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LA十八台的“古巴中国城:当地人面孔比华人面孔还多“,想起了五年前的古巴之行。确实,哈瓦娜的中国城与众不同。当时,我和一个朋友坐在高高的二驾马车上,在哈瓦娜全城兜风。车把式告诉我们:”进中国城了!“ 这中国城小而破旧,有一些中式建筑和一些中文的餐馆招牌,这倒与其他地方的中国城相似。街边不时有拉丁裔或拉亚混血模样的人向我们招手,友好地用生硬的中文“你好!”打招呼. 转了一圈,我和朋友不禁面面相觑:除了我俩,当时当地没看到别的纯种中国人面孔啊?难怪我们在马车上需要频频向问候的众人招手致意。看来的确”古巴人民对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友谊“。
其实我和朋友都是美国护照,拿着特别的研究签证跟我们商学院的研究团去古巴的。对美国公民来说,合法进入古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以此作为吹牛的谈资。不过在哈瓦娜的酒吧里,经常可以碰到非法来旅游的美国人,嘴上叼着古巴雪茄,和当地女郎们谈笑风生。据说古巴是个女儿国,青壮男丁大多在卡斯特罗政变时逃离了(很多逃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剩下老弱妇孺,男女比例在1:10左右。美国人非法去古巴很容易,墨西哥坎昆有很多古巴一日游或几日游的项目,很多美国游客。古巴人当然欢迎美国的钞票,来者不拒。出境时古巴海关也不会在你的护照上盖戳,免得你经墨西哥入美国海关有人找你的麻烦。
我们研究的是古巴经济,听了一场主管经济的外交官的报告。这外交官气宇轩昂地讲到“共产党人的胸怀”,指出美国不和古巴做貿易是损人不利己的,这笨主意害得古巴只能远涉重洋从中国进口大米,质量和运费成本跟近在咫尺的美国大米不可同日而语。我和朋友这才明白为何我们的中国面孔大受欢迎。在座的美国同学们对这位共产党员的义正辞严颇有微词,我和那位同在中国长大的朋友却相视而笑,我们小时候在电影里见多啦,很高大的形象么。
古巴接待方给我们安排了农场的参观。那村子里简陋的小礼堂,墙上刷着大字标语和卡斯特罗的画像。我们在闷热的礼堂里,坐在排椅上,农场的干部们坐在主席台上的长条桌后,面前放着白茶杯。这情景让我想起了小学时去中国的农场参观,不同的是墙上的标语是西班牙文的,卡斯特罗长得和毛泽东也不象,做报告的是带口音的英文而不是普通话。和小时候一样,虽然排椅硬梆梆的很不舒服,那报告很快把我送入了梦乡。
我们下榻在古巴唯一的五星级宾馆。在回宾馆的路上,导游给我们看她的户口本,讲解古巴的配给制。这导游是“外事导游”,专门接待“外宾”,坦白自己经常有“外汇收入”,比一般人生活水平高。她说,去年她怀孕,所以政府多配给她大米和糖。领了的配额,就在户口本上划掉。那小本子在大家手里传看,美国同学啧啧称奇,我看着和小时候在父母手里见过的粮折子一个模样,和我那同胞朋友又是相视一笑。
当时据说古巴也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去了一家私宅模样的餐馆。餐桌都摆在很漂亮的种满热带花草的庭院里。宅院的主人说,这房子曾被政府公有化,现在退还给私人,并允许他们用来开餐馆。这样的“私人餐馆”当时很少,不知现在是否已和中国八十年代初的个体户一样,如雨后春笋了。
哈瓦娜有着宏伟的欧式建筑,湛蓝的海湾,享誉世界的郎姆酒和雪茄。她象那著名的甘蔗鸡尾酒“Mojito”一样,充满了加勒比海的迷人气息。而异域风情的哈瓦娜,却又这样让我感到莫名的亲切与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