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正文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 2008年12月19日

(2008-12-21 10:53:56) 下一个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 星期五 08年12月19日

曾荫权介绍中央提出的14项支持香港措施

【北京消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9日结束北京述职之行前召开记者会,详细介绍了中央政府在7个方面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4项措施。
在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方面:允许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需要时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内地机构利用香港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对中国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在香港设立或扩大分支机构,中央政府持积极态度;中央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并责成有关部门研究支持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政策措施。
在加快涉及香港的基础建设方面:中央政府将协助港珠澳大桥主体尽快动工;推动香港深圳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以及皇岗及文锦渡边境口岸改造的工程项目。
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已通过珠三角规划纲要,同意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圏,建设具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先进地区;支持香港企业以“建造、营运、转移”(BOT)的形式,承建深圳地铁四号线;支持港深合作开发边界地区;积极推进香港与内地集装箱港口实现功能互补和共同发展;支持香港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鼓励内地与香港有关方面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珠江三角洲集装箱码头建设,建立内地与香港港口完善和密切的协作关系。
在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方面:中央已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内地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全部适用于港资中小企业。同时也会再进一步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此外还将便利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以及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在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方面:非广东籍的深圳常住居民,可以在深圳办理到香港“个人游”,符合一定条件的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旅游签注。此外,中央还正在研究增加“个人游”的内地城市数目。
在扩大内地服务业对香港开放方面:中央有关部门将于短期内与特区政府开展研究和磋商,争取明年尽早签署CEPA(六)协议。
最后,中央政府将确保食品、水、电、天然气等安全稳定供应香港。
曾荫权说,这些措施不仅符合香港的利益,也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他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都勉励我们,香港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厚的财政实力,政府团队拥有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必定能够克服困难,维持香港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时事点评】对曾荫权的此次赴京述职,东方经济评论员予以了高度重视,一如我们在之前点评中所提到的,其看点主要有两个,如果用两个专业词汇进行高度概括的话,那么,一个是“资本”,另一个是“货币”。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核心支持”:准备“重手”将香港抬升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在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方面:允许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需要时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内地机构利用香港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对中国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在香港设立或扩大分支机构,中央政府持积极态度;中央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并责成有关部门研究支持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政策措施。

非常清楚,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核心支持”,就是决心从“资本”与“货币”的层面,准备“重手”将香港抬升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


●对中国中央政府的这个“重手”,在全球层面,最为敏感的当然是“欧美”

在我们看来,对中国中央政府的这个“重手”,在全球层面,最为敏感的当然是“欧美”;但在区域层面(东亚),最为敏感的当属日本,当然了,一直与香港竞争国际金融中心位置,且在“欧美资本”通过广场协议、送给日本一个失落十年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新加坡金融中心”,也会相当地“吃味儿”!

在我们具体展开这一点之前,先来回顾两则重要金融新闻。









资料: 法新社:中国警告美国若不改革经济将停购其国债

【东方档字NO.200812180369】 据法新社17日报道,中国周三对美国提出警告,如果美国不抓住时机进行必要的经济改革,中国可能会停止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报道说,据周二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底,中国拥有6529亿美元的国债,与9月相比增长了11.2%,而就在9月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该报道援引中国媒体的话说,当中国与其他国家帮助美国维持经济增长时,美国应该抓住这个窗口机会对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革。


资料:美联储基准利率降至0-0.25%区间
【东方档字NO.200812170083】华盛顿16日消息:美联储在美东时间周二下午宣布至少降息七十五个基点,将联邦基准利率从百分之一,降至零至百分之零点二五之间的范围。这使得美国利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美联储降息声明全文如下:
美东时间周二下午2点15分(北京时间12月17日03点15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在会议结束后发布了以下声明: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今天决定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范围确定在0至0.25%之间。
自委员会上次会议以来,劳动力市场状况已经恶化,现有数据表明消费者开支、商业投资以及工业产出都已下滑。金融市场状况和信贷环境仍然非常紧张。从整体来看,经济活动前景已更趋疲软。
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已经稍微降低。鉴于能源和其他期货价格下跌以及经济活动趋于疲软的前景,委员会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仍将继续降低。
美联储将采取所有可动用的手段,推动经济恢复可持续的增长、维护物价稳定。特别指出,由于预计未来经济活动仍将疲软,委员会认为在一段时间内联邦基金基准利率极有可能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委员会今后的政策目标重点将是支持金融市场发挥功能、通过公开市场运作以及其他可以将联储资产数额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此前声明立场一样,在未来几个季度内,美联储将购买大量机构债券以及抵押资产债券,以支持抵押贷款和房地产市场。一旦时机成熟,美联储将随时准备扩大机构债券以及抵押资产债券的购买规模。委员会同时还正在评估购买长期国债的潜在收益。
明年年初,美联储还将动用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以向美国家庭和小型企业提供贷款。美联储将继续考虑通过其他途径,使用联储资产继续支持信贷市场和经济活动。
在FOMC今天的政策制定会议上,投票支持降低基准利率的有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克里斯汀·卡明(Christine M. Cumming)、伊丽莎白·杜克(Elizabeth A. Duke)、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W. Fisher)、唐纳德·科恩(Donald L. Kohn)、兰德尔·克罗兹纳(Randall S. Kroszner)、桑德拉·皮亚纳托(Sandra Pianalto)、查尔斯·普罗索(Charles I. Plosser)、加里·斯特恩(Gary H. Stern)和凯文·瓦尔许(Kevin M. Warsh)。
同时,联储理事会全体成员一致同意将贴现率降低75个基点,至0.5%。降低贴现率的动议是纽约、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明尼阿波利斯、旧金山等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提出的。此外,理事会还决定将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利率确定在0.25%。


【时事点评】就“中国警告美国若不改革经济将停购其国债”的新闻而言,我们再次强调两点:

●如果这则报道内容是“真”,那么,很容易将其视为中国对美国“零利率”的“强烈不满”

第一,它是法新社“率先”报道的,且迄今为止,当事双方(中美)中任何一方都没有给出“官方”的“否认”或者“肯定”;

第二,如果法新社这则报道的内容是“真”,那么,从时间判断,人们很容易将其视为中国对美国金融当局奉行“零利率”货币政策的“强烈不满”。


●美国金融当局奉行“零利率”危害性

就如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指出的那样,美联储在这个档口执行零利率政策,且强调“在未来几个季度内,美联储将购买大量机构债券以及抵押资产债券,以支持抵押贷款和房地产市场。一旦时机成熟,美联储将随时准备扩大机构债券以及抵押资产债券的购买规模”,其危害性在于这么几点:

其一,所谓“美联储将购买大量机构债券以及抵押资产债券,以支持抵押贷款和房地产市场”,其“实质”在于“摆出”这样一副架式,既:美联储决心绕开“惜贷”的美国金融体系,直接向最需要流动资金的“美国工商企业”注入流动性。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我们的“注释”:这个所谓的“美国工商企业”,表面上看,最具代表性的是承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本土”房地产、及美国汽车业;但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实际上,恐怕还应该包括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那个已经变得小心翼翼的、所谓已经“惜贷”的美国金融业;


●“实质”在于美联储就此宣示:可“随时随地”、“任何规模”地向“美国经济”注入流动性


其二,所谓“一旦时机成熟,美联储将随时准备扩大机构债券以及抵押资产债券的购买规模”,其“实质”在于美联储就此宣示:美联储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规模”地向“美国经济”注入流动性;

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一点:这个所谓的“美国经济”,一般会认为,这是美国的GDP范围(既美国国内经济)的“经济活动”;但实际上,恐怕主要是美国GNP范围(既包括美国海外投资、但不包括外国在美投资)的“经济活动”。

其三,在“其一”与“其二”的基础上,我们也就不难明白,所谓“零利率”,也就意味着“正承受着”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本土”房地产、及美国汽车业也好,制造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金融业也罢,计入美国GDP总值的美国资产也好,计入美国GNP的美国海外投资也罢,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都可以获得来自美联储的、“成本可能为零”的“资金注入”。

显然,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这个所谓的“十分必要”,当然也会有一个“抽象标准”。

在具体展开之前,我们再来阅读一则财经新闻。









布什宣布将提供紧急贷款救助美国汽车业


【华盛顿消息】美国总统布什19日宣布,美国政府将提供紧急贷款以救援陷入困境的美国汽车业。
据悉,这项贷款总计174亿美元,是从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拨出的,其中134亿美元将在本月和下个月到位。通用汽车公司将获得94亿美元,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将获得40亿美元。福特公司则表示暂不需要政府的紧急帮助。
另外40亿美元需在布什政府或接任的奥巴马政府从国会获得金融救援方案的第二部分资金之后才能到位。
作为条件,接受救援的美国汽车公司必须在3个月内拿出以实现自立为目标的改革计划。如果在3月31日之前拿不出计划,汽车公司必须归还政府的贷款。
布什当天上午发表讲话说,让汽车公司倒闭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汽车公司破产不可能有助于汽车行业,同时还会给“美国人带来无法接受的痛苦打击”。
美国政府提供紧急贷款的决定是在国会参议院本月11日否决了总额为140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之后作出的。这一方案此前已获得众议院批准。
受高油价、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冲击,美国汽车业濒临破产困境。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表示,要渡过目前的难关,它们必须得到34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援助。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汽车业积弊甚深,如果要帮助汽车业彻底走出困境,美国政府的援助资金可能将高达1250亿美元。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两段文字,原文分别是:

第一,据悉,这项贷款总计174亿美元,是从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拨出的,其中134亿美元将在本月和下个月到位。通用汽车公司将获得94亿美元,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将获得40亿美元。福特公司则表示暂不需要政府的紧急帮助。


第二,作为条件,接受救援的美国汽车公司必须在3个月内拿出以实现自立为目标的改革计划。如果在3月31日之前拿不出计划,汽车公司必须归还政府的贷款。

第三,布什当天上午发表讲话说,让汽车公司倒闭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汽车公司破产不可能有助于汽车行业,同时还会给“美国人带来无法接受的痛苦打击”。

●11日,华盛顿成功地让全球市场(当然包括美国市场)“充分观察到了”那个所谓的“十分必要”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说过,在美国众议院“先”行通过,美国参议院“后”行否决(11日)那笔总额为140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之后,借助市场的庞大力量,通过全球股市的当日暴跌,华盛顿成功地让全球市场(当然包括美国市场)“充分观察到了”那个所谓的“十分必要”。


●庞大的美国海外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在整个过程中,计入美国GNP的、庞大的美国海外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品味“第三条”,既“(布什说)让汽车公司倒闭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也就不难明白,布什真正“担心”的并不是什么“.....会给美国人带来无法接受的痛苦打击”,而是“......会给全球带来无法接受的痛苦打击”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一个大写的“拖”字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再去推敲“第二条”,既“作为条件..........必须在3个月.....必须归还政府的贷款”,基于美国汽车业积弊甚深的基本事实,我们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一个大写的“拖”字;


●或许三个月后,一个“合乎逻辑”,且“绝对负责任”的“美国总统讲话”又会如期登场

显然,对“欧日”汽车业而言,早已失去竞争力的美国汽车业,在拿到这笔174亿美元的注资之后,即便在三个月内拿出了一份“改革计划”,恐怕也改革不出什么前途来,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或许三个月后,当这174亿美元“准时花完”之后,一个“合乎逻辑”,且“绝对负责任”的“美国总统讲话”又会如期登场。

●今后,类似这种所谓的“救助贷款”,准确地讲应该是“借款(无偿)”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其核心内容“可能”有如下要素:

其一,是一笔数额更加巨大的贷款,由于美联储已经确定要将利率调降为“0至0.25之间(注,相应贷款很可能就是0)”,因此,这笔数额更加巨大的贷款,由于不用支付利息,因此,今后,类似这种所谓的“救助贷款”,“本质”而言已经不能将其称之为“贷款(有偿)”了,准确地讲应该是“借款(无偿)”。

其二,美国“新总统”会继续强调:在拿到上述“更大数额的贷款”之后,美国汽车业“必须在几个月内....加以履行......”;

其三,在做不到“其三”的情况下,美国“新总统”亦会继续强调“如下意思”:在做不到“其二”的情况下,汽车公司必须归还政府的贷款!


●根本就是一个“麦多夫式的大骗局”,且兼具“美国两房式特点”


我们注意到,按相关专家的评估,一种观点是:如果要帮助汽车业彻底走出困境,美国政府的援助资金可能将高达1250亿美元。

然而,我们想指出的一点,即便这个评估做得非常科学,恐怕它也是一个“静态数字”而已。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金融危机继续深入,已经失去竞争力的美国汽车业、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前景下,又将如何改革?显然,明眼人是一看便知,在这个问题上,计划恐怕永远赶不上变化;所谓“需要高达1250亿美元、以帮助美国汽车业彻底走出困境”的说法,很可能就是一个“麦多夫式的大骗局”,且兼具“美国两房式特点”:


●“帮助”美国汽车业“彻底走出困境”根本就是“假”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所谓“用”一笔总额虽高,但仍然有限的资金(1250亿美元)“帮助”美国汽车业“彻底走出困境”根本就是“假”。

美国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拿一笔巨资供养”对美国、甚至世界经济(注,这一点,我们将在稍后展开)都影响巨大、但毫无竞争力的美国汽车业。因为让它们破产的严重后果,方方面面已经在全球股市全线暴跌的12月11日那天充分领略了。


●整个过程,很可能演化成“麦多夫模式”的“庞式骗局”

通过美联储为“执行零利率”所做的声明(辩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美联储已经准备“随时随地”、以“任何规模”地向“美国经济”注入流动性了。

这也就是说,具体到具代表性的美国汽车业,美联储已经准备“随时随地”、以“任何规模”地向代表美国制造业的三大车商“零成本”注入美元。

如此一来,美国三大车商从美国政府接受“经济救援”的整个过程,很可能演化成“麦多夫模式”,既:一旦第一笔资金(174亿美元)、在美国政府“它们一旦破产,将令美国人痛苦巨大”的“宣传”中“骗”到手,它就可以用更多的“三个月”、更多的“改革计划”去骗取第二笔、第三笔资金,甚至是第N笔资金。因为美国政府、美国社会为此承担的成本日益增长,就日益不会让它们简单破产。


●一个汽车版的“麦多夫式的骗局”正在“成长”

值得强调的是:一旦美国政府让第一笔资金到位,那么,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一个“简单的推理”就是,即便美国三大车商在3个月后拿不出一份象样的改革计划,考虑到已经付出了175亿美元,为了不让美国人感到更加痛苦,也就有必要追加第二个175亿,甚至更多。显然,第二笔比第一笔会“多多少”?这就要视“金融危机的后续发展”、和“美国三大车商”花完“第一笔175亿美元”的困难程度而定了。

不过可以肯定是:

第一,三个月后,美国三大车商一定比现在还要困难;因为金融危机必然会进一步深化,且开始全面冲击实体经济;

第二,三个月后,美国的“奥巴马总统”一定比“布什总统”更加痛苦(因为又多损失了175亿)、更加两难(因为那时美国实体经济开始受到冲击,失业率比现在更加严重),因此,也一定更加“负责任”,更加“大手笔”!

通过上面的讨论,一个汽车版的“麦多夫式的骗局”正在“成长”。


●还有什么比三个月就有200亿美元“无偿资金到账”的“计划”更加赚钱的生意?

由于这些资金的“使用成本为零(零利率)”,因此,持续地争取“第N笔资金”,将永远是美国三大车商首席执行官的“第一商业要务”,至于什么“改革计划”,鬼才信!汽车生产能否产生盈利,还有人真拿它当回事儿吗?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什么“改革计划”、能比三个月就有差不多200亿美元“无偿资金到账”的“计划”更加赚钱的生意了?

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大众而言,这笔生意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它能为美国社会赚取“眼下最为需要”的“就业率”!

另外,我们还想强调的是,“上述重要目的”恐怕还只是表面上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其“深层意图”。



●让“两房”逃避破产命运的理由,同样可能会被套用在三大车商的头上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前面说了,这个“汽车版的麦多夫式的骗局”还兼具“美国两房式特点”。

我们知道,美国政府之所以必须救“两房”,一个公开的理由是“两房太大了”,背后的理由是因为“两房”是次级债的源头,一旦破产、必将导致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社会(大量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房产)承受不了这一结果。

因此,假如美国三大车商在连续获得“N笔资金”之后,其“债务”突然在某一天也变得“太大了”之后,让“两房”逃避破产命运的理由,同样会被套用在三大车商的头上。


●美国汽车业的“改革计划”也就差不多“定稿”了:将成为一个“制造业怪胎”

最后,美国汽车业的“改革计划”也就差不多“定稿”了,从而“转型”为一个既不担心是否挣钱,又不担心是否破产、还可以因为“为了对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负责任”的名义,“定期”获取“无偿借款(不用担心支付利息、但最终负债可能高达5000亿美元)”的、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却又能“长期生存”的“制造业怪胎”。


●对美国政府救助三大汽车商最为反对的是谁?

也许大家没有注意到,对美国政府救助三大汽车商最为反对的、绝不是在11日否决相关方案的美国参议院,而是欧洲与日本。如果再往深里“算”,恐怕就要算上中国了。

我们知道,美国汽车制造业在技术上仍然先进,所谓缺乏竞争力,是相对“欧日”经济的支柱之一--汽车制造而言的,这与它的用工成本、及运行模式相关。相对并不争气的中国汽车业而言,就更加先进了。

●仍集中在“三边经济体内”的全球汽车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个“因各种成本而必须合理转移”的问题

说到这里,敏感的读者可能立刻就感觉到了,目前,仍集中在“三边经济体内”的全球汽车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个“因各种成本而必须合理转移”的问题,这与早前的家电(比如电视机、冰箱等制造)制造业全面从“三边经济”转移到中国等南方经济的情况有点儿类似。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已经完全走进了虚拟资本经济,正充分享受着“美元本位制”所带来的巨大金融利益;欧盟也已经在加速步入虚拟资本经济,日本的金融实力也非常雄厚,与此同时,除了各自发展了高科技之外,“欧美日”也都保留了相当部分的重工、精细化工、高端电子制造,但在这些方面,“三边”的竞争力却各不相同。


以重工制造的汽车业为例,“三边”之中,以美国汽车制造的竞争力最弱,欧日则在伯仲之间。


●表面上是美国“国内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乎“三边”汽车业生死存亡的“国际问题”

因此,在美国政府要不要救助美国三大车商的问题上,表面上是美国“国内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乎“三边”汽车业生死存亡的“国际问题”,非常清楚,一旦美国汽车业可以从美联储那里长期稳定地获得“零成本资金”支持,而根本不用考虑是否赚钱,那么,对“欧日”汽车制造业而言,从自由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是不公平的。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近期”内不用考虑成本、也就是说,在“近期”内不用考虑生存问题的有利条件下,假如美国三大汽车商原本用来骗取政府“连续注资”的所谓“改革计划”果真有效,且在不公平竞争情况下,大胆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成本,或增强竞争力,或者干脆搞起“变相补贴生产”拼命扩大市场占有率、趁机挤占欧日汽车市场的话,那么,尽管眼下仍然比美国同行要有竞争力,但“近期”也已经被金融危机压得气都喘不过来的“欧日”汽车商,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反被美国车打得溃不成军。


●问题还是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金融霸权的问题


当然了,“欧日”汽车商也可以玩这一套,但前提是“欧日政府”得拿得出这笔钱来,也就是说,“欧日”金融体系也得有能力玩这种“向自家经济零成本注资”的金融骗局才行,这样一来,问题还是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金融霸权的问题。

东方经济评论员注意到,就在几个小时前,日本央行宣布调降基准利率至0.3%,且有消息称,日本政府稍后还将抛出一份高达几十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欧盟有关国家也在拟定类似的玩意儿,看来,依仗各自拥有的一份“国际货币话语权”,“欧美日”不约而同地玩起了向外抛出“硬通流动性”的游戏。


●这实际上是种向“没有国际硬通货”的“南方经济”全面转移成本、转嫁危机的“金融骗局”


可以想像的是,一旦美国政府将“注资救助美国汽车商”的案例做实,那么,或大、或小,但同样有一份能力向全球经济抛放硬通货(美元、欧元、日元)的“欧日”政府也会如法炮制,用类似的“货币手法”“补贴”各自的生产商。

基于我们之前的讨论,也就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种向“没有国际硬通货”的“南方经济”全面转移成本、转嫁危机的“金融骗局”。

如果我们在这个背景下,去看中央政府准备“重手”将香港抬升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并赋与香港以“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的角色,也就不难明白,这是中国经济对掩藏在这种“金融骗局”背后“真实企图心”的警惕与反击。



●中国准备为“南方经济”提供一种“非三大硬通货币(欧、美、日元)结算”的选择项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俄罗斯央行、等中国周边国家已经签定、或准备签定的“本币货币互换协议”视为人民币向外扩张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将香港抬升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且赋予其“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就是第二步,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显然,一旦这个工作做好了,那么:

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作为南方经济体中市场最为庞大、且实力最为雄厚的经济体,就为“南方经济”提供了一种“非三大硬通货币(欧、美、日元)结算”的选择项。不仅如此,这也为中国立足于自身优势,积极向某些“南方经济体”进行投资,与南方国家共谋发展路线、与南方国家一道,最大限度地免受“三大硬通货的金融侵蚀”、走“南下路线”提供了金融支持。

第二,在“三边撕裂”与“南北撕裂”的框架内,中国也为人民币提供了一个走出国门,超越“南北撕裂”框架,从市场层面,向金融博弈最为激烈的“三边撕裂”注入“金融变量”的手段,或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权重”的方式,或通过引导人民币升、特别是贬值的方式,在需要的时候,向“三边撕裂”注入“金融变量”,以进一步激化欧元、美元与日元之间为了“市场占有率”而无法回避的竞争。

●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将发挥“公开操作窗口”的作用

显然,由于“三边”都在利用“硬通货发行者”的便利,向外抛出三大硬通流动性,都在向外转嫁危机,因此,它们最害怕的是明天,最害怕自己抛出的流动性有朝一日会被市场抛弃,并突然“回家”,从而退出“全球货币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形势向这种方向发展,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一旦成型,将在中国向全球货币市场注入“金融变量”、影响全球金融角力的过程中发挥“公开操作窗口”的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可以利用美国,但不可以相信美国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美国决心“即便是准备开动印钞机、也要救助美国汽车业,而不愿意由中国企业进行兼并”的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美国决策者的真实心态仍然是:宁愿冒开动印钞机、长期利率有可能飙升的风险,也要一试,也不愿意向中国转移重工、高技术。再加上美国仍然在南亚制造事端,仍然在全力地“紧张”南亚的克什米尔气氛,这两个事实已经充分证实、且将继续证实,直到今天为止,美国决策者内心深处,绝对没有放弃独霸全球的既定战略,在这种情况下,那种认为中美正在战略接近、并有可能以G2模式共管地球的观点是非常糊涂的,最起码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认为,所谓G2模式,直到今天,在美国决策者眼里,仍然在扮演着离间“中欧俄日印等”之间关系的“角色”。至于其它的所谓“对中国让步”,都没有超越这一角色范畴。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可以利用美国,但不可以相信美国。



●只有这样做,才能迫使美国决策者从内心深处、从美国根本利益出发,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谓的“G2”模式的内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的第一个打击目标不会是欧元,而是中国周边国家、或者南方经济结算中、最大量采用的美元,意在借助欧元的力量,逐渐削弱“美元本位制”;第二个打击目标、恐怕也不是欧元,而是与人民币同属东亚经济圈的日元。意在通过向“三边撕裂”注入“金融变量”的方式,在“多面逼迫”欧美日经济的同时,迫使“三边经济”因“产业竞争”而不得不向中国进行某些转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包括对日本、韩国经济的进一步整合,先在东亚逐渐取代最弱、最近之日元的地位,为人民币最终挤进“世界货币市场”打开通路。

因此,在实质层面上讲,如果人民币愿意,它不仅可以,而且可以大力地帮助欧元。换个角度讲,即便人民币一时因某些事情“从感情上不愿意(比如法国代表欧盟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帮助,在我们看来,它在具体行为中,还是得“冷静地”帮助欧元,但可以视情况少帮点儿。尽管在“公开手法”上可以做点儿“拉美元、打欧元”的动作,或者策略性地对欧盟表示不满;或者策略性用来与美国所谓的“让步”进行交换。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在“欧美金融对峙”中,欧元是弱者。这也是我们建议北京尽可以报复法国、但不可以、至少在目前“不可以公开反对”欧盟“地中海计划”的理由所在。我们认为,一个不受欧元有效制约的美元,一个不受欧洲、日本经济有效制约的美国经济,与一个不受地中海计划排挤的大中东计划一样,都绝对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非常清楚,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有这样做,才能迫使美国决策者从内心深处、从美国根本利益出发(为了延缓美元的衰落速度),最终也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谓的“G2”模式的内涵,就象当年的英国与美国之间在权力上的“缓慢让渡”一样。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G2模式的“内涵”,指的是美国从内心接受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事实,而不是象美国人别有用心描绘地那般,由中美共同充当世界警察。



●美国打造一个、或者一串“制造业怪胎”的真实目的之一


另外,前面说了,仍集中在“三边经济体内”的全球汽车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个“因各种成本而必须向外合理转移”的问题,这与早前的家电(比如电视机、冰箱等制造)制造业全面从“三边经济”转移到中国等南方经济的情况有点儿类似。

在中国推进“南下”战略、“向外定向转移”某些制造业的同时,中国更要借这个“时间窗口(欧美金融危机对“欧美日三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随着时间的拖延而日益加深)”推进“北上”战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重工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还有,从长远上看,将眼光从汽车制造向其它重工制造扩展之后再去看,也就不难明白,美国在汽车业上玩的这出“麦多夫式骗局”如果能够成功,它极不利于中国的“北上”战略,也就是说,在中国通过人民币走出国门,向“三边撕裂”注入“金融变量”、从两个层面、甚至三个层面,同时挤压“金融话语权重”差别过大的“三边经济”、或者迫使“欧美日”被迫向中国转移某些重工制造的过程中,这种“汽车版的麦多夫式骗局”如果被美国玩成了惯例、并取得了成功的话,那么,它不仅将极大地阻碍中国“北上”战略的实现,还将极大地打击欧洲、日本的相关产业(对美国的这种巨额货币补贴,即便金融话语权处于劣势的欧盟、日本愿意向中国进行相关产业转移,也无法弥补其成本劣势),进而同时打击中国、欧盟与日本的经济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强化“美元本位制”的基础。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这才是美国在这个档口玩“零利率”、以美国汽车业为例子,玩“麦多夫式骗局”、打造一个、或者一串“制造业怪胎”的真实目的之一。


●“真实目的之二”


那么,其“真实目的之二”又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看出,一来“欧日”与美国之间在金融话语权上差别过大,二来,“欧美日”之间的“三边撕裂”是经济结构决定的,是不可调和的(以最具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为例,只要有一丝希望,“三边”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汽车业倒闭,全面退出市场,并让竞争对手的金融实力进一步壮大),因此,尽管“欧日”也有可能在某些受到美国威胁的重工、高科技产业、甚至金融产业上“学习”美国这种“骗局”,但是,这种游戏玩多了,还是逃不出其“基本面”,既:它始终是“三边撕裂”中的“比较优势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核心的问题是金融话语权的竞争,是美元、欧元、日元“市场占有效”的竞争,是“三边综合实力”的竞争。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欧日”学习美国、大玩这种金融骗局,但由于欧元与日元的“市场占有率”远低于美元,因此,玩这种游戏,如果不借助外力的帮助,即便美国是金融危机的源发地,但欧元与日元最终也绝对不是美元的对手。


●再谈欧美银行业反而成了流动性的“最大截流者”


前面说了,所谓“美联储将购买大量机构债券以及抵押资产债券,以支持抵押贷款和房地产市场”,其“实质”在于“摆出”这样一副架式,既:美联储决心绕开“惜贷”的美国金融体系,直接向最需要流动资金的“美国工商企业”注入流动性。


前面还说了,请大家注意我们的“注释”:这个所谓的“美国工商企业”,表面上看,最具代表性的是承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本土”房地产、及美国汽车业;但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实际上,恐怕还应该包括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那个已经变得小心翼翼的、所谓已经“惜贷”的美国金融业;

在之前的点评中,东方时事评论员曾经点破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在“欧美”金融管理当局向市场拼命注入流动性、而市场又因信心问题、导致欧美金融业不愿意向最需要流动性的“工商企业”放贷的背后,本应承担“投放、甚至以货币乘数效应扩大流动性”的欧美银行业,特别是美国银行业,反而成了流动性的“最大截流者”。



●175亿的零利率资金,尽管是“无偿借款”,但它最终仍然会回流到美国金融系统


值得警惕的是,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欧美日”金融管理当局通过各种借口已经抛出、或者准备抛出的“硬通流动性”,已接近了三万亿美元之巨,它几乎相当于中国08年的GDP。

因此,对南方经济体而言,需要警惕的是,在“北方”准备玩这种“金融骗局”、一面进行“产业自我保护”、一面向南方经济转嫁金融危机,同时,它还可以很好地“掩饰”美国向全球经济进一步抛出“美元流动性”的“幅度”,表面上看,那175亿是对美国汽车商的注资,是救急,这175亿的零利率资金,尽管是以“无偿借款”的形式注入实体经济的,但它最终仍然会回流到美国金融系统,并仍然会发挥其乘数效应。


●警惕一场规模上史无前例、既在“三边框架”之内,更在“南北框架”之中的“全球大并购”


再加上原来就被金融体系截留的“天量流动性”,所有这些,一旦条件许可,就随时可能被美国“突然”用来进行史无前例、既在“三边框架”之内,更在“南北框架”之中的“全球大并购”。

因此,美联储“零利率”政策的真正危害在于它的“声明”部分,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当局将向“正承受着”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本土”房地产、及美国汽车业等工商企业,及制造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金融业,向计入美国GDP总值的美国资产,及计入美国GNP的美国海外投资,以“成本可能为零”方式进行“资金注入”。

在这里,东方经济评论员想重复强调一点:如果我们在这个背景下,去看中央政府准备“重手”将香港抬升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并赋与香港以“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的角色,也就不难明白,这是中国经济对美国“零利率政策”“真实企图心”的警惕与反击。

显然,真正能掐住美国“零利率政策”的“7寸”的是它的长期利率,在我们看来,即便北京这次没有发出诸如“如果美国不进行经济改革,中国将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之警告,如果美国金融管理当局“既不愿意向中国进行技术转移、进行经济战略合作,又不愿意向中国等南方经济让渡金融话语权、进行国际金融改革”、还要执行什么 零利率政策、并准备伺机用天量流动性冲击、并伺机兼并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方经济、更或者是包括欧盟、日本在内的相关产业,那么,北京迟早会与其它经济体联手,不仅正式提出这一警告,并一定会付诸实施的。

从法新社率先报道这则并没有为当事方(中美)公开证实、或者否认的消息来看,法国(欧盟)恐怕是最希望中国这样做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