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澄吟草

@愿语默如雷,期心澄似镜 @@任雨任风,惟因寻梦;@@向儒向佛,原为安心。
个人资料
正文

心开天地宽——从佛教的角度理解电影《Nomadland》

(2021-03-09 15:53:26) 下一个

心开天地宽

——从佛教的角度理解电影《Nomadland》

        获得金球奖的电影《Nomadland》,目前被翻译为《无依之地》,我觉得并不符合影片的结局,其实译成《浪迹天涯》或更切近内容。我前几天看完影片后匆匆写了一篇观后感短文,完全没有想到,三天下来居然在文学城里有1万多次的阅读量,让我受宠若惊。这自然不是我的短文写得好,正说明这部电影是当下的热点。如果后面影片再获奥斯卡奖,估计热度还会暴涨一阵子。

        这两天我又看了一遍电影,感觉可以从佛教的角度说一些感受。导演赵婷肯定不是佛教徒,她从16岁就生活在西方文化里,应该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而我自己信仰佛教,尽管我的某些想法或属牵强附会,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影片的内容,也是别有一种意味的。

        我们常听到劝慰别人时说,要把什么什么看开。这时候,通常是被劝的人遇到了一个负面的“坎”,有点过不去。而这看开看不开,并不取决于你的学识、教育、财富、地位和年龄,完全在于你的心开不开,心开了,也就是你“悟”了,把某一方面的束缚突然打破了,你就看开了、“自由”了。影片结尾处的弗恩我觉得就是“自由”了,她心开了,她看开了。但这看开,并不是放弃了对逝去丈夫的深爱,而是她带着对丈夫的爱,走向了一个更宽阔轻松的天地。

      “心开”,需要一个历程、一些契机,唐代黄蘖禅师不也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就算所有的理论说教都知道,也不一定能实实在在运用到生活里而得到真实的受用,所有“心开”并不容易达到。不过既然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那说明每个人都有心开的可能,就看你有没有经过某些历程并恰好遇到某些契机。如果细究影片里的弗恩“思想转变”的点滴,她打工、旅行、露营的艰辛历程是不可缺少的。佛经里说“豪贵学道难”,一个人如果各方面都如意——事业蓬勃、收入丰厚、家庭美满、身体健康,一般是不会想到宗教的,就算因为家庭影响或社会氛围,平时参加宗教活动,比如读经、礼拜,宗教的深刻理念也很难深入心里,因为他不需要宗教的启迪和抚慰。而人只有在艰难困苦里,面对自己内心的折磨,才更容易感受到宗教的力量,更容易“心开”。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出国留学的人,妻子难产危急住院却身无积蓄支付随后的费用,反正就是眼看走投无路了,男人举目无亲,只能徘徊在医院旁的一座小桥上发蒙,突然,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来,洪厚的声音直透他的心灵,他立即就祈祷上帝,虔诚祷告自己的难处,而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医院通知他“妻子安全生产了,母婴平安”,于是他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

        《无依之地》影片里,弗恩面临的是日常琐碎的艰辛,不是那种突来的苦痛,这也注定她的“心开”需要更漫长的过程,是渐修,不是顿悟。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三个节点,促成了弗恩心灵的最后打开:一是身患癌症的斯万基给弗恩讲述她的经历,并发给弗恩视频,展示了悬崖上千百个密集排列的燕巢、叽喳喧闹上下飞舞的燕群和小燕孵出后水上漂浮的蛋壳,让弗恩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二是在戴夫的家里,弗恩手心里那婴儿胖乎乎的小手、戴夫父子合弹钢琴的背影以及家庭感恩节聚会上亲友间的融洽气氛,让弗恩目睹并感受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三可能是最主要的——弗恩在亚利桑那露营地与鲍勃的一番交流。其实当弗恩在回忆丈夫后说,“I maybe spent too much of my life just remembering”,就已经暗示出弗恩在反思自己以前的生活可能有点“过”,需要调整。而鲍勃恰好谈起自己儿子自杀后的领悟“I can honor him by helping people and serving people”。这个“honor him”很有意思,与佛教里的“回向”很接近,就是要把所作事情的功德(姑且说是正能量)转过去,帮助被回向的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或者说有点像替他做这些善事而积攒正能量。“honor him”或者“回向”也正体现了活着的人对先逝的人的那种深爱、不舍与关怀。而鲍勃所做的事是“helping people and serving people”,他不是为他自己做事,而是服务“people”,心量已经突破“自我”扩展到“人群”了。可见鲍勃,用佛教的话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有善根的人。因为人在困苦之中,能像鲍勃一样一念心开向善是非常难得的,很多的人处于窘困中会无所适从而堕落,吸毒、酗酒、纵欲、犯罪甚至自杀。而影片中,那些流浪者(nomads)我没有看到有一个堕落的,他们贫穷但都有尊严地打工或流浪,日复一日,从这一点说《无依之地》或许真有启“贫下中农”向善的作用。当然,如果政府部门能通过影片看到这些被社会遗忘的下层贫苦群众并设法帮助他们,那就太好了,他们可都是好人呐。而弗恩也正是通过和鲍勃的交谈,最终达成了她的“心开”,于是她才回到小镇恩派尔,与自己的过往作别,重新上路去远行。

        再往远里说,佛教《金刚经》里讲,要破除相(也就是要打破心灵的束缚),有几个层次——“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有我,正是俗世我们普通人的状态,自然是时时计较我要怎么样,不可避免地会和其他人和外界有冲突对立,当无我了,就会融入大众,也会乐意去服务人群;当然这个阶段,人群和其他有情众(比如动物)还是有对立,如果能再进一层到“无人”,就能深深体会其他有情众生的感受、爱护他们、不主动伤害他们,就能达到“众生无间”的境界,而人也一定能从其他众生的生活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由衷地赞叹所有生命的美好,就像影片中斯万基回忆她曾见到的野地里的麋鹿一家、雪白的大鹈鹕以及发来的视频里那悬崖上排列的燕巢、半空中飞舞的燕群、河面上漂浮的蛋壳,那是感动斯万基、让她说出人生圆满死而无憾的场面,也给孤旅中的弗恩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有趣的是,《无依之地》整部影片没有明确说“爱”,但爱贯穿始终,因为爱,弗恩落魄地逃离小镇;也因为爱,弗恩又一次从小镇出发。虽然佛教里不讲“爱”,讲“慈悲”,但对我们普通俗人来说,爱是我们生命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不论是给予还是接受,有爱会让人活得更像人。至于说爱可以是束缚是负担,也可以是动力是光明,就看个人的心量大不大,心量大,就是像基督教说的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从此在爱的阳光照映下,苦难将不再能折磨我们的心灵;虽然每个人的道路并不相同,但我们总可以轻松前行——“down the road”。而有爱,就是有家,即使我们贫穷无房、我们的身体在流浪!“无房岂可谓无家,心上阳光陌上花。但使微躯怀大爱,何妨浪迹在天涯”。

(2021年3月9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山城汪汪 回复 悄悄话 淡淡的笔墨,深刻的领会。好文。
Lucky001 回复 悄悄话 “无房岂可谓无家,心上阳光陌上花。但使微躯怀大爱,何妨浪迹在天涯”
很符合电影的诗句!有点苏东坡的意境!
美丽风景 回复 悄悄话 看了一半, 被儿子叫去帮他做中文。周末争取看完。
感谢分享, 讲得挺透彻。
电影非常感人。 也还是理想化。
一个人旅行是危险和恐怖的。
身体的自由永远有限度, 当然精神没有限度。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赞有哲理!谢谢分享
olive-c 回复 悄悄话 我们本来就是爱本身,不需要拥有!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伪装的实相"!
善恶当然是伪装的”善恶“。
无论你的境遇如何,都是你内心的渴望。
你真情的渴望才是你今生的命运。
只是你遗忘了你的真情渴望。
那苦那孤独那数不尽的不如意,
是帮助你找回你的真情渴望。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无休止地轮回。
jennycxj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