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下客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
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农业模式适合我国吗

(2011-05-01 07:56:26) 下一个
 在我国,一个人种植100亩地已属罕见;但在美国,一个人种植五六千甚至上万亩土地的情况比比皆是。最近,本报记者飞赴美国实地探访发现,美国的农夫一年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花在土地上,不仅如此,他们同时也是机械师、会计、投资者,有的甚至已是“千万富翁”。

  美国的农业模式适合移植中国吗?美国农民的今天,是否中国农民的明天?

  文/图:方利平 林晓丽 (署名除外)

  现象:

  美国农夫一人种数千亩地

  3月的佛罗里达州温暖如夏,美国一年一度的农产品经典年会在海滨城市坦帕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场主和各大粮食协会的头头们会聚,交流着对市场的看法,农场主们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试图从中寻找任何能帮助预测粮价走势的蛛丝马迹。

  在会场,记者随机发放问卷,调查了近10位农场主,发现他们的农场规模大约在3500亩~2.5万亩之间。据会议新闻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与会农场主们的农场平均规模约为1.4万亩。来自美国奈伯拉斯卡州的女农场主黛比的农场只有3600多亩,不过与她同行的格雷格则表示,自己的农场规模比较大,达到2.4万亩,一半是买来的,一半是租来的。土地采取轮作的方式,1.2万亩种玉米,1.2万亩种大豆,全靠自己和两个儿子耕种,只在农忙季节雇一个工人。

  鲍尔·杰斯基是伊利诺伊州格兰迪县的一个农场主,农场规模在2.2万亩左右。他表示,自己的两个儿子在芝加哥上班,土地全靠自己夫妇和妻弟夫妇四人种植,只在收割时节请两个工人帮忙。

  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格劳伯对记者表示,目前美国大约有200万的农场主,其中大约只有15%的农民是专职的,他们生产85%的农产品,其他农民是兼职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他工作。

  收入堪比中产阶级

  在美国,农民家庭年收入十几万美元,可与城市中产阶级媲美,而生活却比城市上班族更加自在。鲍尔说,去年秋天产量不是很理想,但谈起自己的收入,他仍一脸骄傲:“由于农产品价格大涨,去年我们的收入翻了倍。”2.2万亩土地给他们两家人带来了50多万美元的收入。如果将机器维修、折旧费等全部花销去除,鲍尔和唐纳夫妻两人去年的净收入是11.5万美元。

  唐纳·杰斯基告诉记者,就去年的收入而言,即使在美国中产阶级中,他们的收入也不算少。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积累,鲍尔夫妇买了2200亩土地,如今,这些土地价值160万美元左右。

  而格雷格显然已经依靠种地成为“千万富翁”。在过去30多年里,他会将自己的积蓄用来买地,目前自己拥有的1.2万亩土地,都是自己分批买入的。如今,土地的租金每年可以高达每亩33美元~50美元。如果卖的话,这些土地的价格在每亩660~800美元。记者算了一下,他拥有的1.2万亩土地,价值高达900万美元左右,显然已成为千万富翁。

  直击:

  播种机装GPS 无须人工驾驶

  美国农民何以一人能种植数千甚至上万亩地呢?在美国谷物协会的安排下,记者从坦帕市飞往鲍尔位于芝加哥西南部的农场一探究竟。

  下飞机乘坐汽车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来到一栋矗立在田野中央的独立别墅前。进入别墅,只见一楼的客厅装修不凡,在地下室,则整齐摆放着一排厚重皮靴,这是他们下地时穿的鞋子。原来美国农民是根本不用赤脚下地的。

  在距离别墅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大仓库,仓库门一打开,只见地面停放着十几台的大型机械,巨型的联合机轮胎足有一人高,喷药机的折叠长臂伸展开来有30米长,还有收割机、翻土机、播种机、大型拖拉机、农用轨道拖车等,应有尽有,俨然一个小型工厂。鲍尔告诉记者,单是购买这些机械,就花了一百多万美元。这些“大家伙”大多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只要第一次通过人工驾驶将路线设定好,以后这部机器就能自动操作,无须人工驾驶。

  而在离家几分钟车程的田野中央,矗立着9个圆锥形顶的铝合金大型谷仓,其中一个带有烘干装置,当玉米和大豆收割回来后,拖拉机直接将其拉过来,卸在地洞里,传输管道会将其传送至烘干机内,去除水分,然后自动输送到谷仓内储存。

  正是这些高科技机械,把鲍尔一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鲍尔告诉记者:“我们一年只有20%左右的时间花在土地上,20%的时间进行机械的保养维护,20%的时间是在办公室里研究市场,20%的时间是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旅游。”鲍尔自豪地表示,美国的农民是个多面手,不但会种地,还会修理和操纵各种机械,同是也懂会计和投资。

  利用期货市场锁定价格

  鲍尔农场的生产机械和谷仓的投资,需要约150万美元,而每年生产经营所需的日常花费,一年需要200多万元的经营投入。他们如何获得如此大的投资资金呢?

  鲍尔介绍,他们种地需要的大部分资金是从银行贷的,几乎所有农场主都会和两类银行合作,一类是小型的私有商业银行,另一种是叫做农业信贷体系的合作银行。日常的营业贷款一般会向小型私有商业银行借,购买机器、建仓库和土地所需的一次性投入,则会向农业信贷体系借长期贷款。

  “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学习了解市场,还会到处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以了解最新的信息,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销售价格。”鲍尔说。他介绍,该地区活跃着五大粮商,他们每天都会进行三次报价,出售粮食时他会和粮商们讨价还价,比较价格。

  为了尽量提高出售价格,鲍尔表示,他每天都会看期货价格,并在价格较高时通过期货市场提前卖出尚未收获的产品,锁定价格。

  他介绍,因为价格好,目前美国70%的农民已经卖掉了存货,不过他去年收获的大豆玉米,有80%被储存起来还未进行交易。“我看好中国还会购进玉米,价格还会上涨。”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农场主都和鲍尔一样,会利用期货市场锁定价格,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场主们是一支活跃的力量。美国玉米种植协会行政总裁理查德·托尔曼告诉记者,美国农民每季度都出售农作物,以便平均价格。同时,农场主也投资期货以对冲风险。

  争论:

  美国农业模式适合我国吗?

  那么中国是否适合推广这种模式?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格劳伯认为,两国有很大区别,中国不一定最后只有1%的人口种植粮食,不过这个比例会随时间推移下降,这是逐步的过程,快速改变并非好主意。而且,这是在农民有机会离开土地的条件下发生的,而非被迫离开农场。

  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机械化是目前国内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不过美国地多人少,平均每个农场面积达六七千亩,我国平均每户耕地的面积仅为六七亩地,中国的农业要达到类似美国的水平,是不可能的。目前东北地区85%的水稻种植也在实行现代化机械操作,但是由于土地有限,最大的种植者的种植面积也仅有300多亩。而南方由于地势不平,人更多地更少,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

  李国祥指出,我国的耕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民不能买卖耕地。去年开始,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目前,全国有13%的地是流转的。但由于人多地少,一户农户难以租下大面积的耕地,而且耕地租金很高,有些农民一亩地的租金要价700元,比美国还贵,租地种粮很难赚钱。国内的平均水平是一亩地赚500元。“我们的发展目标比较接近日本目前的情况。日本一户平均种植面积为几十亩地。”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美国这种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化种植模式并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因为土地除了承担农产品生产的功能,还起着给农民提供保障的作用。由于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是个大问题,很多农民是不会轻易将土地转租出去的。因此,在中国,大规模生产的农场难以普及。”他说,“在中国,将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小部分人手里,将引起社会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