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人口超载成严重问题 未来5年将超300万

(2006-12-11 14:08:40) 下一个
  2005年超载101.7万人,2010年预计超载300万?

  人口超载已经成为北京的重大现实难题。

  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系统所可能支撑的人口数量。

一个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取决于这个区域环境系统的瓶颈因素。北京位于全国严重缺水地区,按照联合国标准,属于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是北京环境系统最主要的瓶颈因素。因此,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北京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

  我们据此测算,2005年北京人口承载力应为1436.3万人,但实际常住人口超载101.7万人;到2010年,估计超载300万人左右,首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和环境质量的巨大压力。

  北京人口严重超载

  北京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32.7亿立方米。在上游来水和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有可靠保障条件下,到2010年北京水资源总量能够达到37.3亿立方米。扣除维持北京特定生态环境所需用水4.7亿立方米/年后,2005年和2010年的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分别减少为28亿和32.6亿立方米。这一水资源量能够承载多少人口还要看人民生活水平及单位GDP所消耗的水资源量。

  2005年北京人均GDP为5547.6美元,万元GDP水耗为50.1立方米。按此计算,2005年人口承载力应为1436.3万人,与这一能力相比,实际常住人口超载101.7万人。超载的代价是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环境质量仍然较低。

  到2010年,根据 “十一五”规划,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8500美元以上,万元GDP水耗比2005年降低20%,为40.08立方米。按此计算,到 2010年北京环境最多能承载1336.56~1420.09万人。然而,即使考虑到2008年奥运因素的消退以及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北京人口增长态势明显减缓的可能性依然不大。估计到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将突破1650万人而达到1713万人以上。届时,相比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左右的目标,只有不到100万人之差,与2010年人口承载力相比,超载292.91~376.44万人。

  “双管齐下”治理人口超载

  治理人口超载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人口增长规模,二是大力提升首都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在控制人口增长规模方面,国内外正反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一个地区既要发展又要控制人口规模,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转而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用人口系数(一个国家和地区单位GDP所占有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依赖程度的话,则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依赖程度是香港的4.6倍,仅相当于其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平;是上海的1.13倍,大致相当于现在全世界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通过降低对人口的依赖程度来控制北京人口规模膨胀大有可为。事实上,若2005年对人口依赖程度下降到上海同年水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就可以减少169.7万人的常住人口需求。

  而要努力降低北京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程度,力争到2010年下降到香港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以上,关键就在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从相对依赖劳动力投入转向更加依赖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轨道上来。因为在现阶段,社会劳动生产率低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依赖程度高的关键决定因素。北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仅只有英、德、日、法、美等发达国家的1/7~1/8及韩国的1/3左右,而且较明显地低于上海。因此,要把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重点之一,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从结构升级、区位优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方面,花大力气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另外,必须着力构建“有进有出”的人口双向大循环,努力控制人口规模增长。对于调控人口迁入,一方面,要尊重和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水、土地、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之适度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以阻止人口过度迁入;另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北京与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争取通过增量调整尽快建立“京津冀统一高考招生圈”,削弱人口直接迁入北京的动因。

  对于人口迁出,要改变目前基本上只有迁入而很少迁出的状况,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人口迁出。首先,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机遇,采取政府间协议以及经济、社会保障、行政等手段,积极鼓励退休党政机关干部、科学家、教师、医生和文艺工作者等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北京,服务外地,扎根外地;其次,抓住国家规划和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战略机遇,通过产业、技术、人才输出,积极诱导北京人口向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河北曹妃甸、黄华港为两翼的沿海产业带转移,并以廊坊、香河、三河、燕郊、涿州、固安等为重点,积极促进以“住在界外、工作界内”为特色的沿边界人口经济带形成和发展。

  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国集中型高速城市化和首都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控制人口规模增长的效果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为了避免人口失控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大力提升首都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在提升环境人口承载力方面,在充分考虑上游来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条件下,提升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关键在于降低GDP水耗,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建立国际先进的节水型社会。

  根据我们的计算,到2010年,在保证人均GDP分别达到8000美元~8500美元前提下,北京人口承载力要提升到1713万人,万元GDP水耗必须分别降低到33.23~31.27立方米,相对2005年下降35%~38%,降低到接近法国1995年水平。

  因此,为了提高环境人口承载力,避免和克服水资源短缺危机,应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出发,调整现行规划,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管理改进,政策法制完善、意识提高等方面,全方位加大降低水耗的步伐。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降低水耗,必须抓住我国水资源市场化改革机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北京市情,加快水务市场化改革。首先,根据用水性质和目的,划分用水类型,定义水权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其次,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研究提出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水权初次分配方案;第三,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从而实现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用途进行配置;第四,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通过改革,尽快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所有权和水权分离为基础,水权市场转让交易为中心,政府调控、民众参与的水资源市场配置体制机制,形成可持续节水体制机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