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圣派垂克节 (2)

(2007-03-17 20:49:46) 下一个
在近代历史上,爱尔兰可以说是“成也土豆,败也土豆”。

土豆的通用名称是马铃薯,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人将土豆带回本国和葡萄牙种植,而后传入意大利和欧洲各地。一开始,欧洲人看不起土豆,对土豆持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直到现在,英语中的“小土豆”仍然用来形容那些无足轻重的不起眼的小人物。

但是,正是这小小的土豆,对欧洲近代的发展扩张产生了重要作用。它在欧洲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欧洲人降低婚龄,人口大量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的压力又为欧洲国家向海外扩张提出强烈要求。

工业革命的率先成功使欧洲人在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占尽先机,为他们对外扩张,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保证。

土豆起源于土地贫瘠,低夜温,干燥,短日的环境,移植到欧洲许多地方后,土豆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比小麦和大麦高多了。既使其他农作物欠收,土豆仍有收成。土豆的优点被人们发现后,人们才逐渐改变了对土豆的偏见,大量种植,使之很快风靡欧洲。

传统观念是很难改变的。在引进土豆的初期,欧洲各国政府为使农民多种土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

意大利政府利用教会,在弥撒中教人们种土豆,这就不能不说是上帝的旨意了。您去教堂礼拜,往常牧师不是讲历史人物的故事以见证福音,就是口生莲花般地阐述教会哲学,今儿咋讲起土豆了?在那个没人不把牧师当成地方干部的时代,意大利的贫下中农同志们热烈响应教会的号召,掀起了种植土豆的新高潮。

德国皇帝腓特列一世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农民种土豆,违者重罚;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更甚,在1746年修改法令,立法规定农民把十五分一的土地用来种土豆。德国领导人摸得清自己子民的脾气,做事一板一眼。得,立法规定种土豆,叫你种多少没商量。采用这种方法推广土豆效果也不错。

俄罗斯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人引进了第一批土豆,但未能普及。到19世纪中期,沙皇一看西欧先进国家都普及土豆了,咱农业本来搞得就不好,老百姓还不好好给我种土豆。他就急了,于是颁发一道命令:农民必须大规模种土豆,必须保留土豆作为食品,土豆种得好的农民予以奖励。在实行了这种大刀阔斧的推广土豆的政策后,土豆才得以在俄罗斯安家落户。

爱尔兰和土豆的关系比其他欧洲国家就更加密切了。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土地贫瘠,农业落后。土豆于17世纪初传入爱尔兰,在该国广泛种植,比在欧洲其他国家更普遍。到十八世紀末,土豆已成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土豆的普及给许多攒钱买地,盼望结婚成家的大龄青年带来了福音。

为什么这么说呢?爱尔兰的农村青年和咱们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青年很相似,那就是娶个媳妇不容易。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青年要想娶媳妇,得攒钱盖房。家里有钱,盖得起好房的,娶媳妇就相对容易些。家里穷的叮当响,盖不起房的,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因此,公社里总是有一些贫苦的大龄青年打着光棍。

 

土豆普及前的爱尔兰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只不过爱尔兰小伙子结婚必须攒钱买地。没地,拿什么养活媳妇?怎么养活一家子人呀?所以,不少爱尔兰的贫下中农家庭都拼命为自己儿子攒钱买地。然而,攒够了钱,买到一块足以养家的地,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因为这么一块养家糊口的地,使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爱尔兰小伙子变成了大龄青年。

土豆的引进给爱尔兰青年带来了福音。土豆的高产使一小块土地就能养一家子人,他们不必像以前一样非等到攒够了钱买块足够大的地再结婚。土豆比工会妇联婚姻介绍所的作用可大多了,一下子,大龄青年的问题解决了,爱尔兰人的婚龄也随之降了下来。

早结婚,早有孩子。无疑,土豆的高产直接导致了人的高产。据统计,爱尔兰人口在1660年约有50万, 1688年约125万,1760年约150万,1840年约900万。从1660年到1840年的180年里,人口增加了18倍。如果没有土豆,以爱尔兰的贫瘠土地和落后的农业技术是很难生产足够的谷物以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的。土豆为爱尔兰人口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爱尔兰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选择土豆作为维持生存的唯一粮食作物,虽然暂时缓解了人口和粮食压力,但却大大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845-46年爆发的大饥荒就是由土豆枯萎病造成的,它给依靠土豆为生的广大爱尔兰贫下中农以致命一击。

一八四五年,一种引发土豆枯萎病的真菌Phytophtorainfestans首次侵袭爱尔兰,使土豆变黑,在地底下枯死。由于爱尔兰的土豆品种不多,全部都沒有抵抗真菌的基因,真菌很快肆虐全国,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土豆大饥荒。只几年工夫,就俄死了一百多万人。

 

当然,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据历史学家考证,英国人统治下的爱尔兰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也是造成这次大饥荒的祸首。尽管土豆颗粒无收,爱尔兰毕竟还种其他谷物,当时,这些谷物绝大部分都出口到英国去了。穷苦农民买不起自己种的粮食,只好喝西北风。写到这,不由得想起60年代初我们自己所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是错怪了自然。看看张一弓的获奖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里描写的情景,您就会对“三年自然灾害”多一层认识。

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土豆饥荒给爱尔兰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但是,他们的国门并未关闭。英国人占领的北美洲和澳洲沃野千里,地广人稀,只要买得起船票,想去就去,根本不用签证。像中国人闯关东似的,大批贫苦的爱尔兰人,为了逃避饥荒,抛家舍业,挤上开往北美和澳洲的船只,移民海外。现在,许多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以及新西兰人,都可能是19世纪40年代那些爱尔兰移民的后代。据统计,从1801到1921年,有超过800万爱尔兰人移民到美国,其中有500万人是在土豆大饥荒发生后的1845至19世纪末移民美国的。目前,美籍爱尔兰人约有3900万,而爱尔兰本国人口仅396万。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圣派垂克节的庆祝活动要比爱尔兰热闹的原因。

 

Irish immigrants debark at New York in 1847. The round building on the left is Castle Garden. Painting is by Samuel B. Waugh

由于天主教信仰和浓重的乡村口音,爱尔兰移民一开始在美国曾经为主流社会看不起,很多人认为他们怪异、贫穷、缺少教育,犯罪率高,不可能被主流社会所同化。但是,今天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已经成为美利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总统肯尼迪就是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杰出代表。

起初,爱尔兰移民在美国庆祝圣派垂克节时常遭到主流媒体的讥讽。但是,爱尔兰移民凭其人多势众,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中充分发挥他们人多的优势,主动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爱尔兰移民多了,也就把他们的文化带进美国并形成气候。1737年,在美爱尔兰人在波士顿集会,庆祝圣派垂克节,并首次举办了圣派垂克节游行。随后,在爱尔兰人集中的城市如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城市都先后跟进。

圣派垂克节不仅仅是爱尔兰人的节日,也是美国人民共同庆祝的世俗节日,尽管这个节日还没有成为美国法定的节日。美国人庆祝圣派垂克节的规模也比爱尔兰本土要大得多。

每逢3月17日,美国人在圣派垂克节这一天,许多大城市通常要举行游行。在这些庆祝游行中,要数纽约市的游行规模最大最为壮观。自 1762 年开始,纽约市每年举办圣派垂克节大游行已经成为传统。现在,纽约的圣派垂克节大游行每年至少吸引两百万人观看这一盛大庆典。

 St. Patrick's Cathedral, left, and the 240th annual St. Patrick's Day Parade, New York, March 17, 2001, by Matt Moyer

芝加哥不但每年举办圣派垂克节大游行,自1962年开始,还将芝加哥河水用蔬菜染料染成绿色,以增加节日气氛。

 The Chicago River is dyed green each St. Patrick's Day. You can debate whether that's wise, but do not — ever — dye your beer the same color.

每年3月17日,不管您住在美国的哪个地方,您都能体会到圣派垂克节是美国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2007年3月17日修改

照片为网上资源,一并致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