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正文

关于《刘铭传在台湾》

(2005-06-18 11:44:45) 下一个
去年我接受了一项聘约,担任历史专题片《刘铭传在台湾》的编剧。我当时手头的事儿多,本无意接受,后来一是朋友怂恿,二是考虑此事事关内地与台湾的民族团结,颇有意义,便欣然同意了。连、宋访内地之后,这部片子的历史意义将更加突出。 关于此剧如何写,我根据专题片的基本规律,和刘铭传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后人研究的具体情况,作了一个非常清醒和理智的策划。在此前提下,把初稿写了出来。据刘铭传研究会的有关人员反映,传看初稿的不少人对我的初稿很不同意。我觉得这很正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少有哪个剧本的初稿为所有的人接受。曹禺的《雷雨》最初被人扔到了字纸篓里。于是我向研究会的有关人员提了一个建议,举行一个座谈会,各种意见拿到桌面上交流沟通。回答是:原本是有这个打算,但未能办成,有人不习惯面对面地提出不同的意见。 我这个人恰恰相反,不习惯背后来劲,当面没劲;只要不是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没有不能当面交换的意见,不管你是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领导还是一般群众。再加上涉及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公开更好。刘铭传是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安徽人更应该清楚的杰出人物。需要集思广益,把他更完满地在荧屏上展示出来。 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没见过历史专题片用这种形式!”二、“怎么写刘铭传却不见刘铭传出场,大量的都是当代人!”我的回答如下: “没见过历史专题片用这种形式!”我认为,历史专题片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真实而不歪曲史实和历史本质,至于如何表现完全可以百花齐放、形式各异。我承认,我所追求的就是有人反对的“没见过”,要是你见过千百回了,那才是我的失败。我要谢谢你们发现了这一特点。当然,如果我歪曲了历史,完全可以批评。 “怎么写刘铭传却不见刘铭传出场……”这一点又说对了。电视作用于人的视觉,而关于刘铭传大量的只是文字资料;那时还没有照片和录像可以留给我们;而历史专题片是纪实性、新闻性的,又不能像电视剧那样,请一个演员来扮演刘铭传。我们只能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间接地描写刘铭传、评论刘铭传,使观众比较全面地认识刘铭传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功绩。谁有本事让“刘铭传出场”呢!真出场那肯定是“怪胎”。我没有这个本事,也不愿有这个本事! 其他絮絮叨叨的说法?特别是对我个人的说长论短,我就不一一作答了,关键是上面这两点。不过有一个原则我要强调的,即:历史专题片是大众文化,它的主要对象是普通观众,特别是那些过去对刘铭传不知或知之不多、不深的观众,要采取大众容易接受的新鲜、生动、活泼的形式。这不是领导做指示、学者专家过过“学术瘾”的领域。让大家公开地七嘴八舌地议论,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有益的。 我作为编剧者,不怕受到公开的批评;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安徽人,来关注刘铭传的宣传。因为刘铭传是近代改革开放的先驱,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沈敏特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