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京的桥(二)-卢沟今朝

(2008-08-20 10:31:16) 下一个

北京的桥(二)- 卢沟今朝

楼兰

http://blog.sina.com.cn/loulanshop

历史上的北京缺少自然水域,名桥也就不多。但依然有一座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的桥,那就是位于京城西南郊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它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清乾隆皇帝曾卢沟晓月汉白玉碑,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可这座桥真正变得家喻户晓,还是因为这是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卢沟桥在离京城很远的荒郊野外。因此虽然从小就知其大名,但却从来没有造访过。如今回到北京,忽然发现母亲现在的家居就在卢沟桥乡辖区内,可见不断扩张中的都市已经吞噬了广大的乡郊村镇。那么这久闻大名的卢沟桥也离咱家近在咫尺了,怎能不去看看?

从母亲家门口乘公交车仅几站地,在“抗战雕塑园”车站下了车。先进入我视野的也就是这占据了卢沟桥东的宛平城外南侧的一大片新建园地,显然因为这里是抗日战争爆发地而为这一带增添点儿抗战爱国教育元素。公园内有规整的路径花木草坪,中心区屹立着数十座规格统一形象各异的巨大深色雕塑。每座雕塑都人物繁多,代表了抗日战争历史长剧中的某一场戏,大理石的底座两侧刻有中日英三种文字说明。这组制作精良的群塑既现代又写实,不过外形过于统一,远看真有点像平原上林立的鬼子炮楼。雕塑群中央的一块巨碑上是江泽民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老江先生真跟乾隆爷有得一比,到哪儿都乐于留几笔字儿。



在雕塑园的草地上乃至宛平城下,分布着数以百计巨型馒头般的大石头墩子,上面书写着当年日寇暴行,都是从中国各地的地方志等历史纪录中摘取的,叫做“抗战石鼓阵”。这创意不错,但石鼓做工有点粗糙,看起来不象真正的石料,大概是水泥浇铸的,造型也不够美观

从抗战雕塑园东门进西门出,沿着宛平城西墙直奔卢沟桥。这桥正对着宛平城朝西的正城门,横跨永定河之上。桥东头就是乾隆御笔题写的那块鼎鼎大名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面桥背城,古今都是难得一景。



据说当年乾隆爷御笔为“燕京八景”树碑立传的类似石碑共有八块,分别立于北京城郊不同地点。如今有些石碑已经无存,对这八景到底为何也有误导。因此先题外话说说这“燕京八景”,指的是老北京的八处景点,最早见于金代,经过金、元、明、清各朝的修订,到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作诗提景名碑定案,这八景分别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春夏秋冬山水泉台风花雪月的都齐了。这些景点都是先有民众口碑再经过皇家审批的,有乾隆皇帝御碑为证。看官若听说还有另外的八景名称,那准属于其它的民间排行榜,只有这上述“燕京八景”才是官方批准的正牌货。

古人圈点的这燕京八景多数如今依旧是北京引人的游览名胜,御碑也还有若干安在。例如“太液秋风”的太液池即如今党中央所在的中南海,东侧有水云榭内立景名碑。“琼岛春阴”指的是北海公园的中心岛琼华岛,景名碑仍立于今白塔山东侧。“西山晴雪”描述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景色,乾隆把景名碑立在有代表性的香山的山腰。“玉泉趵突”是乾隆由原景名“玉泉垂虹”改的,以强调此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之状,这上有宝塔的玉泉山在万寿山西侧,颐和园昆明湖和京城内湖池之水多引自该泉。“居庸叠翠”描述居庸关八达岭一带长城蜿蜒山峦叠翠,自古至今都闻名遐迩。上述几处景色至今依旧,我也都曾亲临瞻仰过。

这燕京八景中也有的考据不确且已经昔非今比。例如“金台夕照”的黄金台据说有若干处,乾隆曾把景名碑立在朝阳门外,但石碑现已无存,我家当年曾住朝外东郊有个“金台路”,不知是否因黄金台而得名,不过毫无景观可看。"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但蓟门到底在哪里也有数种说法,如今那一带已经旧景不再,只有座现代立交桥叫“蓟门桥”。

“卢沟晓月”是唯一一处我不曾造访过的至今碑景具在的燕京八景,因此来此一游是我的一个心愿,谁知无需踏破铁鞋,来此全不费工夫。虽然不是趁着夜色因而不见“晓月”,但我庆幸是独自前来,即便顶着北京的七月骄阳,依旧可在静默中与古桥卢沟及古城宛平有一种心的交流

有一句歇后语说:“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从小听说这桥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桥栏每侧有140根汉白玉望柱,每柱上都有石狮子,有的一狮独坐,有的大小若干,造型姿态没有重样的。想数清楚到底有多少狮子还真不容易,就连官方记载数目也不统一,有的说是四百八十五,也有说共五百零一个。今天走上卢沟桥头,已然不可近距离触摸桥栏石狮,因为在一米开外加了一道铁栏以隔离游人。为保护古迹,这也是应该的,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桥确实经不起再多的损害了。看得出望柱和狮子是在不同朝代增补塑造,因为狮子的刻工、石材的颜色和被风蚀程度都很不相同。岁月风雨的侵蚀和枪林弹雨的痕迹,使汉白玉石栏及形态各异的石头狮子不再洁白如玉,而是带着沉重的沧桑感。

据记载,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金代,明1444年重修。清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至今也有三百多年了。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十一个涵孔。当年马可·波罗在他的中国行游记中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 无二的桥直到二十年前,此桥还担负繁重的通行运输任务。如今桥面中间还保留着一部分原装石板路面,已经被踩踏得坑洼不平,可见它数百年来负荷量之重。现在这座古桥已经从交通枢纽的岗位上光荣退休,并享受国宝级高待遇,被圈起来作为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和旅游景点,游人上桥得付门票20元。不过它依然是这一带永定河上唯一的步行桥梁,仍有骑车步行的当地居民靠它通行两岸。



卢沟桥名称来自桥下之水原名卢沟河,上流为桑干河,据说早年经常洪水泛滥,因而改名为“永定河”以求平安。此河恐怕曾是北京周边最大的自然河流之一,风水轮转至今河水却几乎干枯,近年经过治理,起码卢沟桥近旁看来水量充足河面浩淼。在古卢沟石桥北侧不远,有一座锈迹斑驳的铁路桥,大概已经废弃无用。而南边一公里处则是卢沟新桥,那是新造的高速公路桥交通动脉。这三座跨越永定河的并行桥梁,反映出时代和交通工具的变迁。

走在卢沟桥上,不能不联想到“七七事变”的炮火。1937年7月7日发生在此的那场导致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交战,前因后果已是人所皆知。中国近代史上惨烈的这一幕,为这座桥增添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和马可波罗的游记。漫步此地,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乾隆爷诗中的“薄雾轻霜,晓月苍凉”,更有悲壮雄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从卢沟桥东行,就到了宛平城西门口,想当年二十九军的抗日军士们就是冲出这城门与来自永定河西的日寇在桥上浴血决战的。虽然城墙上残留着日寇枪炮的弹痕,宛平古城的城廓城门保留非常完好,当然也经过了近期修缮。对着卢沟桥的西城门应该是正门,上刻有“宛平城”三字。城门有两重,之间有方形院落即瓮城,内城门上有门楼。入城后,一条笔直的新铺石板路连接东西城门,街道两侧的店铺民居多为古典传统式样,连小学、邮局等都设在古建筑中。还意外发现,路边有老字号王麻子刀剪铺的老作坊可供免费参观。

曾经远赴外省看什么边陲古城江南古镇,谁知咱皇城脚下就有这般具有古代美誉和近代英名又保存完好的古城。且不说旁边的卢沟名桥,光这宛平古城,就该是非常有价值的旅游胜地,我看比什么大理古城之类都强。然而,这城里却显得过于清静甚至有些萧条。



宛平城据载建于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战乱期,建城旨在屯兵防御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京。此城是一座桥头堡,城垣建筑与北京类似。如今北京城墙已经无存,作为缩影的宛平城更加珍贵。宛平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有东西城门两座。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城西卢沟桥是北京北上内蒙、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特殊地理位置也使宛平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清代以来,永定河两岸商户渐迁城内,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庙宇,单纯军营格局演变为旅途中转站和经济商业重镇1984年重修了城墙、城楼和瓮城。20世纪末,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宛平城明、清时期原貌,将柏油街道恢复为青石地面。经过近年修缮复建的宛平城已于2005年开街,但三年之后的今天,街上那些古色古香的店面真正营业却很少,游客也寥寥,大白天就有很多当地人坐在街上聊大天。那些挂着茶楼、戏院、药铺、客栈等牌子的老建筑,若照实运作起来应该是很有风味的,空置着却太可惜了。

今日宛平城的中心是一座巨大的现代化建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设计时新,气势宏伟。最豪爽的是参观免费,只需当场领票并通过安全检查。展馆入口大厅有巨大雕塑群,两侧是毛邓江胡等领导人题词——哪儿都少不了的中国特色。从建筑和规模来说,这纪念馆算得上世界一流水平。浏览设列的内容,感觉是还是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为中心。其实如今大伙都明白,当年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是国民党领军,共产党搞的是边缘游击战。不知国军元老及后代们看后作何感想?这个纪念馆完全可以吸引台湾和海外华人观众甚至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外国游客,不过内容得做尊重历史客观的修改。展览的说明文也光是中文,但却有以中日英三种语言解说的录音机供参观者借听。纪念馆内观众不多,但有些成群而来的中小学生,这倒是对新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造型现代的纪念馆在古城的环境中显得有些突兀,但考虑这地方的特殊历史到也无可非议。如何利用传统民俗风情和现代民族情愫的双重优势来开发旅游资源才是当地应该考虑的。不过,没有过度开发倒使宛平城不象很多旅游区充满浮躁的商业气,人气不兴旺却比较清静恬淡,倒挺符合我来闲游的心境。从抗战纪念馆出来已是正午时分,我很想在这宛平城内找个街边餐馆,坐下来点儿特色小吃,可惜也无寻处。只好在一家外表和内部都即不传统也不现代的没品位小店吃了碗普通炸酱面,酱太咸,面忒硬,唯一引起怀旧感的是北方家常饭的那种制作不精心。

走出冷清的宛平城东城门,却是一派热闹的世俗景象,沿街布满了餐馆商店,虽然说不上顾客盈门,也总是人来众往一派生气。为何如今的店家不像古时候那样迁到城内那些古雅店堂去经营?是租金太贵?还是客源不足?当代北京人的经济脑瓜不会还赶不上古代人吧?

卢沟桥/宛平城景区具有位于首都近畔的“地利”优势,政府为维护修缮古桥古城建造新纪念馆雕塑园也投资不菲,却仍然没令这里红火起来,到底缺失的是“天时”还是“人和”?——咳,这些轮不上咱操心,自己满意的是,卢沟桥一游不虚此行!无论当代的北京城内外建造多少宏伟时髦的桥梁,这座卢沟桥依然称得起是本地老、最独特、最壮观、最闻名世界的,无愧于“北京第一桥”的美称

20088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SUNNE 回复 悄悄话 修得比以前漂亮得多了。
sydney-boy 回复 悄悄话 1986年去过,是骑自行车去的,8月的天气很好,当时一点都不觉得远。经过西瓜地,是郑州7号,才到。四周很寂静。远远望去是新桥,挺繁忙的。在旧桥底下厅留了差不多2个多小时,浮想联翩,感概万千。一边是繁忙,一边象是被遗忘。北京有太多的历史沉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