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价值的传播者,欢迎您加入!更多交流请添加微信号:jxy376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德国优才计划(ID:Togermany)转载请与原作者授权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老人,
他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
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
堪称“四朝元老”,
跨经济、语言、文化三个领域。
他是中国著名经济学、语言文字学家,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是仅有的,
曾和爱因斯坦会面的几位中国人之一,
再过几天他就要112岁了,
男性中少有的高寿,
现在他依然思维敏捷,
口齿清晰,红光满面,
绝对的中国国宝级老人。
他就是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
1906年1月13日,
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
一个贫穷破落的家庭。
青果巷是一条著名的弄堂,
除了周有光,
这里还曾走出两位中国语言学大家:
赵元任和瞿秋白。
一巷三杰,令人称奇!
(点击此处,看赵元任开挂的一生)
1918年,他考入常州中学,
当时白话文不允许进入课堂,
有一位老师思想很新,
经常在课外宣传白话文,
令周有光对语言产生了兴趣。
那时常州中学的课本,
基本都是英文的。
等到他走出中学时,
已经有了很高的英语水平。
1923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主修经济学。
1925年,再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他年轻时的命运并不顺利,
甚至可以说是错位的……
大学毕业后,外语流利的他,
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当外交官,
而他却偏偏选择再出国留学,
由于当时家境拮据,他只能选择日本。
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
他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
转考入京都大学,
结果还未拜师,河上肇就已被捕入狱。
从日本学成归国后,
他边在光华大学教书,边在银行工作。
不久后,日本侵华战争就爆发了,
他不得不带着全家四处逃亡。
1945年,抗战胜利,
他回到新华银行任职,
去了美国的华尔街上班,
终于过上了舒适、安稳的日子。
后来,他被银行又派往欧洲工作,
在那里,他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很重视,
于是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自学。
1949年,在国外生活优越的他,
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
我们当时的感受……
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
学经济那么多年,我想中国当时,
最缺乏的也是经济建设,
于是立志回国搞经济。”
回国后,他继续在银行上班,
并兼职在复旦大学教经济学。
本可以领取上海最高工资的他,
却赶上了工资改革,薪水大减,
一百块只能拿到二十块,
但他却对回国的选择毫无怨言。
他知识渊博,什么都懂,
大家都叫他周百科,
他的百科全书里,
玩的最好的是语言学。
他一直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学期间,
就曾积极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
还发表、出版过一些关于,
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
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重视。
1955年10月,
周恩来总理在看到他写的书籍后,
亲自点名让他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之后他又被文字改革委员会力邀,
希望周有光能够加入其中。
他有些犹豫:
“我搞语言是业余的,搞着玩呢”。
但文字改革委员会,
却坚持请求他加入。
后来,
周恩来总理都亲自打电话给他。
(点击此处,读周恩来的真实故事)
周有光因此决定北上,
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
“就这样,我离开了经济学界,
到了语文学界。”
而正因为改行,
他幸运地躲过了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
同时期的上海,
一批经济学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他的领导和学生在那个时期,
很多人受迫害而选择了自杀。
50岁前,
学的是经济学,
从事的是金融业;
50岁后,
在知天命之年,
却重新出发,研究语言学。
但半路出家的他,
却毫不畏惧,
以一种朴素的精神专研其中。
他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
成为了全中国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拼音方案,
因此,他被称之为中国的“汉语拼音之父”。
他还出版了《汉字改革概论》、
《世界文字发展史》、
《比较文字学初探》等20余种著作,
以及三百多篇论文。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
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
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
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
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三年后,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
认定汉语拼音方案,
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他为汉语拼音从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标准,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没有他,
就没有我们中国人现在的汉语拼音。
左三:周有光
他虽是语言学大家,
生活中他却从不说甜言蜜语,
也不写含情脉脉的文字。
但是他却有着一段,
比温情的文字,更令人动容的爱情。
1933年,
他和赫赫有名的张允和举行了婚礼。
张允和出身于名门望族,
合肥张家四姐妹: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在中国乃至国外都赫赫有名。
张允和是“九如巷的张二小姐”,
叶圣陶曾说:
“谁娶了九如巷的姑娘,
谁就会幸福一辈子。”
张允和读中学的时候,
是周有光妹妹的同学兼好友,
因住得很近,放假了经常一起玩。
后来张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
那时周有光正在上海的光华大学读书,
此时的张允和已亭亭玉立,清新脱俗。
同在一座城市,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
再相遇时,他便一见钟情了。
有一天,他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
英文版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把书签夹在书中,
待她翻到夹着书签的那页,
一句“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
让她的心荡起了层层涟漪,
她在心里嘀咕,
“这人真坏,以为我不懂”。
他也有些难为情,
但他还是鼓起勇气牵起了她的手,
虽然最后,她没有允许为他‘洗净了罪恶’,
可是当她的第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
她就把心交给了他……
不久后,周有光却犹豫了起来,
他写信给她说:
“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
而她却回信说:
“幸福不是你给的,
而是我们两人一起创造的。”
他们两人的性格和爱好其是截然不同的,
张允和活泼率性,说话直接。
周有光安静沉稳,温文尔雅。
张允和喜欢清茶,
周有光偏爱咖啡,
张允和极喜欢中国古典音乐,
周有光却偏偏喜爱西洋音乐。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
竟如涓涓细流般,
相濡以沫,携手度过了,
余下的70年的光阴。
他们似乎水火不相容,却实则很互补。
两人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结了婚,她听中国音乐我去参加,
我听西洋音乐她也去参加。”
只要是对方喜欢的事情,
他们彼此都会陪伴左右,
成双入对,恩爱无比。
张允和是兄弟姐妹中最早结婚的。
有朋友开玩笑说她犯规抢在了前头,
她就瞪着周有光说:
“可不是,不要脸,那么早结婚。”
一旁的他哈哈大笑,说:
“张允和这个女子最聪明,
可她干的最蠢的事就是嫁给了周有光。”
的确张允和与周有光在一起,
经历了动荡的一生。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时,
她跟着周有光全家四处逃亡,
逃难期间,他们的女儿因病不幸夭折。
抗日战争结束,到了新中国,
虽然躲过了反右运动,
但周有光却没能躲过文革,
文革时,他被群众揪出来批斗,
张允和毫不犹豫地就冲过去保护他。
他身体不好,被下放到干校,
她不畏权势,坚持给他寄药。
无论相隔多远,他们的心始终在一块。
恩爱如初,患难与共。
到了晚年,
他们俩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
书房仅仅只有9平方米。
书桌前两椅一几,
古代夫妇“举案齐眉”,
如今人们很少有案了,
他们就发明了“举杯齐眉”。
每天到了约定时间,
他们就不疾不徐地并坐。
“我们两个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
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
周有光说:
“这个小动作好像是在玩儿,
其实有大道理,什么大道理呢?
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
要敬重对方。”
多情人不老,
多情到老,人更好!
张允和86岁才开始学电脑,
每当遇到问题时,
只要她一跺脚,撒下娇,
周有光就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
乐悠悠颤巍巍地从书房里出来,
耐心地教她。
有一次,她想给大姐张元和写信,
“亲爱的大姐……”
没想到“爱”字一直打不出来,
她着急了,娇滴滴地喊道:
“周有光,这个‘爱’字打不了,
我爱不了了怎么办啊。”
他们都十分地乐观、豁达。
张允和的口头禅是‘我快乐极了’,
而周有光对于艰辛的下放岁月,
总是一笑而过。
他还说那几年,为他打开了视野呢!
还时不时地会说起一些趣事:
“天上飞来一群大雁,
黑压压如同一片乌云。
飞到我们头上的时候,
只听到一位大雁领导同志一声怪叫,
大家集体大便,
有如骤雨,倾盆而下,
准确地落在集会的‘五七战士’头上。”
腌了整个会场,
唯独他戴顶大高帽子幸免于鸟粪。
苦难的经历,就这样被他诙谐的一笔带过了。
到了晚年,
他常对着自己的光脑袋说:
“我的头发还没有长出来呢!”
当他91岁的时候,
有人问他多少岁了,
他幽默地回答,我今年11岁。
张允和则在一旁补充道:
“他自己认为,
人活到80岁,已算“尽数”,
后面的应从零开始计算。
我也不过是二八年华。”
这两夫妻,
真是一对快乐的老顽童!
2002年8月,
张允和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
他默默坐在床前,望着她宁静的脸,
一直握着她的手不肯放开。
一向豁达的他,
这一次却怎么也无法释怀,
就像天塌了一样:
他说:
“允和的去世,
对我是晴天霹雳。
我们结婚70年了,
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天,
我们二人之中会少了一人。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曾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
至爱已去,
独留他在人间空思念。
从前出双入对,
而今,只剩他一人寂寞的背影。
他常常坐在书桌上对着窗外发呆,
魂牵梦萦,望眼欲穿,
到了晚上,就直接蜷缩在沙发上入睡。
后来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他才从张允和的离去痛苦中走了出来……
如今的他,
马上就要进入112岁高龄了,
他依旧面色红润,鹤发童颜,
甚至逆生长,长出了黑发!
他笑称自己是“被上帝遗忘的人。”
百岁的年纪,
还能思维敏捷的人实在少有,
但周有光算一个。
著名诗人聂绀弩曾写诗来称赞,
他的思维清晰敏捷,中气十足:
“黄河之水自天倾,
一口高悬四座惊”。
在他110岁的时候,
有人问他这位语言大师,
如何看待今天国内纷纷建立的国学院,
以及百家讲坛这种讲国学所引发的热潮?
他却回答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国学。
首先“国学”两个字是不通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学”,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不过要研究古代的东西我是赞成的。要注意的一点是,复兴华夏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辅助现代文化。具体怎么做呢,多数人认为应当符合三点要求:提高水平,整理和研究要用科学方法;适应现代,不作玄虚空谈,重视实用创造;扩大传播,用现代语文解释和翻译古代著作。
年已过百他仍坚持写作,笔耕不辍,
每个月都会发表一篇文章在报刊上,
并且出版了许多书籍:
100岁《百岁新稿》、
104岁《朝闻道集》、
105岁《拾贝集》、
108岁《周有光文集》、
110岁时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眼不花,脑不乱,
能吃能喝,能蹦能跳,
就像一个充满热血和精力的年轻人。
其实他年轻时,
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
结婚时,家里的老妈妈,
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给他和张允和算命,
算命的说这对夫妇只能活三十五岁。
结果,张允和活到了93,
而他现在快112岁了依然精神抖擞。
诚如张允和对他的祝福那般: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许多人,就连医生,
都特地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
关于为什么能如此长寿,
他就总结了5句话:
第一句:人不是饿死而是吃死的,我从不吃补品!
我从不吃补品,人家送来的补品,我也不吃。我以前在银行工作,很多人请客,一些人拼命吃,而我就不乱吃东西。我记得以前我在上海有一个顾问医生,他告诉我大多数人不是饿死而是吃死的,乱吃东西不利于健康,宴会上很多东西吃了就应该吐掉。
俗话说“病从口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哪个不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身体不需要,还拼命吃,反而损健康。吃要健康,没有饿死的人,只有撑出来的病。饮食上,很多荤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类,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但是牛奶和鸡蛋都不能多吃,鸡蛋一天一个,上下午各喝一杯红茶。
第二句:心宽寿长,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不生气!
我对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佛教里有一句话,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很多年以前我有失眠症,睡不着觉。‘文革’时期我被下放到农村,我的失眠症却治好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我的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任何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生气。
有两句话我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突发意外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错怪冤枉也不生气)。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季羡林写过《牛棚杂忆》,各种罪名,都不要生气,都不要惊慌。这就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功夫。想长寿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第三句:生活越简单越好!
我现在的生活非常简单: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我每个月发表一篇文章在报刊上,是杂文。
饮食上,我主张简单。穿衣服也要简单,别人送的漂亮衣服没有机会穿,因为不怎么会出门,穿出来也觉得不自由。喜欢小房间,有利于听觉。我也不怎么旅游,就在家里写作、喝茶、看书,修身养性,挺好。
以前我认为我不可能长寿,因为青年时身体都不是挺好。我年轻时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时,家里的老妈妈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给我们算命,说这对夫妇只能活三十五岁,我和允和就笑笑。我觉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是我们自己改变了我们的寿命。
我的生活比较简单有规律,不乱吃东西,不抽烟,不喝酒,喝酒喝点啤酒。我想生活有规律,胸襟要宽大,碰到许多困难,胸襟宽大就无所谓。
第四句:人到老年,我一直坚持“三不主义”!
一不立遗嘱, 二不过生日,
三不过年节。
不立遗嘱家庭和睦,不过生日忘记年龄,不过年节生活平淡。日常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需要也要越少越好。
第五句:夫妻生活要做到“举杯齐眉”
我的太太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我喜欢喝咖啡,她喜欢喝好的清茶,“举杯齐眉”。我们的理论是,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
喝茶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我们坚持了一辈子。虽然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夫妻之间彼此尊重,敬重,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夫妻两个人是生活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只有天天开心,才会身心都健康。反之,三天吵一架,五天打一架,不仅谁都不开心,还伤身体损健康。
在世界上许多事情不可能样样都顺利的,吃亏就吃亏一点,没有什么了不起。做人胸襟要宽,不生气,家庭里的许多事情都是一点点小事情而已。
“年纪老了,但思想不老。”
他还跟随潮流开通过新浪博客。
他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西游记》,
他也跟年轻人一样追过《芈月传》。
他说:
“千千万万的人都是平凡的人,
都是没有大作为的人,
都是随波逐流的人,
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平凡的人怎么生活,
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我对这门科学和艺术没有贡献,
我的一生就是平凡生活的经验,
如此而已。”
时间是生命的长度,越用越短;
视野是生命的宽度,越看越宽;
看了周老如此开挂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中学习和体会,
他说的这些至简道理。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如他般,
既能活出生命的长度,
也能活出生命的宽度,
拉长有限的生命去品味人生无限的美感!
最后祝福即将112岁寿辰的周有光老人,
健康长寿,年年岁岁有光!
招聘公告
政商参阅、EMBA、道君说财、投资家网急聘数名编辑文案、原创写手、社群运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文字老练。待遇从优,前景广阔,工作地点在北京CBD,有兴趣的朋友请将你的简历和作品发到这个邮箱:[email protected],长期有效。