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南北两伯乐— 一锤定音,他选择了《梁祝》

(2022-07-30 08:47:37) 下一个

汉嘉女1 2022-07-30 05:37 发表于四川

一锤定音,他选择了《梁祝》

© 徐敏|文

 

一、罗家伦不拘一格

1929年,19岁的钱锺书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只考了15分,但国文却是特优,英文索性就是满分。主管招生的老师,拿着这样的成绩有点犯难。收吧,数学太差;不收吧,又实在可惜。一时间犹豫不决,欲退不忍,欲取也难,不得不请校长罗家伦定夺。

罗家伦调来试卷一看,大感惊讶,当即拍板说:此乃奇才,收!

钱锺书进入清华后,果然处处表现出千里马姿态,不断刷新清华“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英文翻译第一,……很快名震校园,成为清华出名的才子。证明罗家伦是个伯乐,眼光没有看错。

有一天,吴组缃与曹禺等人在咖啡室偶遇钱锺书,曹禺对吴组缃说:“钱锺书在那里喝茶,何不叫他给你开一张英文禁书的书单?”于是吴组缃走过去,请钱锺书给他开列三本英文禁书。钱锺书随手在桌上拿起一张纸来,在正反两面写了三四十本英文书名,并用英文列出推荐书目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让曹禺等人大惊失色,目瞪口呆。

外文系教授吴宓对钱锺书的才华大为赞赏,评价说:“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当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应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

后来,钱锺书携妻子杨绛赴英、法留学,学成归国后,经老师吴宓推荐,被母校清华破例聘请为外文系教授。按一般任教经历,必须从讲师做起,然后升至副教授、教授。当时清华已经与北大、南开两校合并为西南联大,人事关系发生了变动,所以当钱锺书到达西南联大后,学校食言,只肯聘他为副教授。

这让年轻气盛的钱锺书颇感不快,教了一年后便悻悻离去。面对校方的挽留,他一口拒绝,并毫不客气地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言下之意,我钱锺书不能做教授,谁能做?

钱锺书随即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出任英文系主任。钱锺书的负气出走,也直接导致了吴宓与系主任陈福田之间的矛盾,没多久,吴宓也离开清华去了燕京大学。如果当时罗家伦仍在清华,他一定会出马挽留,高声疾呼:钱先生不要走!

二、孟波力排众议

1949年,华东军政大学面向社会招生,14岁的陈钢在初中肄业证上,将年龄一栏涂改成了18岁,竟然瞒天过海被录取了。一年后,他从军大毕业,分配到机要干校。他兴冲冲地跑去体检,却因眼睛近视未能通过,干校要把他退回去。正在焦急万分之时,干校的指导员说话了,他问陈钢:“你在家,不是学过钢琴吗?那好,我们培养你,你到文训队去!”一句话,起死回生,峰回路转。

随即,好运气接踵而至,文训队出资将陈钢送到金陵女大,师从马友梅教授学习钢琴。马教授是在美国留学的“海归”。从那时起,陈钢开始接受专业训练,每天练琴8个小时,进步神速。

1959年,为庆祝国庆1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决定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向国庆献礼。当时报了三个题目:第一个是余丽拿提出来的,要表现大炼钢铁;第二个是沈西蒂提出来的写女民兵;第三个是何占豪提的,作为一个补充项目,写《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那种大跃进的年代,一切讲政治挂帅,提出一个才子佳人的题目,只能悄悄的、小心翼翼的,放在最后,作为补充。报告送上去后,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孟波,以他独具的眼光和胆识,选择了最后一个题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并且决定让作曲系的陈钢参与创作。

创作组不去考虑陈钢是否胜任,而对陈钢的家庭出身提出了质疑,他们说: 这是个献礼作品,必须强调政治,何占豪是党员,陈钢的父亲是右派,怎么能让一个右派的儿子参与创作呢?开会讨论时,孟波力排众议说:“他父亲是他父亲的问题,与创作无关。项目是管弦系提出来的,没有作曲系的陈钢参与,怎么行呢?”孟书记一锤定音,坚守前议不变,将事情确定了下来。

领导的信任让陈钢大受感动。原本在陈钢内心,并不十分乐意参加这个创作小组,作为作曲系大四的学生,他要准备自己的毕业作品。他的老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校长的丁善德看出了他的心思,告诉他说:“这部《梁祝》,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做好了,也可以算你的毕业作品。”这使得陈钢免除了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同何占豪一道,投身到了创作之中,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合作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谱曲。

1959  5  27 日下午3点,上海兰心大戏院,由陈钢、何占豪历时三个月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此首演。18岁的小提琴手余丽拿,站在舞台中央,缓缓地拉响了悠扬的旋律。何占豪坐在台上的乐队中。陈钢躲在幕后观察效果。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前,一直站在侧幕的陈钢特别紧张,不知道这个作品的命运会是怎样。音乐结束后,陈钢迫切地期待着掌声,但没有掌声,一片沉寂。几秒钟后,有节奏的掌声突然响了起来,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当时的俞丽拿是个大二的学生,激动得满眼泪花,一次又一次地谢幕,进去了又出来,但台下的掌声依然有增无减。乐队站起来再谢幕,指挥谢幕,陈钢和何占豪也出来谢幕。但掌声仍然不停。如何收场?指挥与俞丽拿对视后,余丽拿重新举起提琴,随之,柔美的旋律再度响起,将这场《梁祝》的首演,完完整整地拉了两遍,长达50 分钟。

如今,距那场首演,也已经过去了整整63年,《梁祝》的魅力依然经久不衰。当我们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时,我们不应该忘了,在陈钢成长路上的伯乐,是他们在关键时候的决策和扶持,让千里马没有骈死于槽枥之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