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steiner

Random thoughts over random matters at random times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海归或者外派的薪酬波动

(2012-12-07 10:51:55) 下一个

 


看到高跟总对于海归或者外派待遇的信息差别的疑问,我想就我了解的一点皮毛,说说个人看法。其实楼下说的50万或者100万甚至于120,150万的都是正确的事例,而且不是极个别的凤毛麟角,恰恰是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的。


 


绝大多数时候,薪酬待遇不是对于从业者的绝对能力或者水平的评估,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决定者的个人好恶或者关系,而是机遇。就是一个机会大潮来的时候,个人在哪里,有没有被机会卷进去。说实话,真正的时代弄潮儿是极少的。很有眼光,有能力,又有机遇,在大的浪潮到来前,早早地摆好姿势等待着,那是真的能在浪尖上跳舞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以各种姿势在水里漂着,被机会大潮打到的,还可以游几米的就成功了。


 


国内的房市就是一个经典例子,有5,6套甚至于10几套的,那是真正看好,并且有计划炒房的,得到最大的好处。有一两套的,国内的很多就是因为环境或者分配,或者周围的人的影响;国外的,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就是为了家人,或者家人相劝,或者朋友影响,被这个房产大革命的大潮打湿了,就顺带得到了利益。

 



海归与外派,还是符合这么一个现象。最早的海归或者外派,除了极个别的胸有大志的,有被强迫的,被半强迫的,也有被利益诱惑的。符合一定条件,所在公司有这个意图,也就成行了。当然一开始条件很好,要求却并不高。开始的机械制造、通讯,自动化,后来的软件,金融,等等行业,都经历过这个动辄百万的潮流,就像所有人说的,有多少个C字头的职位啊?所以慢慢的很多职位回到理性价位。尽管金融行业在国内与国外薪酬差不多,但是那种回去就跳好几级的日子早就过去了。很多大公司在国内结构早就完整了,并且本土化也卓有成效。就像高跟总说的,一般的资深工程师,可能也就是几十万人民币,比加州纽约低的工资,尽管可能职位好听一点。



十几年前,在国内民企或者国企,你如果坚持强调流程规范,不给人扔出去,也要吃不少白眼。但是现在很多领域,人们发现不规范化的话,别说竞争力,连许可都拿不到。所以 iso 9000或者FDA等等的,也常常被拿来放在宣传里面,哪怕就是包装纸符合标准,也会被用来有意误导一下。从来都是发表文章,或者科研,或者所谓新技术吃香的海归行当,忽然那些生产过程流程管理,或者质量检测评估,或者同各种评估机构打交道的专业人员,一下子变得很吃香了。



小刀教授曾经不止一次地提醒过我们,生物医药往海外转的趋势,而且不单单是生产部门,还包括研发部门,这个真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的。制药这些东西,这几年在国内还是比较红火的,毕竟宫廷秘方,纯天然,绝无副作用的这种荒谬广告多做也不灵。现代社会还是以西药主导,中国反正没有什么自己研发的能卖到国外的西药,那么国外的那一套就很有市场。医药这个行当,美国别的缺陷不说,但是对于安全卫生这方面还是非常严格的。不但是批准核发的标准,而且实验室,生产场所,包装,储存,运输,各种环节都有严格的硬件,软件,与流程的规定。这些东西,不是简单看看就会的,也不是学校里能学到的,更不是翻译几篇人家的论文可以掌握的,需要的是有切切实实长期经验的,在规范大企业实践过的专业人员。这批人,我的感觉是现在的海归高薪人员,当然那些C字头的另说。我身边就有搞生产的120万被请回去的。



海归外派的薪酬一直在波动,同时也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间波动。国外的行业兴衰,产业回流等等,也是类似的道理 - 机会的潮水一直在汹涌澎湃,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到哪一批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ijibang 回复 悄悄话 关于制药行业,您的说法我是完全同意的。国内有不少在美国搞药业的,但是在美国的经验仅仅限于一小部分。尤其是大公司出来的,专业领域更是狭窄。可是很多海归,为了生存,夸大其词,结果不懂的就装懂。药业这个领域,不是干一个公司,一个部门就可以管天下。药业分工非常细,能够对全盘了解的国人不多。因为80年代出国拿学位的人,很多回去的,都是干了10几年,没有啥建树,被人请走的,然后在美国又找不到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语言的问题。药业的技术不难,难在如何应对美国药监局的要求。不但要彻底了解还要有经验,就是亲手经过各个程序。这些经验在大公司,老中不太有可能有这个机会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