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洋更宽的是观念
(2004-01-09 08:10:26)
下一个
比大洋更宽的是观念
商慧明
一到美国就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女留学生和美国小伙谈上恋爱了。按外人评价,这对恋人无论从身高还是从性格上来看,都是绝对般配的:男的高大威猛,不乏绅士风度;女的聪明伶俐,又兼温柔可人之性格。然而就在新婚之夜以后,两人便分手了。这儿的中国朋友只见这位中国姑娘两眼红肿,见人就低头而去。大家都很关心这对情侣,但谁也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过了很久,姑娘才向一位熟悉的大姐道出了原由:
原来新婚之夜,娇羞的女孩向新郎坦陈:“你是我第一个男人------”如果这话出现在中国新人之间,必定会给甜蜜之夜增添无限柔情。然而美国新郎却因此愤然作色,大声嚷叫:“我,是第一个?------你竟然没同其他男孩-----”仿佛自己受了最大的欺骗和委屈,全无昔日绅士风度。
作为同宗同源的中国人,我们很理解姑娘表露了自己守身如玉的心情,但可笑的美国佬却认为,你是因为没人要才找上了我!姑娘因此移居他州,笔者无法核实细节,但两国文化道德观念差别之大,由此可略窥一斑。
也许,只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才能真正体会到两国观念的差别。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与重新面临不同的人种、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在美国只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自己给自己找些麻烦,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活下去倒也不难。而真正令人困惑的却是很难了解美国人的心世界。有时甚至会感到越和他们相处的时间长,就越不了解他们。
初识美国人时,都会为老美的阔绰大气而折服:买车要买最好的车;垃圾箱里丢满了完全可以用的家具、自行车甚至电脑;到饭店里吃饭往往是吃一半,倒一半,还振振有辞:我不倒掉,会有更多的人失业等等。
但实际上,美国人是虽然貌似大气,但并不阔绰。饭店里固然有吃一半,倒一半的客人,但大多数客人都舍不得浪费,而将剩下的食物打包带回家。
911之后,许多投资者认为房地产最有可能保值,把资金投向了此业,美国的房地产业因而火热了几天。局外人往往因此感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为老美依旧阔绰得很。但一年后的今天,美国的银行里便收满了抵押还债的房产,一些冒充大款的阿狗阿猫们原形毕露了:银行里既没有大把的存款,最近又丢了稳定的工作,付不起每月的购房贷款利息,只能过了几天瘾后,便把新房抵押给银行了。
又如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汽车销售商便做出广告:不要首付,只要每月付200或300美元即可将新车开回家,于是该店家门前挤满了欢天喜地的美国人。原来,这些想买新车的美国人连首付的几千块美元也没有,有这样的好事,自然不会放弃。而这里的中国人要么不买新车,一买就付掉一半的费用或干脆全付完,决不愿意有欠债的感觉。比较一下,倒是中国人比老美阔绰了。
为什么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反而没有中国留学生有钱呢?原因就是中国人时刻想的是,多存些钱以防不测,而美国人总是一有钱就下馆子,开party,欢度今宵,宁可周末或月底可怜巴巴地啃个面包打发肚子。如此久之,观念差别就导致经济峡谷了。
当然,也有另一类美国人,虽然很有实力,但从不愿意露富。这里有位著名的教授,学校和系里都以财神爷戏称。他不但每年能为学校争取大批资金,而且自己身价也不菲。到过他家的人无不为他有拥有的豪宅而惊叹。但他从来就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上班的。按以貌取人的习惯来说,这老头绝对是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典型。
所以,看多了这些情况,便会知道大凡撑着架子,喜欢在外国人面前装着虎死不倒威的老美经济上往往窘迫得很。而不愿意显山露水,外貌平平的人未必不是个财神。这只是隐藏个人隐私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谈到隐私问题便又触及了老美奇怪心理禁区。美国人特别喜欢交谈,喜欢开玩笑,似乎让人感到美国人很开放。但实际上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注重个人的隐私的保密,除了必须公开的信息外,诸如驾驶证等以外,其他有关个人的一切信息都封闭的严严的,不让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诸如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更是很少提及。
比如美国人聚在一起很容易热火朝天,但对个人的住房则要求静之又静,不能容忍别人的吵闹,乃至他人的窥视。曾经有位家底殷实的美国人在本地山脚下,即国内称高尚住宅区内建造了一幢别墅。但得意了没几天,该仁兄发现竟然又有一幢小楼远远拔地而起,妨碍了自己的视野,而且大有窥视自己隐私之嫌。于是一场官司在他和房产商以及第三者之间旷日持久地进行着,弄得当地沸沸扬扬的。
当然害怕别人窥视隐私,并非说明自己就没有窥视他人隐私的企图。美国商场中单筒高倍望远镜一直旺销,未必都是鸟类和气象爱好者所为,没准那位仁兄家里也藏着一架,夜夜窥视他人呢?
所以,在美国入乡随俗,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是有必要的,但也不必对洋人的这种习惯顶礼膜拜,因为这仅仅是生活方式而已,与道德理念关系不大。
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是个人隐私的东西,老美却不可思议地大肆宣扬。这里曾经举行过类似选美的美胸比赛,比哪个美女的胸部最大云云。比赛结束,桂冠落在了一位美女身上,正当观众们以礼节性的鼓掌表示祝贺时,台下她的丈夫感到余兴未尽,跳将起来,双手高举,嘴里狂喊:“This is mine!”一脸幸福和自豪。且不说举行这样的比赛本身就有触及隐私之嫌,假如中国也有此类比赛,中国的丈夫会如此助兴吗?
又如美国人很喜欢电视关于现场判案的节目,几乎每个电视台都有相关的节目。节目中的案件和当事人都是现场录制的,没有一点虚构的成分。当事人会就两方的争端坦陈自己的理由,由主持人或法官进行定夺是非。为了证明自己,当事人往往将自己的隐私一锅抖露。有次一妻子为了证明儿子并非与他人“一夜情”的结果,与丈夫走上了节目。尽管妻子披露了与丈夫作爱的时间和细节,丈夫还是断然否认孩子是自己的儿子。最后主持人公布了权威机构测定DNA的结果,证实了丈夫的怀疑。可以想见这位捂脸痛哭的妻子的尴尬心情。
这类纯粹属于两人之间的隐私,只需测定一下即可,完全不必上台演示,为什么老美偏偏选择公开亮相的方式呢?原来,我们关于男女交往、审美的道德准绳与老美大相径庭:我们以为美的东西应该含蓄、委婉,最好藏在家里独自欣赏,而老美则认为人的美丽和爱情是天赋自然,应该普天共享。既然不认为是隐私,当然也就一脸坦然了。
美国人性格中的多元化成分也让人捉摸不定。如果单从生活习惯上看,你可以认为美国人性格中有很多保守和守旧的东西:不是参加宴会和上班,恐怕你邻居的衣服永远是一个款式、一个颜色;老顾客总是在老时间、老地点,要求同一种饮料、同一种菜点,几年十几年一贯制。不过,在这种观念还未延伸出去之前,还是能让人感受一点可爱之处的。比如饭店的老客人车还未在门前停稳,员工们已经知道客人的所有爱好和习性:总要开门时望一下身后,总要拿着菜谱看上半天,最后总是点每次都吃的“宫爆鸡丁”。女招待甚至可以预先知道,这次服务可以得到3元小费等等。
但是如果老美的这种保守和守旧在政治观点上延伸出去的话,你就不会那么愉快了。虽然中国这几十年改革开放已经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人们眼光和境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对于孤陋寡闻的美国人(也许这是给他们最好的评价,这也包括那些加入美国籍的华裔们),中国的变化都是天方夜谭,他们始终固守着不知道从哪部电影中看来的中国印象。
1999年12月3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世纪变迁的日子,各国各地电视台和媒体都将这一刻定格,供观众读者玩味。可怜的是美国堂堂的《时代》杂志为中国留下的“倩影”竟然是:一个满脸皱纹的中国农村老汉茫然地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前,不知所措。摄影者甚至不愿让南京路夜市任何一点亮光进入镜头,却在图下标明“中国上海南京路”!抛弃政治的偏见不说,就是从艺术或专业的角度看,这幅照片都称不上佳作,竟然上了《时代》。尽管《时代》登过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照片曾令我们高兴过,但这次我的儿子却将《时代》狠狠地踹在了脚底,因为他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家乡蒙灰。
因为媒体的这种偏见,导致即使那些平常很友好的美国老百姓对中国也有很大的误解。在他们的脑子里,中国人永远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可怜兮兮地在大洋的另一边挣扎着——这有点像上个世纪60、70年代,我们认为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样,至于中国出现的杰出人才、中国经济文化的成果,比如中国留学生的出色表现,比如浦东的发展,他们都认为是异类或是个别现象而已。
这其中不可避免地有政治的偏见,但也有地域的原因。正如我们站在美国的大峡谷边,感叹的是大自然造物的能力,却不会有站在外滩江边,为家乡自豪的感觉。他们也是如此,尽管他们中的少数人来过中国,但他们永远不会因你的发展而自豪。这种观念的差别也许永远难以消除。所以,无论盲目自大或以自卑,乃至取媚与他人的方式来消除两国的观念峡谷都是不可取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忘记尊重他人的习惯,何必在乎别人怎样看待你呢?
说到媒体,不能不说几句。之所以两国有如此大的观念峡谷,媒体在其中的推波助澜实在不可小看。一个人脸上有个痣本来无伤大雅,如果颜色大小得当,有时还能成为美丽的助因。可是经过无数名医的会诊以及现场电视转播后,这个原本可以成为美人标志的痣,被语言和电视技术强化放大,便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了。甚至对那人存有好感的人也心里犯了疑惑:那玩意是不是个肿瘤?
美国的媒体就是这样一个惟恐天下不乱的机构。应该说美国媒体的从业人员都非常敬业,只要观众和听众喜欢,他们会竭尽全力,从各个角度反映事情的原貌。前不久连环阻击杀手落网了,可是有关杀手的报道却方兴未艾。你可以从报纸和电视上了解到杀手的童年、家庭,了解到杀手每次作案的地点、角度以及作案的枪支、车辆,甚至知道杀手每次如何躲避警方追击的手法。大家都说,这几乎不是在报道新闻了,而是教唆人犯罪了。果真,没有几天,美国各州便相继发生了各种枪击事件,令警方伤透了脑筋。
知道这些你就可以理解,还不是美国友好朋友的中国会被美国媒体怎样的粉饰和加工。911后随着反恐怖联盟的扩大,中国已经不再被美国媒体经常作为嘲笑和攻击的对象了,而且中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开始改变了一些美国人的观念。但要填平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鸿沟仍非易事。
中国与美国的制度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虽然不全面,但至少通过电影和报纸等媒体的介绍,对美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且大多数是正面的印象。而美国媒体几乎没有有关中国的介绍,有的也只是台湾之类的小报小台,角落里发发议论而已,所以美国人只能从“卧虎藏龙”之类的电影中得到一点中国的信息了。加之,原来可以借助“小耳朵”收到的中央4台的中国电视如今收费高高,所以今天美国人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和身份(比如商业或间谍)几乎不可能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这里有位中文不错的老美专门替华裔操办移民事务,为了得到两方人的认可,此老兄竟然穿着中国的长衫,留着大辫子!以为这才是现在中国正规场合的传统装束。其他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就可以想见了。
不过,美国社会也有我们觉得不错的规则和理念。一个民族和国家既然能够存在下去,并且以一个强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必定有它自己合理的解释和理念。
美国社会很重视人的诚信,只要你每月按时付费(房费、电费、购物费),那些银行和信用卡公司会像猎犬那样寻到你,愿意为你提供优惠的贷款和便利。顾客在商店里买了东西,只要不满意,数月之内都可以退货,不要向售货员申明任何理由。顾客也不会得到售货员的冷淡和白眼什么的。因为这一切都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即便偶尔商场的员工有为难的脸色,顾客只要说“这是在美国”,员工便会“Ok,Ok”,立马给你办妥一切退货手续。因为,美国人包括商家不愿意给人留下任何不守承诺的印象。而且,他们看重的是让顾客满意,让顾客满心欢喜地下次再来。这对中国留学生已经足够了,商场门口虽然没有小姐娇滴滴的“欢迎光临”、“欢迎再来”,但不用担心被人斩一刀已经让人心满意足了。
在美国买东西很少有还价的,尽管他们的经营者都是私人的。但诸如大商场会定期将一些商品轮流降价,以吸引顾客光临(美国的顾客都是开车来购买商品的,此举可以带动顾客同时购买其他商品)。降价的产品往往是当时的紧俏产品(不是所谓质量低下的产品),降价幅度之大常常令人惊讶。比如学校开学期间,商场里练习本(16k,70页)由原来25美分一本降到7美分一本。即便在中国这样的价钱也是便宜的。商场的销售理念很清楚,如此降价可以带动其他文具的销售。
事实也是如此,美国顾客往往因此从该商场大包小包地往自己车上搬东西。因为大多数美国人既需要大量的商品,也在心里念及商场的好处,会有意多买一些商品。这种观念在美国是被商家和顾客同时默认的。但对囊中羞涩的中国学生来说,便宜货要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和美国这种购物观念重要得多,所以经常能在商场里看见只买一样便宜东西的中国学生,穿寻于各种商店和货物之间。观念的差别给中国留学生留下了利润的空间,这倒是始料而不及的。
中国有个“精卫填海”的成语说得是古代有位少女淹死在东海,后化做精卫鸟,日复一日地填海,以期后人免遭自己的命运。故事委婉且悲壮,倒能激愤一下青春少年。
但大海是填得平的麽?有必要如此辛勤去填海吗?何况,观念是比海洋更加宽阔和不可捉摸的。
我想,我若是精卫,就再也不看海,只管自己在陆地上快乐地生活,既不同海傻斗,也不为了尝一点海味便取媚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