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在美国
吟寒
北美女人大本营>>>
第一次听朋友提起蒙氏教育是几年前,女儿刚出生不久。当时孩子还小,离入幼儿园还早,可我却从此将蒙台梭利这个名字记在心里。这些年我一直没有放弃对蒙氏教育理念的追踪,渴望对此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今年10月,我借着搬入凤凰城的机会如愿以偿地将已经四岁的女儿送进了附近最好的一家蒙氏幼儿园。从此,蒙氏理念真实地走进了我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你了解蒙台梭利和她的教育理念吗?
玛丽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后迁居罗马。26岁时在罗马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罗马乃至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那一年是1896年。后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职时,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1901年,蒙台梭利再入罗马大学深造,学习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1907年,在罗马圣罗伦佐区贫民窟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接纳3至7岁儿童,将自己多年来研究的教育法运用于正常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1912年蒙特梭利前往美国,受到爱迪生等名人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虽被迫离开她的祖国到了印度,但她的“儿童之家”和师资训练单位,在战后却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蒙台梭利不但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并就此发表许多论著,诸如《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等。其中《蒙台梭利手册》是应美国教师、家长和教育家的请求而写作的。它不仅是运用蒙台梭利的方法和教具的指南,而且是指导教师设计和制作教具的参考书。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不但在意大利得到推广和肯定,并日益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最终成立了国际蒙台梭利协会。这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于195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包括自动或自由原则和义务或责任原则。所谓自由原则,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多以孩子自由活动和自主发展为主。除去必要的指导,老师一般对孩子们的生活不加干涉。蒙氏认为无论老师或家长,对孩子都不可发号施令,也不必施以奖惩,而是在自由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为了实现自己这一套理论,蒙台梭利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预备好的环境”、“精神预备好的老师”和“蒙氏教具”。孩子要自由发展首先需要一个适合他们成长和活动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特为儿童所设。我所理解的“精神预备好的老师”不但是蒙氏学校的教员,也包括父母本身。我们不但要做观察者、示范者、还要给孩子们提供对周围世界的解释,为孩子们预备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在生活中彼此沟通,在学习中指导,更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放弃专制,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改进。蒙氏认为儿童的本质是工作,他们喜爱工作甚过玩具,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
蒙台梭利和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教育家卢梭一样强调孩子们的个性和自由,自主的权利。蒙氏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卢梭创立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卢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和善良的人。在他看来,培养自然的人,就是要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为基础,让儿童自然地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他认为不应为儿童确立不可及的目的,不能迫使儿童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应当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生活,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想他喜欢做的事,因为自由是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蒙氏则善以教具来引起孩子们自由活动和自动学习的精神,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能。为了养成孩子们自由与独立,蒙氏强调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照顾自己,照顾周围环境,待人接物的能力。
女儿在蒙氏幼儿园里学习,我则伸长了自己的感觉触角在观察、在琢磨、在聆听——
你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预备好的环境吗?
走进女儿的新教室,和其他幼儿教室相似,孩子们的活动区域在教室当中。但环绕周围的全都是低矮的橱柜和架子,没有任何教具或图书放在孩子们够不到的地方。图书分门别类,尽量都能让孩子一目了然,从而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而不是一本本插放在书架上。玩具同样是各得其所,并都有单字标签说明,这样孩子们在每一次拿起一样教具时,就在重复接触一个单词,久而久之就了解了抽象的单词和实物的联系。这也许就是所谓在自由活动中学习吧。
如何在自己家中给孩子营造一个预备好的环境呢?家庭毕竟不是学校,除了孩子的学习和活动,还要照顾正常的家庭生活。
现在的孩子谁没有成堆的玩具?很多家庭都是把玩具收在玩具箱里,根据蒙台梭利对环境的要求,玩具箱不如玩具架。玩具塞进箱子里,每一次翻找都很麻烦,摆在架子上则一目了然。当然,空间是个问题。那么就把玩具分成几批,架子上放孩子最近阶段最喜欢的玩具,其他收在箱子里,隔一段时间换上一批玩具,那么不但节省空间,还让孩子保持新鲜感。这个来自校方的建议确实给我解决了一大难题。女儿的玩具图书比比皆是,感觉总是收拾不清楚。纸箱、壁橱、大小盒子都被我们利用起来放玩具,丈夫甚至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专门放玩具的柜子。可女儿似乎并不喜欢,因为她觉得不方便,想找一个玩具总要翻箱倒柜地费半天劲。如今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常用和过时的玩具分门别类,家中玩具架虽然不多,但我把过道里一个带格子的大壁橱腾出来做了女儿的玩具库,这一来不但节省空间,而且方便女儿随时挑选。
孩子的卧室里可以布置一张小矮床,一个小梳妆柜,只在其中放入当前季节的小衣服。最好在卧室里还有一张小书桌,几个低矮小书架摆放孩子的图书文具。衣柜里也有讲究,可以自己动手把高处的衣帽杆降低到孩子的高度,这样孩子可以自己整理衣服。上面多出的空间则可以改装成架子,放置不常用的玩具箱和衣箱。厨房里、卫生间里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矮凳,以便孩子开关水龙头,自己洗漱,无需帮忙。现在家庭的居住条件都比以往宽敞,孩子也少,一般家里都有孩子的游戏间。但试问:有哪个孩子喜欢自己呆在游戏间里玩耍?几乎没有。孩子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当个小尾巴。既然如此,何不省了那个游戏间,而在家里的每个房间都给孩子布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角呢?比如,客厅里可以有孩子一张带抽屉的小桌子、一把小椅子,抽屉可以用来放孩子的画笔画书和纸张、甚至父母的卧室里也可以放一些孩子的图书玩具。其实,怎样布置空间并没有一个标准,只要是方便孩子,适合孩子自由活动和学习,那就是预备好的环境。
有一个蒙氏示范家庭曾经谈到鼓励孩子去做所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提供给孩子最方便的生活环境。而这样的“方便”也许违反了我们正常思维的方式,比如他们专门从厨房比较低矮的橱柜中腾出一个改制成孩子的衣柜,由于挂衣杆和孩子的个头差不多,这样孩子就可以方便地整理自己的衣物。
按照这些建议,我把女儿的玩具图书画册等等都重新找了安置处。客厅的电视机柜里腾出一部分空间摆放女儿每天学习时需要的习字本、益智类练习册、和几本图书;休闲厅的茶几柜里是女儿的绘画和手工工具;小卧室的衣柜里几个架子用来做书架,图书都不再并排插放,尽量能使不太会阅读的孩子从封面的图片上一目了然其中的内容。
你是否懂得孩子更需要尊重?
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精神随处都在,并不只满足于他的那些玩具。比如,孩子对妈妈在厨房的各种活动充满好奇,而我们一般都不赞成孩子在厨房范围内活动,因为潜在着许多危险。而蒙氏的观念是永远不要对孩子说“Don’t touch(不要动)”,如果你这样对孩子说,那就等于对孩子说“Don’t learn(不要学)”,孩子也许会从此不自信。示范家庭建议在厨房里专门给孩子设置一套适合他们的厨具,比如不太锋利的小餐刀,不易碎的餐具,而且很明确地让孩子知道这些都属于他,由他支配。让他体会到参与家庭事务的快乐,更感受到父母对他的respect(尊重)。
蒙氏理念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说话时要避免使用指令式的语言,要尽量用第一人称“我”同孩子交流。比如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时候,最好不要说“不许哭”这类字眼,换一个方式“我觉得你这样哭不但影响别人,而且也让你自己更难受。如果你坚持要哭,请你到你自己的房间里。等你平静下来,再来找我们。”
要尊重孩子,就必须学会观察并理解孩子。“永远不要期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到像你自己做的时候一样好”,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这关键的一点。比如,你让孩子扫地,他绝不可能像你做得那样又快又好。成人在做事的时候注重一个结果,而孩子在享受整个过程。孩子扫地的时候动作缓慢轻柔,那是他把扫地当作游戏的。即使在孩子做过后你必须再返工,也要鼓励他做得好。无论孩子在尝试的时候怎样失败,都不能去制止他或笑话他。就像当我们的孩子在最初学步的时候,也许第一次他只能迈出一两步就跌倒了,可此时有谁不依然为此欢呼呢?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遭遇挫败的时候,就让我们想想他们迈出第一步时的情形,让我们以同样的喜悦给他们鼓励。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承认,西方父母要比我们中国父母做得好。中国传统式的家长,讲究的是威严。“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是被许多旧式父母奉行的规则。殊不知家长威严的维系靠的不是专制式的管教,尤其是对待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棍棒下长大的孩子“听话”是因为惧怕,在尊重中成长的孩子“听话”却因为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懂得以同样的尊重回报父母,回报给周围的环境。尊重不但体现在父母和子女的言谈上,更体现于对家庭事务的参与中。即使孩子小,父母也需要养成征求孩子意见的习惯,是否采纳并不重要。我们刚搬家,卧室需要粉刷,我习惯问一下女儿喜欢什么颜色,选好颜色后,再问她觉得怎么样。女儿虽小,但她喜欢参与意见,也并不在意自己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最初,丈夫总是说“她那么小,知道什么颜色好?”我提醒他,这是鼓励她参与的办法,要让她感到爸爸妈妈在乎她的意见。在给她的小卧室里挂照片的时候,丈夫主动征求女儿的建议,看照片挂在什么地方好看。女儿个头小,就愿意挂低一点,这样她能看到。虽然这样挂也许影响美观,但有什么关系呢?那是她自己的房间,我们尊重她。
你给了孩子足够的选择自由吗?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是蒙氏理念中又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每天早晨上学去穿什么衣服,搭配哪双鞋子,午餐要带什么,都可以由孩子自己决定,并在头一天晚上就准备好,以便早起不至匆忙。如果孩子的选择有不合适的地方,父母可以给予指导,并解释不合适的原因,而不能简单直接地说:“就应该这样,大人说的没错!”所谓小孩子性情如夏日的天气,有时不易捉摸。尤其是在一整天的忙碌后,孩子的情绪会变化很大,父母上班劳累一天,耐心也大打折扣,面对孩子的“闹”就难免会“恼”。怎么办?给孩子选择。比如,你要求孩子练琴,可孩子拒绝。此时请记住“永远不要和孩子争论,因为那样你肯定是输家。”这种情况下不如提出让他去画画或者做手工,由他自己选择,等孩子的情绪恢复了,再练琴。长此以往,会在孩子心里形成一种概念,你尊重他的权利,那么他也要尊重父母的建议。
以前,我也会犯过于主观的毛病。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做练习册上的练习,其中内容从最简单的字母,数字到,读音、拼写、算术、直到最后的简单阅读。我想教她学习读音,女儿跟着我念了几个字母,填了几个空,就开始自顾自把练习册朝后翻去,最终停在图文并茂的阅读理解一章,执意要我给她讲故事。我看她不按我的思路学习,就有些急躁。孩子有她自己的想法,而且时常比父母更执拗。我无奈,看了看文字内容,发现这些小故事都非常简短,每个故事之后有两个小问题,启发孩子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我接受了孩子的建议,但讲故事有个小条件,就是要用英文来讲。女儿很爽快地答应了。几个故事讲完,效果非常好。不但帮助她练习了英文的听说,还让我更好得掌握了她的理解能力。
然而,选择并不代表妥协,尊重孩子的个体权利也决不意味着迁就。比如,孩子拿着笔在桌上乱画。严厉的制止经常适得其反。不如心平气和地告诉他“笔是在纸上画画的,如果你坚持要在桌上画,那么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今天你不能继续画画了,你可以去玩别的玩具。”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等孩子接受了你的建议后,要加深他对此事件的印象“以后画画你该怎么做?”也就是说,尽可能地让孩子懂得接受行为规范,并自觉自愿地遵守。
你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生活吗?
孩子是喜欢规律生活的,有章可循会让他们觉得快乐而自信。散乱的生活只能让孩子无所适从。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成员都应遵守的规章、每日的作息时间等等。而且,这规章一定要全家人一起维护和遵守,这样在孩子犯规而受到惩罚的时候,你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我们这样要求孩子,那么即使电视里正播放最精彩、不容错过的节目,吃饭的时间,我们也要主动关掉电视,直到全家都吃完饭。一个家庭有章可循,就如一个国家有法可依,谁犯规谁就要为此负起责任。这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言行负责的途径。比如,我们要求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不得随便乱发脾气。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我们就可以说“我们谁也不能乱发脾气,这是你自己认同的规矩。我希望你能停止哭闹。如果你继续,请你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不要影响他人。”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懂得自己的行为需要由自己负责,并且主动理解和考虑周围人的感受。这一点在他今后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尤为重要。以前,我们以为美国人都很我行我素、个人主义,其实这种看法很偏颇,有失公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实际上渗透于他们的行为规范中的方方面面,因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走出家庭,社会生活也需要我们遵守一定的规律。蒙氏虽然提倡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但幼儿园里依然有很多的“规矩”要遵循,并非一个无纪律的自由王国。孩子们早上到学校一定要热情地向老师问好才能走进教室,放学时即使家长已经等得心焦,孩子们得不到老师允许是不得擅自步出教室的。女儿在学校学到的餐桌礼貌已经很自然地带回家里来,比如嘴里含饭时不能说话、双臂胳膊肘以上部位不得放在餐桌上、不得将碗端起来吃饭等等。有时候,我们自己注意不到,女儿还会很严肃地对我们发出警告。这些细节也许在家庭中不算什么,但走入社会,就因小而大,最终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
你是否过于包办孩子的生活?
我们中国的父母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包办”,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时候,这“包办”几乎涉及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蒙氏的理念则是只要是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尽量不要帮他做,给与指导,但不干涉,让孩子自由愉快地参与家庭事务。也许是因为女儿从小就由我自己带着,工作和家双重压力让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包揽孩子的一切。于是,女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好。自己整理玩具图书、自己穿衣吃饭、早晚的洗漱基本都能自己独立完成。洗好衣服,女儿能够挑出属于自己的衣物,并折迭整齐。如今我做饭的时候,女儿也会主动要求来帮忙,帮我洗菜,拿小餐刀切菜,收拾餐桌,孩子都非常乐意去做。院子里浇水除草、房间里粉刷墙壁,都是女儿特别感兴趣的。这样做不但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和父母一样承担着家庭义务。
很多父母注意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立能力,却忽略了社会生活中孩子同样需要自主自立。比如,对兴趣班的选择。面对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我们在为孩子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主观得决断了呢?看看周围朋友家的孩子都在学钢琴,是不是不顾孩子的兴趣就盲目得随了潮流呢?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我自作主张为她报名参加了舞蹈班。看到别人家的小姑娘穿这芭蕾舞裙的美丽模样,我就心痒痒。没有顾及孩子的喜好,也没有更多地考虑到舞蹈班的实际情况,结果女儿学了两次就不爱学了。征求了女儿的意见,我重新为她报了游泳班和体操班,因为是她自己的选择,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每次上课都是乐趣。
自由自主是否等同于“放任自流”?
这些日子,我一直注意观察蒙台梭利学校,我的担心是太过自由化的教育让孩子们变得没有团队观念、以我为中心,担心老师强调孩子的自主学习,而缺乏足够的指导。前两天,我为此每天提前一会儿去学校接女儿,通过教室的one-way window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情况。我发现这里的老师对孩子们甚至比其他学校更加认真负责。女儿由于是中途插班,一开始有点跟不上教学进度,Mrs. Ginny老师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单独对她进行辅导,女儿坐在老师身边,一字一句地跟着老师学习英文发音,没几天进步就已经很明显。不但如此,当我向Mrs. Ginny询问女儿的情况,她主动地邀请我教室里,给我展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详细介绍在家里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我和Mrs. Ginny约定每月面谈一次,以便学校和家庭双方更好掌握女儿的各方面发展情况。这样有张有弛的教育环境值得家长信任。
蒙氏教育虽起源于上个世纪初,但经过许多年的不断完善,蒙氏的教育法和她们所关注的焦点已经触及到现代儿童生活的更多细节。比如关于看电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女儿学校的校长就经常地提醒家长注意。在如今这个电子时代,不允许孩子看电视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节制,有选择性地观看节目。在这方面,做家长的一定要给与正确的指导。看电视损害得不只是孩子的健康,还有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电视,让孩子们被动的接受,长此下去,势必会阻碍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精神。还有,如今充斥于市场上的各种战争玩具、暴力电子游戏,这些的确能让孩子们投入地玩很久,而大人则可不受打扰地做些自己的事情,殊不知这些看似无危险的游戏在孩子心中种植的却是暴力和血腥。接近年底,各大商家更大力地做这类玩具和游戏的广告,但校长在给家长的信中很诚恳地写道:“请你们在为孩子选择节日礼物的时候慎之又慎,尤其是父亲,避免给孩子买这样的暴力游戏。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这个社会未来的安宁,请远离这些有潜在危险性的玩具。”可见,蒙氏的自由学习理念也是建立在指导的基础上,有益的诱导才能达到自由学习的初衷目的。
女儿进入蒙氏学校以来,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学习和生活的自觉性提高了。这是很令人惊异的变化。自由自主的教育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态度。以前女儿喜欢看动画片,每次播放的时候就会聚精会神,眼睛好像长在电视上一般。而如今,四岁的女儿就知道看电视不得超过一定时间,她自己知道掌握,一般看了十五分钟左右,就主动地关上电视开始进行其它有益的活动。晚饭后稍事休息,就开始拿出习字本写字。有时晚上外出,女儿总不忘在睡前说一声:“妈妈,今天忘了学习呢!”
你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吗?
什么是父母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名牌高档的服装?眼花缭乱的玩具?的确,这些能换得孩子片时的快乐,但只有“爱”能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幸福。蒙氏理念不但强调自由,更强调爱。不但要爱孩子,更要爱家人。父母彼此相爱,家庭幸福美满,这是为孩子准备的受益一生的最好的礼物。工作的烦恼不要带回家里,面对孩子,时常愉快地微笑。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快乐的,生活是轻松愉悦的。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多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读书。假日里,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和孩子一起安排家人的假日旅游,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有可能,每周安排一次家庭聚会,家庭成员可以畅所欲言,让交流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良好的家庭气氛能够让孩子感到轻松,不但作孩子的家长,更要做孩子的朋友。我曾经听人说过“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其中所取的就是一个“平等相待”,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那么孩子会以同样的爱回馈给父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人为善的品格。
如今蒙台梭利学校已经遍布全球,在中国也是方兴未艾。注重教育,不但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如蒙氏教育法中提出的那样给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