惜在大革命时期包括荆冠在内的“圣物”都散失了,残留的圣物现保存在巴黎圣母院的珍宝室,每年只在Good Friday展示一次。现在游客的参观热点是圣礼拜堂的彩绘玻璃。圣礼拜堂上层的彩绘玻璃自建成后就享有盛名,它有15面高达15米的彩绘玻璃窗,绘制了1113幅从伊甸园创世纪到启示录耶稣复活的圣经故事。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走进来,透过彩绘玻璃窗的光线使圣礼拜堂沉浸于光影和
色彩之中,如同感觉进入天国耶路撒冷一样。
与圣礼拜堂相邻的Conciergerie直至14世纪以前都是法国国王宫殿的一部分,其后逐渐成为巴黎法院和监狱的所在地(从风水迷信的观点说,这必然犯凶煞太岁,对皇家以后的气运不利)。这是法国最古老的监狱,国王在这里关押过谋刺者,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法庭进驻于此,曾经囚禁过4000多人(其中包括2600名的王室贵族)。2700多人,甚至包括恐怖革命的领导者罗伯斯庇尔和丹东都是从这里被送上了协和广场的断头台。这里最有名的囚徒要算是玛丽·安东瓦内特皇后(Marie Antoinette)了。当年皇后曾闹出了对造反的饥民说“没有面包,何不吃蛋糕﹖”的笑话。如今,皇后的囚室已经变成一个小纪念室,内有她的蜡像,看起来下场也是很凄惨的。佛法云:凡事有因果。印象中记得,以前曾看过某蜡像馆的照片,展出的是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血淋淋的头颅。可叹皇家几辈子的集孽,最后都报应在他们身上。
西提岛南边的先贤祠(Pantheon)原本是路易十五为圣女洁纳维耶芙(Genevieve)所建的教堂。路易十五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针对人们的规劝曾说过一句千古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1744年,路易十五病入膏肓,命在旦夕。他在病中祈求巴黎的保护神圣女洁纳维耶芙保佑,并且许愿,如果活过来,一定建造一座宏伟的教堂供奉她。结果诚则灵,还真的出现了奇迹。经过长期的筹备,1764年,他亲自为这座教堂奠基。可是他终于没有万寿无疆,而法国大革命的滔天洪水也滚滚而来。1790年教堂竣工时,大革命已经如火如荼,路易十六全家很快就要被杀头,革命群众到处破“四旧”,连巴黎圣母院都未能幸免。 幸运的是,这座尚未正式成为教堂的建筑还没有被狂热的革命群众完全捣毁。当时的革命权力机构“国民公会”决定把它改做纪念堂,安葬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 卢梭以及其他革命先贤伟人,以鼓舞民众,集聚民气。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先贤祠:大门正面门楣上镌刻着几个大字,“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伟大人物,祖国感念)”; 下面的柱廊是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浮雕;进入厅内,墙壁上和穹顶的油画不再完全是宗教内容,而主要描绘的是法兰西历史事件,如巴黎第一位主教圣丹尼斯被砍头,如圣女领导人民抗击蛮族等;正堂本该是供奉耶稣的位置则矗立着一组“国民公会”大型群雕;地下室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柏辽兹、马尔罗、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70 多位法国名人,其中有作家、科学家、政治人物、二战抵抗运动人士、共和理念和祖国的保卫者。
1851年,物理学家傅科Leon Foucault利用从先贤祠穹顶上悬下的摆锤,完成了著名的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后来拿破仑三世欲将先贤祠恢复宗教性质,傅科摆因此被拆除。在1905年法国政教分离法通过前夕,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又重新按上了傅科摆,使其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科学与文化意义。
西提岛往北走,经过市政厅要份巴黎地图。顺便说一句,虽然对巴黎市政府因其支持运毒轮的言行历来印象不佳,但却不得不表扬一下巴黎旅游局:市政厅广场前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非常和善地应付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发放地图和各种旅游资料的手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市政厅西北前行,就是大名鼎鼎的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这座由意大利和美国建筑师Renzo Piano、Richard Rogers 与 Gianfranco Franchini设计的怪里怪气的建筑就像艾菲尔铁塔一样,因为它的标新立异而遭到许多非议,有人戏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现在人们习惯了,不但见怪不怪,反而觉得非常方便实用。这座大厦打破了文化建筑所应有的设计常规,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同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是现代建筑中重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蓬皮杜中心不仅外部建筑设计与众不同,作为法国现代艺术展览中心,它的内部展出更常有惊世骇俗之举。如果说卢浮宫是“神”的艺术,,奥赛美术馆是“人”的艺术,那么蓬皮杜中心就属于 “非人的”艺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里,许多作品初看不明白,再看就更不明白了。这些现代艺术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欣赏得了的,走了走了,现在不提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了。现在许多文化艺术不为人民群众所欣赏,文艺作品又不被市场所接受,既不能流芳百世,也不会遗臭万年。艺术家们究竟想干什么?
蓬皮杜中心西面的St.Eustache教堂始建于1532年,直到1637年才完成。因地处卢浮宫、皇宫及巴黎菜市场Les Halles附近,在巴黎人生活核心中曾有过辉煌的年代:大主教Richelieu、社交名媛(后为路易十五情妇)Marquees de Pompadour和剧作家Moliere幼年时在此受洗,路易十四年轻时在此领受圣体,La Fontaine和Mirabeau的葬礼在此举行。使这座老教堂至今享有世界声誉的是它的音乐传统。教堂拥有法国最大的管风琴之一,每年夏天都举行管风琴音乐会,纪念柏辽兹的《感恩赞》(Te Deum)1855年在此初演。
老教堂广场上有米勒充满想象力的雕塑——《倾听》,大头和巨手现在成了儿童们的玩耍的好地方。
周六——凡尔赛宫
今天要去巴黎之行的压轴戏——凡尔赛宫。凡尔赛(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乘RER C线至终点站Versailles-Rive Gauche,一路上绝对的从众行为——不用问路,跟着人流走就到。凡尔赛宫原是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森林中建的狩猎宫。1661-89年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宫。
“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算是法国的“盛世”,必然要好大喜功。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圆顶和法国传统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此后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它的设计思想。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夏宫、玛丽亚•特蕾西亚在维也纳的美泉宫、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的无忧宫、以及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海伦希姆湖宫等都仿照了凡尔赛宫的宫殿和花园。
凡尔赛宫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璜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挂毯及巨幅油画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我们中国人参观凡尔赛宫,老是爱拿来与咱们皇帝住的故宫比。其实老祖宗的建筑外表虽然够威严气派的,但内部奢华舒适却比不了这西方的宫殿。以前在北京的时候经常陪人去参观故宫和颐和园,宫殿里面的感觉是阴森压抑的,人性化差了许多。不知是建筑设计还是其他的问题,采光明显不足。没有光明,没有快乐,估计皇帝在那里住久了也就成了太监。当然,从现代生活标准来看,这凡尔赛宫也不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浩大的宫殿里面竟没个浴室或者洗手间(所以王子常常偷着往壁炉里撒尿)。据说这是路易十四厌恶洗澡(一年只洗一次)的缘故。
在凡尔赛宫里人挤人地跟着绕来绕去参观了这个厅那个套房的,啧啧惊叹之余是头昏脑胀,渐渐地失去了那份良好的印象与心情。原因是参观者太多了,几乎每个厅都是前面的导游解说尚未结束,后面游人就在不断涌进来。真正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的是凡尔赛宫的大花园。这个花园是法式园林中的代表作,由众多的喷泉、雕塑、修剪齐整的树林、人工大运河及瑞士湖组成。大运河北侧还有路易十四为其情妇曼特侬夫人建造的大特里亚侬宫及其花园、路易十五为其王后建造的小特里亚侬宫及其花园、路易十六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修建的农庄和园林。
平时游览花园是免费的。从4月到10月,花园中心部分在每周六、周日还有节假日都会举行音乐喷泉表演,需要购票(8欧)进入。上午11点到12点间开放主要喷泉,下午3点半至5点开放所有喷泉,下午5点20至5点30专门单独开放海神喷池,并让游人登上表演观景台欣赏。在七月和八月的演出还会有壮丽喷泉夜曲(9pm-11:20pm),到时候喷泉会在夜晚会开放,人们可以欣赏到夜景的喷泉和烟花表演。在这里,人们赞美建筑师、作曲家和雕刻艺术家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才技能和艺术想象力,将水、音乐、艺术雕塑和大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